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人過中秋就一個字:拜!

2020-12-06 澎湃新聞

原創 敬月光 市井望遠鏡

潮汕人從小拜神

卻最懂得何為務實

——本文作者:敬月光

➭➭➭

明代《東裡志》寫道:「粵俗尚貴,祠廟興矣」。清朝《潮州風俗考》中記載:「廟祀多而迎神賽會一年且居其半。」

在廣東省東南沿海的潮汕地區,當地人對祖先和神明的供奉儀式源遠流長,傳承至今。

氣味往往能調出最獨特的記憶,當人們想起潮汕,一半是香火的濃烈,一半是牛肉的鮮甜。

當地民眾對於「拜老爺」的執著,使潮汕在人們心中顯得猶為端莊,當繁複的儀式感融入了日常生活,潮汕又顯得如此親切。怪不得,連老舍都「渴慕潮汕幾十秋」。

但是,你若拿著研究神明崇拜的古籍舊本去找潮汕95後,試圖與他們探討祭祀文化,尋找人們心中信仰的根源,卻不一定能得到預想中的回音。

此時只需要換個說法:「中秋快到了,你家有啥習俗嗎?」潮汕人就心領神會:「哦,拜嘛!」

拜——在潮汕,它幾乎如同呼吸一般自然。年輕一代的潮汕人甚至不需要理解它,但卻能熟練地擺放祭品和上香。這些流程大概是從他們學會用筷子吃飯時,便已耳濡目染。因此,當地也有一個說法:「潮汕小孩會行(走路)就會拜。」

時移世易,生於世紀之交的潮汕青年,都因為求學或工作等種種原因,散落至世界各地。但總有一些重要的時節,會喚起他們歸家的心。只因潮汕父老傳下一句話:「過日子,勿忘時年八節。」

從農曆七月份開始,潮汕人便開始籌劃回鄉的日程。好不容易有個小長假,比起去5A景區觀賞人山人海,他們更願意在月圓之夜與家人團聚、祭祖拜神。外人只道是迷信,但在膠己人心裡,這是出於血脈的本能。

▴圖源《爸,我一定行的》

01 中秋拜月娘

對月亮的崇拜,並不只有潮汕獨有。

在中國道教神話中,月神被稱為「上清月府黃華素曜元精聖后太陰皇君」,在民間則是「太陰娘娘」。因聽了「嫦娥奔月」的故事,許多人便把嫦娥當作月娘,但在《山海經》中,常羲才是月亮之母。常曦生下十二個月亮,是以代表農曆的十二個月份。

▴影視中的嫦娥仙子,她不是月娘

全國各地都有不同的祭月習俗,但如同潮汕這般,至今仍家家戶戶堅持「拜月娘」的地區,卻不多。每逢八月十五,潮汕家庭的陽臺和庭院裡,都會擺上香案供桌。

兩根甘蔗綁在正面的兩邊桌腳,再將他們的蔗稍綁在一起,形成拱門狀,人們認為如此祭拜,日子就能越過越甜。如果住在城市高樓裡的小戶型,在空間的限制下,一切儀式只得從簡,但潮汕人也會在家裡常年擺上神龕。

等到儀式結束後,全家便團聚在一起,分食茶點糕餅,共賞皎潔月光,聊閒話至深夜。這一幕,也是整個節日裡最溫馨的時刻,與農曆新年時大家邊看春晚邊談天的情景相似。

一年過了大半,有人心酸,有人美滿。但皓月當空,生活裡的煩心事終究隨著夜色漸漸散去,接下來仍舊要過好下半年。

▴圖源攝圖網

在舊時,待嫁女子拜月娘,祈求找到一個好夫婿,是謂:「中秋夜,月娘娘。深深拜,團團圓。好夫婿,結良緣。今年團圓,明年團圓。年年團圓。」

而潮汕也是著名僑鄉,亦有已婚女性望著月亮,思念遠隔重洋的夫婿:「思君想君來看月,坐看明月到五更。」

但是到了今天,拜月娘已經越來越「現代化」,性別門檻被打破,祈願的範圍也擴大了。

孩子們會在供桌上虔誠地放上課本與作業,希望月神娘娘能保佑自己的學業,起碼是今年的期中考試要考好才行;生意人甚至會把銀行卡、筆記本電腦、快遞單奉上,祈求下半年能夠財運天降,多開單多賺錢。

