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造海水稻鹽鹼地畝產超千斤,計劃10年為國家新增1億畝耕地

2021-01-12 SZNEWS

現場展示的中農海稻海水稻品種「珍珠黑」。南方日報記者李榮華攝


原標題:深圳造海水稻鹽鹼地畝產超千斤

向全國輸送農業「黑科技」,計劃10年為國家新增1億畝耕地

南方日報2019年10月17日訊  「我們這裡畝產1040斤,挨著稻花香五常大米基地。」「我們最高畝產1080斤,稻田還養螃蟹。」「我們好的畝產1000斤,其他800斤」……

10月16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下稱「基因組所」)舉行了一場海水稻國家生態糧倉線上基地觀摩會活動,全國多地的海水稻基地工作人員,通過微信視頻,為深圳活動現場介紹各自的海水稻收成。

「海水稻測產」位列2017年度中國十大科技成就。目前,位於深圳大鵬的基因組所自主研發了20多個海水稻品種,平均畝產量從最初的150公斤增產到450公斤,在全國13個省區建立了33個示範基地,並且創造了在高鹽鹼地海水稻畝產超千斤的奇蹟。

目前,深圳團隊啟動海水稻國家生態糧倉計劃,計劃之一是10年為國家新增1億畝耕地。

海水稻國家生態糧倉計劃陸續啟動

海水稻是耐鹽鹼水稻的俗稱,能在中、重度鹽鹼地生長。大量實踐證明,連續種植海水稻可以吸鹽並改良土壤。鹽鹼地改良後的土質將更適合普通作物的耕種。

1986年,廣東海洋大學研究員陳日勝在湛江海邊發現了第一株野生海水稻,申請了農業部植物新品種專利,定名為「海稻86」,這被袁隆平院士評價為繼雜交稻之後水稻行業的又一次重大革命性突破。2016年,袁隆平院士團隊與陳日勝合作,次年10月測產,海水稻開始廣為人知。

2017年,基因組所依託下屬全資子公司深圳中農京躍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成立了海水稻橫向課題項目組,陳日勝攜部分育種成果加入,成為團隊核心成員。當年,團隊在深圳、東北和內蒙古進行海水稻新品系試種、育種及基因組學研究。

2018年4月28日,基因組所主導成立中農海稻(深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稱「中農海稻」),開展了海水稻新品種育種、栽培技術規程、鹽鹼地改良與生態修復、鹽鹼稻功能食品創製等系列化研究,推動海水稻研究成果轉化與產業化應運用。

中農海稻聯合基因組所及多家企業,以耐鹽鹼稻和草為核心種植品種,整合生物科技、物聯網、數字農業等現代科學技術,在全國鹽鹼化程度比較高的北部、西北部、東北部、沿黃區域、沿海區域五大片區內鹽鹼灘涂地(包括乾旱半乾旱鹽鹼地、東北的蘇打凍土鹽鹼地、環渤海鹽鹼地、濱海小流域鹽鹼地、東南沿海新生鹽鹼地和次生鹽鹼和退化耕地),構建布局海水稻研發、種植和加工等相關產業體系,發起建設規模化、現代化的海水稻國家生態糧倉計劃。

據中農海稻法定代表人楊記磙介紹,海水稻國家生態糧倉計劃的核心內容是:以1萬畝為一方,10萬畝為一鎮,100萬畝為一個區域中心,計劃在10年內,布局100個中心,修復1億畝鹽鹼灘涂地,為國家新增1億畝耕地,實現年增收500億斤優質生態弱鹼米和1億噸優質牧草,為國家糧食安全提供重要的模式參考和戰略支撐。

楊記磙介紹,目前,國家生態糧倉計劃已經在新疆喀什國家經濟開發區取得立項,2019年啟動實施,內蒙古大漠生態糧倉計劃、吉林生態糧倉計劃等也已經啟動規劃。

全國33個示範基地試種海水稻

基因組所在深圳主要以海水稻研發為主,在大鵬設立了創新孵化中心,而種植基地則遍布全國。2019年,中農海稻聯合基因組所在深圳成立「鹽鹼稻(海水稻)創新中心」(鹼稻中心),共同研究海水稻種植資源及相關產業開發。

