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稻神」袁隆平:寄望2020年再多養活8000萬人

2020-12-16 中國日報網

袁隆平

「袁嗲嗲(湖南方言,意為爺爺),您還記得這張照片嗎?」12月18日,在第四屆國際海水稻論壇上,海南日報記者用一張老照片引起了「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的注意。

他身子猛地往前傾了一下,左手接過手機,右手手指划過屏幕放大照片,看得很認真,抬起頭,望向記者,一雙堅毅的眼睛裡盛滿了好奇:「這是什麼時候的照片?」

「2004年3月,海南日報記者在師部農場拍的。」

「這都十幾年了。」

時隔15年,又是在三亞,又是海南日報記者的採訪,袁隆平看到這張老照片,前傾緊繃的身子也隨之放鬆,坐直在沙發上,一時沉默不語,仿佛陷入了沉思——

「魔稻祖師」:

寄望2020年,再多養活8000萬人

在很多人腦海中,袁隆平的形象定格在中學課本上一位身穿白色的確良襯衣、站在稻田裡的長者,面色凝重,一臉嚴肅。可出席論壇這天,他卻穿了一件紅色格子襯衣,衣服左上角的口袋上繡著大寫英文單詞「YOUTH(青春)」,腕上帶了一塊深色電子表,精神矍鑠。如此年輕的打扮,不禁讓人聯想到網友對他的一系列尊稱——「當代稻神」「魔稻祖師」「稻法無極」「90後梗王」。

這是他第四次亮相國際海水稻論壇。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裡,他幾乎每年都來三亞。從2016年起,國際海水稻論壇於每年12月舉辦,作為大會主席的袁隆平,每年都會參加。本屆論壇上,他繼續講述自己的兩個夢想——「禾下乘涼夢」和「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還特地呼籲大家關注海水稻。

「我是2016年才開始搞海水稻的,擔子很重,壓力也很大,希望2020年能拿出成果。」袁隆平說,全國的鹽鹼地有十幾億畝,其中能種水稻的只有兩億畝,如果雜交海水稻搞成功了,推廣到1億畝,每畝增產糧食300公斤,1億畝就是300億公斤。

「不管是我們國家也好,世界也好,水稻都是第一大糧食作物,民以食為天,食以稻為天。你知道300億公斤是個什麼概念嗎?相當於湖南省的糧食全年總產量,可以多養活8000萬人口吶。」2016年12月,袁隆平選擇在三亞水稻公園建設國家雜交水稻三亞南繁綜合實驗基地。

「幾年時間拿出一個抗海水濃度0.6%的、畝產在300公斤以上的(品種),這個難度肯定是不小的,可哪有那麼輕鬆的事情。」袁隆平直言,雖然道路艱難,但前途是光明的,苦就苦一點,出了產量更高的新品種,他心裡高興,吃點苦沒關係。

圖一 2004年3月,在三亞市國家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海南基地大院裡,袁隆平圍觀助手們下棋,著急起來忍不住動手搶著幫忙挪棋子。海南日報記者 張杰 攝

「性情中人」

「三亞市榮譽市民」:

雜交水稻能成功,一半功勞在海南

袁隆平對他吃過的苦總是一筆帶過,可他的成績並非一蹴而就。

從1964年開始,袁隆平在取得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之後,帶領助手李必湖等人先後用1000多個品種,做了3000多個雜交組合的試驗,卻一直未能成功,甚至有人認為他的「禾下乘涼夢」是白日做夢。

袁隆平34歲才結婚,1964年也是他與夫人鄧哲結為夫妻的年份。本應陪著妻小的他,卻在全國各地做試驗,屢戰屢敗,屢敗屢戰。

「科學實驗可能有失敗,失敗了不怕,今年沒搞成,明年再來,一百次試驗有一兩次成功,那就very good(很好)。」袁隆平的語氣輕描淡寫,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執行主任劉佳音卻坦言,水稻育種有時就是那一秒鐘的事情,要片刻不離地盯著,錯過一瞬間就要再等一年,而袁隆平為了抓住最佳時機,在田間地頭一蹲就是好幾天。

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1970年11月23日上午,海南崖縣(即今三亞市)南紅農場技術員馮克珊帶著李必湖在一處鐵路橋邊的水坑中,發現了3株雄花異常的野生稻穗。聞此消息,袁隆平從北京趕回三亞,把它們命名為「野敗」。

「發現了『野敗』,從而為雜交水稻的研究成功打開了突破口。」這位「雜交水稻之父」總是對人說,雜交水稻能成功,一半功勞在海南。1993年3月25日,在三亞,袁隆平特地為23年前發生的事情手寫了一份證明:「李必湖和馮克珊同志對雜交水稻的發展都作出了重大貢獻」。

