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傳》簡介
《蘇東坡傳》原為英文著作,名稱為《The Gay Genius: The Life and Times of Su Tungpo》,共四卷28章。
第一卷寫了蘇東坡的童年和青年時代,第二卷寫壯年時期,第三卷寫成熟階段,第四卷寫被迫害後的流放生涯。
全書對蘇東坡的超人才能及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做了生動描述和評價。《蘇東坡傳》是林語堂最為得意的作品,也被稱為中國現代長篇傳記開標立範之作。
林語堂先生撰寫《蘇東坡傳》,從原序到正文,字字句句、點點滴滴都能夠讓人感受到事無巨細而且樂在其中的描寫。正如原序開篇所說:「我寫蘇東坡傳並沒有什麼特別理由,只是以此為樂而已,給他寫本傳記的念頭已經存在心中有年。」
喜愛蘇東坡的人,如果有幸讀到林語堂先生著作,可以藉由林語堂先生之眼觀望歷史,從點滴脈絡中去尋找那個時代和那個與眾不同的文豪成長之問。喜愛這本書的朋友可在文末點擊「購買」。
兩個女人:母親、第一任妻子
歷史上記載了蘇東坡8歲時候發生的一件事。
父親進京趕考,蘇軾在母親的教導下學習《後漢書》。書上記載了一個英勇無畏的青年範滂的故事:
「建寧二年,遂大誅黨人,詔下急捕滂等。督郵吳導至縣,抱詔書,閉傳舍,伏床而泣。滂聞之,曰:「必為我也。」即自詣獄。縣令郭揖大驚,出解印綬,引與俱亡,曰:「天下大矣,子何為在此?」滂曰:「滂死則禍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離乎!」其母就與之訣。滂白母曰:「仲博孝敬,足以供養,滂從龍舒君歸黃泉,存亡各得其所。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母曰:「汝今得與李、杜齊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復求壽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辭。顧謂其子曰:「吾欲使汝為惡,則惡不可為;使汝為善,則我不為惡。」行路聞之,莫不流涕。時年三十三。」
讀到這裡,8歲的蘇東坡發問:「母親,我長大後若做範滂這樣的人,您願不願意啊?」母親回答:「你若能做範滂,難道我不能做範滂的母親嗎?」
從這件事,可以聯想到身為詩人、哲人的蘇東坡,拼命將自己個人之平實常識,向經濟學家王安石進行邏輯對抗的勇氣,究竟來自於何處。是從小立志教育的薰陶奠定了堅強性格的基礎。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裡孤墳,無處話悽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崗。」
這是蘇東坡寫給亡妻的情思之詞。王弗16歲嫁給蘇東坡,26歲那年故去,並留下六歲的兒子。朝夕相處的青春歲月,恩愛攜手的生活片段,總讓蘇東坡回顧、難忘。在妻子離去後第十年,蘇東坡寫了兩首詞,以離奇悽豔的音樂之美來寄託情思。
這首詞的意思是,兩人一生一死,隔絕十年,相互思量卻很茫然,無法相見。不想讓自己去思念,卻又難以忘懷。妻子的孤墳遠在千裡,沒有地方跟她訴說心中的悽涼悲傷。
蘇詩文書畫藝術的卓絕之美讓人們嘆為觀止,首句「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成為傳誦千古的悼亡之詞。
兩個男人:父親、弟弟子由
父親蘇洵從27歲才開始發奮讀書,在蘇東坡8歲的時候進京趕考。之後能夠文名大噪,並且不被才氣縱橫的兒子名氣所淹沒,確實不易。蘇洵的個性剛烈,不服管教,十分痛恨那個時代的教育方式。
蘇洵注重思想觀念,而詩文創作需要有相當的藝術雅趣,措辭也要有相當的精巧工穩,這成為蘇洵科考失利的原因。
人們對蘇洵的評價是「天賦極高」;對蘇東坡的評價是「學術思想更為淵博」。
「風雨對床」之思,是蘇軾與弟弟蘇轍的情感寫照。
那時,從京都到鳳翔的書信需要10天才能夠到達。兄弟二人在每月詩涵往來的唱和之中,用同韻同字磨練寫詩技巧。從這些發自肺腑的親情表達中,經常可以看到令人驚喜的清新思想,用固定韻腳的字,各行有自然的層次,正是這些琢磨之處造成的困難,更增添了兄弟之間的樂趣。
蘇轍,字子由。他的氣質與哥哥完全不同,恬靜冷淡,穩健而求實際,在官場上比哥哥更為得意,官位做得更高。林語堂評價子由:「也許源於他不像兄長那麼倔強任性,也許是因為他不像兄長那麼才氣煥發,不那麼倔強任性,因而在政敵眼裡不那麼危險可怕。」
後來,子由在兄長的墓志銘上鐫刻:「我出從公,賴以有知,扶我則兄,誨我則師。」
我是樂谷/優質創作者,資深新聞人。與您一起講述人物故事,感悟生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