自2018年起,中農海稻在全國6個省8個實驗基地進行了海水稻的適應性試驗,篩選出了適合東北鹽鹼地、內蒙鹽鹼地、西北部(新疆)鹽鹼地、環渤海灣地區、江浙地區、華南地區不同氣候及不同鹽鹼度的海水稻品系,約有20多種,平均畝產量從最初的150公斤增產到450公斤。

同時,中農海稻海水稻項目團隊研發的「陳香1號」新品種,經檢測達到國家優質牧草標準,能夠為內蒙、新疆等遊牧區提供優質牧草,為行業首創。目前,「陳香1號」等四個品種已獲國家植物新品種保護權。

2019年,試種範圍進一步擴大,在全國13個省區建立了33個示範基地,擴大了試種面積,細化測定不同海水稻品種在不同氣候和土壤環境的適應性和抗性。實驗結果良好,其中位於吉林白城的海水稻試驗基地土壤pH值達到14,鹽分含量達8‰,測產結果兩個品種畝產量達1070斤,是鹽鹼地水稻種植的奇蹟。

「中國有15億畝鹽鹼地,其中5億畝可通過生態修複種植海水稻。」楊記磙稱。

海水稻營養成分和口感接近普通水稻

深圳造海水稻還是亮眼的扶貧產品。2018年10月,在深圳援疆前線指揮部的支持下,經過4個多月的努力,基因組所在新疆喀什試種海水稻成功,比當地水稻品種畝產高出約100公斤,未來計劃在喀什推廣種植海水稻1萬畝以上。

隨後,試種出的帕鄉水鳥弱鹼米,被深圳援疆前線指揮部推薦為「深圳援疆8周年獻禮產品」。

研發人員介紹,在鹽鹼地種植海水稻要比種植普通水稻更為節約,因為這類稻子抗性強,可以直接播種,而在鹽鹼地種植普通水稻要洗鹽洗鹼,投入大,產量低。

當天活動現場有一些以海水稻米做的壽司,其米粒色澤和味道與普通稻米幾無差別。據悉,早在2018年,中農海稻已向市場推出了3個海水稻系列產品:帕鄉水鳥弱鹼米、紅海灘海水稻米及渤海灣海水稻米。

「我們希望為粵港澳大灣區的安全優質食品供應盡一分力。」楊記磙介紹,消費者可能更關注食品的安全和口感。2018年開始,研究人員通過對不同產品進行品質及食味值檢測,發現海水稻的營養成分、口感等與普通水稻不相上下,而且富含鈣、鐵、鉀等微量元素。(記者 李榮華)

