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航拍微山湖東岸的微山縣馬莊村。
北方第一水鄉,通吃魯蘇豫皖!土琵琶上海合唱團 - 中國電影百年歌曲精品薈萃
盛產大漢、大嫚的山東,以豪放、剛猛的形象深入人心。黃河湯湯、泰山巍巍、平原蕩蕩,描繪的是一幅典型的北國風光。
微山湖的出現,為這個北方省份平添了的幾分柔美,也讓相對保守的儒家空氣裡,多了幾分狂野。也因為微山湖的存在,讓山東同時擁有了大山、大河、大海、大湖,把本就多姿多彩的齊魯大地,變成了一幅更加立體、生動的山水畫。
▲ 微山湖南岸,山東省界內的江蘇飛地——徐州市銅山區黃莊島。
鄱陽湖、洞庭湖、太湖、洪澤湖、巢湖常被稱為「中國五大淡水湖」。微山湖屈居「第六大淡水湖」,但這足以讓她成為山東第一大湖,更是傲視北方(註:中國四大地理區域之一,與南方、西北、青藏並列)的第一大淡水湖。
被唐詩宋詞歌頌過無數次的鄱陽、洞庭、太湖,是文人的湖;相比之下,同是大湖的微山湖,是一座平民的湖,她的文化記憶,銘刻在民間歌謠裡:
「西邊的太陽就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靜悄悄。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唱起那動人的歌謠。」
▲ 夕陽西下,微山湖上靜悄悄。
一曲《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唱出了微山湖人與這片水鄉的水乳交融。動聽的歌謠背後,這片北國水鄉還有無數傳奇,未被我們熟知。
01 黃河一生氣,留下「第六大淡水湖」
她的地理位置,就充滿傳奇:呈西北—東南斜跨、又長又瘦的微山湖,位於山東省西南角與江蘇省西北角的結合部。
從空中看,豐水期的微山湖,猶如一條玉如意。中間一道攔湖大壩,像是一條繩索,把這個大湖紮成了蝴蝶結狀。如果把山東省的地圖看成人的頭部,微山湖恰好就位於脖子的部位,成為山東的「領結」。
▲ 枯水期的南四湖(微山湖),豐水期的輪廓清晰可見。
微山湖,在地理學家那裡更多地被稱為「南四湖」。山東境內從黃河南岸到南部省界之間,分布著兩大湖群,北邊是以東平湖為首的「北五湖」。
南邊是微山湖、昭陽湖、獨山湖、南陽湖組成的「南四湖」——四個湖之間沒有明顯界限,水面連成一片,其中微山湖面積最大,所以南四湖也泛稱為「微山湖」。
▲ 俯瞰「南四湖」之一的南陽湖。
▲ 濟寧市太白湖,也是黃河改道形成。
中國的大型淡水湖泊中,微山湖是一朵遺世獨立的明珠。當其他大湖紛紛選擇四季溫暖、多水多雨的江南時,她孤獨而頑強地屹立在北方大地。
當然,貴為「中國第六大淡水湖」的微山湖,跟五位南方的兄長相比,身軀顯得有些瘦弱,她面積雖遠大於安徽巢湖,但水容量大約只有「五哥」的1/3。不過,在普遍缺水、植被稀疏的北方,出現這樣一個大湖,已是人間奇觀。
▲ 夏日的微山湖,蓮花蕩與養殖網箱,中間的水道是京杭大運河。
