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農民注意了!國家調減水稻種植面積1000萬畝

2020-12-15 浙江在線

2018-02-11 20:16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沈晶晶

臨近春節,氣候回暖。春節過完,便是春耕。近日,國家農業部發布《2018年種植業工作要點》,其中有一條消息,對於浙江農民來說,需要引起重視:2018年要調減水稻種植面積1000萬畝以上。

中國三大主糧中,繼玉米明確調減5000萬畝之後,水稻也踏上了調減之路,也將對浙江這樣的傳統水稻種植區域帶來影響,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為什麼要減少種水稻?

《2018年種植業工作要點》將調減水稻面積歸在「繼續調減無效供給」的工作要點之中。也就是說,目前,水稻在整個種植結構中是過剩的。

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關於2017年糧食產量的公告》顯示,2017年,全國稻穀播種面積4.53億畝,與上年基本持平;稻穀產量已達到20856萬噸,比2016年增加162.6萬噸,再次刷新歷史紀錄。水稻供需市場也呈現出一種奇怪現象:一方面,秈稻為主的普稻,數量龐大,充斥市場,卻消費不振;另一方面,國內優質稻緊缺,許多加工企業到處尋糧,「無米下鍋」。

因此可見,國家調減水稻種植面積,意不在減量,而在於調結構,在保障糧食安全的基礎上,調整低產區的種植情況,調整低品質的水稻品種。

《要點》也明確提出,此次水稻調減的重點,一是東北寒地低產區粳稻,二是長江流域雙季稻秈稻面積。

據了解,寒地低產區指的是水源缺乏地區。由於缺少地表水源,一些農民開始利用地下水發展井灌水稻。但近年來,隨著水田面積增加,部分井灌水稻區地下水位下降,局部超採現象時有發生,既浪費土地資源,又極易破壞地下水生態。而從長江流域雙季稻秈稻,主要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等省市。

7000年前,河姆渡人在他們生活的區域撒下第一把種子,開啟了水稻種植的歷史。千百年來,稻米承載著對土地的情感,承載著家庭的味道,與人們的記憶密不可分。

近年來,浙江圍繞農業綠色發展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深化品種區試審定製度改革,突出優質、綠色指標。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浙江水稻主導品種種植面積達841萬畝,超額完成了800萬畝的推廣目標,全省水稻品種中,米質達部頒三級以上或者食味品質好的優質品種面積約638萬畝,佔比超過67%。

河姆渡遺址出土的水稻。

但在全省,除了平原地區,還有一些浙南、浙西丘陵山區的劣勢產區種植水稻,存在著缺水望天收、田塊小而散、機械作業難、效益不高等問題,影響了種植戶的收益。而近年來,隨著政策性稻穀庫存龐大、銷售壓力增加,2017年全國稻穀最低收購價首次全面下調。水稻市場更面臨了較大的下行壓力較大。

那麼不種水稻,還能種什麼?特色優勢作物是首選。

近年來,浙江立足資源稟賦特點,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差異化發展路子,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努力滿足居民不斷升級的消費需求。根據產業的基礎性、成長性和競爭性,把農業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戰略產業,主要是事關國計民生的糧食油料、遠洋漁業,重點「做穩」;第二類是主導產業,主要是基礎較好、潛力較大、優勢較強且對農民就業增收作用突出的蔬菜、茶葉、果品、畜牧、水產養殖、竹木、花卉苗木、蠶桑、食用菌、中藥材等十大主導產業,重點「做強」;第三類是新興產業,主要是發揮本地資源、產業優勢,體現生產與人居、生態與環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對一個地方農民增收有重要影響且前景廣闊的休閒觀光農業、農家樂、農村電商等,重點「做亮」。

與此同時,浙江實施特色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發展一域一品,湧現出了龍井茶葉、慶元香菇、金華火腿等一批特色優勢農產品品牌和特色產區,有效帶動了農業轉型升級。

