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拜老爺」是潮汕人祭拜祖先、神明,特有的傳統習俗。明代《永樂大典·卷五千三百四十三·祠廟》雲「州(潮州)之有祠堂,自昌黎韓公始也……宋鹹平二年,陳文惠公倅潮,立公祠於州治之後」,所以「拜老爺」從明代中期一直流傳至今,至今有近600年的歷史。潮汕的拜老爺文化,既是一種古風遺留,也與生活息息相關。據記載,潮汕地區自楚以來,有「信鬼而好祠」傳統,也就決定了潮汕人的信仰,尋求內心精神的寄託——「拜老爺」。
祠堂、神廟作為「報本返始」孝思的吉祥之地,潮汕「拜老爺」傳統直接體現了中華民族的血緣倫理、宗族觀念、祖先崇拜、倫理道德等,是重要的民間傳統文化體現。這也難怪廣東省政協委員張見悅的提案中曾建議,潮汕祠堂,源遠流長,規模龐大建造精堪,文化內涵極其豐富,對海內外潮汕人群體的思想和行為影響十分深遠,是全球千萬潮人「記得住鄉愁」最重要的精神聖地,也是一種極具特色的文化現象。
「粵俗尚貴,祠廟興矣」,「聚族而居,族必有祠」,潮汕人歷來重視祠堂、神廟的建築,這是一種「懷抱祖德」,「慎終追遠」,也是後代人「飲水思源」,「報本返始」的一種孝思表現,所以潮汕地區神廟、祠堂「老爺宮」,比比皆是。
在潮汕地區存在著成千上萬的大小神廟,神廟裡供奉的神明,有自然神明(天地父母、太陽神、月神、風雨雷電諸神、山川河流動植物諸神……)佛門諸神、道教諸神、帝王聖賢英烈清官等。潮汕人所奉祀的老爺,有不同等級、職守,上至縣鎮,下至鄉村,都有各自供奉的神明。一縣之長的是「城隍」,管理全縣陰間事務。城鄉間,有關公、嶽王、介子推、三千歲、太子爺等,這有如村中閒逸了的縉紳,奉祀以祀平安。村角落的,有 「地頭老爺」,相當於一村之長,管理村裡陰間事務,如「三山國王」;村落間,還有「伯公」或「土地爺」,作為村中一社、一片之神……
而這潮汕的獨特傳統文化,「麻雀雖小,五腑俱全」,在民間,儼然有另外的一個「民間」,「老爺」就這樣各保一方平安,四季風調雨順。於是,每逢初一、十五,可見提籃擔筐的婦女們,奔走於各個廟宇之間,虔誠膜拜,祈求國泰民安。藍鼎元也在《潮州風俗考》中說:「廟祀多而迎神賽會一年且居其半,梨園婆娑無日無之。」潮汕人過年,除了自己過年,也需給「老爺」過年,好吃好喝的供奉,人神共樂,普天同慶。燒香完畢,就讓「老爺」攜帶這些禮品上天,祈求「老爺」上天多說家門的好話,多降福到家門,在新的一年裡能闔家平安,吉祥如意,能賺大錢。潮汕人一心向善,也希望通過「拜老爺」追求一份真善美,通過「拜老爺」得到神明的庇佑。
2
王應奎《柳南隨筆》卷五日:「前明時縉紳惟九卿稱老爺,詞林稱老爺,外任司道以上稱老爺,餘止稱爺,鄉稱老爹而已。」清代四晶官以上稱大人,五品以下稱老爺。舊時,豪紳亦稱為老爺,僕稱主亦為老爺。「老爺」本來是舊時對上司或主人的尊稱,以之稱神表明了普通百姓對神明的敬畏。在潮人民間,既崇拜原來的道教、佛教及民間神明,還有閩越和南越本地的鬼神崇拜,以及土生土長的神靈,因此在潮汕地區神靈名目繁多,對神廟不論規制大小,統稱「老爺宮」,神明概稱「老爺」。在潮汕民間村社小廟中,多供奉潮人自己創造的神,其形象多取材於古今英雄偉烈人物、各族各姓祖先和各種神話傳說。在意識上,他們認為這些屬於「自己」的神最為可靠,關鍵時刻能予人以庇佑,對之禮拜最勤。平時所謂「拜老爺」,多指拜這些地方神。「老爺」是所有各類神的統稱。
