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清城區石角鎮黃布村委會,一大片金黃色的稻穗,隨著微風輕柔擺動。規規整整,成框連片的水田從村邊的路上一直延伸到江邊。一眼望去,場面蔚為壯觀。工人正在收割,燕子低飛,一片豐收的景象。
從外觀上,這片耕地與普通的水田並無不同,但在去年以前,這裡是只能種植旱作的土地。去年,在相關部門的指導和支持下,經過墾造,昔日原本高低不平的草地變成一個優質農業生產區。
這塊總規模約578畝的水田涉及石角鎮黃布村紅星和南隊兩個經濟合作社。這裡地形地勢平坦,屬於北江河和大燕河兩段河流衝擊形成的三角洲地帶,土壤含沙量較大、貧瘠,保水性差。墾造前主要種植紅薯、芋頭、花生、玉米等旱作。相當部分地塊丟荒,雜草叢生。片區內只有土路及部分簡陋的水泵、溝渠設施等,但不能滿足水生農作物或水稻的種植。
結合實際情況,相關部門對其進行土地提質。將土地平整後進行表土剝離、優質土壤回填,使該地塊達到水稻種植的土壤要求,同時,地形高差形成的水源問題,經過修建了灌溉與排水、田間道路、農田防護與生態保持等工程進行改造。共計修築田間道路約7000平方米、路長約2400米,灌溉渠4200米、排溝2600米,種植灌溉用水提升泵站3個。今年11月初,迎來第二季晚造的收割。
「一畝的產量有800多畝,按照土地面積,預計能收成45萬斤水稻。我們把稻穀曬乾後賣到各地。」水稻種植戶阮澤華表示,土地平整後,地塊連片規劃,不僅土地提質了,水利設施、道路也同步升級。「土地容易耕作了,增加了種植品類,也增加了我們的收入來源。」阮澤華介紹,農忙的時候,一天最多有20多農民在這裡工作。
墾造水田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落實耕地佔優補優、佔水田補水田的耕地保護制度的一項重要舉措。據初步統計,自2017年實施墾造水田以來,清遠全市目前累計實施墾造水田項目96個,已新增水田面積3.06萬畝,總投資約15.29億元。其中有2.58萬畝墾造出的水田,已落實水稻種植並取得良好收成,首造試種畝產均達到500-1000斤。
「規劃引領,計劃落地。」清遠市自然資源局相關部門負責人介紹,為充分挖掘我市墾造水田資源潛力,統籌結合土地利用、城鄉建設、生態保護等規劃要求,我市編制土地整治專項規劃及實施計劃,促使墾造水田後備資源「上圖入庫」、任務分解具體落地,並形成「省部署、市驗收、縣(鎮、村)組織、企業實施」的合力墾造推進模式。再根據墾造水田項目選址立地條件,因地制宜、分類推進項目實施。如對有水源有保障、地形適宜的耕地後備資源,可直接墾造成水田;對集中連片的旱地後備資源,則通過新建水塘、泵站、水池、溝渠、管道等水利設施實施「旱改水」工程。
昔日的荒地(雜草地)、旱地(普通菜地)被開墾後,成為了「田成方、渠成網、路相通」優質水稻田,沉睡的土地開墾成水田後「活」起來了。「現在,連片的土地非常有利於現代農業企業、種植大戶實行規模化水稻種植,有力促進農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助力鄉村振興,讓農民有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該負責人表示。
採寫:張彩霞 通訊員 朱啟東
圖片:李思靖
視頻拍攝/剪輯:李思靖
編輯:曉柏
校對:果果
編審:田芳
*聲明: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