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烏江自刎的真相:實是被漢軍包圍砍死

2021-01-20 讀歷史


  導讀:項羽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代霸王,關於他的傳說汗牛充棟,這其中又以他自刎烏江最為慷慨悲壯,在民間流傳也最為廣泛。關於他的死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種是以南宋詞人李清照為代表,她在《烏江》中寫道:「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對項羽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英雄氣概做出高度評價和讚揚;一種是以晚唐詩人杜牧為代表,他在《題烏江亭》中寫道:「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認為項羽缺乏堅忍不拔的毅力和決心,對他自刎烏江的決定作出了惋惜和失望的評價。幾千年來這兩種不同的觀念一直在不停地延伸著,那麼項羽當年為什麼選擇了自刎,而不是過江呢?

  根據最早的記錄,項羽是因為無臉面見江東父老而自殺。據《史記·項羽本紀》記載,楚漢戰爭中項羽被劉邦打敗後,項羽帶領八百人馬突出重圍,來到烏江江畔,這時烏江亭長勸項羽趕快渡江,以圖東山再起、報仇雪恨,可是項羽卻笑著說:「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於是拔劍自刎而死。這種說法出自太史公司馬遷之手,距項羽之死年代較為接近,描寫得非常慷慨激昂,因而流傳最為廣泛,後世關於項羽自刎的傳說大多源於此

  在這種說法中,虞姬之死起到了重要的推助作用。據《史記》記載,項羽被漢軍圍困於垓下,夜聞四面楚歌,非常吃驚,便起身飲酒,此時「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闕,美人和之。」據漢初陸賈的《楚漢春秋》記載,虞姬當時愴然拔劍起舞,並和歌曰:「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

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歌罷揮劍自刎。項羽是個爭強好勝、死要面子的人,自己最心愛的侍妾被逼自殺,心中既傷心絕望,又十分羞愧,自尊心受到強烈打擊,再加上當時楚軍傷亡慘重,「虞姬死而子弟散」,所以當項羽帶著殘兵敗將逃至烏江畔時,頓覺羞恥難當,沒有臉面去見江東父老,於是選擇一死了之。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項羽自殺是想結束戰爭,消除百姓因戰亂帶來的痛苦。據《史記》記載,楚漢戰爭中劉邦和項羽僵持不下,「丁壯苦軍旅,老弱罷鞍漕」,於是項羽對劉邦說:「天下匈奴長歲者,徒以吾兩人耳,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意思是想通過兩個人的決鬥一決雌雄,不要再讓天下百姓跟著受苦,說明項羽的確有可憐天下蒼生的情懷。當項羽率殘兵敗將突出重圍來到烏江時,想到渡江以後還要捲土重來,重新進行一次楚漢戰爭,給百姓帶來更大的災難,於是選擇犧牲性命來結束連綿數年的殘殺,還天下一個太平世界。

  但這種說法帶有太多的猜測成分,也與項羽的好戰殘暴性格不符。項羽當年曾經坑殺二十萬秦兵,火燒阿房宮三個月,是一個非常暴虐的人,不大可能為了免除百姓疾苦而至自殺身亡。他之所以要約劉邦單打獨鬥、一決勝負,很可能是出於一種計謀,因為以項羽的個人能力,打敗劉邦簡直就是易如反掌,不過劉邦也沒有上當。當項羽失敗逃至烏江時,萬念俱灰、狼狽不堪,心中不免感慨萬千,此情此景下重新喚起他可憐天下蒼生,願意以一己之死來結束戰爭的念頭也有可能,但這頂多是項羽走投無路又放不下臉面時的一種自我安慰,將它視為項羽自殺的主要原因卻是不妥的。

