《詩經》:「靜女」不靜,那麼,這個「靜」字是我們理解錯了?

2020-12-19 悅華海音

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彤管有煒,說懌女美。自牧歸荑,洵美且異。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詩經·邶風·靜女》

靜女詩意圖(來自網絡,侵刪)

《詩經·邶風·靜女》是一首流傳幾千年,至今膾炙人口的名篇。

依照我們現在的理解,這是一首愛情詩,詩中寫了男孩女孩在一個融融春日相約郊遊的故事。

開篇寫兩人相約城牆角,男孩子去了,卻沒有發現戀人,只好心急火燎地等。——原來女孩子早來了,只不過她躲在了一個地方在偷看男孩的「笑話」。

詩的最後寫郊遊歸來,女孩順手把一枝嫩白茅送給了男孩,男孩如獲至寶,自言自語道:茅草啊茅草,不是你本身多美,而是因美人而美!

詩歌生動地刻畫了一對熱戀中的男孩女孩特有的心理與性格:女孩活潑、嬌媚,男孩憨厚、深情。

不過,這首詩帶給了我們一個疑問:

呈現在我們眼前的這個女孩子是活潑、外向的,何以稱之為「靜女」?

荑,白茅芽(網圖,侵刪)

01

最早為「靜」做出解釋的是《毛詩正義》:「靜,貞靜也。女德貞靜而有法度,乃可說(悅)也。」

後世多延續它的說法,解釋為「嫻靜」、「貞靜嫻雅」等,這構成了主流。

現在為女孩子取名喜用「靜姝」,也是取「嫻靜美好」的意思。

其實《毛詩正義》對「靜」的解釋和詩中女子的形象並不矛盾。他整體上的理解是這樣的:

這是寫衛君想找一個好女子替代無德的衛夫人。他相中了「靜女」。這個女子具有一切后妃的美德:

貞靜(「靜」)、美麗(「姝」)、守禮穩重(把「愛而不見」解釋成「待禮而動」,把「俟我於城隅」解釋成「自防如城隅」)……這樣當然是「君子好逑」了!

《毛詩正義》用帝王后妃、美刺諷諫那一套來解釋此詩,讓現代人啞然失笑,但又無話可說!

思婦(網圖,侵刪)

02

後來,《靜女》總算從君王家回歸到普通百姓家。

宋代王質認為這是寫民間男女之事的,但他所處的時代讓他沒有想像力或者膽量認定這是戀愛詩,他說這首詩是寫徵夫、思婦的:

「當是其夫出外為役,婦人思而候之。此是其夫辭。夫自牧而歸,女隅城而候,當是官役稍苛,牧夫遲歸。婦人思君子之深,出門亦非獲已,然猶不敢遠至城之外,而潛處城之隅,足見其靜也。」(《詩總聞》卷五)

什麼意思呢?王質認為這是丈夫外出服役,婦人因思夫心切而去城隅守候。因不敢出城,就藏在城牆角——這不是「靜」是什麼!

儘管可以自圓其說,但在王質的解釋下,我們印象中在暖暖春陽下活潑潑女子,就成了壓抑惆悵、畏葸膽怯的「靜女」了!

仕女(網圖,侵刪)

03

到了清代,馬瑞辰又提供了新的解釋,這一解釋,離我們心目中的「靜女」就更近了。

他說:「靜當讀靖,謂善女,猶雲淑女、碩女也。」

這首先說明,馬瑞辰已經推翻了前人的「后妃之德」、「思婦之怨」的說法,讓這首詩回歸到初民那種自由洋溢的時代背景下了。

但是,這一回歸,就使「貞靜嫻雅」和女子活潑的形象產生了矛盾,於是他必須重新解釋「靜」。

為了證明他解釋的正確性,他又從《詩經》中尋找旁證:

「《鄭詩》『莫不靜好』,《大雅》『籩豆靜嘉』,皆以靜為靖之假借。」(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

——他說「莫不靜好」和「籩豆靜嘉」的「靜」都通「靖」,從而「靜好」、「靜嘉」內部就形成了同義復指。

仕女(網圖,侵刪)

04

下面說說悅華自己的看法。

其實,把「靜」解釋成「貞靜嫻雅」與詩中女子的活潑也並不矛盾:靜女之「靜」是女孩子在男子心中的總體印象,而她的活潑則是在特殊情境下的另一性格側面的表露。

男女交往之初,面對陌生人,女孩子往往是矜持的;但是眼前人一旦變得熟悉,進而由「眼前人」變成「心上人」,女孩子的性格和心態就會產生很大的變化,心理上輕鬆了,那麼再莊重的女孩也會有撒嬌、賣萌的一面。

就像《紅樓夢》的黛玉,初進賈府是這樣的:「嫻靜時如嬌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而在大觀園中和姐姐妹妹處慣之後,那種「促狹鬼」的性格就顯露無遺了,對寶玉更是毫無機心,毫不設防。

而《靜女》中的女主人公正是黛玉的狀態——面對自己心儀而信賴的人,她才能「愛(通「薆」,隱藏)而不見」,和戀人開開玩笑,甚至戲謔般地以「柔荑」(嫩茅草)相贈。——這正說明,她已以心相託了。

而男孩子不了解女孩子百變的心思,他的印象裡女孩子還是那個矜持的、嫻靜的樣子,所以在女孩有約而未現身時,他充滿了焦急,以至抓耳撓腮,走個不停(「搔首踟躕」)!

