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提質讓「旱地」種出萬畝水稻 我市新增水田面積3.06萬畝|清遠...

2020-12-07 清遠日報

  

走在清城區石角鎮黃布村委會,一大片金黃色的稻穗,隨著微風輕柔擺動。規規整整,成框連片的水田從村邊的路上一直延伸到江邊。一眼望去,場面蔚為壯觀。工人正在收割,燕子低飛,一片豐收的景象。


從外觀上,這片耕地與普通的水田並無不同,但在去年以前,這裡是只能種植旱作的土地。去年,在相關部門的指導和支持下,經過墾造,昔日原本高低不平的草地變成一個優質農業生產區。

 


這塊總規模約578畝的水田涉及石角鎮黃布村紅星和南隊兩個經濟合作社。這裡地形地勢平坦,屬於北江河和大燕河兩段河流衝擊形成的三角洲地帶,土壤含沙量較大、貧瘠,保水性差。墾造前主要種植紅薯、芋頭、花生、玉米等旱作。相當部分地塊丟荒,雜草叢生。片區內只有土路及部分簡陋的水泵、溝渠設施等,但不能滿足水生農作物或水稻的種植。


結合實際情況,相關部門對其進行土地提質。將土地平整後進行表土剝離、優質土壤回填,使該地塊達到水稻種植的土壤要求,同時,地形高差形成的水源問題,經過修建了灌溉與排水、田間道路、農田防護與生態保持等工程進行改造。共計修築田間道路約7000平方米、路長約2400米,灌溉渠4200米、排溝2600米,種植灌溉用水提升泵站3個。今年11月初,迎來第二季晚造的收割。


「一畝的產量有800多畝,按照土地面積,預計能收成45萬斤水稻。我們把稻穀曬乾後賣到各地。」水稻種植戶阮澤華表示,土地平整後,地塊連片規劃,不僅土地提質了,水利設施、道路也同步升級。「土地容易耕作了,增加了種植品類,也增加了我們的收入來源。」阮澤華介紹,農忙的時候,一天最多有20多農民在這裡工作。


墾造水田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落實耕地佔優補優、佔水田補水田的耕地保護制度的一項重要舉措。據初步統計,自2017年實施墾造水田以來,清遠全市目前累計實施墾造水田項目96個,已新增水田面積3.06萬畝,總投資約15.29億元。其中有2.58萬畝墾造出的水田,已落實水稻種植並取得良好收成,首造試種畝產均達到500-1000斤。



「規劃引領,計劃落地。」清遠市自然資源局相關部門負責人介紹,為充分挖掘我市墾造水田資源潛力,統籌結合土地利用、城鄉建設、生態保護等規劃要求,我市編制土地整治專項規劃及實施計劃,促使墾造水田後備資源「上圖入庫」、任務分解具體落地,並形成「省部署、市驗收、縣(鎮、村)組織、企業實施」的合力墾造推進模式。再根據墾造水田項目選址立地條件,因地制宜、分類推進項目實施。如對有水源有保障、地形適宜的耕地後備資源,可直接墾造成水田;對集中連片的旱地後備資源,則通過新建水塘、泵站、水池、溝渠、管道等水利設施實施「旱改水」工程。


昔日的荒地(雜草地)、旱地(普通菜地)被開墾後,成為了「田成方、渠成網、路相通」優質水稻田,沉睡的土地開墾成水田後「活」起來了。「現在,連片的土地非常有利於現代農業企業、種植大戶實行規模化水稻種植,有力促進農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助力鄉村振興,讓農民有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該負責人表示。

 


採寫:張彩霞 通訊員 朱啟東

圖片:李思靖

視頻拍攝/剪輯:李思靖

編輯:曉柏

校對:果果

編審:田芳

 