「拜老爺」,是潮汕地區一種傳統的民俗。「拜老爺」,也衍生了潮劇、木偶戲、大鑼鼓、英歌舞、舞獅、花燈、潮繡、金雕、石雕、嵌瓷等潮汕民間文化。因為,最初的潮劇是唱給「老爺」聽的,最初的潮繡是用在「老爺」的衣服、「營老爺」的彩旗上的,最初的石雕、嵌瓷、金雕也是因「老爺宮」、「祠堂」應運而生。其「英歌舞」、「嵌瓷」等,也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所以,逢年過節有喜慶的日子,潮汕人總會請英歌、潮劇、舞獅等,使節日的喜慶氛圍更為隆重、熱烈,這也難怪潮汕的過節更為繁華熱鬧。
《春秋左傳》中語「國之大事,在祀在戎」,意思就是說國家的大事在於祭祀與軍事。潮汕人崇尚「拜老爺」,也是一種古風的遺留。潮汕地區從古至今,歷經兵戎戰亂、自然災害,更加劇了潮先民對神靈的崇拜和信仰,以祈求風調雨順、生活安康。後來神靈信仰也延伸到對古代先賢、為造福百姓的地方官或忠臣烈士的祭拜,在潮先民代代宗教信仰思想的影響下,「老爺」就變成了各類神明的總稱。而潮汕人很早就有向海外發展的習慣,幾乎每個潮人家庭都有親人漂洋過海,骨肉血親,天各一方,這時親人們只能用默默的祈求來寄託各自的思念,紀念逝去的親人和先祖。同時隨著潮人移居海外,也將祭拜的風俗一併帶往海外。遙寄相思、祈禱平安也成為了潮人信仰「拜老爺」。因此,潮汕地區衍生出各地較普遍供奉的一些神靈,如玉皇、天公神、土地神、三山國王等,以及由外傳入的媽祖、開漳聖王(祀陳元光)、三保公(祀鄭和)等。這歷經數百年的勞動人民崇拜和神化,以及歷代統治者的喧染、利用,祭拜老爺及其場所(老爺宮)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潮汕的「拜老爺」,也是潮汕女人傳統美德的一個載體。在「拜老爺」的傳統之中,也可以看出潮汕人注重親戚朋友、宗族關係、尊老愛幼、團結。潮汕「姿娘」(女人)在「拜老爺」的時候,她們往往會說一句話:保號(保佑)全家大小平平安安,潮汕「姿娘」表面上拜的是「老爺」,實際上體現的是潮汕「姿娘」關心家庭、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
3
潮汕人信佛,這也難怪過年潮汕人爭先恐後到寺廟大雄寶殿拜「佛祖」,祈求保佑一家大小平安,諸事合想。佛經上說:一切供養中,法供養第一;佛氏門中,有求必應。舍是因,得是果,捨得不二。從生求財求福,先要舍財種福,燃香成灰是表示無私的奉獻,即佛門所說的「布施」,也即在日常生活、待人處世之中,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命由己造,福由己求。信佛要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喧、痴,如是也。
