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繪援鄂戰疫 北醫三院護士崔曼:武漢給我的改變難用文字形容

2020-12-16 封面新聞

封面新聞記者 柳青

「我覺得心理上的改變,包括對同事,對科裡的感情,可能都跟之前不一樣,真的難以用文字來形容。」

5月11日晚,北京大學第三醫院(以下簡稱「北醫三院」)援鄂醫療隊隊員崔曼與封面新聞記者說起在武漢的日日夜夜,似乎還沒從一個多月前的「戰鬥」中完全抽離。作為北京最大公立醫院之一的急診科護士長,這位「80後」北京姑娘將迎來自己從業生涯的第10個國際護士節。

根據國家衛健委此前公布的數據,4.26萬名援鄂醫療隊員中,護士達2.86萬名,佔比近70%。從2月7日到4月4日,崔曼和戰友們進駐收治重症患者的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參與救治過百人。

這是她人生第一次去武漢,抵達當天,透過駐地酒店的窗戶,望著長江江面上的渡輪和對岸大樓上打出的「武漢加油」霓虹燈,崔曼手繪一幅小畫記錄自己與武漢的「初會」。此後,病房裡的忙碌,患者康復的喜悅,救治失敗的悲傷都成了筆下的素材,一幅幅小畫串起了她的武漢「戰疫」。她說,「現在想想,其實就是幹了自己本職工作,大家叫我們英雄,我覺得真的擔當不起。」

2020年國際護士節,封面新聞對話北醫三院急診科護士長崔曼。

崔曼在隔離病房裡受訪者供圖

畫下長江邊上「武漢加油」的霓虹燈

封面新聞:疫情之前,去過武漢嗎?對武漢第一印象是什麼?

崔曼:這是我第一次去武漢。從機場去駐地,在大巴上看著路上沒有車,也沒有行人,心裡覺得武漢人民特別不容易,為了這麼大的事封城,大家都隔離在家裡。

封面新聞:救治那麼忙碌,為什麼會想到用畫畫的方式記錄呢?

崔曼:可能有的護士或大夫希望通過文字來表達自己的心情,我覺得畫畫對自己也算是一個放鬆,同時也能表達心裡的想法。有時下班回來,比如說今天有什麼特殊的事,還是想記錄一下。

封面新聞:有沒有什麼場景觸發你拿起畫筆呢?

崔曼:第1天到達武漢,當時看到路上特別空曠,晚上到達駐地以後分好房間,因為酒店離長江特別近,能看見江上的渡輪,遠處大樓上有霓虹燈,寫著「武漢加油」,心裡特別有感觸。覺得真的是一支醫療隊到這來了,病人把生命和健康託付給你,得好好努力,因為他們太不容易了。

封面新聞:這些畫帶回北京還是留在武漢了?

崔曼:已經收起來了。因為平常也比較喜歡這些。雖然寫了日記,但覺得還是這種有畫面感。以後能想想這段經歷,特別難忘。

2月7日,崔曼抵達武漢的第一天,畫下了窗外的江景。受訪者供圖

將「三米陽光」帶到武漢

封面新聞:北醫三院援鄂醫療隊一共137人,其中護士100人。為什麼要派這麼多護士?

崔曼:還是考慮護理在新冠肺炎方面比較重要的角色。這次北醫三院把「三米陽光」的護理理念帶到武漢同濟中法新城的重症病房裡,對重症病人建立了「一對一管理小組」,使重症病人的治療和護理能夠保證延續性。

封面新聞:什麼是「三米陽光」?

崔曼:「三米陽光」是我們醫院護理同仁的形象,是2017年在全院範圍內開展的一項護理文化建設活動,提倡在護理工作當中關心、關愛、關注出現在我們三米之內的所有人,無論是家屬、同事還是病人,希望用我們護理人的行動去為他們營造出一種溫馨的氛圍,也為疾病的治療起到積極正向的作用,幫助患者儘快恢復健康。所以,我們援鄂護理團隊又叫做溫暖武漢的「三米陽光」。

封面新聞:看著自己救治過的患者出院,是什麼心情?

