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萬畝河灘熟稻香 運城黃河灘地水稻試種成功
(原標題:萬畝河灘熟稻香 運城黃河灘地水稻試種成功)
-
女大學生撐起萬畝水稻田
夏日,武漢市黃陂區六指街萬畝小麥基地,麥浪隨風起伏,一望無際。 8年前,胡丹告別熱愛的城市工作和生活環境,回鄉替父重振米業,執掌萬畝糧田,帶動周邊4個村6000名農民致富,成為產、供、銷一條龍的農業龍頭企業女老闆。
-
80萬畝水稻田成城市寶地 產生排澇保溼效益
原標題:80萬畝水稻田成城市寶地 產生排澇保溼效益 又到秋收季節。想起新米的香味,不少市民心存疑惑:如今驅車到鄉鎮,也難得見到連片的稻田,現在流通業又這麼發達,無錫還有必要種糧麼?「除了產糧外,水稻田具有多種功能,必須得種,而且要把糧食這一傳統產業建成現代產業、優勢產業。」針對市民的疑問,市農委專家表示。
-
西充縣10萬畝優質水稻喜迎豐收
近日,南充市西充縣優質(有機)糧油現代農業園內,10萬畝優質水稻迎來收穫季節,總產值約為5.5億元。9月15日,位於西充縣青獅鎮大石坎村的四川豐森農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的基地中,4臺聯合收割機在金色的稻田裡來回穿梭,「鐵牛」駛過之處,層層「稻浪」翻滾,切割、脫粒、粉碎稻杆等工序一氣呵成,沒過多久,一大片稻田就只留下一排排整齊的稻茬。
-
南通260萬畝水稻田排澇搶收全面展開
原標題:南通水稻田排澇搶收全面展開 力爭11月10日前完成秋收 秋收秋種關鍵時刻,恰逢連綿秋雨,我市各地、各部門緊緊圍繞穩糧抗災奪豐收的目標,大力開展秋超行動。至10月26日,全市260萬畝水稻田排澇搶收全面展開,力爭11月10日前保質保量完成秋收任務。
-
通河濃河鎮14萬畝水稻田全面展開插秧
哈爾濱新聞網訊為應對低溫春澇,通河縣濃河鎮動員農民在房前屋後扣小棚培育水稻秧苗。經過近一個月的努力,水稻秧苗普遍達到一葉一芯狀態,高度已經達到5釐米,全鎮14萬畝水稻田使用這種稻苗正在全面展開插秧。
-
耕地提質讓「旱地」種出萬畝水稻 我市新增水田面積3.06萬畝|清遠...
片區內只有土路及部分簡陋的水泵、溝渠設施等,但不能滿足水生農作物或水稻的種植。結合實際情況,相關部門對其進行土地提質。將土地平整後進行表土剝離、優質土壤回填,使該地塊達到水稻種植的土壤要求,同時,地形高差形成的水源問題,經過修建了灌溉與排水、田間道路、農田防護與生態保持等工程進行改造。
-
優質高產水稻讓農民增收
9月12日,記者來到蓬溪縣常樂鎮拱市村時,500畝的水稻田上,收割機正在田裡來回奔跑,長長的水稻連稈帶穗瞬間被收割機切斷,順著傳送帶進入脫粒箱,並在吹風機的鼓吹下,谷留塵去,非常乾淨。隨即,稻穀通過出口自動裝入大口袋,站在出口旁的農民麻利地用繩子紮緊袋口,村民黝黑的臉上難掩豐收的歡快。
-
梅裡斯區40萬畝水稻長勢好於去年同期
梅裡斯區40萬畝水稻長勢好於去年同期 2020-08-18 18: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蘇州保留百萬畝永久性水稻田 可發揮生態功能
本報訊 蘇州近日在全市轄區內設立種植面積不少於104.56萬畝的永久性水稻田。 蘇州市依據轄區內各市、區現有基本農田存量、戶籍人口和2009年水稻種植面積等綜合因素,確定各自永久性水稻田的面積,這些田塊將登記在冊並擁有「永久戶口」。
-
富錦萬畝水稻示範園科技領航
富錦市現代農業萬畝水稻科技示範園。 記者蔣國紅攝 在同三公路南482公裡處,隨風搖曳的稻田中,一座外觀像巨輪的建築格外亮眼。這是富錦市為提高農產品競爭力,打造大米品牌,實現優質優價,提高農民收入而專門打造的萬畝水稻科技示範園。 在這個集水稻標準化生產、加工、銷售、服務、旅遊觀光於一體的綜合體內,「網際網路+物聯網+示範基地」的有效融合,發揮著對全市水稻生產的示範功能和指導作用。富錦市農業農村局局長申慶龍告訴記者,它是全市230萬畝水稻集約化、標準化、信息化生產的縮影。