秉持著幹在實處、走在前列、勇立潮頭的精神,相信浙江的農業必定是令人嚮往的產業、農村是大有可為的廣闊天地。

1518351385000

相關焦點

  • 吉林省調減籽粒玉米 310萬畝
    目前,吉林省經過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結構調整工作進展順利,全省已初步落實調減籽粒玉米面積310萬畝左右,主要改種大豆、雜糧雜豆、花生、水稻和飼草等作物。  在調整過程中,公主嶺市先行啟動「保險+期權+期貨」試點。重點培育雜糧雜豆、紅辣椒、食用菌等區域性產地市場和產地初加工市場,打造特色農產品集散地。
  • 黑龍江6000萬畝粳稻佔全國種植面積45% 部分地區嘗試水稻直播
    「直播水稻應該注意啥」「選種子有啥說道」……近日,黑龍江省農科院、華南農業大學的專家為黑龍江省水稻直播栽培技術研究與推廣骨幹、部分水稻種植合作社負責人、水稻種植大戶帶來了一場全方位培訓。 黑龍江是中國最大的粳稻生產省,常年種植面積約6000萬畝,佔全國粳稻種植面積的45%左右。
  • 耕地提質讓「旱地」種出萬畝水稻 我市新增水田面積3.06萬畝|清遠...
    墾造前主要種植紅薯、芋頭、花生、玉米等旱作。相當部分地塊丟荒,雜草叢生。片區內只有土路及部分簡陋的水泵、溝渠設施等,但不能滿足水生農作物或水稻的種植。結合實際情況,相關部門對其進行土地提質。將土地平整後進行表土剝離、優質土壤回填,使該地塊達到水稻種植的土壤要求,同時,地形高差形成的水源問題,經過修建了灌溉與排水、田間道路、農田防護與生態保持等工程進行改造。
  • 我省今年發展早稻種植面積250萬畝,各地推出獎補保障政策,提高農民...
    廬江縣水稻種植大戶、合作社今年要忙活更「早」一些,早稻種植面積明顯擴大。「3月15日就開始播種了,今年種了1200畝早稻,其中1000畝是早稻再生稻,面積比往年整整翻了一番。」天壤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生產主管薛倫指著大棚裡的秧苗說。相比種植較多的中晚稻,早稻品質一般、投入產出比不太高。
  • 海門區小麥種植面積增至17萬畝
    海門區小麥種植面積增至17萬畝 來源:海門區 發布時間:2020-12-02 字體:[ 大 中 小 ]
  • 湖北將儘可能壓減早稻種植面積,調增中稻和一季晚稻種植面積
    湖北將儘可能壓減早稻種植面積,調增中稻和一季晚稻種植面積 新華社武漢2月22日消息,基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對早稻生產的影響,湖北省今年水稻生產在穩定總播面的前提下,將儘可能壓減早稻種植面積,調增中稻和一季晚稻種植面積
  • 我省將逐步擴大雙季稻種植面積
    據新華社電  記者從18日召開的湖南省糧食生產工作會議上獲悉,從今年開始,湖南將逐步擴大雙季稻種植面積、增加耕地面積,確保湖南「米袋子」豐收。    省長徐守盛在會上表示,目前全省共有1100萬畝一季稻,其中有500萬畝屬於傳統雙季稻區,恢復這部分雙季稻的種植,至少可以增產30億斤。
  • 套海鎮:萬畝鹽鹼河灘地變身優質水稻田
    今年,通過河灘地整治工程,五原縣套海鎮萬畝河灘地變成配套齊全的良田。套海鎮緊緊抓住「天賦河套」品牌發展機遇,調整種植結構,大力發展和提升河頭鹽鹼地水稻種植產業。  這幾天,套海鎮萬畝河灘水稻種植園區一片繁忙景象。隨著自動插秧機前進,機器開過之處,留下整齊的秧苗,放眼望去水田裡鋪滿了一片新綠。過去這裡的土地鹽鹼度高,土地利用率低,有些地塊甚至顆粒無收。
  • 多彩田野秋收採摘 北碚萬畝水稻豐收美景如畫
    伴隨著陣陣轟鳴,一臺臺水稻聯合收割機正在稻田裡忙碌地「工作」著,切割、脫粒、粉碎稻杆等工序一氣呵成,農民朋友們再也不用像從前那樣下田收割了,如今只需在稻田旁等候,將機器收割的稻子裝袋運輸,回家晾曬。目前,北碚40000餘畝水稻已全面進入收割期,屆時澄江鎮、柳蔭鎮、三聖鎮等地將投入近40臺收割機參與收割。
  • 深圳萬畝土地出租給外來「農民」種植
    導讀:深圳( 農用地、 商住地、 工業地) 將萬畝土地出租改外來「農民」種植,使農田解決了「深圳沒有農民」的煩惱。
  • 擴種13.4萬畝,今年南充糧食播種面積將達850萬畝,「米袋子」有保障
    擴種13.4萬畝,今年南充糧食播種面積將達850萬畝,「米袋子」有保障 2020-04-09 09: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巴彥大力推動沿江30萬畝水稻產業帶建設 增加農民收入
