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檎,從泰國舶來到樟林名產,這種潮汕人中秋必備的水果和潮人過番...

2020-12-20 騰訊網

拳頭大小的林檎,長滿了一個個的疙疙瘩瘩,極像釋迦佛頭,因此也被雅稱為佛頭果、釋迦果。熟透的林檎有點軟,小心翼翼託在手裡,唯恐一下子爛掉。摘掉蒂枝,沿著蒂根處掰成兩半,接著再掰成四小半,奶黃油色乳蛋糕狀的林檎果肉呈現在面前,一陣芳香的果味迎面撲來。果肉入口,感覺甜如蜂蜜,風味獨特。

林檎是聚生果,果實由數十個小瓣組成,每個瓣裡均含有一顆烏黑晶亮的小核,仿佛是防止食客爆珍天物,這些眾多的果核讓食客不能三兩口吞咽落肚,而需慢品細嚼,然後悠閒地將果籽一一吐了出來。林檎的這種虔誠吃法讓人感覺有一種尊天敬地的儀式感。

林檎其實是舶來物種,它是潮汕地區固定的名稱,與《本草綱目》所說的林檎不同,學名叫番荔枝。

番荔枝大如桃,色青,皮似荔枝殼,而非殼也。頭上有葉一宗,擘開,白瓤黑子,味似菠羅蜜。

——《嶺南雜記》

後世經過科學的檢測,林檎果富含果糖、礦物質、蛋白質和多種維生素,具有極強的抗氧化作用,據說可以延緩肌膚衰老,美白皮膚,深受婦女歡迎。同時,林檎雖然含糖,卻具有激活腦細胞和降低血糖的效用,這對糖尿病患者卻是個福音。

林檎樹是一種小喬木,最高可達2米多,大約需種兩年後才能結果,通常在每年清明前後發新葉,繼而綻蕾開出淡黃綠似鷹爪的花,夏至即可見果,中秋前後,是林檎上市的旺季。每到此時,當地村民在鄉道上便自發形成的市場,天剛曉,一筐筐的林檎擺放在路旁,來買林檎的商販絡繹不絕,個頭飽滿的優質林檎便會售罄。

林檎渾圓如珠球,以果形外觀的疙瘩圓大為優,摘下來之後,不能立刻就吃,與香蕉一樣,必須放上幾天才能轉化為熟果。傳統的做法是將林檎放入稻穀裡埋起來,大約三天之後就能轉熟。

林檎是樟林特產,但是種植面積不大,再加上不耐運輸,在舊時只能在周邊一帶流傳,遠一點地方的人難以有口福吃到樟林出產的林檎。是以很多潮汕人並不認識林檎,甚至有的潮汕人對於這種產於本土的水果連聽過都沒有。因為珍稀,有的食客買到林檎也不懂吃,鬧出一些笑話。有的人買到林檎之後,以為跟蘋果一樣剖開就能吃,有的買到成熟的,卻以為是爛掉的,隨手就丟掉,各種趣事迭出,皆因對林檎的不了解。

林檎在國內的海南、廣東、廣西、雲南、臺灣等地均有種植,但是樟林所產的林檎因其個頭飽滿,含糖高,口感猶甜,被列為上品。

林檎落戶樟林,是與當地歷史文化與人文地理息息相關的。澄海的樟林港處在現在的潮州、澄海、饒平、南澳四縣(市)在樟林交匯,這裡得天獨厚,海闊江寬,早在宋代時候就已是潮地東部的鹽業中心。明代永樂年間,鄭和下西洋之後,開闢了航路,廣東沿海地區的農民紛紛下南洋。明萬曆年間(1573-1619)近海的漁業大有發展,樟林港迅速成為「漁鮮盈市」的埠頭,聲名遠播。樟林港興起後,逐漸成為潮汕人出海下南洋的一個重要起點。

明之後,清兵入關之後,建立了滿清王朝,當時臺海有鄭成功,海外其它地方也有很多明朝殘餘的抗清勢力,滿清為了維護統治,曾經一段時間在沿海實行海禁,臺灣收歸中國版圖之後,經過殘酷鎮壓,國內各種反清力量逐漸肅清,政局稍微穩定,清廷遂開海禁,於是沿海各省商賈漁船,來往更加頻繁。當時沿海各地的船隻以顏色區分,廣東的船隻船頭塗紅,是為紅頭船。潮人的紅頭船隊浩浩蕩蕩,從這裡揚帆出海,成為舊時樟林港的一大風景。潮人先輩從這裡出海,在海外有了發展之後又從這裡登陸歸來。約200多年前,樟林旅居泰國的華僑從泰國帶來了林檎樹種,種植於樟林荖巷一帶,經過當地人的探索,逐步擴大種植,成為樟林的特產。

紅頭船的故鄉——澄海

據記載,樟林真正大規模種植林檎是在一百年前,當地的荖巷一帶原本種荖葉,而後荖葉的市場需求萎縮,當地人改為種柑,1918年戊午正月潮汕大地震,禍不單行,四年後,1922年壬戌海風潮,樟林一帶的柑園大遭破壞,荖巷一帶又改種林檎。樟林林檎的成片種植,大量生產,於此時開始。半個世紀後的1986年,樟林林檎獲得了「廣東省優稀水果優質品種獎」。

