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成方、路成框、渠成網,經過墾造水田項目建設,浮洋鎮300畝旱地迎來美麗蛻變,變身為現代農業生產區,不僅盤活了土地資源,改善了農田生態環境,還提高了農民收入,促進了農業可持續發展。
土地平整,田田相連,道路暢達,溝渠縱橫,浮洋鎮潘劉村水田墾造項目面積達237畝,成片農田景色宜人。一場大雨過後,地裡的秧苗更顯青翠,再過幾天就可以插秧了。
浮洋鎮潘劉村村民 潘立武:這片田地比較平整,道路通暢,我們都是機械化生產,機械化種植,節省人工人力。
潘立武是潘劉村的種植大戶,今年2月承包了村裡這142畝水田。經過墾造後的農田設施完善,耕種便利,早造喜獲豐收,這也讓他越種越有奔頭。很難想像,這片良田在兩年前卻是另一番光景。
浮洋鎮潘劉村村民 潘立武:以前這片田都是散戶在種植,一小格一小格,非常分散,多年種菜,土地也有點鹽鹼化。
浮洋鎮潘劉村村委會主任 劉劍通:未墾造之前就一些散戶種植不規範,包括種一些青菜、番薯,整一片不規範種植,有的農戶沒去種植,成為一片野草,政府通過來這片田地考察,認為這片田要來墾造。
在徵得村民一致同意後,2018年9月潘劉村正式啟動墾造水田工作。經過地表剝離、原土層平整夯實、田埂修築和格田、土壤質地改良等一系列措施後,經檢測驗收,該地塊土質達到了墾造水田建設標準要求。與此同時,田間路、排水渠、涵洞等設施也按要求配套齊全。
浮洋鎮潘劉村村民 劉佳利:這片田說要來改造,大家聽了都覺得好,一致同意,原先很貧瘠容易發生蟲害,政府出錢改造後來種植相當好。
浮洋鎮潘劉村村民 潘立武:通過政府這一次改造,土地墾造旱改水,可以大面積種植,道路跟土地都重新平整,覺得比較適合種水稻,我們就來承包,第一季的收成可以,畝產1000多斤。
經過墾造,原先一片地力貧瘠、用水不便的旱地瘦地煥發新活力,成為規規整整、成框連片的良田,這大大激發了村民的種植熱情,也美化了鄉村環境。
浮洋鎮潘劉村村委會主任 劉劍通:村民看到這片田墾造後這麼平整,都來村裡報名說要按照政策去種植。種植後整片水田綠油油的很漂亮,吸引了一大堆周邊村民來這裡拍照、參觀,大家也是相當滿意。
相隔一條護堤路,新安村也新開水田73畝。原來地塊凌亂碎小,機械化耕作困難,村民種植意願低,導致缺乏打理、雜草叢生。經過墾造後,這片「沉睡」的土地被喚醒了。
浮洋鎮新安村黨總支書記 黃順發:之前高高低低沒辦法耕作,是拋荒的,現在改造後大家可以種植。今年的產量也比較可觀,一畝田產量大約達到1500斤,農戶種植後也比較滿意。
黃建輝是11戶承包戶之一,雖已年過六旬,可他忙起活來渾身是勁兒。田好種了,田裡的收成也高了。
浮洋鎮新安村村民 黃建輝:我租了12畝,上半年水稻收成大約1.5萬元,下半年就種番薯跟菜,大約可以收成2萬元。
當前,浮洋鎮已完成新增水田面積約300畝,率先在潮安區完成墾造水田項目建設任務。墾造水田不僅改善了農業結構,保障了耕地面積和糧食產量,還進一步挖掘土地潛力,激發鄉村經濟活力。
浮洋鎮鎮長 張露勳:完成水田墾造之後這兩個村的地塊,也大大提升了耕地的質量,還有耕地的效益,也成為村民飯後閒逛的場所,成為我們鄉村振興的一個示範點,鎮黨委政府也將這兩個村的水田墾造項目,打造成美麗宜居鄉村的一個示範點,也致力於提高這兩個村的農業振興。
來源:潮州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