潮汕人拜老爺、祖先,燒香也是很講究的。燒的是單數,單數為陽、為生(生生不息、變化無窮)數,一般燒的為一根或三根香,是與「佛法」有相同之處的。香代表自已的心香,表敬意,插一枝香表示一心一意供佛,我們可以叫做一心一意修行佛法,也可以全心全意供養佛菩薩。如果上三根,供養佛法僧三寶——戒、定、慧和佛、法、僧,也代表著敬三清、敬天、地、聖賢人之意。「三根香」是漢傳佛教寺院敬香時最容易見到的數字。達摩《燒香》者說,亦非世間有相之香,乃是無為正法之香也。所以,上香不在多少,貴在心誠所謂「燒三支文明香,敬—片真誠心」。
其實,潮汕人各家各戶的,都是供奉著「老爺」的。大多的家庭,門前供奉著門天地父母、門神等,其灶前供奉著司命公,屋內也供奉著先祖的香爐。有做生意的,室內便供奉賭神爺。租房的,便供奉著地主爺。司命公是保佑闔家平安、吉祥如意、能賺大錢的,地頭伯公是祈求庇護或者消災的,一般初一、十五各家各戶都要祭拜,在潮汕地區的每個家庭都必須拜的。還有初一、十五拜玉皇大帝,初二、十六拜地主老爺,初三、十七拜媽祖,初四、十八拜財神爺,初五、十九拜五穀母,初六、二十拜珍珠娘娘,初七、二十一拜三山國王,初八、二十二拜壽星公,初九、二十三拜觀音,初十、二十四拜如來……除了「拜老爺」,還要拜先祖。潮汕人的先祖,有異於我國其他的地方,是「請」於家中的香爐裡的,每逢除夕、初二、十五、清明、端午、中元等重大節日,都會請出來祭拜,以求保佑平安、順利。特別是正月裡,「拜老爺、先祖」,更是頭等大事,事關家宅一年興衰,從年三十到正月十五,幾乎每隔兩三天就要拜一次,場景堪稱盛大。
4
「拜老爺」,也是十分講究的。有如時辰,有如祭品,有如錢財等的。其時辰:農曆初九天公生,上下午拜;農曆二月十九上午觀音生,上午拜;七月二十四,司命公生,上下午拜;謝神,在十二月二十四;除夕、在十二月二十九至三十;中秋在八月十五,下午拜;清明在四月初五,上午拜等。
祭品有錢財、粿類、三牲、五果、齋碗、乾果、菜碗等。錢財有小金、大金、大鈳、銀錠、福錢、大錢、好錢、說話錢、五土錢、青紅、財丁、古衣、金山、花籃、蓮花燈、八好錢、紙馬紙鶴、八仙錢、長生錢、鬥、五好錢。粿類有紅桃粿、發酵粿、鼠殼粿、芋頭粿、甜粿、桌球粿、包子、粿仔等。三牲有雞、鴨、鵝、豬腳、蛋、豬肉、魚、幹魷魚、蝦等。五果有桔子、蘋果、香蕉、石榴、釋迦、柚子、梨子、葡萄、蓮霧等。齋碗有香菇、木耳、壽麵、面線、腐竹、蓮子、黑豆等。乾果有腰果、開心果、杏仁、紅棗、蝦米幹、桂圓乾等。菜碗有肉圓、臘腸、肉脯、幹豆皮、翻沙芋、板粟等。特殊的有粽子、湯圓、月餅、書冊糕、腐乳餅、米方、血蚶、文具、餅乾、餅、米飯、豬頭、進盒、黑糖、生米等。拜不同的「老爺」,其祭品有所不同。
同時,祭品數量也十分講究。祭品要合雙數,以圖吉利。例如餅乾一盒、香蕉8個或12個,包子8個或12個、梨子6個等。錢財為香3支、銀錠12張、好線12張、紅蠟燭1對、大金400張、大吉2對、雞1隻、大鈳12個、福錢12張、說話錢12張、油燈1盞等。拜財神的黑米1杯、香蕉1首、黑豆1杯、桔子2對、生米1盤、梨子6個等。錢財摺疊方式有轉花式、疊角式、撲克式、抓角式、疊花式、平遞式等。
