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魯迅先生「懟人」的逸聞趣事,從民國時期流傳至今,被他懟過的人如林語堂、郭沫若等等,皆為民國著名文化大家。然而對於和他並沒有太多交集的著名民國網紅文人徐志摩,他也沒口下留情過。魯迅對徐志摩的幾次明嘲暗諷,起碼在話鋒上,始終佔據上風。
1924年4月,泰戈爾首次來訪中國, 民國文化界極為轟動,仿佛過節一樣亢奮。
負責主持接待工作的徐志摩為表敬意,甚至戴上了印度來賓同款的印度帽。
後排左一徐志摩,二排左一林徽因,中間泰戈爾
魯迅先生對於文化界同行們過分吹捧、神話這位亞洲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的舉動頗不以為然,甚至在給泰戈爾舉辦的壽宴還未正式開始前就拂袖而去,並於10年後寫下了一篇著名的文章來間接解釋自己當年的行為。
人近而事古的,我記起了泰戈爾。他到中國來了,開壇講演,人給他擺出一張琴,燒上一爐香,左有林長民,右有徐志摩,各各頭戴印度帽。徐詩人開始紹介了:「纛!嘰哩咕嚕,白雲清風,銀磬……當!」說得他好像活神仙一樣,於是我們的地上的青年們失望,離開了。神仙和凡人,怎能不離開?但我今年看見他論蘇聯的文章,自己聲明道:「我是一個英國治下的印度人。」他自己知道得明明白白。大約他到中國來的時候,決不至於還胡塗,如果我們的詩人諸公不將他製成一個活神仙,青年們對於他是不至於如此隔膜的。現在可是老大的晦氣。
以學者或詩人的招牌,來批評或介紹一個作者,開初是很能夠矇混旁人的,但待到旁人看清了這作者的真相的時候,卻只剩了他自己的不誠懇,或學識的不夠了。然而如果沒有旁人來指明真相呢,這作家就從此被捧殺,不知道要多少年後才翻身。
從左至右:林徽因 泰戈爾 徐志摩
這是魯迅1934年發表於《花邊文學》的一篇名為《罵殺與捧殺》的文章,其中提到了泰戈爾訪華時作為主持接待的徐志摩,從文字中看得出並非讚揚,這篇文章發表時距離徐志摩墜機身亡已過去三年。從此事可以看得出,魯迅對當年泰戈爾訪華時,中國文人(包括徐志摩)的態度印象深刻,而且有些不滿。當然這裡邊有當時不同文化陣營對立的原因使然,本文就不細表了。
時間還是回到1924年,徐志摩在《語絲》雜誌上刊登了自己一首翻譯作品——翻譯法國詩人波德萊爾《惡之花》中的一首,然而在譯文的正文之前,徐志摩加入了一些自己關於音樂的闡述:
……我不僅會聽有音的樂,我也會聽無音的樂(其實也有音就是你聽不見)。我直認我是一個乾脆的Mystic,為什麼不?我深信宇宙的底質,人生的底質,一切有形的事物與無形的思想的底質——只是音樂,絕妙的音樂……無一不是音樂做成的,無一不是音樂。
語絲雜誌
那時魯迅是《語絲》雜誌的主要撰稿人之一,他看了徐志摩的文章之後,覺得徐志摩將音樂性描述到了如此神秘的地步,不免有些誇張和扭曲。
於是在1924年12月15日第5期《語絲》雜誌上,刊登了魯迅《「音樂」?》一文,此文對徐志摩在譯文中的「音樂觀」加以調侃。魯迅的文章說,能在生活中到處聽到「絕妙的音樂」的人應該是神經出現了問題,產生了幻覺,將其「送進瘋人院」也不足為奇。
徐志摩
魯迅後來在《集外集•序言》說:
「我更不喜歡徐志摩那樣的詩,而他偏愛到各處投稿,《語絲》一出版,他也就來了,有人贊成他,登了出來,我就做了一篇雜感,和他開一通玩笑,使他不能來,他也果然不來了。」
文壇是非多,亂世民國的文壇是非格外多。
到了1924年底,又出了一件事,又間接地讓魯迅和徐志摩有了聯繫。
魯迅的好朋友、時任《晨報副刊》編輯的孫伏園,因和新來的同事發生不快,動了手腳,於是憤而辭職離開了《晨報副刊》。
晨報副刊
孫伏園和魯迅是非常好的朋友,魯迅著名的《阿Q正傳》就是孫伏園在《晨報副刊》時負責首發的。按理說,離開就離開,事情到此結束。可是巧的是,《晨報副刊》的兩位負責人都是徐志摩的舊相識,孫伏園一走,這個空缺他們都想到了徐志摩。
徐志摩本不是一個能閒下來的人,怎奈兩位舊友幾番勸說,難辭美意,最後決定接受這一職務。
自己的朋友,又是自己文章的編輯失去了工作,這讓魯迅對《晨報副刊》以及與之有關的人都產生了不好的印象,更何況徐志摩又接手了孫伏園的崗。
前排左起周建人、許廣平、魯迅;後排左起孫福熙、林語堂、孫伏園
魯迅後來當著葉公超的面指斥徐志摩是「流氓」,葉公超則將魯迅的話轉述給郭沫若,郭說:「當然,這不奇怪,魯迅除了自己什麼人都罵。」
葉公超
雖然魯迅此前有意無意間批評過徐志摩,但至於魯迅為何要罵徐志摩是「流氓」,原因可能和我們這些熱愛八卦的人一樣,源於社會對徐志摩「渣男」的印象,很多人都不能釋懷的是徐志摩對待婚姻的態度,離棄結髮之妻張幼儀、追求有夫之婦陸小曼、念念不忘林徽因等,讓人產生朝三暮四之感。對此流言,魯迅不可能沒有耳聞,加之前面幾次接觸,遂使魯迅對徐志摩有此評價。
徐志摩當然有點無辜,他從來都不曾對魯迅有任何一點敵意,雖然他對魯迅的文字無感,但仍一度把魯迅當做文學上的朋友。他在1924年初,一度在信中向朋友推薦魯迅所作《中國小說史略》一書,並稱此書為朋友所寫。
郭沫若說魯迅誰都罵也不無道理,魯迅一生中懟過的名人確實很多,文學界的梁實秋,林語堂,錢玄同,科學家李四光,竺可楨,甚至京劇名家梅蘭芳都被魯迅懟過。就連郭沫若自己也被魯迅含沙射影罵過。但那句廣為流傳的「遠看是條狗;近看是一條東洋狗;仔細一看,原來是沫若先生」絕非魯迅先生所說,實為後人編造而已。
郭沫若
最後引用魯迅先生的一段話與大家共勉:
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
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
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
有一分熱,發一分光。
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裡發一點光,
不必等候炬火。
——魯迅 《熱風·隨感錄四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