*聲明: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和使用。



相關焦點

  • 經過墾造水田項目建設,潮州浮洋鎮300畝旱地煥發新活力
    田成方、路成框、渠成網,經過墾造水田項目建設,浮洋鎮300畝旱地迎來美麗蛻變,變身為現代農業生產區,不僅盤活了土地資源,改善了農田生態環境,還提高了農民收入,促進了農業可持續發展。土地平整,田田相連,道路暢達,溝渠縱橫,浮洋鎮潘劉村水田墾造項目面積達237畝,成片農田景色宜人。一場大雨過後,地裡的秧苗更顯青翠,再過幾天就可以插秧了。浮洋鎮潘劉村村民 潘立武:這片田地比較平整,道路通暢,我們都是機械化生產,機械化種植,節省人工人力。
  • 8828.9萬畝!安徽公布最新耕地面積
    「全省耕地面積8828.9萬畝,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7393萬畝,實現規劃任務『雙達標』,連續21年實現耕地佔補平衡。」 五年來,安徽省累計新增耕地81.3萬畝,採煤沉陷區修復耕地1.47萬畝。安徽省城市周邊永久基本農田劃定保護比例由38.75%上升到55.28%,實現了對城市周邊優質耕地的永久保護,並初步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儲備區216.24萬畝。
  • 我市「稻油輪作」試點面積超28萬畝
    記者從市農業農村局獲悉,截至目前我市油菜種植面積約30萬畝,其中「稻油輪作」試點面積超28萬畝,超額完成任務,實現了油菜種植面積恢復性增長,提升了食用油供給保障水平,助推油菜產業高質量發展。
  • 擴種13.4萬畝,今年南充糧食播種面積將達850萬畝,「米袋子」有保障
    我市糧食供應完全能滿足人民群眾日常消費需求。擴大播面全市今年預計擴種13.4萬畝 8日上午11時許,記者來到位於嘉陵區龍蟠鎮的天成糧油專業合作社, 只見30餘名工人在田間地頭勞作, 有的在水田裡施肥,有的在玉米地裡澆水,一派忙碌景象。
  • 數說「十三五」:8828.9萬畝!安徽公布最新耕地面積
    「全省耕地面積8828.9萬畝,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7393萬畝,實現規劃任務『雙達標』,連續21年實現耕地佔補平衡。」12月9日,安徽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美好安徽『十三五』成就巡禮」系列新聞發布會,安徽省自然資源廳副廳長郜紅建介紹了安徽「十三五」期間土地要素助力經濟社會發展情況。
  • 裕安區羅集鄉「萬畝秋種,千戶增收」
    應大局、破梗阻,聽民聲、重行動,自遭受今年夏季特大洪澇災害後,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區羅集鄉不等不靠、蹄疾步穩,圍繞「穩糧食能源安全」和「四帶一自」民生工程全面開展「萬畝秋種,千戶增收」萬千行動
  • 平均佔地僅3畝!我市走出土地資源高效利用新路子|清遠日報-清遠Plus
    清遠市委市政府在推進「工業強市」戰略過程中,大力促進產業集聚發展,積極探索中小微企業產業園發展新模式,著力破解困擾中小微企業發展的「六難」問題。萬洋集團在打造集聚平臺運營和服務中小微企業發展方面,建立了一套集聚發展、統一招商、配套共享、園區運營的發展模式,被稱為「萬洋模式」。已在我市英德和佛岡落地三個項目。
  • 內蒙古9塊農業用地(水田,旱地,魚塘,草地)土地出租或轉讓
    內蒙古包頭固陽縣1200畝水田土地出租水田位於內蒙古包頭固陽縣,水田面積1200畝,緊靠包固一級公路,距昆區70公裡左右,約一小時車程。水田土地平整開闊,水田可供大型機械業作,水電齊全,交通便利,農業設施完備。
  • 開荒10年造田800多畝「臨安愚公」張永偉與土地的故事
    墾出的500多畝水田裡,他留下380畝自己種水稻,有些已經收割了五茬。風吹稻浪,別人看到的是收成,他看到的是良田,「種稻子好哇,給田長肥力。」他為什麼造田?一造這麼多年?又種上經濟效益不高的水稻?在昌化鎮朱穴村,記者找到了這位「當代愚公」張永偉。
  • 國家調減水稻種植面積1000萬畝