相關焦點

  • 鹽鹼地上,水稻畝產533.95公斤!
    「水稻畝產達到533.95公斤,這是很好的成績,我很高興。」9月27日上午,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長沙通過視頻,遠程連線內蒙古興安盟耐鹽鹼水稻測產現場,宣布測產結果。相比去年同期,此次測產畝產增加25.15公斤,創歷史新高。
  • 世界糧食日的特別禮物:中國十萬畝海水稻平均畝產超千斤
    專家測產結果顯示:青島基地編號yc-2003的耐鹽鹼水稻畝產為542.5公斤,超優千號畝產為739.7公斤;濰坊基地編號yc-2003的耐鹽鹼水稻畝產為625.3公斤;溫州瑞安基地編號yc-2002的耐鹽鹼水稻畝產為320.78公斤。
  • 畝均超千斤!全國10萬畝海水稻10地完成產量測評
    9月25日以來,10地十萬畝海水稻陸續實現測產,其中,新疆喀什、寧夏石嘴山、黑龍江鐵力、山東東營、山東濰坊、山東青島等地測評畝產均超千斤。9月25日,位於新疆喀什塔克拉瑪幹西部邊緣的嶽普湖海水稻示範種植基地迎來收割測產,經專家測評,海水稻畝產為548公斤,這也是在該地區連續三年穩定畝產超千斤,今年團隊還將在該地塊試驗輪作小麥,如果試驗成功,將徹底改變當地的農業現狀,鹽鹼地變良田將成為現實。10月11日,位於寧夏石嘴山海水稻示範種植基地YC-801測產,畝產超過648.5公斤。
  • 袁隆平院士工作站耐鹽鹼水稻畝產再破千斤
    收割耐鹽鹼水稻進行測產9月27日,2020年興安盟耐鹽鹼水稻測產驗收暨現場觀摩會上傳來好消息,經測產評估,在興安盟科右中旗種植的耐鹽鹼水稻畝產再破千斤,平均畝產稻穀達533.95公斤。經過測評,專家組一致認為,耐鹽鹼水稻在PH值8.8至9.2、鹽度含量在5‰至6‰的土地上,取得了令人欣喜的產量。該基地耐鹽鹼水稻連續2年畝產破千斤,不僅為興安盟鹽鹼中低產田提升為中高產田注入希望,更為我國同等條件下的鹽鹼地水稻種植提供了科學依據。
  • 內蒙古興安盟海水稻畝產稻穀再破千斤
    27日,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科爾沁右翼中旗的興安盟袁隆平院士工作站鹽鹼地水稻基地傳來好消息,經測產評估,耐鹽鹼水稻(海水稻)平均畝產稻穀再破千斤。  由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江西省農科院、湖南省水稻研究所、湖南農業大學、武漢大學、河北工程大學農學院、河北省邯鄲市永年區農業農村局土肥站、興安盟農業技術推廣站的9位專家組成的測產專家組,對3塊測產田塊的耐鹽鹼水稻進行取樣收割
  • 袁隆平攜手阿里,海水稻未來10年種植1億畝,袁米成網紅農產品
    2019年海水稻的研究取得極大進展,多個海水稻種植基地種出畝產超1000斤的產量,近2萬畝海水稻示範基地,平均畝產達800多斤;「袁米」成網紅農產品,在2019年雙十一預售 10 天賣出35.8萬公斤,雙十一當天袁米2小時賣了1.65萬公斤。
  • 畝產超3000斤,袁隆平又破紀錄了
    畝產超3000斤!這是袁隆平團隊,依次破700、800、1000、1149公斤,等世界紀錄後,再次創造出的新紀錄。據央視新聞消息,11月2日,位於湖南省衡南縣的第三代雜交水稻新組合試驗示範基地迎來晚稻測產,測得晚稻平均畝產為911.7公斤。今年7月,衡南基地早稻高產攻關田進行了測產驗收,測得早稻平均畝產為619.06公斤。
  • 文昌鹽鹼地種海水稻畝產達376公斤
    湖南弘大教育科技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長劉雄告訴記者,12月21日上午,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暨湖南雜交水稻中心副主任張玉燭率處長劉建兵、湖南水稻所副所長方寶華、副研究員艾治勇等來到文昌鋪前鎮,實地指導視察海南海水稻萬畝研發示範基地首批試驗示範田,對前期工作表示滿意,對後段工作予以指導。
  • 袁隆平院士團隊在東北開展萬畝鹽鹼地智能化生產技術示範
    袁隆平院士團隊在東北開展萬畝鹽鹼地智能化生產技術示範 吉林示範區平均畝產540.1公斤 華聲在線10月16日訊(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胡宇芬 通訊員 張玉燭)昨天,湖南省農學會組織專家來到吉林省大安市,對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袁隆平院士團隊主持承擔的
  • 袁隆平:改造1億畝鹽鹼地種水稻,每年能多養活8000多萬人口
    「我國有15億畝鹽鹼地,它們也是我國未來極為重要的後備耕地資源。如果我們抓緊開展耐鹽鹼水稻品種培育及核心技術研究,並將其中1億畝改造成水稻田,按每畝300公斤估算,則有望每年增加能養活8000多萬人口的糧食產量。