▴潮汕孩子供作業本。圖源網絡

潮汕人這麼做並非想走捷徑,相反,他們非常務實。香港首富李嘉誠、騰訊創始人馬化騰、寶能集團姚振華,放眼華人商界,從潮汕走出去的幾位都赫赫有名。這些成就當然與「拜神」行為沒有本質關係,但潮汕人的團結精神與宗族文化,卻在潮商隊伍的不斷壯大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02 祭祀食物

潮汕人過中秋,拜月娘,如果供桌上少了三大傳統美食,節味兒也就淡了。

既然是中秋,月餅必不可少。潮式月餅在當地也叫朥餅,其經典口味包括烏豆沙與綠豆沙。朥,即豬油。所以這道點心無論是制皮還是捏餡,都要用到豬油,餅面還要壓上喜慶的紅章子。

雖然味道略顯傳統,也不符合低糖飲食的現代觀念,不如新派月餅討喜,但朥餅卻是拜月娘的固定貢品之一。因此,就算市面上的冰皮月餅、燕窩月餅、流心月餅賣得再歡,朥餅也絕不可能被擠出潮汕。

這道酥皮類餅食,如果做得恰到好處,就會呈現皮脆餡厚、肥而不油的口感。潮汕人一邊衝茶品茗,一邊輕輕咬下一塊朥餅,清新的茶香與甜膩的點心正好調和,既飽腹又怡情。

▴潮汕朥餅。圖源網絡

其二,便是芋頭。據《潮州府志》記載:「中秋玩月,剝芋頭食之,謂之剝鬼皮。」潮汕人的中秋供桌上,熟蒸芋頭和反沙芋頭都是不可或缺的應季美食,其寓意有闢邪消災之說。

當然,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潮汕當地特產芋頭,最出名的有揭陽東寮芋,每年農曆十月播種,來年正好中秋前後上市。芋頭與「胡頭」諧音,相傳這道菜最初被潮汕人擺上供桌,也是為了祭奠祖先曾被殘酷統治的歷史。

祖籍潮州的「食神」蔡瀾曾大讚潮汕反沙芋,入口鬆化甜美。這道菜需要用白糖熬漿,掛在炸過的芋頭上,糖漿遇冷時便在芋頭表面形成了白霜,亦是經典潮式口味,咬起來脆脆沙沙,糖分與澱粉在舌尖結成了濃密的網,將滋味發揮到極致。

▴反沙芋頭。圖源攝圖網

最後一道潮汕中秋「美食」是水果。柚子、柿子、香蕉、楊桃、石榴、油甘、菠蘿、林檎(番荔枝),應季的瓜果被悉數端上供桌,所以中秋節也被稱為「水果節」「齋節」。除了這些,潮汕人還會備上一些煎堆、油餅,以及市場上的新品點心,但幾乎沒有「葷食」。當然,朥餅上的豬油無可避免。

中秋當天,準備好的貢品、金塔、蓮花燈,都將被錯落有致地擺放在祭祀桌前,糕點被砌成塔山,柚子被貼上紅色剪紙,帶枝葉的油甘被紮成孔雀的模樣。

廣府文化裡有一句諺語:「冬唔飽,年唔飽,八月十五得餐飽。」由此可見,食物在中秋節慶所扮演的角色極其重要。在這一點上,潮汕文化與廣府文化終於找到共鳴。

03 祭祖拜神

自然神、英雄神、守護神、行業神.......我問過許多潮汕年輕人,他們很難說得清楚,自己究竟最信仰哪一個神仙?末了,他們只道是「拜老爺」,在不同的時節,不同的村莊,都有不同的「老爺」要拜。

