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改造1億畝鹽鹼地種水稻,每年能多養活8000多萬人口

2020-12-11 人民日報

「我國有15億畝鹽鹼地,它們也是我國未來極為重要的後備耕地資源。如果我們抓緊開展耐鹽鹼水稻品種培育及核心技術研究,並將其中1億畝改造成水稻田,按每畝300公斤估算,則有望每年增加能養活8000多萬人口的糧食產量。這也是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重大創新工程。」16日,還在海南三亞南繁育種基地忙碌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通過連線,對科技日報記者說。

袁隆平院士在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耐鹽鹼水稻三亞實驗基地現場觀測指導。湖南雜交研究中心實習研究員楊漢樹 攝

連日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多國及地區為防止本土出現糧食供應短缺問題,啟動了限制本國糧食出口的政策。這一舉措,也引發了一輪各國評估是否有可能遭遇「糧荒」的糧食安全「反思潮」。

就我國而言,受耕地面積「紅線」影響,糧食耕地面積大幅度「擴容」並不太現實。

因此,要確保糧食安全,主要聚焦在以科技提升耕地畝產量,及挖掘「紅線」外可能「無中生有」出的糧食耕種面積上。袁隆平院士提出的發展耐鹽鹼水稻方案,就有望增加「紅線」外耕種面積。

袁隆平院士在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耐鹽鹼水稻三亞實驗基地現場觀測指導。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員楊耀松 攝

事實上,袁隆平院士提出這一長期性目標已有幾年時間。自目標提出,全國領域內科學人員就在不懈攻關,並已在我國耐鹽鹼水稻品種培育和種植上,獲得「初體驗」。

4月14日,在海南三亞「國家耐鹽鹼水稻創新中心試驗現場觀摩及建設推進會」期間,袁隆平院士在再度觀摩了解全國耐鹽鹼水稻技術最新進展後,點了個大大的贊:「我對通過雜種優勢利用、第三代雜交水稻技術的結合,實現耐鹽鹼水稻新品種的重大突破充分信心!」他堅信,雜種優勢利用和耐鹽鹼基因,是實現耐鹽鹼水稻育種目標的關鍵。

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耐鹽鹼水稻三亞實驗基地。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彭玉林 攝

如何將這一目標實現的「底盤」打造得更牢靠?我國超級雜交稻超高產技術發源地的湖南,擬在耐鹽鹼水稻核心技術創新上,打造全國性科技協同平臺,助力突破「藏糧於地」空間、拓展「藏糧於技」儲備,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據初步設想,該平臺擬以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牽頭,聯合海南大學、三亞市南繁科學技術研究院、湖南農業大學、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有限公司等分布於多省份的相關研究單位共建。

「針對我國鹽鹼地分布廣、類型多樣,研究優勢單位、平臺和人才隊伍分散、難以集中的特點,平臺擬實行『總部、研究中心、區域分中心和試驗站/基地』模式建設,來組織全國最大範圍的優勢力量協同攻關,儲備國際領先的鹽鹼地利用關鍵核心技術,培育糧食生產新增長點,搭建國際一流耐鹽鹼水稻研發技術創新平臺,培養耐鹽鹼水稻全產業鏈國家高端創新人才隊伍,打造耐鹽鹼水稻創新型產業集群。」湖南省科技廳廳長童旭東談及協同平臺構想時說。

而據湖南雜交水稻中心消息,技術路線上,則擬以利用雜種優勢技術培育高產、優質、適應性廣的耐鹽鹼水稻重大新品種為主線,構建不同鹽鹼地生態區耐鹽鹼水稻豐產高效應用模式並大面積示範。

袁隆平團隊彭玉林副研究員等人,在遼寧省盤錦市新興鎮耐鹽鹼新品種試種示範田。湖南雜交研究中心實習研究員楊漢樹 攝

「今年,我們在遼寧省盤錦市新興鎮開展耐鹽鹼新品種試種,示範面積大概30畝,耕地土壤鹽度約千分之六,酸鹼度在9左右。」正在盤錦「蹲點」的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副研究員、袁隆平團隊成員彭玉林透露通過電話,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身在海南三亞南繁育種基地的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副主任張玉燭則透露,今年,在袁隆平院士親自安排下,他們已在內蒙古興安盟、黑龍江肇源、吉林大安、遼寧盤錦、浙江台州,廣西北海,江蘇南通,山東青島,海南三亞,新疆阿克陶等全國10省份開展了耐鹽鹼新品種示範,現在已有部分示範基地已完成播種。