在行政區劃上,微山湖的所有湖面屬濟寧市下轄的微山縣——微山縣總面積1780平方公裡,水面佔去了2/3,這個水域比率,即使放在江南平原,也是名副其實的水鄉澤國。除了滋養70多萬微山縣人民,她還滋養著湖畔山東、江蘇兩省的濟寧、菏澤、棗莊、徐州等城市。
比水域港廣闊的是湖畔的沼澤、溼地以及周邊的水系:它們組成的微山湖水系,覆蓋了山東、河南、安徽、江蘇的32個縣(市)。
▲ 微山湖吐納了周邊眾多河流。
她,極其古老,所在地殼已有4億年的高齡。
追溯到7000萬年以前,魯西南的地殼處於強烈的沉降過程之中,山東省中部山區的西緣形成了一條西北—東南走向的斷裂帶,微山湖湖床就位於其中。斷裂處很容易形成澇窪區,這就是微山湖的雛形。
她,又極其年輕,形成今日規模也只有150年。
黃河,將微山湖塑造成了今天的模樣。脾氣暴躁的母親河,在下遊經常改道、決口,大量泥沙淤積,不斷抬高微山湖周圍,河水匯入窪地,微山湖越變越大。
到了明萬曆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黃河在微山兩次決堤,原本由多個小湖的沼澤地上,先後出現昭陽湖等四個大湖連成的「南四湖」,也就是廣義的微山湖。
▲上圖:江蘇徐州銅山百畝荷塘;下圖:徐州市區的淮海路運河碼頭。
等到黃河再次改道北上入海的時候,女兒微山湖也已出落成一位涵養四方的母親湖。
微山湖,傳承了母親的廣闊胸懷,卻不像黃河那樣喜怒無常,她以溫柔的姿態,容納47條大小河流進入自己的懷抱,其中一條是孕育了聖人孔子,並留下「逝者如斯夫」的泗水;她能輕鬆地消化從自黃河方向而來的京杭大運河,又不動聲色地將其分娩出,讓其通向長江、淮河。
▲ 微山湖與大運河相連,通達南北。
微山,一個聽起來很平民的名字,來自一位傳奇人物——微子。
微子是暴虐的商紂王一母同胞的兄長——微是他的封地,子是他的封爵,故稱微子。微子死後,葬於一座小山,百姓稱之為微子山或微山,這裡就是湖中的第一大湖心島微山島。大湖形成後,因為湖中有微山而得名微山湖。
02 她塑造了另一種山東:灑脫、狂野
微山湖的水,主要補給來源是黃河及黃泛區的河流。略顯渾濁的湖水,孕育了全國面積最大的荷花蕩——多數不是人工種植,而是叢生的野荷。光是微山島周圍,就有十萬畝蓮荷,加上那些散布各個角落裡的,就難以統計了。十萬畝荷花蕩,猶如銀河,零零碎碎的綠色,仿佛星空。
這「綠色的星空」裡,除了那首《微山湖上靜悄悄》,還有無數「動人的歌謠」。
1984年的盛夏,一位來自濟寧的年輕人被蓮花蕩所吸引,一點點深入進湖的腹地,掩映在葉碧花紅間的小溜子船上,聽到了《摘菱歌》,一首火辣辣的情歌:
「七月老,八月落,
新娶的媳婦摘菱角,艙裡菱角沒腰窩。
挨著個扁子還好過,挨著個刺頭扎死我。
該死的,光笑不疼我!」
▲ 用「接天蓮葉無窮碧」形容,也不為過。
唱的人毫不示弱:
「七八月裡蓮蓬香,妹採蓮來哥打漿。
誰叫你光顧聽哥唱,蓮蓬子掛破了花衣裳。
管它滿倉不滿倉,親破妹妹的腮幫幫!」
在改革開放不久的年代,這種敞開心扉的互相表白,很難讓人想到,距此一二十公裡外,就是孔孟的故裡鄒城、曲阜,那裡可是孕育儒家文化和「封建禮教」的大本營。