    美麗哈爾濱鄉村行 巴彥大力推動沿江30萬畝水稻產業帶建設 增加農民收入 來源:人民網-黑龍江頻道    2016年07月16日10:35 全縣幅員面積3173.7平方公裡,耕地面積344.5萬畝,18個鄉鎮,70.1萬人口,是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國生態示範縣,全國生豬調出大縣。 近年來,巴彥以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為主線,大力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強化「三帶一園」建設。特別是圍繞松花江做足水經濟,規劃建設了松花江沿江30萬畝大灌區建設項目。
  • 「甬優水稻」畝產創新高!有望成為浙江連作晚稻百畝方之最
    一顆優質水稻種子,從開始篩選到最後交由農戶種植,至少需要17年時間。要實現高產,實屬不易。「如果這次能刷新浙江省連作晚稻百畝方新紀錄,就可以進一步擴大種植面積!」寧波種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曉燕,36年如一日專注種子事業,潛心「甬優」雜交水稻品種選育和推廣。
  • 全球水稻播種面積、產量及前十大(產量)水稻種植國家的水稻生產...
    全球水稻播種面積、產量及前十大(產量)水稻種植國家的水稻生產情況分析2017/3/24 10:29:17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列印】【關閉】核心提示:根據 FAO 統計,2014 年度世界水稻播種面積約 16,325 萬公頃,總產量約74,096 萬噸,平均單產約 4,539 公斤/公頃
  • 南通260萬畝水稻田排澇搶收全面展開
    原標題:南通水稻田排澇搶收全面展開 力爭11月10日前完成秋收   秋收秋種關鍵時刻,恰逢連綿秋雨,我市各地、各部門緊緊圍繞穩糧抗災奪豐收的目標,大力開展秋超行動。至10月26日,全市260萬畝水稻田排澇搶收全面展開,力爭11月10日前保質保量完成秋收任務。
  • 東方調優水稻種植品種 優質水稻品種畝產稻穀達1000多斤
    海南日報訊 東方市積極調優調精水稻種植品種,擴大優質水稻種植面積,推廣糧食作物生產機械化,提高生產效率,保障糧食產量。目前,東方常年水稻播種面積約25萬畝,平均畝產稻穀800斤左右,優質水稻品種畝產稻穀達1000多斤。
  • 種植面積3000萬畝,年產值700億,我國辣椒種植產區詳解
    中國是世界第一大辣椒(含甜椒)生產國與消費國,播種面積約佔世界辣椒播種面積的40%。據了解,目前全國辣椒種植面積3000萬畝,佔蔬菜種植面積12%以上,辣椒產量4000萬噸。
  • 一畝地收入1000元 國家補貼力度加大 大豆種植逐年增多
    那麼當前國產大豆的種植和產銷情況是怎樣的?目前正是秋收時節,記者前往大豆的主產區黑龍江進行了調查採訪。九月下旬,記者來到了黑龍江省巴彥縣福民村,村民關建民去年開始種植大豆,60多畝大豆平均畝產在360多斤。雖然銷售的價格不理想,地頭價格每斤只有1.6元,但是加上補貼,一畝地的毛收入就能達到1000元,刨去租地成本和種植成本,一畝地的純收入也能達到兩三百元。
  • 文山市13.5萬畝水稻助農增收1.95億元
    水稻是文山市農業生產的重頭戲,文山市採取積極有效措施,通過技術人員及黨員先鋒下層到田間地頭「會診把脈」,指導和幫助群眾抓好施肥、用藥、病蟲害防治等工作,切實解決群眾在水稻生產中遇到的實際問題。今年,全市水稻種植面積13.5萬畝,總產量約65053噸,預計可實現總產值1.9億元。
  • 綏東鎮:搶農時種植萬畝綠色水稻,備春耕振興鄉村農業
    綏東鎮大成村科技示範園區種植綏粳18水稻3000畝,其中1200畝採取有機種植方式,其餘1800畝採取綠色種植方式種植,種植過程中運用農業「三減」技術,以水稻新基質育苗、人工鋤草、種養共生、硒肥施用、病蟲害綠色防控、全程機械化等方式,輻射面積約13000畝,實施綠色、有機立體循環生態農業模式,努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稻米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