(來源: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青島海水稻:如種植1億畝,每年多養活8000萬人
    這是該中心從海南南繁基地上千份海水稻材料中挑選出的優良材料,今年將首次在全國五大典型鹽鹼地試種。說到青島海水稻,不得不提世界「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袁隆平於2016年10月結緣青島國際院士港,擔任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首席科學家。
  • 海水裡也能種水稻 袁隆平告訴你這是事實三年後就能推廣
    海水裡也能種水稻 袁隆平告訴你這是事實三年後就能推廣  王每文 • 2017-05-08 10:58:25
  • 耐鹽鹼水稻有望多養活8千萬人,讓國家糧食安全更安全
    我國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國,佔據著世界第一的位置,人口佔據了世界人口總量的19%。雖然我國地域遼闊,但是我國和地貌高低不平,高原山地居多,平原較少,全國耕地面積相對不多。目前國家一直堅守著18億畝的耕地面積的紅線。但是,近年來部分耕地質量的退化以及被佔用,耕地面積「紅線」不斷的受到了挑戰。而涉及到14億人的糧食安全也是一個較為突出的安全問題。
  • 鹽鹼地上,水稻畝產533.95公斤!
    「水稻畝產達到533.95公斤,這是很好的成績,我很高興。」9月27日上午,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長沙通過視頻,遠程連線內蒙古興安盟耐鹽鹼水稻測產現場,宣布測產結果。相比去年同期,此次測產畝產增加25.15公斤,創歷史新高。
  • 「當代稻神」袁隆平:寄望2020年再多養活8000萬人
    時隔15年,又是在三亞,又是海南日報記者的採訪,袁隆平看到這張老照片,前傾緊繃的身子也隨之放鬆,坐直在沙發上,一時沉默不語,仿佛陷入了沉思——「魔稻祖師」:寄望2020年,再多養活8000萬人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裡,他幾乎每年都來三亞。從2016年起,國際海水稻論壇於每年12月舉辦,作為大會主席的袁隆平,每年都會參加。本屆論壇上,他繼續講述自己的兩個夢想——「禾下乘涼夢」和「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還特地呼籲大家關注海水稻。「我是2016年才開始搞海水稻的,擔子很重,壓力也很大,希望2020年能拿出成果。」
  • 沒玩抖音,袁隆平在忙什麼?今天重磅官宣:這種水稻不久將端上你的...
    「再造億畝良田」,是袁隆平的心願。在1億畝鹽鹼地上推廣種植「海水稻」,如果按照示範種植平均畝產400公斤計算,糧食增產趕上雲南省一年的糧食產量。當日,袁隆平海水稻團隊宣布,已在全國籤約600萬畝鹽鹼地改造項目,「海水稻」開始規模化推廣、產業化運營,擬用8-10年實現1億畝鹽鹼地改造整治目標,實現「億畝荒灘變良田」。不久後,它將成為你我餐桌上的「常客」。
  • 老驥伏櫪,志在千裡:袁老又有新動作,在柴達木鹽鹼地試種海水稻
    2020年6月伊始,在海拔2800米的青海柴達木盆地的鹽鹼地中,俗稱「海水稻」的高寒耐鹽鹼水稻開始試種,這是海水稻在柴達木盆地首次試種植。袁隆平海水稻科研團隊針對當地自然條件,專門培育出了高原寒地海水稻,目前計劃先試種100畝,為後期大面積試種提供數據樣本。
  • 袁隆平的「海水稻」又火了!外國網友:真了不起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海水稻」是耐鹽鹼水稻的俗稱,它目前雖然還不能種植在海水裡,卻能在鹽鹼地和灘涂生長。
  • 袁隆平院士死磕4年的袁蒙稻:比五常好吃、比大米更養人
    而在這位抗饑荒餓魔的老英雄,仍有一個夢··· 那就是讓承載著袁隆平院士讓鹽鹼地變良田願望的「袁米」能養活8000萬的人口·,有千萬畝鹽鹼地需要改造,鹼性PH值接近9,鹽度高於千分之六,屬於寸草難生之地;
  • 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印在了這個國家的貨幣上
    幾天後,袁隆平還很興奮,「第三代雜交稻又是新的突破,平均畝產比現有的高產雜交稻增產10%~20%。」9月27日,農民操作機械在興安盟袁隆平院士工作站鹽鹼地水稻基地收穫水稻。 徐欽攝中國養活中國21世紀誰將養活中國? 這是上世紀九十年代美國經濟學家萊斯特·布朗提出的疑問。
