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魯迅的文筆向來以批判見長,其語言犀利冷峻,如同一把利刃,不僅刺穿敵人心臟,還刺痛著每一個麻木中國百姓的神經。
當然,魯迅的筆尖並非只指向敵軍,有時候還會指向同行。民國時期的文人爭鋒,堪比現在的娛樂圈大戲。畢竟那個沒有流量明星的年代,文人就是時代最耀眼的明星。各路大家觀點的博弈,思想的碰撞,擦出了巨大火花。而魯迅,則是漫天煙火裡最閃耀的那個。
據不完全統計,魯迅一生交鋒過的名人不下5個。甚至連他的親弟弟周作人,也和魯迅因為政治上的立場老死不相往來。而我國近代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也因為「女師大風潮」和魯迅結下了梁子。
事情起因是在1925年,當時魯迅反對由陳西瀅組成的壓迫女師大學生的「國立女子大學後援會」,李四光由於是會員之一,自然受到了魯迅的一致批判。李四光對此十分不滿,便發文攻擊魯迅,聲稱「負有指導青年重責的前輩,還要彼此辱罵」。結果魯迅又還以顏色,雙方有來有回,爭得不可開交。
而此時,徐志摩便站了出來裝和事佬,他也寫了一篇文章,意思是大家都是大學的教授,青年的楷模,不應該鬧得如此僵硬。同時,他還在文中申明,此後《晨報副刊》(魯迅和李四光吵架的報紙)不會再刊登攻擊文人的文字,就此打住,看起來相當剛正不阿。
那麼,徐志摩是真的公平嗎?非也,在他發表這篇聲明前,陳西瀅和李四光剛發文批判完魯迅。魯迅還沒來得及還口,就被徐志摩捂住了嘴。顯然,徐志摩是在拉偏架。
魯迅顯然咽不下這口氣,不但在《京報副刊》上發表《我不能「帶住」》,還暗戳戳地諷刺徐志摩,兩人也因此反目。
值得一提的是,魯迅早前對徐志摩就頗有意見了。1924年,徐志摩在《語絲》上發表了一首譯詩,講的是對音樂的理解。言語極盡誇張之能事,將已經提升到了人生、宇宙、無限之中。
而魯迅是個現實主義批判作家,對於徐志摩這種泛神論的做派自然看不慣。於是沒多久,便寫了一首《音樂?》,對徐志摩進行了調侃。而徐志摩也不是省油的燈,他是《晨報副刊》的主編,為了報復魯迅,他將魯迅原本計劃刊登在報上的詩作《我的失戀》直接刪了,讓魯迅大為光火。
其實,徐志摩執意要刪魯迅這首詩,除了《音樂?》那篇文章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便是魯迅在《我的失戀》裡對他進行了嘲諷。為何這麼說呢?我們先來看看這首詩(如下圖)。
不難看出,《我的失戀》談不上什麼辭藻華麗,倒更像是一首打油詩。而且,魯迅還寫下序言,說「因為諷刺當時盛行的失戀詩,特作《我的失戀》」。
而說到民國時期的著名失戀,自然還是發生在徐志摩身上的。他和林徽因愛恨糾纏多年,最終落了個無疾而終的下場,其也被時人戲稱為「失戀教主」,而當時大部分失戀詩,無外乎都是徐志摩寫的。魯迅此舉,即諷刺了徐志摩,又抨擊了他看不慣的肉麻文風,可謂是一石二鳥。
因為《我的失戀》裡寫的這些個失戀緣由,實在是相當荒誕滑稽,一直被後世許多不明真相的讀者誤認為是一首搞笑詩。其實,滿篇儘是魯迅以戲謔之口吻調侃徐志摩,筆者要是徐志摩本人,自然也不會讓這首詩發表。
至於後來徐志摩有沒有再寫文反擊回去,歷史上倒是沒有記載了。只不過,1931年徐志摩墜機身亡時,魯迅相當嘆惋,為此難過了好些時日。說白了,自古「文人相輕」確實不假,但不牽涉政治立場和階級對立,再怎麼拌嘴,也只是文人之間的惺惺相惜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