林檎性喜陽光,宜植於鬆軟沙質衝擊土。樟林地處韓江三角洲,背山面海,土質優良,這裡陽光充足,雨水均勻,荖巷一帶土質為黃土細砂,鬆軟疏水,下面又有海蟲習層,風日俱佳,與林檎生長的要求相適應,再加長期以來當地果農的精心管理,所以,樟林出產的林檎,果大肉厚,鱗皮鮮豔呈粉綠色,肉質白色如膏似脂,味甜清醇,柔潤甘滑,十分可口。

從泰國舶來的林檎,逐漸落戶成為樟林本土的特產,飲水思源,吃林檎果不由想起了大洋彼岸的泰國。潮汕平原因為歷朝歷代中原戰亂而成為北方移民福地,向來人多地少,為了生存,大多乘坐紅頭船漂洋過海謀生,遠隔重洋的佛國暹羅敞開寬闊的胸懷,接納來自潮汕的先民。近千年來,移民的潮人帶來了潮汕族群文化,融入泰國,勤勞拼搏,成為當地國民,在泰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均有建樹,泰國的物品以及文化習俗也隨著潮人的回流傳到潮汕。

泰國潮州會館

樟林是潮汕的口岸,林檎有幸在此生根發芽,猶如己出。一棵樹,一個族群,在兩國的交流方面,突然有如此接近的特點。

文/黃劍豐 原標題《以一顆林檎悼念逝世的泰國國王》

聲明:本文不代表我們的觀點,僅供讀者參考。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進行刪除。

相關焦點

  • 潮汕名果樟林林檎 九月最好的味道
    樟林林檎   八九月,潮汕市集有一款備受青睞的明星水果——樟林林檎,它是名副其實的潮汕名果,澄海樟林出產的林檎最負盛名,當地種植林檎已有200多年歷史。   剝開粉綠的外皮,嫩白的果肉展露在眼前,嘗上一口,如脂似膏,專屬樟林林檎的清甜瞬間填滿口腔。果皮和果肉間,還藏著一層油脂一樣的果醬,散發出陣陣醉人的果香。   林檎又名「番荔枝」,一種外來的水果。《嶺南雜記》記載,從前一位樟林老華僑從東南亞帶來一棵林檎苗,種植在樟林荖巷口。經過多年的生長和幾代種植人的努力,越洋的林檎紮根在了樟林。
  • 潮汕人過中秋就一個字:拜!
    此時只需要換個說法:「中秋快到了,你家有啥習俗嗎?」潮汕人就心領神會:「哦,拜嘛!」02 祭祀食物潮汕人過中秋,拜月娘,如果供桌上少了三大傳統美食,節味兒也就淡了。既然是中秋,月餅必不可少。潮式月餅在當地也叫朥餅,其經典口味包括烏豆沙與綠豆沙。朥,即豬油。所以這道點心無論是制皮還是捏餡,都要用到豬油,餅面還要壓上喜慶的紅章子。
  • 中秋節,潮汕人是這樣拜月娘的……
    中秋節,潮汕人是這樣拜月娘的…… 一直說潮汕人中秋「拜月娘」 那到底什麼是「拜月娘」呢?
  • 潮汕農村這種水果,有著「柑桔皇后」美譽,潮汕人拜年還要互換
    潮汕農村這種水果,有著「柑桔皇后」美譽,潮汕人拜年還要互換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馬上就要過年了,現在很多地區人們都是開始準備年貨,而在廣東潮汕地區人們過年準備年貨也是非常重要,而對於人們準備的年貨也是有講究
  • 潮汕人一直「嫌棄」的它,憑什麼為自己正名?
    潮汕人一直「嫌棄」的它,憑什麼為自己正名?」的成員之中有一種水果,它其貌不揚、價格低廉卻得到許多潮汕人的青睞它就是——油甘在潮汕地區,桃、李算不上高檔水果(潮人俗稱水果為「果子」),油甘更是視為低檔之物,這句俗語喻義有二:一是對某人作出最低的評價,如某單位評選優秀員工,有人推薦了甲,這時就有人說了「數桃數李,數唔到油甘做果子
  • 沒吃過這種水果,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潮州人
    現在的日子變了,越過越紅火,甘草伯也不再風餐露宿,28寸的鳳凰牌老單車早以蓋滿了灰塵,而他依然精神十足,身上的衣服也越來越體面,唯一不變的依然是他製作美食的技藝和甘草水果的味道。作為一種休閒零食,甘草水果是什麼時候發明的,是誰發明的?無人知曉。現在大部人都會冠以「百年」稱謂,這點倒也不稱奇。
  • 泰國潮人崇拜神的文化特點