  • 86歲的袁隆平要在青島幹件大事:海水裡種水稻
    袁隆平來青島,將開拓一個新的領域:海水稻!    他要在青島的海水裡種水稻。    你的腦海裡有可能會冒出兩個問題:    海水裡真的能種水稻?    種出的水稻是鹹的嗎?    疑問一為何還要種海水稻    袁隆平說,我國內陸有15億畝鹽鹼地,其中有2億畝具備種植水稻潛力,我國鹹水湖泊儲水總量超過淡水湖,海水稻研發成功以後,在我國內陸和鹹水湖周邊進行產業化推廣潛力巨大。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與三亞的半個世紀情緣
    截至2017年,雜交水稻在我國已累計推廣超90億畝,共增產稻穀6000多億公斤。他多次赴印度、越南、菲律賓等國,傳授雜交水稻技術以幫助克服糧食短缺和飢餓問題,為確保我國糧食安全和世界糧食供給作出了卓越貢獻。12月18日,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袁隆平被授予改革先鋒稱號,獲頒授改革先鋒獎章。
  • 穿35元衣服,餵飽8億人,這個令美日德吃驚又羨慕的中國專家
    11月17日,在湖南長沙"2017中國企業跨國投資研討會"上,袁隆平稱自己有一個夢想:如果世界上一半的稻田種上雜交水稻,每公頃增產兩噸, 可多養活5億人口 。而在前段時間,袁隆平也是接連帶來了一系列好消息:*水稻親本去鎘取得突破;*「海水稻」試種成功;*超級雜交稻平均畝產達到1149.02公斤。88歲高齡的袁隆平依舊穿梭在田間地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悉心培育著他的水稻。美國著名農業經濟學家帕爾伯格感嘆:袁隆平把西方國家遠遠甩到了後面,為中國爭取到了寶貴的時間,並將引導中國和世界過上不再飢餓的美好生活。這位當代「神農」對中國和世界到底做出了多大的貢獻?
  • 袁隆平院士團隊在東北開展萬畝鹽鹼地智能化生產技術示範
    袁隆平院士團隊在東北開展萬畝鹽鹼地智能化生產技術示範 吉林示範區平均畝產540.1公斤 華聲在線10月16日訊(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胡宇芬 通訊員 張玉燭)昨天,湖南省農學會組織專家來到吉林省大安市,對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袁隆平院士團隊主持承擔的
  • 向「袁隆平大米」學營銷,3小時眾籌2000萬
    眾籌投資者能意識到這是個好項目,解決了客戶的「痛點」,填補了市場的空白。而且完成這個故事,融資者做比別人更有優勢。袁米的眾籌就很好的做到了這一點。袁隆平對產品的背書,讓產品更具有競爭性。而功成名就的袁老,在本應頤養天年的年齡,還為了改造鹽鹼地的夢想而老當益壯,深深震撼和感染了眾網際網路用戶。
  • 深圳造海水稻鹽鹼地畝產超千斤,計劃10年為國家新增1億畝耕地
    南方日報記者李榮華攝原標題:深圳造海水稻鹽鹼地畝產超千斤向全國輸送農業「黑科技」,計劃10年為國家新增1億畝耕地南方日報2019年10月17日訊  「我們這裡畝產1040斤,挨著稻花香五常大米基地。」「我們最高畝產1080斤,稻田還養螃蟹。」
  • 袁隆平點讚如東,他希望未來5到6年內實現耐鹽水稻大面積推廣...
    今年秋收期間,袁隆平院士團隊在如東栟茶方凌墾區種植的128.9畝耐鹽水稻喜獲豐收。經過現場實測,基地種植的「超優千號」耐鹽水稻產量達每畝802.9公斤。日前,全程參與耐鹽水稻試驗種植的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與如東作物栽培站的農業專家們前往湖南,當面向袁隆平院士匯報了這一喜訊。
  • 「聚寶盆」裡種水稻?青海或將成為海水稻產區
    人民網西寧6月9日電(劉沛然)近日,從青海省海西州傳來消息,寒冷乾旱的柴達木盆地裡長出了水稻。據悉,這是袁隆平團隊首次在高海拔的青藏高原試種的海水稻。截至6月8日,在海拔2800米的青海省海西州格爾木市的河西農場,海水稻的試種植面積已經達到28畝。
  • 塔克拉瑪幹沙漠種海水稻,這波神操作真能把沙漠變綠洲嗎?
    在這裡種水稻嗎?我們沒聽錯吧?而我國總耕地面積是120萬平方公裡,如果能將沙漠變良田,能多養活多少中國人啊!然而,防沙治沙是世界難題,多少年來,全球各路科學家為此而犯愁。為了把沙漠變成綠洲這個夢想,無數人為之艱苦奮鬥、不懈追求。這項神奇的科技就是海水稻。什麼是海水稻海水稻(海稻):是耐鹽鹼水稻的形象化稱呼,是在海邊灘涂等鹽鹼地生長的特殊水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