為什麼「拜老爺」指定要這些祭品的,也是有特別的寓意的。像肉丸,寓意家人團圓,幸福美滿;酵粿,寓意家人升官發財,事事順;樸籽粿,寓意祈求身體健康;湯圓,寓意團圓;書冊糕,寓意祈求家中孩子讀書好;豬腳分前腳、後腳,前腳拜眾神、祖公,後腳拜祖公;大吉,寓意諸事大吉;春菜,寓意「春」的兆頭……而像一些祭品,在一些場合,也會擾得村民的不滿的。如香蕉,潮汕話的「根」,寓意財吉往一處「根」;包子,也寓意財吉往一處「包」等的。
而「拜老爺」,這說話也講究,也要學會「說話」。例如祭拜先祖,說話便是「老祖公老祖嫲保號,我們合家平安,萬事如意,來年大賺,啊公啊嫲來燒護」。如拜媽祖,說話便「媽祖啊,阿孫弟要做某些事,你認為這樣做好不好」,如果佔卜的結果是媽祖說不可以的話,就繼續卜。再說:「媽祖啊,要不阿孫弟換成這個做法,這樣做好不好。我下次來帶多一隻雞或者一隻鴨,甚至我去買一桶麥當勞給您吃,可以嗎?您覺得我這樣做可以嗎?」如果媽祖還是繼續說不好的話,就談到好為止。如果媽祖答應,就說:「謝謝媽祖!」實際上,這不盡相同,但其「拜老爺」說話,只不過尋求內心的精神支持,如此而已。
5
潮汕男人嗜喝茶,潮汕女人忙拜老爺,或許這是對潮汕人的鮮明印象。所以,潮汕男人都很會賺錢,潮汕女人更是勤儉持家賢惠的象徵。
而潮汕女人的傳統,就是要學會拜老爺。因為她們一年的日子,都是在拜老爺的燒香求佛、跪跪拜拜之中度過的。特別是過年,無論是年底還是年初,拜老爺更為頻繁繁忙。從祭祖,到謝神,至「採囤」,神上天,除夕,初一,初四,初五、初九等的,拜司命公、拜伯公、接財神、拜佛祖等等的眾神,準備貢品香紙等的,便把潮汕姿娘忙得如陀螺一樣的團團轉,難得一點空閒。
作為潮汕人,潮汕的傳統當然不能遺棄,也要跟風入俗。而我又要上班,妻子又為外地人,雖然來潮汕多年,仍理不清拜老爺的套路,因拜老爺的名目貢品眾多,她也昏得一頭霧水。無奈,我只能依照從小耳濡目染的記憶,就這樣手把手教著妻子拜老爺,以祈神明保護,以求新一年的合家平家,諸事合想。拜伯公要什麼「金」與「寶」、說話錢,點幾柱香,什麼貢品水果;拜司命公要什麼錢財、貢品,在香爐插幾根香,門神插幾根香,什麼時候拜等等。幸好,讀小學的女兒較有虔誠,也較為認真,我說著,她便拿著紙與筆記著,拿多少「金」與「寶」,擺什麼貢品,怎麼擺,插幾根香,怎麼拜……孩子認真記著,且不清楚的又問了一遍又一遍,直至弄懂了為罷,她孩也耳聞目染拜老爺的信仰,繼承與發揚著潮汕的傳統習俗。
心中有「老爺」,不要居於形式。其實,隨著社會的發展,現在潮汕的「拜老爺」,也花樣翻新不拘於形式了,它不僅僅是一種信仰的習俗,更多的是一種民間的傳統文化發揚,使過年、過節的氛圍更為熱鬧,更為隆重,更為諧和。光緒《海陽縣誌》「每有所事,輒求祈籤,以卜休咎」,祈求「心安才是歸處」,所以潮汕人依靠拜老爺,來表達著親戚朋友、宗族關係團結,尊老愛幼、感恩等信仰。同時,這是古人、是先祖所留下來給後人的,是僅有的生活存在的古人的東西,使得今人通過祭拜,而表達對先人的敬重感恩及追念之情。所以拜老爺,正所謂「天上眾神垂百福,十方眾生降千祥」,祈福新春,闔家幸福,諸事吉祥,萬事如意。
原創作品,版權所有,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