    近日,國家農業部發布《2018年種植業工作要點》,其中有一條消息,對於浙江農民來說,需要引起重視:2018年要調減水稻種植面積1000萬畝以上。中國三大主糧中,繼玉米明確調減5000萬畝之後,水稻也踏上了調減之路,也將對浙江這樣的傳統水稻種植區域帶來影響,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為什麼要減少種水稻?
  • 成都市金堂隆盛鎮1000畝旱地出租,趙家鎮高速出入口45畝水田出租
    成都市金堂隆盛鎮1000畝旱地出租該地塊位於金堂隆盛鎮附近,距離高速路出口約20分鐘車程。距離金堂大道約20分鐘車程。4米寬水泥路直達地塊邊。本村組內部有條河常年不幹。地塊內部有一口提灌站。流轉方式:旱地出租流轉年限:40年流轉金額:100元/畝/年區域 :四川,成都,金堂縣1000畝旱地出租成都市金堂趙家高速出口45畝水田出租該地塊位於金堂趙家附近
  • 套海鎮:萬畝鹽鹼河灘地變身優質水稻田
    今年,通過河灘地整治工程,五原縣套海鎮萬畝河灘地變成配套齊全的良田。套海鎮緊緊抓住「天賦河套」品牌發展機遇,調整種植結構,大力發展和提升河頭鹽鹼地水稻種植產業。  這幾天,套海鎮萬畝河灘水稻種植園區一片繁忙景象。隨著自動插秧機前進,機器開過之處,留下整齊的秧苗,放眼望去水田裡鋪滿了一片新綠。過去這裡的土地鹽鹼度高,土地利用率低,有些地塊甚至顆粒無收。
  • 80萬畝水稻田成城市寶地 產生排澇保溼效益
    原標題:80萬畝水稻田成城市寶地 產生排澇保溼效益   又到秋收季節。想起新米的香味,不少市民心存疑惑:如今驅車到鄉鎮,也難得見到連片的稻田,現在流通業又這麼發達,無錫還有必要種糧麼?「除了產糧外,水稻田具有多種功能,必須得種,而且要把糧食這一傳統產業建成現代產業、優勢產業。」針對市民的疑問,市農委專家表示。
  • 一天兩夜緊急搶排,500畝水稻重現生機
    7月15日,在106國道以東、東河大堤以南的新洲區邾城街梅店村梅店電排站,兩臺排澇設備正高速運轉,經過一天兩夜的緊急搶排漬澇,500多畝被淹水稻重現生機。近期,因持續降大到暴雨,梅店電排站附近500多畝的低洼稻田被淹。
  • 南通260萬畝水稻田排澇搶收全面展開
    原標題:南通水稻田排澇搶收全面展開 力爭11月10日前完成秋收   秋收秋種關鍵時刻,恰逢連綿秋雨,我市各地、各部門緊緊圍繞穩糧抗災奪豐收的目標,大力開展秋超行動。至10月26日,全市260萬畝水稻田排澇搶收全面展開,力爭11月10日前保質保量完成秋收任務。
  • 大陸最南端誕生萬畝水田 雷州打響廣東水田墾造第一槍
    這正是雷州萬畝水田墾造試點項目現場。&nbsp&nbsp&nbsp&nbsp2017年8月,隨著一輛黃色挖掘機揮動機械臂掘起第一鏟承載著希望的紅色泥土,雷州市客路鎮恆山村、塘塞村作為試點,打響了全省水田墾造第一槍,成為全省水田改造項目最早吃螃蟹的地方。
  • 深圳造海水稻鹽鹼地畝產超千斤,計劃10年為國家新增1億畝耕地
    南方日報記者李榮華攝原標題:深圳造海水稻鹽鹼地畝產超千斤向全國輸送農業「黑科技」,計劃10年為國家新增1億畝耕地南方日報2019年10月17日訊  「我們這裡畝產1040斤,挨著稻花香五常大米基地。」「我們最高畝產1080斤,稻田還養螃蟹。」
  • 吉林省調減籽粒玉米 310萬畝
    調整的區位重點主要在6個方面:一是從西部易旱區不具備抗夏伏旱能力地塊中調減;二是從東部山區不適宜種玉米的坡耕地中調減;三是從節水增糧行動項目區調減;四是通過提升灌溉能力實施「旱改水」調減;五是從城郊都市圈中調減;六是通過糧改飼調減籽粒玉米。
  • 旱地種稻也高產 滬研「節水抗旱稻」香飄全國300萬畝
    一片黃澄澄的稻穀,在原本種小麥和玉米的旱地上搖曳著。「當了一輩子農民,還是頭一回嘗試旱地裡種水稻。」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水海村的幾位農民看著自家即將豐收的水稻,咧嘴笑著。當地已好幾個月沒下雨了,這片6月播種的水稻僅澆灌了3次。而短短三年,水海村「旱地裡的水稻」由30畝增長到5000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