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力拔山兮氣蓋世,歷史上真的有烏江自刎嗎?

2020-12-04 新說歷史李保國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是宋代李清照的《夏日絕句》裡對項羽最後結局的惋惜。

那麼歷史上真的有烏江自刎嗎?在項羽最後一刻真的是有機會回到江東嗎?

項羽是戰國時期項燕的孫子,公元前224年,秦國大將王翦率60萬大軍進攻楚國,王翦採用了堅守不出的戰術,導致項燕防備鬆懈之後偷襲項燕軍,大破楚軍,攻下楚國首都壽春,俘虜了楚王負芻,項燕敗退至長江以南,立昌平君為楚王。公元前223年,秦軍攻到蘄(今安徽宿縣東南)南,他兵敗,留下遺言「楚雖三戶,亡秦必楚!」自刎而死。

項羽為何要起義?

1,是為了給項燕復仇

2,是為了復楚

分封十八路諸侯

項羽消滅了秦軍主力,進入鹹陽,項羽在得到楚懷王的同意後,自立為西楚霸王,封劉邦為漢王,章邯為雍王,司馬欣為塞王,董翳為翟王,魏王豹為西魏王,申陽為河南王,司馬卬殷王,趙王歇為代王,張耳為常山王,當陽君英布為九江王,吳芮為衡山王,共敖為臨江王,燕王韓廣為遼東王,臧荼為燕王,齊王田市為 膠東王,田都為齊王,田安為濟北王等十八個諸侯王。

項羽為何不稱帝

1.他起義的目的可能就不是為了稱帝

2,當時他根本稱不了帝

垓下之圍

項王軍壁垓下 ,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 有美人名虞 , 常幸 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項羽的軍隊在垓下安營紮寨,士兵越來越少,糧食也吃沒了,劉邦的漢軍和韓信、彭越的軍隊又層層包圍上來。夜晚,聽到漢軍的四周都在唱著楚地的歌謠,項羽大驚失色地說:「漢軍把楚地都佔領了嗎?不然,為什麼漢軍中楚人這麼多呢?」項羽連夜起來,到軍帳中喝酒。回想過去,有美麗的虞姬 ,受寵愛,常陪在身邊,有寶馬騅,常騎在胯下。而今……於是項羽就慷慨悲歌,自己作詩道:「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馬不馳啊怎麼辦,虞姬啊虞姬你怎麼辦!」唱了一遍又一遍,虞姬也同他一起唱。項羽淚流數行,身邊侍衛也都哭了,誰也不能抬頭看項羽了。

烏江邊,揮淚別

項羽來到烏江邊想東渡。烏江亭長撐船靠岸等待項羽,他對項羽說:「江東雖小,也還有方圓千裡的土地,幾十萬的民眾,也足夠稱王的了,請大王急速過江。現在只有我有船,漢軍即使追到這,也沒有船隻可渡。」項羽笑道:「上天要亡我,我還渡江幹什麼?況且我項羽當初帶領江東的子弟八千人渡過烏江向西挺進,現在無一人生還,即使江東的父老兄弟憐愛我而擁我為王,我又有什麼臉見他們呢?或者即使他們不說,我項羽難道不感到內心有愧嗎?」接著對亭長說:「我知道您是忠厚的長者,我騎這匹馬五年了,所向無敵,常常日行千裡,我不忍心殺掉它,把它賞給你吧!」於是命令騎馬的都下馬步行,手拿短小輕便的刀劍交戰。僅項羽一人就殺死漢軍幾百人。項羽自己也負傷十多處。忽然回頭看見了漢軍騎兵司馬呂馬童,說:「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嗎?」呂馬童背向項羽,指項羽給王翳看,說道:「這個人就是項羽。」項羽便說道:「我聽說漢王懸賞千兩黃金要買我的腦袋,並封為萬戶侯,我就送你這點好處吧!」說完就自殺身亡了。

真的有烏江亭長嗎

烏江亭長很有可能是司馬遷杜撰出來了:

本紀是來記錄皇帝的,而項羽只是王,司馬遷把項羽歸到本紀,是對項羽極大的佩服和敬重,而最後有烏江亭長,更能體現出霸王本色。

霸王為何烏江自刎

烏江亭長,讓他東渡他不肯,為何?