並無機會過江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項羽不是不想過江,而是根本沒有機會過江。我國著名學者馮其庸在其文章《項羽不死於烏江考》中,詳細論證了《史記》、《漢書》、《楚漢春秋》關於項羽之死的描述,指出《史記》有關項羽之死的全部文字,除《項羽本紀》中有「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船待」兩處涉及烏江外,其餘無一處寫到項羽烏江自刎。反倒是明確提到:項羽「身死東城」,「使騎將灌嬰追殺項羽東城」等。

  他還通過《括地誌》和《江表傳》等篇章作了關於地理位置的考察,經過實地查勘考證,項羽確死於東城,即今天的安徽定遠縣,此地離烏江有120千米。至於《項羽本紀》中兩處涉及烏江的記述,馮先生認為是司馬遷記敘上的錯誤,並導致了以後的以訛傳訛。

  這種觀點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計正山先生依據《史記》、《漢書》中的「灌嬰傳」,認為項羽並非在烏江「自刎而死」,而是在定遠東城就被「搏殺而死」。垓下之圍中項羽倉皇失措,帶領八百兵馬突出重圍,往江東方向逃跑。

  長江以南是項羽的勢力範圍,是他發跡崛起的地方,即使在楚漢戰爭後期,衡山王吳芮、臨江王共尉等依然服從項羽,聽從項羽調遣,尤其是南楚臨江王共氏,直到項羽死後仍忠於項王,抗拒劉邦。如果項羽順利渡江,完全可以重整旗鼓、捲土重來,再一次擊敗劉邦。所以項羽的目標非常明確,就是渡過烏江,但逃至東城時被漢軍包圍,混戰中即被灌嬰殺死,而烏江離東城還有120千米,所以項羽根本沒有渡江的機會,也不是自刎而死。

  但這種說法同樣充滿了推測和猜想,遭到許多學者的反對。根據《太平寰宇記》等資料記載,兩漢時期的東城縣,是江淮之間的一個轄境廣闊的大縣。

史記是真是假?

  至於《項羽本紀》中兩處涉及烏江的記述,馮先生認為是司馬遷記敘上的錯誤,並導致了以後的以訛傳訛。這種觀點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計正山先生依據《史記》、《漢書》中的「灌嬰傳」,認為項羽並非在烏江「自刎而死」,而是在定遠東城就被「搏殺而死」。垓下之圍中項羽倉皇失措,帶領八百兵馬突出重圍,往江東方向逃跑。長江以南是項羽的勢力範圍,是他發跡崛起的地方,即使在楚漢戰爭後期,衡山王吳芮、臨江王共尉等依然服從項羽,聽從項羽調遣,尤其是南楚臨江王共氏,直到項羽死後仍忠於項王,抗拒劉邦。

  如果項羽順利渡江,完全可以重整旗鼓、捲土重來,再一次擊敗劉邦。所以項羽的目標非常明確,就是渡過烏江,但逃至東城時被漢軍包圍,混戰中即被灌嬰殺死,而烏江離東城還有120千米,所以項羽根本沒有渡江的機會,也不是自刎而死。但這種說法同樣充滿了推測和猜想,遭到許多學者的反對。根據《太平寰宇記》等資料記載,兩漢時期的東城縣,是江淮之間的一個轄境廣闊的大縣。從現在定遠東南的池河上中遊地區,越過江淮分水嶺,包括今滁縣西南境、肥東東境、全椒西南境,直到今和縣烏江的沿江一帶。

  晉太康六年在設東城縣界設置單獨的烏江縣。章學誠在《和州志補沿革》曾指出:「秦為九江郡之歷陽及東城烏江亭地……晉太康元年屬淮郡,其歷陽及東城烏江亭地如故。」也就是說,在楚漢戰爭時期,東城是一個範圍廣闊的行政區域,烏江是包括在東城縣內的,因此司馬遷所說的「身死東城」與「烏江自刎」並不矛盾,而是為避免同義反覆而使用的描寫方法。

  這樣看來,項羽的確是死於烏江,司馬遷所處的年代距離楚漢戰爭只有七十年左右,掌握了許多第一手資料,而且他治學嚴謹,在項羽之死這樣的大問題上應該不會妄自猜測。而項羽之所以不肯過江而選擇自刎而死,實在是一個性格悲劇。自大孤傲、剛愎自用、獨斷專行,缺乏忍辱負重的堅韌意志,是導致他失敗的主要原因。他的死雖然顯得慷慨壯烈,並為後人反覆吟唱,但一代霸王就此了卻一生卻也讓人扼腕嘆惜。



【趣味互動一般人不知道,不信就來試試!

