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怕孩子不如人?家長的焦慮下,都是「超前教育」惹的禍

2020-12-15 朗姐育兒說

全文字數:約2060字

閱讀時長:約6分鐘

「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這句話已經成為「超前教育」的代名詞,只是給它穿上了一件華麗的外衣,讓家長更加焦慮。

隨著社會高薪職業對學歷的要求增高,許多家長們開始緊趕慢趕地關注孩子的教育問題,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學習好,學歷高,贏在學習的起跑線上,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有些家長一味地追求「超前教育」,將自己的焦慮施加在孩子身上,這樣究竟是對的嗎?

一位網友在社交平臺上提問:

我家孩子今年2歲半了,之前有過線下輔導班英語培訓的經歷,學了一段時間後,還是不愛說,而且老師告訴我,必須讓孩子不斷重複英語單詞,這樣才能進步。所以我現在也不知道該怎麼辦了,你們幫幫我!

其他網友馬上進行了回懟:我初次正式接觸英語是在三周歲幼兒園小班,有簡單的英語教學。後來四歲進了第一個英語輔導班。應該已經算早學的了,但我現在還是不太願意開口說。

我清楚我這方面比較廢物,但題主想讓自己的孩子兩歲半就開始學習英語,未免太早了些。早教可以有,但為了早教而早教就沒必要了。

超前教育就字面上的意思來說是指給孩子提供不符合年齡段的教育,這位要求自己兩歲半的孩子學英語的家長,明顯是操之過急了。

其實這樣的家長不在少數,他們為什麼要給孩子進行「超前教育」呢?

為什麼家長給孩子的教育越來越「超前」?

在現代社會對於許多成年人來說,他們已經告別物質層面的比拼,進而「升華」為比拼對孩子的教育。父母過早地開發孩子的智力,甚至強迫自己的孩子掌握很多自己無法深入理解或體驗的知識和技能,就是為了讓自己的孩子看起來比其他孩子的孩子更強。

在超前教育的背後隱藏的是所謂家長對孩子過度的壓榨和自私的功利主義。表面上,父母是想讓他們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但實際上,他們只是想滿足自己對外炫耀的目的。

孩子不應該為家長的自私想法買單,父母的教育方式和孩子的生長環境將決定了孩子在人生道路上衝刺的姿態。家長們應該停止攀比,把更多的心思花在孩子身上,以免超前教育對自身和孩子都造成不良影響。

超前教育的影響

1. 對家長來說

如果家長將孩子過早地推向外面的世界,孩子可能會提前學會獨立,但與此同時,他們也失去了和父母一起玩的時間,孩子容易缺乏安全感。

對強迫自己學習的父母產生牴觸心理,親子之間的距離將會變得遙遠,這是所有父母都不願意見到的局面。

另一方面,現代社會的教育成本很高,家長在教育上的投資可能會讓家庭產生負擔,影響正常的生活。

2. 對孩子而言

當孩子還沒上小學之前,他們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更多的是進行記憶性學習,而不是真正掌握知識。

所以當上小學後,因為孩子們提前掌握了書本上的知識,他們就不會在課後花費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去鞏固和進一步學習。

一年級和二年級是培養孩子思維模式的重要時期。孩子在這一階段的成績不容小覷,但父母要知道,更為重要的是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這會影響孩子今後的自主學習能力。

此外,超前學習明顯違背了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會使孩子喪失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

家長應該及時停止這種兩敗俱傷的做法,避免損害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影響孩子的正常學習。要知道,找到合適孩子的教育方式,才是真正的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家長該如何選擇適合孩子的教養方式?

