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彤管有煒,說懌女美。自牧歸荑,洵美且異。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詩經·邶風·靜女》
《詩經·邶風·靜女》是一首流傳幾千年,至今膾炙人口的名篇。
依照我們現在的理解,這是一首愛情詩,詩中寫了男孩女孩在一個融融春日相約郊遊的故事。
開篇寫兩人相約城牆角,男孩子去了,卻沒有發現戀人,只好心急火燎地等。——原來女孩子早來了,只不過她躲在了一個地方在偷看男孩的「笑話」。
詩的最後寫郊遊歸來,女孩順手把一枝嫩白茅送給了男孩,男孩如獲至寶,自言自語道:茅草啊茅草,不是你本身多美,而是因美人而美!
詩歌生動地刻畫了一對熱戀中的男孩女孩特有的心理與性格:女孩活潑、嬌媚,男孩憨厚、深情。
不過,這首詩帶給了我們一個疑問:
呈現在我們眼前的這個女孩子是活潑、外向的,何以稱之為「靜女」?
01
最早為「靜」做出解釋的是《毛詩正義》:「靜,貞靜也。女德貞靜而有法度,乃可說(悅)也。」
後世多延續它的說法,解釋為「嫻靜」、「貞靜嫻雅」等,這構成了主流。
現在為女孩子取名喜用「靜姝」,也是取「嫻靜美好」的意思。
其實《毛詩正義》對「靜」的解釋和詩中女子的形象並不矛盾。他整體上的理解是這樣的:
這是寫衛君想找一個好女子替代無德的衛夫人。他相中了「靜女」。這個女子具有一切后妃的美德:
貞靜(「靜」)、美麗(「姝」)、守禮穩重(把「愛而不見」解釋成「待禮而動」,把「俟我於城隅」解釋成「自防如城隅」)……這樣當然是「君子好逑」了!
《毛詩正義》用帝王后妃、美刺諷諫那一套來解釋此詩,讓現代人啞然失笑,但又無話可說!
02
後來,《靜女》總算從君王家回歸到普通百姓家。
宋代王質認為這是寫民間男女之事的,但他所處的時代讓他沒有想像力或者膽量認定這是戀愛詩,他說這首詩是寫徵夫、思婦的:
「當是其夫出外為役,婦人思而候之。此是其夫辭。夫自牧而歸,女隅城而候,當是官役稍苛,牧夫遲歸。婦人思君子之深,出門亦非獲已,然猶不敢遠至城之外,而潛處城之隅,足見其靜也。」(《詩總聞》卷五)
什麼意思呢?王質認為這是丈夫外出服役,婦人因思夫心切而去城隅守候。因不敢出城,就藏在城牆角——這不是「靜」是什麼!
儘管可以自圓其說,但在王質的解釋下,我們印象中在暖暖春陽下活潑潑女子,就成了壓抑惆悵、畏葸膽怯的「靜女」了!
03
到了清代,馬瑞辰又提供了新的解釋,這一解釋,離我們心目中的「靜女」就更近了。
他說:「靜當讀靖,謂善女,猶雲淑女、碩女也。」
這首先說明,馬瑞辰已經推翻了前人的「后妃之德」、「思婦之怨」的說法,讓這首詩回歸到初民那種自由洋溢的時代背景下了。
但是,這一回歸,就使「貞靜嫻雅」和女子活潑的形象產生了矛盾,於是他必須重新解釋「靜」。
為了證明他解釋的正確性,他又從《詩經》中尋找旁證:
「《鄭詩》『莫不靜好』,《大雅》『籩豆靜嘉』,皆以靜為靖之假借。」(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
——他說「莫不靜好」和「籩豆靜嘉」的「靜」都通「靖」,從而「靜好」、「靜嘉」內部就形成了同義復指。
04
下面說說悅華自己的看法。
其實,把「靜」解釋成「貞靜嫻雅」與詩中女子的活潑也並不矛盾:靜女之「靜」是女孩子在男子心中的總體印象,而她的活潑則是在特殊情境下的另一性格側面的表露。
男女交往之初,面對陌生人,女孩子往往是矜持的;但是眼前人一旦變得熟悉,進而由「眼前人」變成「心上人」,女孩子的性格和心態就會產生很大的變化,心理上輕鬆了,那麼再莊重的女孩也會有撒嬌、賣萌的一面。
就像《紅樓夢》的黛玉,初進賈府是這樣的:「嫻靜時如嬌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而在大觀園中和姐姐妹妹處慣之後,那種「促狹鬼」的性格就顯露無遺了,對寶玉更是毫無機心,毫不設防。
而《靜女》中的女主人公正是黛玉的狀態——面對自己心儀而信賴的人,她才能「愛(通「薆」,隱藏)而不見」,和戀人開開玩笑,甚至戲謔般地以「柔荑」(嫩茅草)相贈。——這正說明,她已以心相託了。
而男孩子不了解女孩子百變的心思,他的印象裡女孩子還是那個矜持的、嫻靜的樣子,所以在女孩有約而未現身時,他充滿了焦急,以至抓耳撓腮,走個不停(「搔首踟躕」)!
總之,在「靜女」的「靜」、「動」之間,就形成了很大的張力,進而刻畫人物更加生動、有力。
小結
正所謂「詩無達詁」,對於《詩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解說,而種種解說,都又受制於詮解人時代的影響,想要還原成《詩經》那個時代本初的樣子,真的很難!
所以,「靜女」的「靜」與「不靜」,倒不是什麼大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