龍且,鍾離眛,季布,虞子期,虞姬,範增之死,英布投降劉邦,本就對兄弟親情很看重的項羽,心如死灰。

無言再見江東父老,當初帶領江東的子弟八千人渡過烏江向西挺進,現在無一人生還。

即使過了烏江,到達江東,江東父老願意助他,只不過白白送死,也打不過劉邦韓信。

已推翻暴秦,為項燕報了仇,自己也親手滅了秦國,足矣

相關焦點

  • 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項羽,垓下戰敗烏江自刎,為何仍被人敬佩?
    其實項羽的實力很強,他是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代表人物,堪稱是中國歷史上最強的武將之一,或許是性格的原因造就了他的結局。項羽身高八尺多,力能扛鼎能力。在他小的時候項梁教他讀書,可是沒過多久他就不學了,後來項梁又教他練劍,他還是只學了皮毛。後來項羽表示學讀書只能記住人名,學劍也只能和一個人對敵,他要學就學萬人敵。於是開始學兵法,不過也只是學個大概。
  • 烏江自刎是項羽最後的驕傲
    讀《史記項羽本紀》,僅僅數十分鐘時間,就能夠將項羽的一生翻閱。垓下之圍,四面楚歌,一代霸王竟然不知所措。「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這就是項羽,英雄無比的項羽!他成功突圍,可是還能跟隨前行的勇士就還有一百來人。然後,竟然還上了一「田父」的大當,跑到大澤中。
  • 霸王項羽並非自刎,也沒有死於烏江,霸王別姬也不過是無中生有
    儘管現在看來,兩千多年前的項羽自刎烏江而死早已是板上釘釘的事,但事實真的如此嗎?如果現在說當年的項羽並非自刎而死,甚至沒有死於烏江,就連霸王別姬這樣的事也是無中生有的,你會不會覺得這太過於荒繆?當項羽渡過淮水後,他身邊的精銳騎兵已經只剩下一百多人了。後來又被一農夫誤導走入了沼澤中,最後還是被漢軍追上。項羽又率兵逃到東城,部下僅剩二十八人,灌嬰的大軍也已將他們圍困住,項羽脫身無望。這裡說到的東城離烏江最短路程也得有一百六十餘公裡。
  • 霸王項羽並非自刎,也沒有死於烏江,霸王別姬也不過是無中生有!
    儘管現在看來,兩千多年前的項羽自刎烏江而死早已是板上釘釘的事,但事實真的如此嗎?如果現在說當年的項羽並非自刎而死,甚至沒有死於烏江,就連霸王別姬這樣的事也是無中生有的,你會不會覺得這太過於荒繆?或許認真分析一下,才會知道「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不過是後人對霸王的誤解而已!
  • 「力拔山兮氣蓋世」——項羽《垓下歌》賞析
    農民起義最終沒有成事,但是來自楚國的兩支勢力逐漸壯大起來,隱隱有爭奪天下的氣象。秦統一天下之前的楚國,即現在的湖北、江蘇、安徽的一部分。楚國舊貴族項梁起義,項羽跟著一起鬧革命,叔父死後,接手了這股勢力。項羽是江蘇宿遷人,號稱「西楚霸王」。而另外一股勢力就是劉邦,劉邦是安徽徐州沛縣人,現在叫豐縣,當時叫豐沛。
  • 劉邦的大風起兮雲飛揚,是對項羽「力拔山兮氣蓋世」最好的諷刺
    一直以來,人們想到劉邦的時候,同時總還會想到另一個蓋世英雄,也就是楚霸王項羽。但是,項羽又是一個悲情英雄,因為他在當時看似佔據了絕對優勢的情況下,卻最終敗北,自刎於烏江邊。對於劉邦與項羽之爭最終的結果,多少年來爭議不斷。
  • 【老閩南】賞《自刎烏江》
    垓下一戰,四面楚歌,烏江邊「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西楚霸王項羽該如何選擇?虞姬又將如何寬慰君王內心的苦悶情緒?
  • 烏江畔,項羽自刎,真的值得嗎?
    再無顏見江東父老,面此烏江,橫劍自刎。那麼,於此烏江畔,項羽自刎,真的值得嗎?,各執一詞,眾多名家往往有獨到的眼光,就這位西楚霸王項羽而言,自刎烏江此事,來看看三位大詩人各自不同且獨到的看法。:為人要講求氣節,那麼多江東兄弟皆戰死於此,身為他們的主帥,又豈能忍辱偷生,活著就應該當人中的豪傑,死了也應該是鬼中的英雄,大丈夫生來頂天立地,自刎烏江,是一種大節大義之舉!
  • 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項羽為何註定落敗?
    項羽一生以少勝多多次,如破釜沉舟,百萬秦關終屬楚的巨鹿之戰以5萬楚軍秦軍40萬主力,以少勝多,一戰成名。更有彭城之戰:3萬騎兵,半日之內,擊敗劉邦56萬聯軍這場古代戰爭中速決戰的典範,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可是這麼強大而輝煌的戰績為什麼會落敗呢?
  • 「力拔山兮氣蓋世」——項羽《垓下歌》賞析
    農民起義最終沒有成事,但是來自楚國的兩支勢力逐漸壯大起來,隱隱有爭奪天下的氣象。秦統一天下之前的楚國,即現在的湖北、江蘇、安徽的一部分。楚國舊貴族項梁起義,項羽跟著一起鬧革命,叔父死後,接手了這股勢力。
  • 其實,不渡烏江,自刎於烏江,西楚霸王項羽是真的很有苦衷!
    一提到西楚霸王項羽,大家難免都會想到那個鐵骨錚錚的男人自刎於烏江的事跡,但是或許也有人會和我一樣的想法,勝敗乃兵家常事,項羽為什麼要選擇自刎而不是渡過烏江,爭取東山再起呢?畢竟失敗就選擇放棄不是真英雄,那麼,針對歷史上的項羽為什麼走到這種地步?為什麼自暴自棄?
