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敬月光 市井望遠鏡
潮汕人從小拜神
卻最懂得何為務實
——本文作者:敬月光
➭➭➭
明代《東裡志》寫道:「粵俗尚貴,祠廟興矣」。清朝《潮州風俗考》中記載:「廟祀多而迎神賽會一年且居其半。」
在廣東省東南沿海的潮汕地區,當地人對祖先和神明的供奉儀式源遠流長,傳承至今。
氣味往往能調出最獨特的記憶,當人們想起潮汕,一半是香火的濃烈,一半是牛肉的鮮甜。
當地民眾對於「拜老爺」的執著,使潮汕在人們心中顯得猶為端莊,當繁複的儀式感融入了日常生活,潮汕又顯得如此親切。怪不得,連老舍都「渴慕潮汕幾十秋」。
但是,你若拿著研究神明崇拜的古籍舊本去找潮汕95後,試圖與他們探討祭祀文化,尋找人們心中信仰的根源,卻不一定能得到預想中的回音。
此時只需要換個說法:「中秋快到了,你家有啥習俗嗎?」潮汕人就心領神會:「哦,拜嘛!」
拜——在潮汕,它幾乎如同呼吸一般自然。年輕一代的潮汕人甚至不需要理解它,但卻能熟練地擺放祭品和上香。這些流程大概是從他們學會用筷子吃飯時,便已耳濡目染。因此,當地也有一個說法:「潮汕小孩會行(走路)就會拜。」
時移世易,生於世紀之交的潮汕青年,都因為求學或工作等種種原因,散落至世界各地。但總有一些重要的時節,會喚起他們歸家的心。只因潮汕父老傳下一句話:「過日子,勿忘時年八節。」
從農曆七月份開始,潮汕人便開始籌劃回鄉的日程。好不容易有個小長假,比起去5A景區觀賞人山人海,他們更願意在月圓之夜與家人團聚、祭祖拜神。外人只道是迷信,但在膠己人心裡,這是出於血脈的本能。
▴圖源《爸,我一定行的》
01 中秋拜月娘
對月亮的崇拜,並不只有潮汕獨有。
在中國道教神話中,月神被稱為「上清月府黃華素曜元精聖后太陰皇君」,在民間則是「太陰娘娘」。因聽了「嫦娥奔月」的故事,許多人便把嫦娥當作月娘,但在《山海經》中,常羲才是月亮之母。常曦生下十二個月亮,是以代表農曆的十二個月份。
▴影視中的嫦娥仙子,她不是月娘
全國各地都有不同的祭月習俗,但如同潮汕這般,至今仍家家戶戶堅持「拜月娘」的地區,卻不多。每逢八月十五,潮汕家庭的陽臺和庭院裡,都會擺上香案供桌。
兩根甘蔗綁在正面的兩邊桌腳,再將他們的蔗稍綁在一起,形成拱門狀,人們認為如此祭拜,日子就能越過越甜。如果住在城市高樓裡的小戶型,在空間的限制下,一切儀式只得從簡,但潮汕人也會在家裡常年擺上神龕。
等到儀式結束後,全家便團聚在一起,分食茶點糕餅,共賞皎潔月光,聊閒話至深夜。這一幕,也是整個節日裡最溫馨的時刻,與農曆新年時大家邊看春晚邊談天的情景相似。
一年過了大半,有人心酸,有人美滿。但皓月當空,生活裡的煩心事終究隨著夜色漸漸散去,接下來仍舊要過好下半年。
▴圖源攝圖網
在舊時,待嫁女子拜月娘,祈求找到一個好夫婿,是謂:「中秋夜,月娘娘。深深拜,團團圓。好夫婿,結良緣。今年團圓,明年團圓。年年團圓。」
而潮汕也是著名僑鄉,亦有已婚女性望著月亮,思念遠隔重洋的夫婿:「思君想君來看月,坐看明月到五更。」
但是到了今天,拜月娘已經越來越「現代化」,性別門檻被打破,祈願的範圍也擴大了。
孩子們會在供桌上虔誠地放上課本與作業,希望月神娘娘能保佑自己的學業,起碼是今年的期中考試要考好才行;生意人甚至會把銀行卡、筆記本電腦、快遞單奉上,祈求下半年能夠財運天降,多開單多賺錢。
▴潮汕孩子供作業本。圖源網絡
潮汕人這麼做並非想走捷徑,相反,他們非常務實。香港首富李嘉誠、騰訊創始人馬化騰、寶能集團姚振華,放眼華人商界,從潮汕走出去的幾位都赫赫有名。這些成就當然與「拜神」行為沒有本質關係,但潮汕人的團結精神與宗族文化,卻在潮商隊伍的不斷壯大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02 祭祀食物
潮汕人過中秋,拜月娘,如果供桌上少了三大傳統美食,節味兒也就淡了。