  • 青島海水稻:如種植1億畝,每年多養活8000萬人
    「為了檢驗這176份海水稻材料在不同地質條件下的最終產量和品質,我們會在全國主要鹽鹼地進行重點測試,爭取2018年能夠拿出不低於一個可以在全國大範圍推廣、經過國家審定的品種。」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副主任張國棟表示。
  • 今天重磅官宣:這種水稻不久將端上你的...
    ,2020年,在十地啟動「海水稻」萬畝片種植示範,10萬畝「海水稻」平均畝產穩定超過400公斤,最高畝產突破800公斤。「再造億畝良田」,是袁隆平的心願。在1億畝鹽鹼地上推廣種植「海水稻」,如果按照示範種植平均畝產400公斤計算,糧食增產趕上雲南省一年的糧食產量。當日,袁隆平海水稻團隊宣布,已在全國籤約600萬畝鹽鹼地改造項目,「海水稻」開始規模化推廣、產業化運營,擬用8-10年實現1億畝鹽鹼地改造整治目標,實現「億畝荒灘變良田」。不久後,它將成為你我餐桌上的「常客」。
  • 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印在了這個國家的貨幣上
    2020年11月2日上午,湖南長沙,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年屆九旬的袁隆平透過大屏幕,盯著200公裡外的稻田。氛圍有些緊張。他等待的是一場考試的結果,考生是水稻,分數是畝產。中午,測產結果公布——平均畝產911.7公斤。
  • 中國10萬畝海水稻平均畝產超千斤
    記者16日從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獲悉,「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青島海水稻團隊當日在青島、濰坊、溫州三地測產收割,至此該團隊今年布局在新疆、青海、內蒙古、寧夏、山東、黑龍江、浙江等省、自治區種植的10萬畝海水稻全部完成產量測評。
  • 老驥伏櫪,志在千裡:袁老又有新動作,在柴達木鹽鹼地試種海水稻
    2020年6月伊始,在海拔2800米的青海柴達木盆地的鹽鹼地中,俗稱「海水稻」的高寒耐鹽鹼水稻開始試種,這是海水稻在柴達木盆地首次試種植。袁隆平海水稻科研團隊針對當地自然條件,專門培育出了高原寒地海水稻,目前計劃先試種100畝,為後期大面積試種提供數據樣本。
  • 耕地提質讓「旱地」種出萬畝水稻 我市新增水田面積3.06萬畝|清遠...
    「一畝的產量有800多畝,按照土地面積,預計能收成45萬斤水稻。我們把稻穀曬乾後賣到各地。」水稻種植戶阮澤華表示,土地平整後,地塊連片規劃,不僅土地提質了,水利設施、道路也同步升級。「土地容易耕作了,增加了種植品類,也增加了我們的收入來源。」阮澤華介紹,農忙的時候,一天最多有20多農民在這裡工作。墾造水田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落實耕地佔優補優、佔水田補水田的耕地保護制度的一項重要舉措。
  • 瞭望丨雜交水稻:東方魔稻
    上世紀90年代,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平均畝產又增5%-10%。    1996年,農業部正式立項超級稻育種計劃,從第一期到第四期,示範田每次都比上期平均畝產提高10%以上。    正在測產的第三代雜交稻,平均畝產比現有高產雜交稻再增10%-20%……    2019年10月國務院新聞辦發布的《中國的糧食安全》白皮書顯示,到2017年,我國稻穀每公頃產量已達6916.9公斤,較1996年增長11.3%,比世界平均水平高50.1%。
  • 雜交水稻:東方魔稻_鳳凰網財經_鳳凰網
    中午,測產專家組組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華安宣布測產結果——平均畝產911.7公斤。加上今年7月測得這個基地的早稻平均畝產為619.06公斤,雙季稻畝產實現了「1500公斤高產攻關」的目標,超世界紀錄。這次測產的晚稻,是屬於雜交水稻最新攻關技術的第三代雜交水稻技術,在經歷今年罕見的低溫寡照天氣後,這位「尖子生」表現依然較穩定。
  • 億畝鹽鹼地有了連雲港「糧芯」!「鹽田育1號」率先通過全國區域試驗
    12月25日上午,賣完本季最後幾袋「海水稻」,青口鹽場農民王宜民算了筆帳:畝產約500公斤,每公斤收購價6元,比普通水稻貴3元。老王試種的「鹽田育1號」,正是我市自主選育的耐鹽鹼水稻品種,本月全國率先通過區域試驗,並通過首批品種初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