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
「袁嗲嗲(湖南方言,意為爺爺),您還記得這張照片嗎?」12月18日,在第四屆國際海水稻論壇上,海南日報記者用一張老照片引起了「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的注意。
他身子猛地往前傾了一下,左手接過手機,右手手指划過屏幕放大照片,看得很認真,抬起頭,望向記者,一雙堅毅的眼睛裡盛滿了好奇:「這是什麼時候的照片?」
「2004年3月,海南日報記者在師部農場拍的。」
「這都十幾年了。」
時隔15年,又是在三亞,又是海南日報記者的採訪,袁隆平看到這張老照片,前傾緊繃的身子也隨之放鬆,坐直在沙發上,一時沉默不語,仿佛陷入了沉思——
「魔稻祖師」:
寄望2020年,再多養活8000萬人
在很多人腦海中,袁隆平的形象定格在中學課本上一位身穿白色的確良襯衣、站在稻田裡的長者,面色凝重,一臉嚴肅。可出席論壇這天,他卻穿了一件紅色格子襯衣,衣服左上角的口袋上繡著大寫英文單詞「YOUTH(青春)」,腕上帶了一塊深色電子表,精神矍鑠。如此年輕的打扮,不禁讓人聯想到網友對他的一系列尊稱——「當代稻神」「魔稻祖師」「稻法無極」「90後梗王」。
這是他第四次亮相國際海水稻論壇。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裡,他幾乎每年都來三亞。從2016年起,國際海水稻論壇於每年12月舉辦,作為大會主席的袁隆平,每年都會參加。本屆論壇上,他繼續講述自己的兩個夢想——「禾下乘涼夢」和「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還特地呼籲大家關注海水稻。
「我是2016年才開始搞海水稻的,擔子很重,壓力也很大,希望2020年能拿出成果。」袁隆平說,全國的鹽鹼地有十幾億畝,其中能種水稻的只有兩億畝,如果雜交海水稻搞成功了,推廣到1億畝,每畝增產糧食300公斤,1億畝就是300億公斤。
「不管是我們國家也好,世界也好,水稻都是第一大糧食作物,民以食為天,食以稻為天。你知道300億公斤是個什麼概念嗎?相當於湖南省的糧食全年總產量,可以多養活8000萬人口吶。」2016年12月,袁隆平選擇在三亞水稻公園建設國家雜交水稻三亞南繁綜合實驗基地。
「幾年時間拿出一個抗海水濃度0.6%的、畝產在300公斤以上的(品種),這個難度肯定是不小的,可哪有那麼輕鬆的事情。」袁隆平直言,雖然道路艱難,但前途是光明的,苦就苦一點,出了產量更高的新品種,他心裡高興,吃點苦沒關係。
圖一 2004年3月,在三亞市國家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海南基地大院裡,袁隆平圍觀助手們下棋,著急起來忍不住動手搶著幫忙挪棋子。海南日報記者 張杰 攝
「性情中人」
「三亞市榮譽市民」:
雜交水稻能成功,一半功勞在海南
袁隆平對他吃過的苦總是一筆帶過,可他的成績並非一蹴而就。
從1964年開始,袁隆平在取得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之後,帶領助手李必湖等人先後用1000多個品種,做了3000多個雜交組合的試驗,卻一直未能成功,甚至有人認為他的「禾下乘涼夢」是白日做夢。
袁隆平34歲才結婚,1964年也是他與夫人鄧哲結為夫妻的年份。本應陪著妻小的他,卻在全國各地做試驗,屢戰屢敗,屢敗屢戰。
「科學實驗可能有失敗,失敗了不怕,今年沒搞成,明年再來,一百次試驗有一兩次成功,那就very good(很好)。」袁隆平的語氣輕描淡寫,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執行主任劉佳音卻坦言,水稻育種有時就是那一秒鐘的事情,要片刻不離地盯著,錯過一瞬間就要再等一年,而袁隆平為了抓住最佳時機,在田間地頭一蹲就是好幾天。
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1970年11月23日上午,海南崖縣(即今三亞市)南紅農場技術員馮克珊帶著李必湖在一處鐵路橋邊的水坑中,發現了3株雄花異常的野生稻穗。聞此消息,袁隆平從北京趕回三亞,把它們命名為「野敗」。
