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2-11 20:16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沈晶晶
臨近春節,氣候回暖。春節過完,便是春耕。近日,國家農業部發布《2018年種植業工作要點》,其中有一條消息,對於浙江農民來說,需要引起重視:2018年要調減水稻種植面積1000萬畝以上。
中國三大主糧中,繼玉米明確調減5000萬畝之後,水稻也踏上了調減之路,也將對浙江這樣的傳統水稻種植區域帶來影響,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為什麼要減少種水稻?
《2018年種植業工作要點》將調減水稻面積歸在「繼續調減無效供給」的工作要點之中。也就是說,目前,水稻在整個種植結構中是過剩的。
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關於2017年糧食產量的公告》顯示,2017年,全國稻穀播種面積4.53億畝,與上年基本持平;稻穀產量已達到20856萬噸,比2016年增加162.6萬噸,再次刷新歷史紀錄。水稻供需市場也呈現出一種奇怪現象:一方面,秈稻為主的普稻,數量龐大,充斥市場,卻消費不振;另一方面,國內優質稻緊缺,許多加工企業到處尋糧,「無米下鍋」。
因此可見,國家調減水稻種植面積,意不在減量,而在於調結構,在保障糧食安全的基礎上,調整低產區的種植情況,調整低品質的水稻品種。
《要點》也明確提出,此次水稻調減的重點,一是東北寒地低產區粳稻,二是長江流域雙季稻秈稻面積。
據了解,寒地低產區指的是水源缺乏地區。由於缺少地表水源,一些農民開始利用地下水發展井灌水稻。但近年來,隨著水田面積增加,部分井灌水稻區地下水位下降,局部超採現象時有發生,既浪費土地資源,又極易破壞地下水生態。而從長江流域雙季稻秈稻,主要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等省市。
7000年前,河姆渡人在他們生活的區域撒下第一把種子,開啟了水稻種植的歷史。千百年來,稻米承載著對土地的情感,承載著家庭的味道,與人們的記憶密不可分。
近年來,浙江圍繞農業綠色發展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深化品種區試審定製度改革,突出優質、綠色指標。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浙江水稻主導品種種植面積達841萬畝,超額完成了800萬畝的推廣目標,全省水稻品種中,米質達部頒三級以上或者食味品質好的優質品種面積約638萬畝,佔比超過67%。
河姆渡遺址出土的水稻。
但在全省,除了平原地區,還有一些浙南、浙西丘陵山區的劣勢產區種植水稻,存在著缺水望天收、田塊小而散、機械作業難、效益不高等問題,影響了種植戶的收益。而近年來,隨著政策性稻穀庫存龐大、銷售壓力增加,2017年全國稻穀最低收購價首次全面下調。水稻市場更面臨了較大的下行壓力較大。
那麼不種水稻,還能種什麼?特色優勢作物是首選。
近年來,浙江立足資源稟賦特點,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差異化發展路子,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努力滿足居民不斷升級的消費需求。根據產業的基礎性、成長性和競爭性,把農業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戰略產業,主要是事關國計民生的糧食油料、遠洋漁業,重點「做穩」;第二類是主導產業,主要是基礎較好、潛力較大、優勢較強且對農民就業增收作用突出的蔬菜、茶葉、果品、畜牧、水產養殖、竹木、花卉苗木、蠶桑、食用菌、中藥材等十大主導產業,重點「做強」;第三類是新興產業,主要是發揮本地資源、產業優勢,體現生產與人居、生態與環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對一個地方農民增收有重要影響且前景廣闊的休閒觀光農業、農家樂、農村電商等,重點「做亮」。
與此同時,浙江實施特色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發展一域一品,湧現出了龍井茶葉、慶元香菇、金華火腿等一批特色優勢農產品品牌和特色產區,有效帶動了農業轉型升級。
秉持著幹在實處、走在前列、勇立潮頭的精神,相信浙江的農業必定是令人嚮往的產業、農村是大有可為的廣闊天地。
151835138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