    泰國潮人崇拜神,並不是見神就供,見神就拜,而是有選擇的。從心理學、文化學、社會學角度來分析,泰國潮人是從泰國的國情、從自身的處境、從個人的喜怒哀樂、從自我保護出發的,是有其獨特的心態特徵和文化取向的。一、戰勝困難,健康平安保護神泰國潮人神崇拜的出發點是為了戰勝困難,紮根異國他鄉,與泰國人民和睦相處,融入泰國社會。潮人出洋赴泰,一般都帶著潮人家鄉的「水」和「土」,到泰國後,投入當地的井,以便服「水土」;出發前,帶著在神廟裡求得的「老爺符」,或「請」老爺塑身、畫像,一路隨奉;到目的地後,或供在家中,或設廟、壇供奉。
  • 世界上最甜的水果:傳說吃了能立地成佛?過年吃了它甜一整年
    歡迎大家來到旅遊與攝影頻道。釋迦果雖然此果其貌不揚,卻有著獨特的內餡,似有菠蘿的香味,甜美清香,洋溢齒間,放到除夕夜和家人團聚的時刻,一起分享豈不是美哉。傳說中吃了這種果子能立地成佛,當然這只是傳說而已,就像是吃了長生果也並不會長生不老一樣,但是依舊讓人無法抗拒這種味道獨特的水果。
  • 走過輝煌,終歸平淡——談樟林古港的歷史變遷
    紅頭船者,潮人出海商漁船也!潮人駕著紅頭船穿越風浪,經南中國海,到堤岸、麻六甲、星加坡、盤谷,在湄南河邊卸完最後一包蔗糖、一件陶瓷、一壇鹹菜,滿載著暹米、洋藤、胡椒、檳榔、牛染木歸來。善於冒險的潮人許多成了富商巨賈、當地望族,如澄海的陳黌利家族。   紅頭船
  • 深圳為什麼有這麼多潮汕人?
    潮汕人,是歷史上從中原南下,經福建後進入粵東地區的漢人後裔。潮汕人以善於經商而名揚海內外,被泰國國王稱為「東方猶太人」。那麼,深圳為什麼成了潮汕人聚集之地呢?我歸結為下面三個原因:(一)勇於闖蕩的海洋性格。
  • 潮汕人在泰國傑出樣板:扛大米也能成大亨
    央視4套曾對張朝江有過一次專題報導,張朝江也回憶了自己早年創業的起步。談及自己的經商秘笈,張朝江介紹,自己創辦的泰華集團,所涉及的領域多為米業、紡織業、建築業、房地產、旅遊業等,而自己的從商理念很簡單,「無論社會怎麼發展,衣食住行是人們亙古不變的需求,這也是一切商業的根基。
  • 潮汕人品茶:不說濃淡說「厚薄」
    潮人嗜飲工夫茶,無論是尋常百姓家庭,還是坊間食肆商鋪,甚至辦公場所,必備茶具。沸水升騰,茶香撲鼻,是你在潮汕街道上所見所聞的常態。潮籍著名散文大師秦牧先生著有《敝鄉茶事甲天下》美文,一口氣講了好幾個潮人喝工夫茶之經典故事,最後連自己的故事也講出來了:「有一次我們到汕頭看戲,招待者在戲臺前居然也用小泥爐以炭升火燒水,泡茶請我們喝。」
  • 潮汕人為什麼這麼能打?你知道嗎?
    歷史還能證明,潮汕人絕不僅是窩裡橫。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開放東南海禁,允許人民作內海貿易,開啟了粵東客家人移民臺灣的序幕,乾隆十二年(1747年)允許閩粵到暹羅買米和木材,標誌著外貿海禁也隨之解除,掀開了潮汕人移民海外尤其是暹羅的高峰。
  • 潮汕人的月餅——朥餅,這是何等古早味?
    潮汕人的月餅——朥餅 百年古法傳承家鄉味道 而每個潮汕人心中也有一塊,那就是潮汕的朥餅。 朥餅是每個潮汕人過節不可缺少的主角兒。 也是每位在外遊子心中所牽掛的美食
  • 潮汕人為什麼這麼能打?你想信嗎?
    在這一政策下,那些沒有得到裡長戶地位的小姓也改易姓氏,加入大宗族,以求減輕稅負負擔和得到庇護。於是很多歷史上的雜姓村,逐漸變成了龐大的單姓村。如前文提到的博社村,就是一個人口過萬的蔡姓單姓村。 從這個角度看,宗族並非單純的血緣組織,而是集合了多種社會功能的共同體。
  • 看似普通平凡,但它們是潮汕人心目中神聖的瑞草,出遠門必備!
    之所以叫它們紅花仙草,是因為潮汕人認為它們能夠驅邪避災,是吉祥的瑞草,這種觀念在潮汕人心中可謂根深蒂固,至於其起源,還真說不清楚,只知道自古以來,它們在潮汕就是能驅走一切晦氣的神器。我當年剛入住大學的時候,室友也很奇怪我的行李中的這種東西,但是在我看來,在所有潮汕人看來,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潮汕人把「平安」這兩個字看得很重,有句俗諺叫「平安當大賺」,意思是,只要人平安,就相當於賺大錢了,平安比別的什麼更加的重要,所以潮汕人信仰「老爺」(神明)並不是求什麼大富大貴,而基本上都是祈求家人平安,事事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