女孩子身上有一個部位:

爸爸媽媽可以各碰兩次,
男朋友只能碰一次,
老公不能碰。

問:這是啥?

。。。。。。

點擊閱讀原文,看看你猜的對不對!

↓↓↓↓↓↓


相關焦點

  • 項羽烏江自刎的真相 其實是被漢軍包圍砍死
    認為項羽缺乏堅忍不拔的毅力和決心,對他自刎烏江的決定作出了惋惜和失望的評價。 幾千年來這兩種不同的觀念一直在不停地延伸著,那麼項羽當年為什麼選擇了自刎,而不是過江呢? 根據最早的記錄,項羽是因為無臉面見江東父老而自殺。
  • 項羽烏江自刎的真相?
    項羽烏江自刎的真相? 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34;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34;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 項羽自刎烏江還有其他原因?
    前言項羽垓下之戰全面潰敗,被劉邦漢軍包圍四面楚歌,遂率800精兵突破重圍向南而去,後有五千劉邦精兵追擊,項羽被逼至烏江邊上根據司馬遷所著《項羽本紀》記載,當日項羽突圍被逼至烏江亭邊,河邊有一船一亭長。那烏江亭長邀請項羽渡過烏江,回江東稱王。但項羽覺有愧江東父老,遂自刎烏江。對於項羽的自刎烏江,許多人抱有疑惑之心。那就是項羽不過江東,僅僅是覺得有愧嗎?
  • 烏江畔,項羽自刎,真的值得嗎?
    垓下之戰,項羽兵稀糧少,被劉邦幾十萬大軍包圍,率兵趁夜突圍,遭漢軍追擊,逃至烏江,遇烏江亭長,亭長勸項羽回江東以圖東山再起,但項羽自思,虞姬為他而殉,寶馬已贈他人,跟隨他的江東子弟無一生還,再無顏見江東父老,面此烏江,橫劍自刎。
  • 項羽烏江自刎
    但是漢軍和諸侯的人馬把楚軍包圍起來。項羽打退一批,又來一批;殺出一層,還有一層;這兒還沒殺出去,那兒的漢兵又圍了上來。 項羽沒法突圍,只好仍回到垓下大營,吩咐將士小心防守,準備瞅個機會再出戰。 這天夜裡,項羽進了營帳,愁眉不展。他身邊有個寵愛的美人名叫虞姬,看見他悶悶不樂,陪伴他喝酒解悶。 到了定更的時候,只聽得一陣陣西風吹得呼呼直響,風聲裡還夾著唱歌的聲音。
  • 霸王項羽並非自刎,也沒有死於烏江,霸王別姬也不過是無中生有
    儘管現在看來,兩千多年前的項羽自刎烏江而死早已是板上釘釘的事,但事實真的如此嗎?如果現在說當年的項羽並非自刎而死,甚至沒有死於烏江,就連霸王別姬這樣的事也是無中生有的,你會不會覺得這太過於荒繆?公元前202年,也就是漢五年,項羽的軍隊被劉邦的聯軍重重圍困於垓下。夜間,漢軍和楚軍玩起來心理戰,來了個四面楚歌,長年在外出徵的楚軍將士誤以為家鄉已被漢軍佔領,軍心潰散,士氣低迷。
  • 霸王項羽並非自刎,也沒有死於烏江,霸王別姬也不過是無中生有!
    儘管現在看來,兩千多年前的項羽自刎烏江而死早已是板上釘釘的事,但事實真的如此嗎?如果現在說當年的項羽並非自刎而死,甚至沒有死於烏江,就連霸王別姬這樣的事也是無中生有的,你會不會覺得這太過於荒繆?或許認真分析一下,才會知道「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不過是後人對霸王的誤解而已!
