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說,以前這裡有過水渠,但現在不能正常使用。即使水庫放水,水也到不了這片地。
梁振湘告訴記者,水渠不能用,除了年久失修,主要還是原來的渠道設計不合理。
村民唐強家的十畝地中有五畝撂荒。原因之一是現在沒有了水渠,無法灌溉。
在農村,有一句諺語叫做「穀雨前後,種瓜點豆」,就是說穀雨前後正是春耕的大忙時節。不過,在海南,由於當地屬於熱帶季風氣候,基本上在春節過後,就開始了春耕。現在田裡的秧苗正是快速生長的時候,應該是處處見稻田,滿眼皆如畫了。但是,我們的記者到海南調查時,卻看到了一些令人擔憂的現象。
海南農田缺水灌溉 農民被迫棄種水稻改種花生
臨近清明,海南省的春耕已經基本結束,不管是水田裡的插秧還是旱地裡的種瓜點豆,在當地都已經過了時分。但在海口市瓊山區甲子鎮昌西村,六十多歲的陳爾坤老人還在地裡忙著種花生。
老陳的這一片地接近四分,長得稀稀拉拉的扇形葉子的這是花生苗,它周圍葉子又細又長的這些都是野草。花生是半個多月前種的,但由於最近沒怎麼下雨,很多花生都沒有發芽。地裡沒有墒情,老陳補種上花生後,還必須澆水,但這片地周圍沒有水渠可以灌溉。
陳爾坤:現在補苗還要挑水澆,挑水,挑水,挑水澆(地)。
老陳用扁擔到地頭的水坑裡去挑水。這個水坑大小也就10平方米左右,深度不到一米,目前蓄水很淺,最深處20公分左右。這個水坑是以前水渠的排水衝刷形成,坑裡現在的積水是下雨匯集而成。水坑雖小,對於老陳卻非常寶貴。好在他家這片地面積不大,種花生的用水量相對種水稻也少很多。
老陳說,種花生雖然比種水稻要耐旱,但他種花生也是沒有辦法,因為在這片旱地裡種花生沒有在水田裡種水稻的效益好。
陳爾坤:當然是種水稻(收入)比較多。
老陳說,在這片地裡種花生,平均一畝地的毛收入能到七八百元。而如果能澆上水種水稻的話,每畝的毛收入一千元左右,種上一茬就比種花生多出兩三百元。但是,這一片地都澆不上水,不能種水稻,不僅老陳家,其他村民也都種的是花生之類作物。和老陳家相鄰的這一片地,還撂荒了。
西山村的村民告訴記者,這裡以前有過水渠,但是這一片地就是一直用不上水。
記者:就是以前,有沒有水渠,通到咱們附近來?
陳爾坤:那水不到這裡,水到不了地裡邊。
老陳告訴記者,附近兩三公裡外就有一座水庫,但是從水庫裡通到這一片的水渠沒搞好,不能正常使用。
海南省海口市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主任梁振湘:由於年久失修,按現在要求的話,不能使用。
梁主任告訴記者,這裡原來的渠道之所以10年不能使用,除了年久失修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原來的渠道設計得不太合理。
梁振湘:在設計上面的話,它水位是比(耕地)太低了,所以現在要重新開挖。
今年3月開始,在昌西村,一項包括水利設施建設的工程動工了。
昌西村正在建設的這個工程,名叫昌西田洋農田整治工程,這個項目總投資730萬元,其中三級財政資金689萬元,群眾自籌資金41萬元,主要包括甲子鎮昌西村的水利設施和機耕道路等建設項目。
記者:這個渠什麼時候能夠修完,開始投入使用?
梁振湘:今年的7月初。
水渠修通後,不僅老陳家的這片地要種水稻,昌西村所有耕地包括這些撂荒的耕地都可以種植水稻了。不過,村民們還是難以放下心來,因為有些地方的水利設施本來比較健全,這兩年卻被破壞了,並非因為颱風這樣的天災,而是毀於日漸火熱的開發和建設項目。
一邊重金修水利 一邊建設毀水利
這裡是海口市雲龍水庫,屬於中型水庫。水庫對岸有兩個項目正在興建。其中一處是房地產項目,靠近水庫成了這個樓盤的最大賣點。而旁邊這個項目甚至已經緊貼著水庫邊,工程渣土快要傾瀉進水庫裡。
根據海南省河道和水工程管理保護範圍標準,水庫管理範圍為設計洪水位線或土地徵用線以內區域,其中,中型水庫設計洪水位線向外延伸100-300米。也就是說,從這個水庫邊的設計洪水線往外延伸100米-300米範圍受保護,不能有任何建設項目。但是,正在興建的這兩個項目,距離水庫洪水位線最多幾米,已經侵佔了水庫保護範圍。但水務局陳處長說,他們奈何不得,這些建設項目都是靈山鎮城鎮化的一部分。在靈山鎮,各種開發和建設項目熱火朝天,不斷有水利設施被迫給建設項目讓路。
海南省海口市美蘭區靈山鎮副鎮長吳坤祥:這個項目建設後,我們這個水渠就考慮就從這一邊來進行改道,從這邊改道。
渠道改道之後,下遊的灌溉不受影響,但是,新市村被繞開的這一段,上百畝農田無法灌溉。新市村原有耕地1060畝,隨著各類項目建設徵地,目前剩下的土地只有500畝左右。也就是說,新市村已經有五百畝農田和上面的水利設施都已經被城鎮化開發項目吞噬掉。一旦有建設項目上馬,土地上的水利設施都得讓道。
建設項目徵地遇到水利設施必須先將渠道改道確保下遊灌溉,這是水務部門的要求,但是,難以阻擋建設項目的步步緊逼。隨著海口城市規模的日益擴張,周邊鄉鎮的耕地日益減少,水利設施同步萎縮,有的被迫改道,有的被佔用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