總之,在「靜女」的「靜」、「動」之間,就形成了很大的張力,進而刻畫人物更加生動、有力。

詩經

小結

正所謂「詩無達詁」,對於《詩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解說,而種種解說,都又受制於詮解人時代的影響,想要還原成《詩經》那個時代本初的樣子,真的很難!

所以,「靜女」的「靜」與「不靜」,倒不是什麼大問題了。

相關焦點

  • 詩經靜女_朗讀、注音、翻譯及賞析
    詩經·邶風·靜女詩經·國風·邶風·靜女原文靜女[1]其姝[2],俟[3]我於城隅[4]。詩經·靜女朗讀詩經·靜女注釋及注音[1]靜女:貞靜嫻雅之女。[2]姝〔shū〕:美好。[3]俟〔sì〕:等待。[4]城隅:城角,多指城角偏僻空曠處。
  • 詩經·邶風·靜女
    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彤管有煒,說懌女美。自牧歸荑,洵美且異。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注釋:靜女:文靜的姑娘。姝:美麗。俟(sì):等待。城隅:城角隱僻處。一說城上角樓。
  • 詩經閣《詩經·靜女》翻賦作品精選
    詩經閣題詞為浙江書法家協會會員朱建偉先生雅贈詩經閣是專門對《詩經》進行研究和翻賦創作的社團,成員來自全國各地的《詩經》愛好者,並對古體詩詞具有比較多的創作實踐。2019年4月至6月間,詩經閣舉行了以《詩經·靜女》為題的詩經翻賦詩會,每人以一首七律詩和一首蝶戀花詞參賽。
  • 《詩經》欣賞 邶風 靜女
    第一七篇 靜女>少女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靜女其孌,貽我彤管。 彤管有煒,說懌女美。自牧歸荑,洵美且異。 非女之為美,美人之貽。周振甫認為是紅管草,高亨則認為是一種樂器,並舉證說《詩經》所出現的「管」字都是指樂器。這樣是看來,孰是孰非是無從評判的。我們只將它看作周代男女戀愛時,用於表達彼此愛慕的一種信物。荑,被認為是初生的白茅,我看這在很多注家之間意見還是比較統一的。總之,也是一種信物,用於傳達男女愛情的一個工具。古書中有些文字,要探尋其本義,有些是不可能了。
  • 詩經鑑賞-邶風·靜女
    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 靜女其孌,貽我彤管。 彤管有煒,說懌女美。 自牧歸荑,洵美且異。 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 注釋 1靜女:文靜的姑娘。 2姝:美麗。
  • 「靚女」是時尚新詞,但古代早已有之:《詩經·邶風·靜女》新解
    其實,這個詞古已有之,在距今約3000年前的《詩經》中已經有「靚女」出現:「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彤管有煒,說懌女美。自牧歸荑,洵美且異。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詩經·邶風·靜女》)這首詩寫的是姑娘小夥的一次約會。詩中寫「靜女」很愛小夥子,並主動提出約會還送禮物。
  • 《邶風·靜女》:靜姑娘,你的名字是?|《詩經》系列微小說
    真是的,明明昨晚收拾好上床休息時挺早的,可還是心裡激動得睡不著覺。」「靜姑娘約我在城角處相見,到底有什麼事情呢?」他的思緒又回到了許下相約的那天:那天在家,閒著實在是無聊,便拿起笛子在院中吹起曲子。「見一位姑娘有難,若不施以援手,豈不是太說不過去嘛,哈哈」我不覺撓撓頭。姑娘躲在背後的手拿出一把傘來。」謝謝了,現在把傘還給你。「「你喜歡吹笛子嗎?」
  • 詩經·國風·邶風·靜女
    詩經·國風·邶風·靜女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彤管有煒,說懌女美。自牧歸荑,洵美且異。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注釋靜女:貞靜嫻雅之女。姝(shū):美好。俟(sì):等待,此處指約好地方等待。
  • 文化解讀:《詩經》的「靜女」,謎一樣的女子,卻不是在戀愛
    《詩經》中的女性就像春天的群芳,「亂花漸欲迷人眼」,爭奇鬥豔,讓多少痴情男子春心萌動,而《靜女》中的「靜女」又是什麼樣的女子呢?先看詩經靜女原文: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彤管有煒,說懌女美。
  • 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詩經欣賞42
    去年,小編曾經跟大家一起分享過詩經國風篇的前38篇,後來因為種種原因,中斷了之前的更新;今年,小編將繼續更新詩經裡的詩篇,跟大家一起欣賞、解讀,感受幾千年前的情感與智慧。詩經全篇305篇,篇數不算多,所以除了《詩經》之外,我們希望還能與大家一起分享《楚辭》《論語》《孟子》等等傳統經典,學到更多知識,同時也讓自己的精神世界更為豐富。有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去翻看小編之前的文章哦。