  • 為何項羽寧願自刎,也不願意過烏江保全性命?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李清照以憤慨的語氣譴責南宋當權者苟且偷生,指出做人應當如項羽一般。活著是人中豪傑,建功立業;死後也應當是鬼中的英雄。項羽在垓下之戰中敗於劉邦,一路突圍來到烏江,烏江亭長勸項羽回江東重整旗鼓,但最終項羽卻自刎而死。人們就會產生一個疑問,既然項羽想要尋死,為何他早不自殺呢?
  • 項羽:力拔山兮氣蓋世,歷史上真的有烏江自刎嗎?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是宋代李清照的《夏日絕句》裡對項羽最後結局的惋惜。那麼歷史上真的有烏江自刎嗎?自刎而死。項羽為何要起義?項羽的軍隊在垓下安營紮寨,士兵越來越少,糧食也吃沒了,劉邦的漢軍和韓信、彭越的軍隊又層層包圍上來。夜晚,聽到漢軍的四周都在唱著楚地的歌謠,項羽大驚失色地說:「漢軍把楚地都佔領了嗎?不然,為什麼漢軍中楚人這麼多呢?」項羽連夜起來,到軍帳中喝酒。回想過去,有美麗的虞姬 ,受寵愛,常陪在身邊,有寶馬騅,常騎在胯下。
  • 西楚霸王項羽烏江自刎,死前說的這些話讓人心疼
    說到項羽,很多人都覺得他只是一個戰鬥力高強的人,因為他原本有一手好牌,本可在秦朝滅亡以後統一天下,開創一個新的朝代,可惜卻被劉邦給打敗了,最終落的一個自刎烏江的下場。其實項羽是我國歷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位武力超群的戰神,他在戰場上表現出來的那種血氣方剛的氣概著實讓人佩服。
  • 西楚霸王項羽烏江自刎,死前說的這些話讓人心疼
    說到項羽,很多人都覺得他只是一個戰鬥力高強的人,因為他原本有一手好牌,本可在秦朝滅亡以後統一天下,開創一個新的朝代,可惜卻被劉邦給打敗了,最終落的一個自刎烏江的下場。其實項羽是我國歷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位武力超群的戰神,他在戰場上表現出來的那種血氣方剛的氣概著實讓人佩服。那麼像這樣一位武力超群的戰神怎麼會自刎而死呢?
  • 說說項羽為何寧願自刎烏江而不肯過江東
    本以為項羽此次在數十萬漢軍的包圍下是插翅難逃,可劉邦錯了,六十萬之眾未能阻攔項羽的突圍,八百騎兵一路向南突圍而出卻未被漢軍發現,當漢軍才發覺時項羽已經逃亡,劉邦急忙命令部下率五千騎兵追趕。史記記載「項王渡淮,騎能屬者百餘人耳。項王至陰陵,迷失道,問一田父,田父答曰『左』。左,乃陷大澤中。以故漢追及之。」
  • 項羽為什麼要在烏江自刎?當時發生了什麼?
    在垓下之戰失敗後,項羽寫下了這首千古悲情的詩句,在我們的心裡,項羽是一位可歌可泣,可敬可愛的悲情英雄。讓我們來看一看項羽在烏江自刎前發生了什麼。結果就是劉邦再次被勇猛無敵的項羽打敗,被迫退入陳下堅守不出,楚軍對漢軍進行了反包圍。
  • 項羽為何在烏江自刎?
    項羽在烏江自刎也是我國歷史上發生的一個大事件,當時虞姬死了之後,項羽非常的悲傷,昔日的愛人如今只剩下一具冰冷的屍體。他帶著幾百位壯士趁著天黑的時候往南邊跑去。漢軍在天亮的時候才發現了這件事情。項羽看著越來越近的那幾千個騎兵對他的部下說:「自從起義之後,我帶兵打仗到現在已經是八年的時間了,打了幾十場仗,大多數時候都是贏的。」凡是那些被我打敗的人,都沒有覺得不服氣的,如今我卻只能夠呆在這裡,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丟失自己的生命。這是上天要滅我,並不是我自己犯了什麼過錯啊!既然這樣的話,那麼我就和你們再好好打一場。