袁隆平與海南結下半個多世紀的不解之緣,2002年,他被授予「三亞市榮譽市民」稱號,從此將這片土地視作他的第二故鄉。

圖二 12月18日,袁隆平出席第四屆國際海水稻論壇,紅色格子襯衣的左上角口袋上繡著英文單詞「YOUTH」。

「時髦老人」

「90後資深帥哥」:

愛逛農貿市場,愛給身邊人買衣服

「袁老喜歡喝椰子水,海南家裡的桌子上永遠放著一顆椰子。」劉佳音與袁隆平相識十餘載,這次來三亞參加第四屆國際海水稻論壇,她特意帶上4個月的寶寶去看望袁隆平及其夫人,老爺子抱著孩子很開心,還貼心地給孩子準備了一個紅包。「我叫他老師,可在我心裡,他是像爺爺一樣的長輩。」

「我覺得我還可以,我90歲了,身體還好,腦瓜子還沒糊,full of energy(充滿活力),充滿活力,是『90後』,算資深帥哥。」袁隆平愛熱鬧,好講笑話,喜歡穿格子襯衫,偏愛鮮豔的顏色,還非得是他自己去農貿市場挑選的。如果你領他去商場買衣服,一向和藹可親的他立馬就會不高興,可只要逛農貿市場,他當下就會「陰轉晴」,露出孩子般的笑容,背著手走走逛逛,開心地在市場上買東西。

袁隆平會對比各地農貿市場的物價,海南農貿市場一件襯衣只賣30多塊錢,深得他喜愛,一買就買一打。不僅給自己買衣服,他還喜歡給身邊的人買衣服。他88歲生日那天,來慶生的人不約而同穿上了他買的衣服,有夾克,有襯衫,也有旗袍。

「你跟那個袁隆平長得很像啊!」「是嗎?很多人都說我們長得像。」袁隆平時常會被人認出,他總是這樣開玩笑。在第四屆國際海水稻論壇上,當主持人宣布袁隆平入場,一輛小型電瓶車緩緩而入,袁隆平乘車至發言臺下,還未來得及下車,沸騰的人群已將他團團圍住,形成一個半徑不斷擴大的圓圈……

「寶藏男孩」:

在海南筑牢「中國飯碗」的「底座」

「我走到哪個地方都有人認識我,籤名啊,照相啊,everybody wants to take a picture with me(每個人都想和我合影),就是沒有隱私權了。」袁隆平有時講話,會有中英文夾雜的習慣,但很多時候英文是對中文的補充和重複,像是他講完中文後的自行翻譯,也像是一種「袁氏幽默」。

除了英語,袁隆平還會說俄語,是個多才多藝的「寶藏男孩」。「我愛好體育,我也愛好音樂,考取過空軍。1952年,我們西南農學院,800多名學生報名,最後只有8個人(錄取),我是8個人之一,那時候抗美援朝的戰事已經緩和了,大學生又被退了回來;第二次搞遊泳,開西南運動會,前3名進國家隊,我是第4名,淘汰掉了。遊泳健將沒搞成,空軍也沒搞成。」

「運動健將」袁隆平的實力不容小覷,是「有圖有真相」的。袁隆平在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的臥室,有個柜子專門陳設他的相片,其中有張就是他身穿泳褲笑對鏡頭的照片。老爺子特別喜歡這張照片,因為從中可以看到他健碩的肌肉。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也有一個傳說:以前袁隆平打排球時,他在哪隊,哪隊就贏,現在是他支持哪隊,哪隊就會贏,因為他總能觀察出哪隊實力更強。

這就是袁隆平,有千億元的身價,卻把技術無償貢獻給全人類,自己過著簡樸的生活。他住在海南三亞荔枝溝鎮的一幢筒子樓裡,住所只有四五十平方米,院子外面就是南繁育種基地試驗田,而湖南的家四周也都是稻田。「我每天都要下田去,我培養研究生,第一個要求就是要下田。」

袁隆平還有個綽號叫「剛果布」。「『剛果布』就是曬得黑黑的,我現在也是黑的嘛。」他笑著說。

陽光熾烈,土地溫暖,海南已是育種聖地。袁隆平要在國家雜交水稻三亞南繁綜合實驗基地350畝的稻田裡,繼續衝擊自己的夢想,為「中國飯碗」築牢最堅實的「底座」。「我們這個工作意義很大,工作再辛苦,我心裡也高興,國家沒讓我退休,我自己也不願意退休,我希望再奮鬥10年,在我100歲之前,全世界有一半稻田種上我們的雜交稻。」

畢生貢獻於水稻,這很「袁隆平」。

(海南日報三亞12月26日電)