崔曼:我們救治的第1個出院的病人,也是武漢當地醫院一位護士。當時想表達一下情誼,在那樣的條件下,有患者出院我們都很激動。我們組齊心協力,大家各自搜集材料,晚上連夜設計了一份禮物,我們叫「畢業證書」。「畢業證書」上都手寫手畫的,因此也發現了好多的隊員其實有這種天賦,寫字都特別好看。後期我們還準備了好多,比如給患者一封信「北京炸醬麵寫給武漢熱乾麵」,還有禮物,裡邊裝的就是一些我們自己的食物,巧克力之類的。

給出院患者準備的禮物叫做「畢業證書」,是援鄂醫療隊員們親手做的。受訪者供圖

收到鑽石婚紀念邀請

封面新聞:怎麼幫助患者調節心理上的壓力呢?

崔曼:因為隔離的需要,所有患者都沒有家屬陪住和探視,還有很多是家庭聚集性發病,患者面臨著家屬同樣受到感染在院治療,或者同時在隔離的情況,患者當時的心理狀況非常複雜,心理壓力也很大。

有一天早上查房,一位阿姨告訴我們,她的老伴就住在隔壁病房,因為病情危重想去看一看。當時為了避免交叉感染,隔離病房內是禁止患者在不同病室間走動的。當天晚上開醫療隊內例會,核心組對這位阿姨的老伴進行病情討論,談到了這種情況,來自同一家庭的患者還有幾例。經過核心組商議決定,對這部分病人採用「家庭病房」的管理模式。第二天,我們與同病室的患者進行了充分溝通並取得他們的支持和理解,把同住在三院危重病房的夫妻等家庭成員調到一起,讓來自家庭的溫暖給予患者心理上更好的支持。

後來,我值班時又去看這位阿姨,聽到阿姨鼓勵老伴說「你得努力,早點好起來出院,回家慶祝咱們的鑽石婚」。經過我們和病人的共同努力,阿姨的老伴兒逐漸脫離了呼吸機,肺部CT逐漸好轉、各項指標正常,順利出院了。

實際上,這是我們病房最後一批出院的病人,他們出院之後就關病房了。出院時,這位阿姨的老伴握住了我們的手,邀請我們在他們鑽石婚的時候再相聚。

封面新聞:武漢這段戰疫經歷,對你有什麼改變嗎?

崔曼:還是有的,其實我覺得這種心理上改變特別難以描述,包括對待同事或者對待科裡的感情,可能都跟之前不一樣,覺得難以用文字來形容。

印象特別深,回來的時候,看到武漢群眾自發在街邊送,我們車上的護士、大夫們一路基本上都是哭過來的,當時觸動特別大,覺得他們真的太不容易了。我們現在想想,其實就是幹了自己本職工作,大家都叫我們英雄,我覺得擔當不起。