▴潮汕地區日常拜神。圖源《爸,我一定行的》

潮汕人在中秋拜月娘,是一項極為隆重而神聖的儀式,但並不是唯一的儀式。在月出之前,他們還需要從清晨就開始準備祭品,供奉先祖與天神。只因這一天,也是農曆十五。

以潮州潮安區為例,當地人家裡每月初一十五都要定時供奉的天神,被稱為「天恩公」,為此,家家戶戶都會設香爐、請神符。

但實際上,他們只要「看到神仙就會拜」,並不局限於哪一個派別。而汕頭的部分家庭更注重祭拜先祖與去世的親人,尤其是百天忌日,所有家庭成員必須到齊。

拜祭天神、土地公、觀音菩薩、關老爺倒不稀奇,可潮州人連韓愈也奉若神明。韓夫子任潮州刺史不過八個月,到底也是一個過客,但他卻永久地得到了百姓的尊崇愛戴。

▴韓愈

韓愈在潮州,主要做了四件事:一是為民除害,驅走鱷魚;二是興修水利,排澇灌溉;三是鼓勵教育,創辦鄉校;四是計庸抵債,釋放奴隸。知道這些,便不難理解潮州民眾為何要給韓愈建廟造祠。

表面上是供神,本質上卻是感恩。與神仙「打交道」最多的潮汕人,最懂何為務實。

這樣說來,潮汕人與其說是信奉外界的神靈,不如說是信奉自己的內心。潮汕人相信,心誠則靈,所以他們做任何事情都會虔誠以待,與兄弟姊妹、宗親鄉鄰相處起來也總是和睦友好。因為做人若是不誠心不道德,就可能被天神看見,往後再也不會被「保佑」了。