(本稿圖片除署名外,均由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來源:海南日報

相關焦點

  • 青島海水稻:如種植1億畝,每年多養活8000萬人
    說到青島海水稻,不得不提世界「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袁隆平於2016年10月結緣青島國際院士港,擔任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首席科學家。袁隆平院士團隊通過雜交育種技術和常規育種方法,結合分子標記輔助選擇,對水稻耐鹽、耐鹼、抗病、優質、高產等多種基因進行聚合,選育出新型耐鹽鹼水稻。鹽鹼地是繁育水稻的天然剋星。
  • 三招養活6000萬人,中國農業領先2000年,被譽為「漢朝袁隆平」
    我們中華文明繁衍了數千年之久,一直以來,中國都是人口大國,這一點就要歸功於我們國家發達的農業了。自古至今,農業學家都是十分的受人尊敬的,畢竟「民以食為天」嘛。在現代,水稻專家袁隆平發明了雜交水稻,水稻產量提高,足夠養活數億人,他是我們國家的脊梁。
  • 袁隆平:改造1億畝鹽鹼地種水稻,每年能多養活8000多萬人口
    如果我們抓緊開展耐鹽鹼水稻品種培育及核心技術研究,並將其中1億畝改造成水稻田,按每畝300公斤估算,則有望每年增加能養活8000多萬人口的糧食產量。這也是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重大創新工程。」16日,還在海南三亞南繁育種基地忙碌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通過連線,對科技日報記者說。
  • 耐鹽鹼水稻有望多養活8千萬人,讓國家糧食安全更安全
    雖然我國地域遼闊,但是我國和地貌高低不平,高原山地居多,平原較少,全國耕地面積相對不多。目前國家一直堅守著18億畝的耕地面積的紅線。但是,近年來部分耕地質量的退化以及被佔用,耕地面積「紅線」不斷的受到了挑戰。而涉及到14億人的糧食安全也是一個較為突出的安全問題。
  • 海水裡也能種水稻 袁隆平告訴你這是事實三年後就能推廣
    袁隆平接受採訪時表示:「我們有信心在2020年培育出抗鹽鹼度1%、畝產 300公斤的海水稻品種。」目前袁隆平的目標是在5到10年內利用稻作改良技術改造鹽鹼地和灘涂,為我國增加一億畝良田,每年增加的300億公斤糧食,就能養活一個大省人口。能在鹽鹼地上種出糧食,是不少沿海農民的心願。我國有15億畝鹽鹼地和灘涂,包括沿海地區、長江流域、黃河流域等。如果高品質鹼生稻能再全國範圍內推廣,能解決8000萬人吃飯的問題。如果推廣到世界,每年增產的糧食就能養活4到5億人口。
  • 「魔稻祖師」袁隆平又出新梗!
    點擊播放 GIF 0.0M農場主+第1483期沒錯,他就是……水稻之父袁隆平這位新晉90後前有熱搜C位出道後有訪談金句抖梗袁隆平爺爺,你變了!最近袁隆平接受了央視的欄目專訪採訪過程中當被問到「為什麼不帶博士生」的時候袁老急得抓臉撓頭:「帶博士太麻煩,死腦細胞的」就問你可不可愛!
  • 袁隆平院士死磕4年的袁蒙稻:比五常好吃、比大米更養人
    2020年的新年來的不是那麼順暢!一場新冠讓舉國上下幾億人閉門不出···鍾南山院士85歲高齡臨危受命,奮戰一線病魔! 在第一時間逆向而行,同所有奮戰在一線的英雄們一起守護著一座城,一個國,守護著我們的健康···
  • 袁隆平院士獲「麥哲倫海峽獎」
    11月16日,智利駐華大使路易斯·施密特代表智利政府向袁隆平院士頒發了「麥哲倫海峽獎」。為紀念此次重要歷史事件,提名袁隆平院士獲得「紀念麥哲倫海峽500周年獎」,以表彰他在農業和雜交水稻領域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為保障世界糧食安全做出的突出貢獻。今年也是中國和智利建交50周年。在頒獎現場,路易斯·施密特還向袁隆平院士頒發了「中智建交50周年紀念獎章」。袁隆平院士對智利政府的授獎表示感謝。他說,雜交水稻技術是中國的一項重大突破。
  • 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印在了這個國家的貨幣上
    2020年11月2日上午,湖南長沙,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年屆九旬的袁隆平透過大屏幕,盯著200公裡外的稻田。氛圍有些緊張。他等待的是一場考試的結果,考生是水稻,分數是畝產。中午,測產結果公布——平均畝產911.7公斤。
  • 袁隆平點讚如東,他希望未來5到6年內實現耐鹽水稻大面積推廣...
    今年秋收期間,袁隆平院士團隊在如東栟茶方凌墾區種植的128.9畝耐鹽水稻喜獲豐收。經過現場實測,基地種植的「超優千號」耐鹽水稻產量達每畝802.9公斤。日前,全程參與耐鹽水稻試驗種植的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與如東作物栽培站的農業專家們前往湖南,當面向袁隆平院士匯報了這一喜訊。