相關焦點

  • 戰疫啟示錄 | 北醫三院「硬核」展示國家隊抗疫實力
    北醫三院人也在這場疫情當中,奏響了一場盪氣迴腸的「抗疫」之歌。出發,到武漢去!武漢疫情的發展速度,比人們想像得要快。1月25日,正月初一,北醫三院接到國家衛生健康委要求迅速組建國家援鄂醫療隊的通知。馳援武漢,義不容辭。
  • 北醫三院醫療隊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給北京大學援鄂醫療隊全體「90後...
    會議由北京大學援鄂國家醫療隊領導組組長、北醫三院院長喬傑主持,北京大學三家附屬醫療隊部分「90後」黨員共同現場聆聽,大家倍感振奮和鼓舞。北醫三院援鄂國家醫療隊共派出100名護士,其中「90後」黨員13名。心內科護師王雅亭不僅是臨時黨總支青年委員,也兼任著臨時團支部書記。結合抗疫一線護理工作和團支部建設發表了聽完回信後的收穫。在抗疫一線,受身邊以喬傑等老黨員模範力量的感召,許多護士紛紛提交了入黨申請書。在工作和生活中,青年護理黨員率先垂範。
  • 北醫三院:一場靠特色攻堅的阻擊戰
    收到習近平總書記給北京大學援鄂醫療隊全體「90後」黨員的回信後,北醫三院援鄂醫療隊的75名「90後」們,倍感振奮。在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鬥爭中,他們同北醫三院援鄂醫療隊的其他隊員一道,不畏艱險、衝鋒在前、捨生忘死,發揮了火線上的中流砥柱作用。
  • 「北醫三院援鄂日記」凌晨2點半,我們把他從「死神」手中拉回來
    【北醫三院援鄂日記】凌晨2點半,我們把他從「死神」手中拉回來文:國家援鄂醫療隊員、北醫三院腫瘤放療科護士馬駿2月21日 武漢 陰昨天我們是夜班。【北醫三院援鄂日記】更換氧氣瓶文:國家援鄂醫療隊員、北醫三院腫瘤放療科護士馬駿2月19日,武漢,多雲昨晚我上夜班。
  • 是院長,是院士,是隊長,也是喬媽媽——北醫三院援鄂醫療隊側記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隨著第三批113位醫務人員抵達武漢,北醫三院在武漢的隊員達到137人。2月8日,元宵節晚上9點,北醫三院援鄂醫療隊獨立接管的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新病區正式啟用,主要接收重症和危重症患者。進入病房前,隊員們整裝待發,喬傑院長在每位隊員們的防護服上一一寫下他們的名字。這時,她是院長,是院士,是北醫三院醫療隊隊長,更是喬媽媽。
  • 北醫三院援鄂醫療隊:孕產婦感染新冠肺炎,發展成重症的風險並不...
    發布會現場 每經記者 周程程 攝北醫三院婦產科是國家婦產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在此次孕產婦新冠肺炎患者救治中取得了哪些重要經驗?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援鄂醫療隊隊長、副院長沈寧表示,婦產科、生殖醫學中心是北醫三院的特色學科,學科帶頭人喬傑院士這次在武漢和他的團隊以及武漢同行一起,對武漢118名確診新冠肺炎的孕產婦進行了臨床特徵的總結,發現孕產婦感染新冠肺炎發展成重症的風險並不高於一般人群,但在孕晚期發生率可能會更高一些。孕婦在產後可能會出現病情加重的情況,需要大家加以重視。
  •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被中宣部授予國家援鄂抗疫醫療隊「時代楷模」稱號
    9月23日,中共中央宣傳部授予國家援鄂抗疫醫療隊等10個抗疫一線醫務人員英雄群體「時代楷模」稱號,表彰他們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一線做出的卓越貢獻,弘揚他們用實際行動踐行生命至上、舉國同心、捨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偉大抗疫精神。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等6支醫療隊組成的國家援鄂抗疫醫療隊獲此榮譽。
  • 國家援鄂抗疫醫療隊馳援武漢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從北京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中日友好醫院、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北京大學第三醫院6家在京委屬委管醫院,抽調重症醫學科、呼吸科、醫院感染科專家共121人,組建國家援鄂抗疫醫療隊,於1月26日下午飛赴武漢。