1. 培養孩子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良好的習慣是孩子合理開展自主學習的基礎。對大多數人而言,學習就是一個無聊的過程,沒有興趣的推動,就會感覺自己像一個永動機一樣,重複地進行無意義的操作。

事實上,沒有人生來就缺乏求知慾。因此,當孩子還小的時候,他們總是圍繞著父母問「為什麼」。他們會對很多事情感到好奇,這其實就是一種求知慾的表現。

而學習就是滿足這種求知慾的過程。因此父母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會對孩子的學習生活大有益處。

2. 注重學習習慣

好的習慣會伴隨孩子一輩子,甚至可以改變孩子的一生。在某種程度上,有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才意味著真正的贏在了「起跑線」。

良好的習慣可以使孩子有規律地學習和休息,做事有條不紊,並且會更加活潑、積極,同時,也會使孩子更加獨立,學習更加積極,甚至最終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可以說,習慣的養成是一切的基礎。當然,培養一個好的學習習慣是需要循序漸進的,需要家長的正確的引導和適當的監督,這是一個反覆並最終固化的過程。

3. 適當進行早期教育

原則上,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接受程度進行判斷,只要孩子能夠接受和理解,就可以讓他們適當地學習超出自己年齡的知識。

讓孩子學習到符合當前年齡段的知識,不要硬性灌輸,給孩子留一些獨立思考和探索的空間,才能提高孩子的觀察和獨立思考能力。

總結

拔苗助長這個故事大家都聽過,父母不要讓孩子成為待拔的秧苗,讓他們一步一步地成長才是最好的選擇。教育是為了讓孩子在將來有更多的選擇權,不是家長比拼的方式。讓我們一起做做理智的家長,給孩子自由的土地,讓他自由奔向屬於自己的城堡。