  • 央視主播海霞祝袁隆平生日快樂:他回答了"誰養活中國"
    9月6日,在央視新聞新媒體的《主播說聯播》中,央視《新聞聯播》節目主持人海霞祝袁隆平生日快樂,並表示後者回答了"誰養活中國"。 海霞:今天聯播關注了習近平總書記給全國涉農高校師生的回信。總書記說,中國現代化離不開農業農村現代化,農業農村現代化關鍵在科技、在人才。
  • 袁隆平院士獲「紀念麥哲倫海峽500周年獎」
    華聲在線11月16日訊(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胡宇芬 朱玉文 攝影 張勁夫 辜鵬博 宛俊餘)「我們從世界的盡頭而來,向袁隆平院士表達我們的敬意今天下午,智利駐華大使路易斯.施密特.蒙特斯及代表團專程來到長沙,代表智利外交部國家形象委員會將「紀念麥哲倫海峽500周年獎」頒發給袁隆平院士。農業農村部、省外事辦、省農業農村廳等部門相關負責人出席頒獎儀式。在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二樓報告廳裡,身著西裝和領帶的袁隆平院士,在夫人鄧則的陪伴下,高興地接受了獎章。
  • 共和國勳章獲得者袁隆平:把飯碗掌握在中國人自己手上
    共和國勳章獲得者 袁隆平:糧食是國計民生的頭等大事,我是學農的,我應該在這方面盡我的努力。1961年7月的一天,袁隆平在試驗田選種,意外發現一株「鶴立雞群」的稻株,穗子又大又飽滿,籽粒多達230粒,仔細一推算,用它做種子,水稻畝產會上千斤,而當時高產水稻才不過五六百斤。
  • 87歲袁隆平飆英文刷屏, 老人家還是個語言全才!
    雖然為人低調,但是受人景仰的袁隆平一舉一動都會引發網友關注。 10月12日,在湖南長沙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中心,袁隆平接受多家媒體採訪。
  • 袁隆平的兩個夢想是什麼?一想「禾下乘涼」,二是覆蓋全球夢
    勳章背後,是袁隆平院士50多載對雜交水稻研究的執著,對國家糧食安全的守護,對「願天下人都有飽飯吃」初心的堅守。雜交水稻育種從三系法發展到兩系法,再推進到第三代雜交水稻,一次次不斷創造高產紀錄當年曾親眼目睹飢餓的折磨,一直令袁隆平對吃飯問題看得比天重。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與三亞的半個世紀情緣
    截至2017年,雜交水稻在我國已累計推廣超90億畝,共增產稻穀6000多億公斤。他多次赴印度、越南、菲律賓等國,傳授雜交水稻技術以幫助克服糧食短缺和飢餓問題,為確保我國糧食安全和世界糧食供給作出了卓越貢獻。12月18日,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袁隆平被授予改革先鋒稱號,獲頒授改革先鋒獎章。
  • 神仙對話:郎平邀袁隆平切磋球技,袁隆平祝中國女排再創佳績!
    說起中國女排主教練郎平,廣大球迷都很熟悉;而提到中國水稻之父袁隆平,大家同樣耳熟能詳,他們兩人一個是世界排壇郎聖母,一個是科學泰鬥水稻之父,如果產生交集相互喊話,是不是非常有趣、有畫面感呢?就在今日,筆者看到兩大名人神仙對話的溫馨一幕:郎平真情邀約袁隆平院士切磋球技,而袁隆平院士大方回應「期待切磋」,並祝福:中國女排加油!
  • 袁隆平青島再論海水稻 袁米直擊海水稻成果商業化轉化
    來自全國各地農業稻種行業的翹楚今天齊聚青島即墨,參加由青島市人民政府主辦,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承辦,「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擔任大會主席的第二屆國際海水稻論壇。袁米在選育階段性成功後正式亮相,2017年3月,登陸開始眾籌平臺,一度成為農業類眾籌記錄保持者。海水稻育種及稻作改良鹽鹼地引發廣泛關注 海水稻是耐鹽鹼水稻的俗稱,並不是在海水裡種植的水稻。作為海水稻事業的推動者,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在袁隆平院士的帶領下,高品質海水稻得以研發成功,測產為最高畝產620.95公斤。
  • 袁隆平的「海水稻」又火了!外國網友:真了不起
    &nbsp&nbsp&nbsp&nbsp中國科學家從1986年開始培育「海水稻」,目前其試驗農田面積已達1萬畝。&nbsp&nbsp&nbsp&nbsp以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為首的科研團隊正在進行高產攻關,他曾在接受採訪時說:「我們計劃花8年的時間全國在鹽鹼地(種)海水稻,每畝按最低產量300公斤來計算,這樣1億畝(鹽鹼地)每年可以增產糧食300億公斤,多養活8000萬到1億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