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無棣五營社區千畝旱地變水田 幾代人的修渠夢實現
□記者 王福錄 通訊員 蔣惠慶 報導
本報無棣訊 「我們苦盼了30年,終於盼來了甜水,這一千多畝的麥田有救了。沒有鎮政府幹部的幫忙,這事我們做夢也不敢想啊!」3月21日,正在澆地的無棣縣車王鎮五營張家村村民肖廣安高興地說。
在無棣車王鎮五營社區「大青溝」以南,有1000多畝耕地。多年來,由於沒有排水溝,只能靠天吃飯,旱澇時節乾瞪眼。在很早以前,就曾經有村民提議挖一條灌溉渠,保證旱能澆灌、澇能排水,但是在設計這個排水溝時,卻出現了不同意見,因為土地涉及到4個村,佔地最多的是張家和侯家,而獲益最大的是崔家和中村。由於不好協調,這事一直就這樣擱淺著。
3月初,該鎮開展了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全鎮機關80多名黨員幹部俯下身子,深入田間地頭,接地氣,察民生,辦實事,解難題。鎮紀委書記王新華在在五營村走訪時,了解到群眾呼聲最強烈的就是修建一條灌溉渠,徹底改變1000多畝耕地「靠天吃飯」的現狀。經過與各村黨支部、村委會及群眾代表座談,形成了修渠的意見。
村委委員馮長生通過實地丈量得知,這條水渠長1500米、寬7米,修溝佔地達15畝左右,經反覆計算,僅土地補償款就得16.8萬多元,還要修三座涵洞和三條道路,粗略估計也得8萬元。王新華通過和各村黨支部反覆商談,最後達成共識,即自己村的佔地補償自己想辦法解決,只要不耽誤事就行。別的村還好說,張家村佔地最多,補償款自然也最多。「村裡暫時沒有錢,我自己想法子先墊上,等村集體有了錢再說!」經過反覆和家人做工作,馮長生從自己家裡拿出了多年的積蓄。3月3日起,水渠開始施工,至3月12日竣工。目前,從馬頰河裡引來的甘甜的河水已緩緩流入久旱的麥田。至此,村裡幾代人的修渠夢終得實現。
本稿件所含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大眾報業集團大眾日報·大眾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聲明:凡註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東方網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電話:021-608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