(圖片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這裡是朗姐育兒說,在這裡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育兒知識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超前學習的孩子後來反而跟不上了?值得所有家長反思!
    在今年四月中旬刷遍朋友圈的一篇關於幼升小時出現的神童簡歷的文章《幼升小的牛娃怕不是愛因斯坦轉世》簡直讓人瞪目結舌可能大家已經忘記得差不多了,下面是其中一些簡歷的原文截圖:雖然,這些簡歷的內容多半是家長為了增強孩子的競爭力而刻意編撰的,不過這也不得不讓我們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孩子的超前教育。
  • 幼兒園「超前」教育,表面造就天才實則毀掉孩子,家長們切莫坑娃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社會競爭壓力越來越大,而這股壓力原本不應該出現在孩子們的身上,卻因為家長的焦慮,變向的影響到了孩子,大多數家長在這股競爭壓力下都希望自家孩子能夠在眾人之中脫穎而出、出類拔萃,讓孩子在這個充滿壓力的大環境下,展現出自己獨有的優勢,
  • 怕老師給孩子穿小鞋,家長不如告別焦慮,做好兩件事把被動變主動
    媽媽很憋屈,這都什麼事?孩子這還沒上一年級就用上社會那套溜須拍馬屁的惡習了。現在這位媽媽的擔憂和剛剛過去的教師節送禮的父母心態是如出一轍:送吧,老師不收,不送吧,怕老師給孩子穿小鞋。現在的家長處處在焦慮,猜疑,患得患失。
  • 教育專家議消除家長教育焦慮 讓孩子免於童年恐慌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專家孫雲曉作報告。 餘佔江 攝中新網北京12月13日電 (記者 馬海燕)「不提作業母慈子孝,一提作業雞飛狗跳」「不給孩子報班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中國式家長的焦慮已經無處不在。
  • 教育專家議消除家長教育焦慮,讓孩子免於童年恐慌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專家孫雲曉作報告。 餘佔江 攝「不提作業母慈子孝,一提作業雞飛狗跳」「不給孩子報班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中國式家長的焦慮已經無處不在。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第七屆年會11日至13日在北京舉行。在13日舉行的家庭教育分論壇上,消除中國家長的教育焦慮成為與會者共識。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專家孫雲曉說,童年恐慌讓生命難以生長,甚至扭曲、毀滅。而兒童童年恐慌的背後是父母的恐慌,人們對教育的期望在增高,要給孩子最優質的教育,但對優質教育的理解有很多偏差。
  • 三位專家談教育:家長焦慮危害孩子,家長提兩個問題直擊靈魂
    編者按:12月11日~13日,中國教育30人論壇第七屆年會在北京舉行,三位教育專家就中國家庭教育的問題各抒己見。家長們聽到後好奇心起,問出了兩個問題:我們的焦慮從哪來的?我們該怎麼做才能消除焦慮?二、邊玉芳的觀點家長的焦慮體現在「不給孩子報班,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孩子的表現不如人意,就壓不住火,希望找到一招鮮的金科玉律」。
  • 那些超前學習的孩子 是學有餘力還是家長焦慮
    本報記者 梁建偉 本報通訊員 戴欣怡學生超前學習到底好不好?實際上,2014年,杭州便明確規定,小學一年級新生入學後實施「零起點」教學。去年,教育部更是發文要求,培訓機構不能超前教學超綱教學。從教育部門的政策來看,其實並不倡導學生搶跑,希望家長能夠遵循孩子的成長規律,讓孩子自然生長,避免拔苗助長。但對於數量很少的一部分資優生來說,「吃不飽」就得開小灶。但是,搶跑對於孩子的學習來說有意義嗎?怎樣才更有利於他們的成長?學校教育應該創設怎樣的課程體系,引導這些學有餘力的學生走得更好、更遠?
  • 二年級要求背誦《滕王閣序》,家長:折騰孩子,教師:超前教育!
    二年級要求背誦滕王閣序,家長:折騰孩子,教師:超前教育!孩子的教育對每個家庭來說都是第一要事,許多爸爸媽媽都會要求孩子提前掌握很多知識技能。還有一些家長則認為孩子只要掌握目前的知識即可,不需要逼著孩子學習太多。
  • 私立幼兒園不是「超前教育」的代名詞,為啥總有人對它抱有偏見?