  • 項羽在烏江自刎,虞姬卻倒在垓下,她究竟為何而死?
    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中,男性的身影往來不絕,帝王將相,文人騷客,他們共同構成了中國歷史的主體。但縱然時光已去,我們仍能去隻字片語中窺見昔日紅顏的美麗,女性在中國歷史中同樣重要!項羽見大勢已去,悲傷地在營帳裡唱起了虞姬寫給他的《和垓下歌》,曲中「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也成了千古絕響。
  • 項羽在烏江自刎,虞姬卻倒在垓下,她究竟為何而死?
    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中,男性的身影往來不絕,帝王將相,文人騷客,他們共同構成了中國歷史的主體。但縱然時光已去,我們仍能去隻字片語中窺見昔日紅顏的美麗,女性在中國歷史中同樣重要!古有四大美人,她們代表著女性容貌的巔峰,但紅顏易老,美在皮相終究少了幾分質感,因此,如虞姬這般有勇有謀,明眸善睞的美人反而更讓後人欽佩。無論是生還是死,虞姬這個名字始終和西楚霸王項羽捆綁在一起,兩人可歌可泣的愛情故事更是讓無數男男女女羨慕不已,或許,生死相隨的美好愛情就是從他們開始的吧。
  • 項羽真的是為了虞姬而不肯過江東,自刎烏江邊的嗎?
    此時的虞姬聽到項羽如此悲情,對自己的感情如此之深,心裡早就拿定了主意,為了讓項羽放心,全心全意對付敵人,她寧願以死明志,來報答項羽。她向項羽對唱道:「漢兵以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唱完,揮舞手中的劍,自刎而死。 項羽見虞姬如此剛烈,長嘆一聲,抱起虞姬的屍體痛哭,久久不肯放手。手下人勸項羽以大事為重,趕緊埋葬虞姬的屍體,想辦法突圍。
  • 霸王項羽,為何寧願烏江自刎也不願渡江,你真的知道原因嗎?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是宋代女詞人李清照讚美項羽的詩。但是霸王項羽為何寧願烏江自刎也不願渡江而逃的原因,你真的知道嗎?項羽,楚國名將項燕之孫,以個人勇武而出名。秦末,以陳勝吳廣為首的農民起義拉開了推翻暴秦的序幕。各地紛紛起義,此時24歲的項羽和叔父項梁在江南起兵。為了擴大力量,項梁派項羽去聯絡桓楚一起反秦。
  • 雅樂丨《楚歌》: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不逝
    © 點擊上方,聆聽最美音樂聽曲 · 交流 請加陌上花開微信:ttssaa2019《楚歌》最早出現在北宋的《琴曲譜錄》和《琴苑要錄》中,明代不少譜中收有此曲。霸王大驚,才發現大勢已去,在烏江邊,自言無顏見江東父老,於是悲歌一曲,向虞姬話別。這個感人的故事隨著琴聲渺渺,千百年來在民間流傳甚廣。曲中的悲涼之意,賺人熱淚,是作者對項羽的惋惜和同情。全曲有兩個突出的主題曲調,一個是表現「憶別」、「泣別」的曲調,很像是從著名的《陽關三疊》曲中借用過來的。另一個主題音調則似乎在抒發英雄末路、意氣消沉的感慨。
  • 項羽烏江自刎的真相 其實是被漢軍包圍砍死
    這種說法出自太史公司馬遷之手,距項羽之死年代較為接近,描寫得非常慷慨激昂,因而流傳最為廣泛,後世關於項羽自刎的傳說大多源於此。 在這種說法中,虞姬之死起到了重要的推助作用。據《史記》記載,項羽被漢軍圍困於垓下,夜聞四面楚歌,非常吃驚,便起身飲酒,此時「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
  • 項羽烏江自刎的真相:實是被漢軍包圍砍死
    導讀:項羽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代霸王,關於他的傳說汗牛充棟,這其中又以他自刎烏江最為慷慨悲壯,在民間流傳也最為廣泛
  • 英雄末路時的項羽,用最悲情的一首歌和最無奈的一句話,自刎烏江
    項羽,名籍,字羽,今江蘇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後。秦朝末年,秦始皇暴虐的苛政、嚴酷的統治,以及勞民傷財的種種舉動,逼迫人們揭竿而起。公元前209年,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陳勝吳廣起義爆發了,秦王朝從此開始走向了滅亡。
  • 杜牧和李清照路過烏江項羽自刎處,各作詩一首,你更支持誰?
    文|丁十二圖|網絡歷史上很多事情,在不同的詩人眼裡,會有完全不同的看法。例如「西楚霸王烏江自刎」,在有的詩人看來他不是男人!也有詩人說他是真英雄。公元841年,杜牧赴任池州刺史,路過烏江亭,相傳此地便是項羽自刎之處。在唐代大詩人杜牧眼裡,這種遭遇挫折便灰心喪氣揮劍自刎的行為實在不是男兒風範。於是揮筆題詩一首,順便拍了拍項羽,說:你算什麼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