-
26人種萬畝田
新華社南昌11月26日電題:26人種萬畝田新華社記者陳春園鄱陽湖畔,「江南糧倉」南昌縣蔣巷鎮,江西首個萬畝「智慧農場」的晚稻剛收割完,運糧車來回駛過,驚起在田裡覓食的鳥群。從2018年起,南昌智慧大田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在當地流轉了1萬多畝低洼地,種植優質水稻,只僱用了26個職業農民,其中的秘訣就是「智能化、機械化」。
-
磁縣千畝水稻田開鐮收割
2012年,磁縣舉辦海峽兩岸發展論壇,臺灣客商帶來「米王」高雄139等優質水稻品種,深深吸引了具有水稻種植基礎的磁州人。一番洽談,2014年4月,磁縣劉長文等成立了邯鄲市臺源水稻種植有限公司,成功引進臺灣臺東縣「米王」高雄139、臺粳2號、臺東30、臺東33等優質水稻品種,在高臾鎮四街村流轉土地1000畝,建成綠色小麥、水稻(玉米)種植基地。
-
倫河打造萬畝富硒水稻科技示範園區
東北網綏化5月5日訊(姜曉峰徐建華)近年來,海倫市倫河鎮圍繞黑土富硒水稻主產區的區位優勢,依託贏秋水稻農民種植專業合作社,打造萬畝富硒水稻科技示範園區推進農業提檔升級,做大做強區域特色農業產業促農增產增收。 園區位於海明路路北、倫河鎮西倫村,主要種植綏粳18和香3兩個品種。園區建有大型水稻催芽車間和大棚園區一處,能夠引帶全鎮水稻催芽和水田生產。
-
多彩田野秋收採摘 北碚萬畝水稻豐收美景如畫
伴隨著陣陣轟鳴,一臺臺水稻聯合收割機正在稻田裡忙碌地「工作」著,切割、脫粒、粉碎稻杆等工序一氣呵成,農民朋友們再也不用像從前那樣下田收割了,如今只需在稻田旁等候,將機器收割的稻子裝袋運輸,回家晾曬。目前,北碚40000餘畝水稻已全面進入收割期,屆時澄江鎮、柳蔭鎮、三聖鎮等地將投入近40臺收割機參與收割。
-
國家調減水稻種植面積1000萬畝
近日,國家農業部發布《2018年種植業工作要點》,其中有一條消息,對於浙江農民來說,需要引起重視:2018年要調減水稻種植面積1000萬畝以上。中國三大主糧中,繼玉米明確調減5000萬畝之後,水稻也踏上了調減之路,也將對浙江這樣的傳統水稻種植區域帶來影響,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為什麼要減少種水稻?
-
四川榮縣3萬畝「中國好糧油」水稻示範片播種超90%
作為「中國好糧油」四川行動示範縣的榮縣,一手疫情防控,一手抓春耕春播,在榮縣農業農村局科技特派團專家的指導下,截至3月11日,全縣3萬畝「中國好糧油」水稻示範片播種已超過90%。「我們的示範基地主要集中在樂德、長山、觀山、來牟4個鎮,示範面積1.5萬畝,帶動種植優質水稻5萬畝。
-
信陽水稻產業迎來優質高效發展新變革
「再生稻的試驗示範和推廣是水稻體系的一項重點工作,這項技術對信陽的積溫進行深度分析,『早育一個月,多收一茬稻』,不僅充分利用了信陽稻區的光溫資源,也已成為水稻增產增收的主導技術,列入信陽市脫貧攻堅的一項重要工作,今年信陽市再生稻面積發展到32萬畝。」河南省水稻產業技術體系信陽綜合試驗站站長劉祥臣研究員介紹。
-
文山市13.5萬畝水稻助農增收1.95億元
水稻是文山市農業生產的重頭戲,文山市採取積極有效措施,通過技術人員及黨員先鋒下層到田間地頭「會診把脈」,指導和幫助群眾抓好施肥、用藥、病蟲害防治等工作,切實解決群眾在水稻生產中遇到的實際問題。今年,全市水稻種植面積13.5萬畝,總產量約65053噸,預計可實現總產值1.9億元。
-
「甬優水稻」畝產創新高!有望成為浙江連作晚稻百畝方之最
一顆優質水稻種子,從開始篩選到最後交由農戶種植,至少需要17年時間。要實現高產,實屬不易。「如果這次能刷新浙江省連作晚稻百畝方新紀錄,就可以進一步擴大種植面積!」寧波種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曉燕,36年如一日專注種子事業,潛心「甬優」雜交水稻品種選育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