  • 西楚霸王項羽自刎的烏江在哪裡?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著名的女詞人李清照這首緬懷西楚霸王項羽的詞《烏江》,將項羽的驕傲和悲壯以及其對項羽的崇敬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作為秦末亂世的戰神級霸王,垓下之戰的失敗,讓英雄落幕。為了尊嚴寧死不降,又不願回江東,走投無路的項羽自刎於烏江,時年三十一歲。有不少人替項羽惋惜,認為項羽若回江東,以他的強大能力,未嘗不能東山再起,捲土重來。
  • 項羽烏江自刎,如果當時他選擇渡江,真的能夠捲土重來嗎?
    鴻溝和議後,項羽引兵東歸,劉邦卻趁這個時候突然撕毀盟約,追擊項羽。後項羽被劉邦與韓信圍於垓下,夜裡項羽率領八百騎兵趁夜突圍。後被漢軍追上,項羽邊戰邊突圍,逃至到東城的一座山上,只剩下了二十八騎,而追擊的漢軍卻有數千人。
  • 項羽烏江自刎,如果當時他選擇渡江,真的能夠捲土重來嗎?
    後被漢軍追上,項羽邊戰邊突圍,逃至到東城的一座山上,只剩下了二十八騎,而追擊的漢軍卻有數千人。項羽自忖不能脫身,就部下說:「我從起兵到現在已經八年,經七十餘戰,抵擋我的人都被我攻破,我打擊的人都表示臣服,未嘗敗北,遂稱霸天下,現在困於此,不是我不會打仗,而是天要亡我!
  • 項羽並沒有在烏江自刎?他到了何處?要他東渡的烏江亭長是何背景
    項羽有沒有在烏江自刎,這不僅僅是一個歷史問題,更是一個經濟問題。在談項羽有沒有在烏江自刎之前,我要和朋友們澄清一個關於「烏江」的問題:在我國,有水可以行船的「烏江」只有一條,就是貴州的那條中國工農紅軍長徵時突破的烏江。而和項羽有關的「烏江」並不是可以行船的水名,而是長江西岸的一個地名,這個地名在秦代被稱作烏江亭,在西晉時稱烏江縣,明代以後成了烏江鎮。
  • 項羽真的是為了虞姬而不肯過江東,自刎烏江邊的嗎?
    楚漢爭霸決戰之時,西楚霸王項羽被劉邦的軍隊團團圍在了垓下,楚軍帳幕外全是漢軍,四面楚歌,十分危機。項羽見此情形,黯然失色,神情恍惚,但卻又無可奈何,讓他沒有想到的是漢軍居然如此神速地完成了對自己的合圍。 夜幕降臨之時,他讓虞姬為他舞劍,來消除煩惱。
  • 項羽霸王別姬,他自刎的烏江在哪裡?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著名的女詞人李清照這首緬懷西楚霸王項羽的詞《烏江》,將項羽的驕傲和悲壯以及其對項羽的崇敬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作為秦末亂世的戰神級霸王,百戰百勝的常勝將軍,項羽一生只敗一次,垓下之戰的失敗,讓英雄落幕。為了尊嚴寧死不降,又不願回江東,走投無路的項羽自刎於烏江,時年三十一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