無論是命運的航標,還是道德的天平,潮汕人看似把這些「權利」都依託給了「天神老爺」,其實都緊握在自己手裡。

排版 | 井底蛙

原標題:《潮汕人過中秋就一個字:拜!》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生為潮汕人,不能不拜神!
    潮汕人有可能對自己摳摳嗖嗖、隨意鬆散,但是一講到拜神,簡直就像是換了一個人。一個潮汕人從出生到長大成人,拜過的神大概比你在所有神話電視劇裡見過的總和都要多。
  • 生為潮汕人,不能不拜神:潮汕人拜過的神比你在電視裡見過的都多
    潮汕人有可能對自己摳摳嗖嗖、隨意鬆散,但是一講到拜神,簡直就像是換了一個人。一個潮汕人從出生到長大成人,拜過的神大概比你在所有神話電視劇裡見過的總和都要多。
  • 潮汕知多少 | 什麼是拜老爺?潮汕人為什麼執著於拜老爺?
    「拜老爺」是廣東潮汕地區一種傳統民俗和民間祭祀活動,歷史悠久。「老爺」是古時對上司或主人的尊稱,在潮汕就演變成對神明的敬稱。「老爺」涉及的神明數量龐雜,不同的時節有不同的「老爺」要拜,範圍之廣超乎一般人想像。
  • 中秋節,潮汕人是這樣拜月娘的……
    中秋節,潮汕人是這樣拜月娘的…… 今天是中秋節 在這裡祝大家 花好月圓,合家團圓 中秋快樂!
  • 潮汕人,真是絕了
    這裡的人稱潮汕人。潮汕人是廣東人裡的異端,他們不說粵語,也沒有早茶,文化上更接近閩南。他們可能是中國最有想像力的一個群體,日常生活讓人感到震驚。潮汕人真的是很特別的存在。他們可以一邊拜著老爺,一邊造著智慧機器人,傳統和現代在他們身上毫不矛盾地共存。他們拜很多老爺,但美食才是他們真正的信仰。
  • 潮汕人的月餅——朥餅,這是何等古早味?
    潮汕人的月餅——朥餅 百年古法傳承家鄉味道 而每個潮汕人心中也有一塊,那就是潮汕的朥餅。 朥餅是每個潮汕人過節不可缺少的主角兒。 也是每位在外遊子心中所牽掛的美食
  • 從潮汕人的拜神了解潮商的經濟學
    潮汕人拜神所謂的潮汕人。按黃挺先生在《潮汕文化源流》一書的定義是使用一種共同的漢語方言——潮汕話的人群。至於潮商當然只來自這一地區的本土潮汕人,或其外地後裔(外地指國內和海外)。潮商是商業文化,工夫茶是講究精緻的藝術文化,各種信仰則是宗教文化了,屬於道德和思想範疇。這三者似乎是潮汕文化裡的明珠,常被提起,只是一直被分別研究,似乎沒有人想過其中的關聯,也沒有人想過把這些結合起來分析。
  • 中秋拜月,你知道拜的是誰嗎?
    但說起拜月到底拜的是什麼,拜的是誰?恐怕很多人並不能具體說清楚,一般只是統稱為「拜月亮」。實際上,中秋拜月,拜的神明,每個地方有不同的說法,收集下來,主要有這三位神仙:一、太陰星君。太陰星君又叫月光娘娘、太陰星主、月姑。
  • 潮汕人與客家人
    潮汕人,古時稱潮州人,隋宋兩次南遷最終定居潮州府形成潮汕文化。當代多數潮汕人以潮州話(也稱「潮汕話」,簡稱潮語,近似秦漢魏晉時期的古漢語)為母語,現集聚於海內外近60個國家和地區。潮汕人敢於闖蕩、善於經商,以「愛拼才會贏」為座右銘,他們在商界成就顯著。被譽為「東方猶太人」。
  • 林檎,從泰國舶來到樟林名產,這種潮汕人中秋必備的水果和潮人過番...
    拳頭大小的林檎,長滿了一個個的疙疙瘩瘩,極像釋迦佛頭,因此也被雅稱為佛頭果、釋迦果。熟透的林檎有點軟,小心翼翼託在手裡,唯恐一下子爛掉。摘掉蒂枝,沿著蒂根處掰成兩半,接著再掰成四小半,奶黃油色乳蛋糕狀的林檎果肉呈現在面前,一陣芳香的果味迎面撲來。果肉入口,感覺甜如蜂蜜,風味獨特。
  • 潮汕人有什麼特點?
    那麼被譽為東方猶太人的潮汕人有什麼特點呢?小編這為你解析。  第一,潮汕人迷信。  潮汕人一般都不喜歡兒女做同一種行業,如果家中有兩男,那麼他們會安排一人讀書,一人打工或者兩人讀不同專業的學校,但是也有極少數人會安排自己的兒女學同一種專業。  第四,接受事物的能力很高。  潮汕人在接受外來事物的時候,那麼適應力極強。比如他們的迷信方面,他們可以拜來自不同宗教的神,一般只要有神明,他們都可以接受並祭拜。