既然是中秋,月餅必不可少。潮式月餅在當地也叫朥餅,其經典口味包括烏豆沙與綠豆沙。朥,即豬油。所以這道點心無論是制皮還是捏餡,都要用到豬油,餅面還要壓上喜慶的紅章子。
雖然味道略顯傳統,也不符合低糖飲食的現代觀念,不如新派月餅討喜,但朥餅卻是拜月娘的固定貢品之一。因此,就算市面上的冰皮月餅、燕窩月餅、流心月餅賣得再歡,朥餅也絕不可能被擠出潮汕。
這道酥皮類餅食,如果做得恰到好處,就會呈現皮脆餡厚、肥而不油的口感。潮汕人一邊衝茶品茗,一邊輕輕咬下一塊朥餅,清新的茶香與甜膩的點心正好調和,既飽腹又怡情。
▴潮汕朥餅。圖源網絡
其二,便是芋頭。據《潮州府志》記載:「中秋玩月,剝芋頭食之,謂之剝鬼皮。」潮汕人的中秋供桌上,熟蒸芋頭和反沙芋頭都是不可或缺的應季美食,其寓意有闢邪消災之說。
當然,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潮汕當地特產芋頭,最出名的有揭陽東寮芋,每年農曆十月播種,來年正好中秋前後上市。芋頭與「胡頭」諧音,相傳這道菜最初被潮汕人擺上供桌,也是為了祭奠祖先曾被殘酷統治的歷史。
祖籍潮州的「食神」蔡瀾曾大讚潮汕反沙芋,入口鬆化甜美。這道菜需要用白糖熬漿,掛在炸過的芋頭上,糖漿遇冷時便在芋頭表面形成了白霜,亦是經典潮式口味,咬起來脆脆沙沙,糖分與澱粉在舌尖結成了濃密的網,將滋味發揮到極致。
▴反沙芋頭。圖源攝圖網
最後一道潮汕中秋「美食」是水果。柚子、柿子、香蕉、楊桃、石榴、油甘、菠蘿、林檎(番荔枝),應季的瓜果被悉數端上供桌,所以中秋節也被稱為「水果節」「齋節」。除了這些,潮汕人還會備上一些煎堆、油餅,以及市場上的新品點心,但幾乎沒有「葷食」。當然,朥餅上的豬油無可避免。
中秋當天,準備好的貢品、金塔、蓮花燈,都將被錯落有致地擺放在祭祀桌前,糕點被砌成塔山,柚子被貼上紅色剪紙,帶枝葉的油甘被紮成孔雀的模樣。
廣府文化裡有一句諺語:「冬唔飽,年唔飽,八月十五得餐飽。」由此可見,食物在中秋節慶所扮演的角色極其重要。在這一點上,潮汕文化與廣府文化終於找到共鳴。
03 祭祖拜神
自然神、英雄神、守護神、行業神.......我問過許多潮汕年輕人,他們很難說得清楚,自己究竟最信仰哪一個神仙?末了,他們只道是「拜老爺」,在不同的時節,不同的村莊,都有不同的「老爺」要拜。
▴潮汕地區日常拜神。圖源《爸,我一定行的》
潮汕人在中秋拜月娘,是一項極為隆重而神聖的儀式,但並不是唯一的儀式。在月出之前,他們還需要從清晨就開始準備祭品,供奉先祖與天神。只因這一天,也是農曆十五。
以潮州潮安區為例,當地人家裡每月初一十五都要定時供奉的天神,被稱為「天恩公」,為此,家家戶戶都會設香爐、請神符。
但實際上,他們只要「看到神仙就會拜」,並不局限於哪一個派別。而汕頭的部分家庭更注重祭拜先祖與去世的親人,尤其是百天忌日,所有家庭成員必須到齊。
拜祭天神、土地公、觀音菩薩、關老爺倒不稀奇,可潮州人連韓愈也奉若神明。韓夫子任潮州刺史不過八個月,到底也是一個過客,但他卻永久地得到了百姓的尊崇愛戴。
▴韓愈
韓愈在潮州,主要做了四件事:一是為民除害,驅走鱷魚;二是興修水利,排澇灌溉;三是鼓勵教育,創辦鄉校;四是計庸抵債,釋放奴隸。知道這些,便不難理解潮州民眾為何要給韓愈建廟造祠。
表面上是供神,本質上卻是感恩。與神仙「打交道」最多的潮汕人,最懂何為務實。
這樣說來,潮汕人與其說是信奉外界的神靈,不如說是信奉自己的內心。潮汕人相信,心誠則靈,所以他們做任何事情都會虔誠以待,與兄弟姊妹、宗親鄉鄰相處起來也總是和睦友好。因為做人若是不誠心不道德,就可能被天神看見,往後再也不會被「保佑」了。
無論是命運的航標,還是道德的天平,潮汕人看似把這些「權利」都依託給了「天神老爺」,其實都緊握在自己手裡。
排版 | 井底蛙
原標題:《潮汕人過中秋就一個字:拜!》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