  • 【語文】趣教詩歌教學《詩經·靜女》
    筆者在教《詩經•靜女》時,因為詩作「文不甚深,意不甚奧」,讀完課文後,就先讓學生對原作進行再創作。具體做法是:先把學生分成四組,再對各組的創作風格提出不同要求,最後每小組推選出一篇佳作上臺交流。這一課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從課堂上不時爆發出的雷鳴般的掌聲和開懷大笑中,你絕對想不到這是在古典詩歌的教學課堂上。筆者也是興奮難抑、不吐不快。想把這創造的喜悅,放在這裡,與同仁們分享。
  • 《詩經 邶風 靜女》:春秋時期「後浪們」的約會三步曲
    那麼在春秋時期的《詩經 邶風 靜女》中,「後浪們」的約會中,攏共也分三步:約會,考驗,饋贈禮物,先看看原文:靜女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靜女其,貽我彤管。彤管有煒,說懌女美。自牧歸荑,洵美且異。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
  • 什麼是「歲月靜好」?《詩經》中的小兩口是這樣秀恩愛的
    我們常用歲月靜好來描述生活很幸福。這四個字出自《詩經·國風·鄭風·女曰雞鳴》,原詩是「琴瑟在御,莫不靜好」。整首詩是夫妻二人起床前的對話,溫柔賢惠的妻子,勤勞浪漫的丈夫,你儂我儂的恩愛生活,雖然隔了幾千年,歲月靜好的氣息依然撲面而來,溫暖著每一個讀者。
  • 也談對「靜以修身、儉以養德」的理解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出自其寄給八歲的兒子諸葛瞻的書信《誡子書》。諸葛亮被後人譽為「智慧之化身」,其一生為國,鞠躬盡瘁,他為了蜀漢國家事業日夜操勞,顧不上親自教育兒子諸葛瞻,才有了寫下這篇傳頌千古的名文。字字句句 飽蘸著一個父親對孩子無災無難到公卿的強烈願望。
  • 《靜女》:古人也愛撒狗糧,只有快樂沒悲傷
    《詩經》中有許多講述男女愛情的詩,其中有講述男女初次邂逅的,有講男女情人約會的,有寫男女之間訂婚的,也有說婚後生活的。但是大部分的愛情詩中的有情人往往都不是太過順利的,有的是飽受相思之苦,無法見面。還有的時候受禮教束縛不能自由戀愛,還有的婚後生活極不如意,最終留憾終生。
  • 靜女其姝的溫婉女孩名字
    「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彤管有煒,說懌女美。自牧歸荑,洵美且異。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姝」是形容女子的美好,美好的女子仿佛畫卷一般讓人流連忘返,所以詩經種有「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意思是男子追求喜愛的女子而不得,夜思夢想。我們在為女孩起名字的時候,可以突出女子的靜,姝,這和兩個方面,起名有了方向,就不會不知所措,有的放矢了。
  • 在詩經·靜女中看到的愛情:請做一個「可愛」的人吧,不會虧!
    詩經·靜女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彤管有煒,說懌女美。自牧歸荑,洵美且異。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再讀這首詩,忍不住「噗」地笑出聲。從這首詩的全文來看,詩中的男主人公魂牽夢縈的「靜女」並未真正的出現在他的面前——她躲起來了。或許,此刻的「靜女」正像只躲在城樓上的某根柱子後面的可愛小貓咪,偷笑著心裡盤算著,等會悄悄地從戀人的後面過去,然後把因為找不著「靜女」而緊張不安的男主人公著實地嚇一大跳。
  • 品讀國學詩經中的《邶風·靜女》,解密以熱戀男子角度寫的愛情詩
    下面我們來品讀國學經典詩經中的《邶風·靜女》,是一首以熱戀男子角度寫的愛情詩。全詩分為三部分,以方便誦讀。1.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1.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彤管有煒,說懌女美。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其中,「姝」:面色紅潤。「城隅」:城樓牆角。「愛」通「薆」,躲蔽。「孌」讀音:luán,體態美好的樣子。「貽」:贈予。「彤管」:紅色長管。「歸」通「饋」,饋贈。「荑」初生的茅草。
  • 菜根譚:閒中消忙錯,靜時息非心
    注釋:人在忙碌的時候去做事,往往容易犯錯,如果經常在空閒的時候先檢視思考,那麼錯誤就會減少很多了。行動的時候,產生新的想法,需要在安靜的時候仔細考慮,這樣不良的想法就自動熄滅了。這個解釋雖然有點邏輯不通,不過這段話倒是不難理解。
  • 靜而不亂,靜而不爭的3個星座,靜以修身,靜以養性,靜以做人
    在生活當中,我們也常常遇到這麼一種人,他們非常的安靜,一副從容淡定的模樣,似乎身邊不管發生事情,始終一副泰山崩於前而面色不改的神情。靜而不亂,靜而不爭,不驚不擾,靜以養性,從而做到淡泊明志,靜以修身,那麼,都有哪些星座能夠做到這樣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