  • [承藝文化]:確認過,看來是惹不起的潮汕人
    提起潮汕人,腦子裡自然想起兩個關鍵詞,嗜茶如命,善於經商。除了嗜茶和經商,潮汕人其實最重要的一個特徵是:團結。潮汕人的宗族文化根深蒂固。古時16世紀,海盜猖獗,潮汕人民不堪其擾,地方官兵抵抗吃力,當地百姓無法自保,便抱團進行抵抗,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宗族文化。
  • 有一種潮汕傳統,叫「拜老爺」
    潮汕人過年,除了自己過年,也需給「老爺」過年,好吃好喝的供奉,人神共樂,普天同慶。燒香完畢,就讓「老爺」攜帶這些禮品上天,祈求「老爺」上天多說家門的好話,多降福到家門,在新的一年裡能闔家平安,吉祥如意,能賺大錢。潮汕人一心向善,也希望通過「拜老爺」追求一份真善美,通過「拜老爺」得到神明的庇佑。
  • 中秋節潮汕不是吃粿品,是要吃月糕和潮式朥餅,你了解嗎
    相傳潮汕朥糕是客家小吃的改良品,是潮汕人拜月供品臺上的必備品之一,圓形油潤。潮汕方言「朥」,指豬油。用豬油摻和上等糯米粉、白砂糖蒸出來的甜膩油潤的糯米糕即稱朥糕。有夾餡與不夾餡。朥糕又以蘇南朥糕出名,蘇南,即蓮陽。現在的汕頭市澄海區蓮上、蓮下兩鎮。
  • 大家都會煮粥,為啥潮汕人熬的粥卻這麼好吃?精髓是這個字
    但是全國各地都有粥,為啥潮汕人做的卻好吃到哭?在潮汕地區,日常生活有兩種東西是離不開的,一種是茶,另一種就是粥了,說到潮汕地區的粥,現在說起來都會流口水。在廣東的宵夜檔,基本都會有砂鍋粥,而且是廣東人宵夜必點的食物。可以這麼說,粥在潮汕地區的地位,是可以跟粿條、牛肉丸相提並論的。為什麼潮汕人熬的粥這麼好吃?
  • 在深圳,潮汕人真的很強大!
    潮汕人,奮發圖強 在深圳有很多潮汕人,都非常努力,腳踏實地,從基層做起,一步一步走向自己的目標。潮汕人,精明能幹 在深圳十幾年,季七七認識了許多潮汕朋友,而在這些朋友當中,有99%的人家裡都是做生意的。還記得以前上學填資料時,來自潮汕的同學父母職業,大多都是填的「個體戶」三個字。
  • 潮汕人拜的到底是什麼神
    一句「老爺保號」將潮汕文化串聯了起來潮汕人「會行就會拜」,不無道理兒時,很多小孩還在牙牙學語,蹣跚學步初一十五,初二十六,時年八節家裡的長輩便會牽著孩子「拜老爺」從厝主公嫲到各種老爺宮很多潮汕人拜了大半輩子熟練掌握了拜老爺的各種習俗可能都不知道拜的是什麼神明很多人詬病潮汕的迷信
  • 潮汕人一直「嫌棄」的它,憑什麼為自己正名?
    潮汕人一直「嫌棄」的它,憑什麼為自己正名?有個成語叫做「望梅止渴」潮汕人一聽到「甘草水果」這四個字那酸酸甜甜的味道就會立馬條件反射一般縈繞在口齒間而在這些「甘草水果
  • 為什麼潮汕人被稱為東方猶太人?猶太人有超強大腦,潮汕人有什麼
    在世界上,有一個特殊的人種群體——猶太人。之所以說他們"特殊",是因為他們經歷了巨大的磨難,卻又挺立在世界之林。潮汕人素來擁有他們獨特的信仰,逢節假日對於天神的祭拜更是一點也不馬虎,"老爺保號"四個字長存他們心間。許多潮汕人認為,自己在做的事情老爺都看在眼裡,所以必須要誠實守信,長久以來的精神文化傳承鑄就了潮汕商人恆古不變的誠信經商觀念.  最後,堅韌不拔奮力打拼是潮汕商人成功的根本原因。
  • 教你如何「拜」潮汕各路「神明」!
    說起這潮汕人「拜老爺」,學問實在太大了,不同的時節有不同的「老爺」要拜,範圍之廣,涉及的神仙之多,超乎一般人的想像,每月除了初一十五(也有的地方是初二十六)要拜家裡的地主爺之外,一年裡還有天公(玉皇大帝)、佛祖(如來佛祖)、觀音娘娘、土地公公、財神、月娘(月神)、門神、祖宗……特別是正月裡,拜老爺更是頭等大事,事關家宅一年興衰,從年三十到正月十五,幾乎每隔兩三天就要拜一次,場景堪稱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