▲ 俯瞰微山島上的南陽古鎮,漁民傳統的水上婚禮。
這狂野的表達,或許是煙波浩渺的湖水帶來的底氣。從裡到外、從古至今,微山湖畔,總是有一股來自大自然的野性。
山東人保守?魯地人拘謹?只要你來到微山湖,這些「刻板印象」統統都會消失。
生長在鄉野中的微山湖,這位平凡的母親,依然在波瀾壯闊的歷史大舞臺上發揮著重要作用,成為養育眾多大人物的幕後英雄。
▲ 上圖:徐州銅山的沿湖農場。下圖:銅山柳泉北村的荷花塘。
第一個登場的是在野的王子——微子。在弟弟紂王荒淫腐敗的時候,微子毅然出走,在偏遠的「微」地生活,這個清白的仁者永遠留在了微山;再後來,周圍成了湖,山變成了島,微子的墓卻一直坐落在那裡。
然後登場的是草根逆襲的帝王——劉邦。很少有人知道,這位締造了漢帝國的大人物,是喝著微山湖水長大的,劉邦的家鄉江蘇沛縣,就在微山湖畔。「籌帷幄」的謀臣張良,不要富庶的三萬戶封地,偏偏選擇了僅有萬戶的留——留城,位於微山島西南六公裡處,如今早已被微山湖水淹沒。
在微子、張良榜樣的感召下,光是漢朝,這裡就出了姜肱、鄭均等一大批名士,以及玄學家王弼、文學家王粲、醫學家王叔和……
▲ 大運河與微山湖共同孕育的南陽古鎮。
曾經,微山湖跟梁山下的「八百裡水泊」相通,108位好漢的故事是《水滸傳》的虛構,但其原型「宋江三十六人」卻是實打實的歷史——他們不僅活躍於梁山泊,也奔波於微山湖一帶。
唱著「爺爺生在天地間」的好漢,有了這些湖泊的撫慰與庇護,才能在山東、河南、江蘇一帶橫著走。三個湖心島微山島、獨山島、南陽島,猶如巨艦舶在湖中,讓波濤不息的微山四湖有了安居與從容、穩定與堅強。
微山島,保留著微子的遺孤;獨山島的歷史比湖泊更長;南陽島的熱鬧從古延續至今。南陽島上的南陽古鎮,依古運河的大堤而建,窄窄長長,像一把綠色的琵琶。
她的繁華,是因為南來北往的客船,大運河時代,這裡匯聚著魯語、吳韻、豫腔、淮調,湖畔的徐州、濟寧都是繁華一時的大城。
03 船就是家,家就是船
唱著《摘菱歌》的姑娘,結束勞動後,會回到她的家,一艘泊在水面開闊處的連家船。
▲ 「連家船」,微山湖最典型的人文景觀。
所謂「連家船」,是指漁民的生產和生活兩用船,船就是家,家就是船。湖民因貧富不同,船的大小不一。
在這裡看到的景象,與樂觀、豁達的歌詞形成了極大反差:一艘船,載著網、罱、罾、箔、叉,載著柴米油鹽鍋碗瓢盆,載著妻兒老小一家,也載著雞狗鵝鴨。
▲ 上圖為南陽島村民上岸上採購生活用品。下圖為夜幕下的微山湖上的一艘「連家船」民居。
為了與水災、戰爭等惡劣的生存條件抗爭,微山湖的漁民們結成了四大船幫:網幫、載幫、罱幫、槍幫。
網幫是由各種以漁網捕魚的漁民組成,人數最多。他們家家都有一隻連家船和一兩隻生產用小溜子,常年在湖上捕魚撈蝦。
載幫,又叫大船幫,船大、網大,抗風險能力最強。水大時,兩隻大船一組,張帆拖起大網捕魚,一網下去就能收穫幾十斤甚至上百斤魚。水小時,又會裝載運輸北方的煤、沙、麥,老字號玉堂的醬菜等,從微山湖中的運河直達江南;返回時又會帶來江南的米、茶、竹製品。
▲ 照片中的孩子,長大後在哪裡呢?