    每當有人表達出想讓孩子上私立幼兒園特別是高端的私立幼兒園的意願時,總會有人拐彎抹角的說私立幼兒園不好。對私立幼兒園的「批判」無非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私立幼兒園教的東西多,你們讓孩子去私立幼兒園,孩子壓力太大了,童年時期,孩子就應該快樂的玩耍,你們這些家長太焦慮了。
  • 販賣家長焦慮 「提前教學」禁令下培訓機構暑期班暗藏玄機
    我孩子的一個同班同學暑期就報了7個培訓班。」一位新三年級的學生家長說,「二年級下學期時,老師就不斷強調三年級是分水嶺,是拉開差距的關鍵。」作為家長,她怕孩子暑期玩得太瘋,除遊泳課、英語自然拼讀、寫字課外,還給孩子報了新三年級的語數兩科暑期同步班。就是花錢給自己買個安寧。總覺得報了班孩子新學期不落下的可能會更大一些。
  • 「超前教育」無異於「揠苗助長」
    一場8000人只能錄取60人的幼升小選拔,引來了一批「懂得核反應堆」「學微積分」的優秀的幼兒園「牛娃簡歷」,這些被戲謔「超過愛因斯坦」的神童,近幾天正在朋友圈刷屏。由於家長急於為孩子順利升學積累優勢,「搶跑學習」「超前教育」在學齡前兒童中已經非常普遍。
  • 教培機構販賣焦慮須嚴懲不貸
    他們不僅「貼心」推出花式培訓套餐,且非常善於在家長們的焦慮情緒上煽風點火。長此以往,不僅弄得家長們無所適從、四處掏錢,且令整個培訓市場烏煙瘴氣、群魔亂舞。  7月2日,教育部在印發《關於做好2019年中小學生暑假有關工作的通知》特別強調,要加強校外培訓監管。然而,暑期即將結束,課外培訓機構亂象頻仍:超前教育和焦慮營銷成為培訓機構吸引生源的兩大法寶。
  • 幼兒園階段即開始瘋狂培訓 誰製造了家長的教育焦慮
    徐明說,身邊的家長都很憂慮,從胎教、親子班到拼命打聽各種小道消息,費勁巴拉地送孩子上好一點的幼兒園,再到報各種各樣的學習班、興趣班,如今又到了幼兒園沒上完就退園上學前班,為的是搶先一步為小學打基礎,「也為上小學時面試加分。另外很多家長也在暗暗努力,給孩子報班,請老師專門輔導,聽著都讓人感到壓力山大」。
  • 靶場賞金萬兩,神箭手后羿卻屢射不中,現代人:都是焦慮惹的禍
    都是焦慮惹的禍而我們現代人,生活中的誘惑更多,因此產生「焦慮」的人也越來越多,我們來看看下面這些情況在你的身上發生過嗎?別人家的孩子為什麼都那麼優秀?手機沒電了?低於80%就開始充電?太多了……太多了……隨著科技時代的到來,人與人之間的信息開始呈現「透明化」。
  • 2歲孩子認識500個字,超前教育帶來的苦果,堪稱現代版的揠苗助長
    導語: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已經成為許多家長的座右銘,現在的家長從孩子一生下來就會給孩子選擇各種各樣的輔導培訓,但是家長不知道的是有好多的培訓是不符合孩子年齡階段的,這種教育被稱為「超前教育」,到最後孩子只能是在家長的培養下,達到一種看上去比較聰明的狀態。
  • 都是題庫惹的禍,機構說來太動人
    我想大抵是以下四個方面:一是「都是考題惹的禍」。在我國,目前只有考試是最為公平的解決辦法,別無選擇,高分教育自然孕育而生。要考高分,只有兩個途徑,要麼學生絕頂聰明,要麼老師掌握題目。因此,學習與教育就變成了老師只管琢磨出題人,學生必須死練題庫的情況。題庫越貼近考核部門出的題,誰的成績就會越好。
  • 北青報:「教育焦慮」蔓延 亟須良藥根治
    「教育焦慮」其實早就存在,那些「不要輸在起跑線上」的家長,不僅充分利用校外時間給孩子補課,而且利用寒暑假給孩子補課,這些家長對孩子教育的焦慮顯而易見。如今,這種焦慮已經從城市蔓延到農村。   暑假本來是孩子放鬆、休養的時間,但這個暑假,無論是大城市還是縣城鄉鎮,都出現了「補課熱」。補課孩子的家長,既有農村農民也有北大清華畢業的「高知」。
  • 中國式家長的教育焦慮
    在這種教育模式下,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就像一根緊繃的弦,雙方都極為緊張和敏感。當然,也有對孩子的表現持以輕鬆和樂觀心態的父母,他們主要是以下四種類型:他們並不認為成績是孩子個人發展的唯一評估標準,他們關注孩子的多面發展,所以即使成績不好,他們也並不焦慮。父母的經濟水平一般,文化程度不高,他們對孩子的期望不高,甚至沒有期望,所以,不管孩子表現如何,他們都不焦慮。
  • 現代教育競爭為何會成為中產階級家長不可釋懷的焦慮?
    相信很多家長都聽過:杭州最牛學區房——耀江文鼎苑,這裡的二手房都已經達到了10萬元每平米。文鼎苑的父母把自己比作為為兒三遷的「孟母」,並且自發組建了「孟母雞血群」。圖片來源於網絡在這個群裡,家長們自發的為孩子舉辦奧數比賽、英語打卡、夜間跑步等活動。
  • 孩子的回答全班笑了,網友:都是媽媽惹的禍
    很多家庭在生活中彼此的稱呼都是暱稱,覺得這樣顯得親切,而且能增加一些生活情趣。不過最近卻有這樣一個孩子鬧出了烏龍,正是由於這種生活習慣給孩子帶來了誤解,導致孩子並不清楚父母的真實姓名,在幼兒園裡弄出了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