「發現了『野敗』,從而為雜交水稻的研究成功打開了突破口。」這位「雜交水稻之父」總是對人說,雜交水稻能成功,一半功勞在海南。1993年3月25日,在三亞,袁隆平特地為23年前發生的事情手寫了一份證明:「李必湖和馮克珊同志對雜交水稻的發展都作出了重大貢獻」。
袁隆平與海南結下半個多世紀的不解之緣,2002年,他被授予「三亞市榮譽市民」稱號,從此將這片土地視作他的第二故鄉。
圖二 12月18日,袁隆平出席第四屆國際海水稻論壇,紅色格子襯衣的左上角口袋上繡著英文單詞「YOUTH」。
「時髦老人」
「90後資深帥哥」:
愛逛農貿市場,愛給身邊人買衣服
「袁老喜歡喝椰子水,海南家裡的桌子上永遠放著一顆椰子。」劉佳音與袁隆平相識十餘載,這次來三亞參加第四屆國際海水稻論壇,她特意帶上4個月的寶寶去看望袁隆平及其夫人,老爺子抱著孩子很開心,還貼心地給孩子準備了一個紅包。「我叫他老師,可在我心裡,他是像爺爺一樣的長輩。」
「我覺得我還可以,我90歲了,身體還好,腦瓜子還沒糊,full of energy(充滿活力),充滿活力,是『90後』,算資深帥哥。」袁隆平愛熱鬧,好講笑話,喜歡穿格子襯衫,偏愛鮮豔的顏色,還非得是他自己去農貿市場挑選的。如果你領他去商場買衣服,一向和藹可親的他立馬就會不高興,可只要逛農貿市場,他當下就會「陰轉晴」,露出孩子般的笑容,背著手走走逛逛,開心地在市場上買東西。
袁隆平會對比各地農貿市場的物價,海南農貿市場一件襯衣只賣30多塊錢,深得他喜愛,一買就買一打。不僅給自己買衣服,他還喜歡給身邊的人買衣服。他88歲生日那天,來慶生的人不約而同穿上了他買的衣服,有夾克,有襯衫,也有旗袍。
「你跟那個袁隆平長得很像啊!」「是嗎?很多人都說我們長得像。」袁隆平時常會被人認出,他總是這樣開玩笑。在第四屆國際海水稻論壇上,當主持人宣布袁隆平入場,一輛小型電瓶車緩緩而入,袁隆平乘車至發言臺下,還未來得及下車,沸騰的人群已將他團團圍住,形成一個半徑不斷擴大的圓圈……
「寶藏男孩」:
在海南筑牢「中國飯碗」的「底座」
「我走到哪個地方都有人認識我,籤名啊,照相啊,everybody wants to take a picture with me(每個人都想和我合影),就是沒有隱私權了。」袁隆平有時講話,會有中英文夾雜的習慣,但很多時候英文是對中文的補充和重複,像是他講完中文後的自行翻譯,也像是一種「袁氏幽默」。
除了英語,袁隆平還會說俄語,是個多才多藝的「寶藏男孩」。「我愛好體育,我也愛好音樂,考取過空軍。1952年,我們西南農學院,800多名學生報名,最後只有8個人(錄取),我是8個人之一,那時候抗美援朝的戰事已經緩和了,大學生又被退了回來;第二次搞遊泳,開西南運動會,前3名進國家隊,我是第4名,淘汰掉了。遊泳健將沒搞成,空軍也沒搞成。」
「運動健將」袁隆平的實力不容小覷,是「有圖有真相」的。袁隆平在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的臥室,有個柜子專門陳設他的相片,其中有張就是他身穿泳褲笑對鏡頭的照片。老爺子特別喜歡這張照片,因為從中可以看到他健碩的肌肉。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也有一個傳說:以前袁隆平打排球時,他在哪隊,哪隊就贏,現在是他支持哪隊,哪隊就會贏,因為他總能觀察出哪隊實力更強。
這就是袁隆平,有千億元的身價,卻把技術無償貢獻給全人類,自己過著簡樸的生活。他住在海南三亞荔枝溝鎮的一幢筒子樓裡,住所只有四五十平方米,院子外面就是南繁育種基地試驗田,而湖南的家四周也都是稻田。「我每天都要下田去,我培養研究生,第一個要求就是要下田。」
袁隆平還有個綽號叫「剛果布」。「『剛果布』就是曬得黑黑的,我現在也是黑的嘛。」他笑著說。
陽光熾烈,土地溫暖,海南已是育種聖地。袁隆平要在國家雜交水稻三亞南繁綜合實驗基地350畝的稻田裡,繼續衝擊自己的夢想,為「中國飯碗」築牢最堅實的「底座」。「我們這個工作意義很大,工作再辛苦,我心裡也高興,國家沒讓我退休,我自己也不願意退休,我希望再奮鬥10年,在我100歲之前,全世界有一半稻田種上我們的雜交稻。」
畢生貢獻於水稻,這很「袁隆平」。
(海南日報三亞12月26日電)
(本稿圖片除署名外,均由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來源:海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