四大船幫中,最苦的當是罱幫。他們的家當無非是一隻小船和一副罱,如一首歌謠所唱:「一條小船八尺長,祖孫三代住一艙。一年四季湖上漂,漁網片子當衣裳。」
在野鴨與大雁鋪天蓋地的微山湖,槍幫就是以獵殺這些水禽為生的漁民。數戶或十幾戶獵水禽的連家船組成一個槍幫。槍幫的漢子們都是生活所迫才從事這行當,個個都不是鐵心腸:他們不打鴛鴦、不打孤雁。
大雁的配偶不幸死去,雄不再「娶」,雌不再「嫁」,寧可淪為孤雁。孤雁讓人憐憫,打它們為槍幫所不齒。
對孤雁有著柔軟心腸的槍幫漁民,更在民族危亡的關頭,讓心頭升起仇恨與怒火——抗日戰爭時期,以微山湖為根據地的「微湖大隊」「運河支隊」「鐵道遊擊隊」等革命武裝,出沒在蘆葦蕩裡,活躍於津浦鐵路線上。
▲ 京滬鐵路與京福高速,從微山湖東南角穿過。
微山湖的漁民,最刻骨銘心的是災難。地方志資料統計,從南宋到新中國成立前的700餘年,平均每百年發生水災70餘次。災難之中,連家船上的漁民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神靈」,這個神靈就是當地人信仰的——大王。在各個湖島上和沿湖岸邊,都建有大小不等的大王廟。
▲ 濟寧市南旺分水龍王廟遺址。
04 魯蘇「飛地」爭霸,兄弟一笑泯恩仇
曾經的微山湖,是山東、江蘇兩省的自然分界。1953年後,水域劃入山東省統一管轄。但是,無論歷史還是今日,地圖上的線,都無法阻礙兩省的經濟與文化往來。
▲ 微山湖上的省界,江蘇和山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微山湖的前世今生,一直伴隨著兩岸百姓的苦難:黃河的決口形成微山湖的同事,也淹沒了原本位於陸地的大片家園。隨之,山東、江蘇及周邊災民顛沛流離,常常跨省遷徙。
微山湖水位穩定下來,湖區西岸有了新的移民,多數來自山東,等到原主人遷回,圍繞水域和周邊開墾的稻田,一場百餘年的恩怨就此結下。
▲ 微山湖南部,屬江蘇管轄的婁山島和黃山島。
晚清以來的百餘年裡,雙方衝突不斷。
於是,1953年,為便於管理湖區,山東省微山縣誕生,湖面、湖中島嶼以及湖區附近的幾個鄉鎮全部劃歸該縣。微山湖的西部岸線,基本上成為兩省的省界——例外的是,山東移民形成的陸地村落,屬山東管轄;而湖南部銅山、龜山等省界北的島嶼,則屬江蘇管轄。省界對側,各有雙方的「飛地」。
▲ 江蘇徐州,大運河注入微山湖處的億噸大港作業區。
微山湖是一個多變的湖,湖水在不同季節會發生漲落,因此西岸的兩省邊界時而發生變動,正如當地百姓所說:
「漲水漲到的地方是山東的
水退退到的地方是江蘇的。」
湖區後來發現了煤礦,歸屬上海管轄的大屯煤電公司,也橫插一槓。山東和江蘇的爭奪,是湖水與湖田,礦區不僅覆蓋兩省地界,還擁有湖底煤層的開採權——兩省之間本就擁有多塊「飛地」,上海的加入,讓本就不太平的微山湖陷入了行政、經濟、文化「飛地」交叉、雜糅的局面。
▲ 雲霧繚繞的徐州市銅山區柳泉套裡村。
隨著煤電公司劃歸江蘇地方,加上兩岸百姓對湖田湖產的依賴減少,蘇、魯的恩怨終於告一段落。
實際上,這一帶雖然分屬不同省份,但在地理環境、語言文化上出奇地一致,環境都是黃泛區、方言都是中原官話。
再往大處說,魯南、蘇北、皖北、豫東人民,同屬淮河流域——帶著淮河與微山湖味道的梆子戲(同屬豫劇大系),是他們共同的家鄉戲;糝湯是他們舌尖上共同的舌尖鄉愁。
▲ 荷花、鹹鴨蛋,微山湖的兩張名片。
至於微山湖所產的鹹鴨蛋,人們也很難說清,金黃色的蛋黃裡,到底飄出的是魯味兒,還是蘇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