  • 快訊|北醫三院院長喬傑院士,出發,去武漢!
    我行我show!中國醫院管理案例評選,醫院卓越管理實踐大秀場。點擊查看 疫情是命令,防控是責任。按照國家衛生健康委統一部署,2月1日下午,由北醫三院院長喬傑院士帶隊,北醫三院第二批援鄂抗疫國家醫療隊出發,前往武漢開展醫療救援工作。
  • 北醫三院接管病區內首位治癒的新冠肺炎患者出院
    工人日報客戶端2月20日電 隔離區內,患者小豐興奮地和醫務人員打著招呼:「醫生我今天是不是可以出院啦?」語氣裡充滿期待。「別著急,我們再核實一下核酸檢測和CT結果。」2月19日下午1點,在由北醫三院開闢的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B棟11層西區病房內,首位治癒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出院。該患者36歲,於2月10日入院。小豐是同濟醫院臨床一線職工。得知她要出院,北醫三院援鄂醫療隊在心細手巧的護士長崔曼帶領下,提前製作了賦有三院特色的出院小禮物——「畢業證書」賀卡。
  •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2020年5·12國際護士節慶祝大會舉行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護理部主任、副主任,科護士長、援鄂護理隊員、獲獎護士代表參加了此次會議。大會由護理部副主任王攀峰主持。大會在視頻《歡迎英雄回家》中拉開帷幕。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庚子冬春跨年新冠肺炎疫情籠罩著荊楚大地。作為國家醫療隊,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百人護理團隊逆行出徵,馳援武漢。在抗疫一線浴火淬鍊,構築了一道屬於北醫三院護理人獨特的逆行抗疫風景線。
  • 北醫三院葛慶崗:17年後,再次出徵的老兵
    2020年1月26日,大年初二,上午10點半,北醫三院在會議室給第一批出徵武漢的20名援鄂抗疫國家醫療隊隊員舉行歡送會,現場的攝影記者拍下了一張很有意義的照片。醫療隊隊長,北醫三院危重醫學科副主任葛慶崗坐在那裡,在他身後的投影屏上,有一張他17年前參加抗擊非典戰疫的照片。這張老照片的拍攝純屬偶然。
  • 「今天是元宵節,晚上要開新病房了」 北醫三院王軍紅的武漢「抗疫...
    今天是元宵節,對於身在武漢支援的醫務人員們來說,這註定是一個難忘的、特殊的節日,無法與家人團聚,他們還在一線幫助病人與病魔抗爭。這篇是來自北醫三院醫療隊隊員、急診科醫生王軍紅的武漢「抗疫」日記,她分享了這一天在武漢的見聞,日記不長,但字字真切。
  • 目的地:武漢!北醫三院20人應急醫療隊出徵
    2020年1月26日,大年初二,下午2點,首都國際機場T3航站樓內,由20名北京大學第三醫院(以下簡稱北醫三院)醫護專家組成的應急醫療隊,與兄弟醫院共同組成國家醫療隊,馳援武漢。
  • 北醫三院第二批援鄂醫療隊出發!院士院長帶隊前往武漢
    今天下午,北醫三院院長喬傑院士出現在首都機場,與她同行的是北醫三院呼吸與危重症專家、副院長沈寧、急診科醫生李姝等。他們將與兄弟醫院專家集結,作為國家衛生健康委特派專家,前往武漢,到當地指導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治療工作。
  • 「援鄂日記」北醫三院袁曉寧:歸京紀事
    我跟著喬院、沈院、葛隊、主任王麗、少雲、佩濤、莊昱、李翔在第一輛車上,一路前行,路旁自發組織的可愛的、英雄的武漢人民走上街頭,手拉橫幅,揮舞國旗,不知道在路旁等了多長時間,就為了送送我們,就為了再看看國家醫療隊。
  • 戰「疫」故事|北醫三院抗疫「90後」:這是我最好的成長禮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簡稱「北醫三院」)國家援鄂抗疫醫療隊,是一支年輕有實力的隊伍,全隊137名成員中有70餘名「90後」。曾經被守護的「90後」已經成為疫情最前線的骨幹力量、青春力量。疫情當前,他們衝鋒在前。
  • 女院士帶隊援鄂,回京後履新
    國家衛健委專家組成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喬傑,自武漢抗疫一線回來後,最近有了新職務——北京大學醫學部常務副主任。2012年5月起擔任北醫三院院長,2017年獲增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喬傑長期從事婦產及生殖健康相關臨床與基礎研究,工作第一天就加入到「神州試管嬰兒之母」張麗珠教授團隊,並成為大陸首例試管嬰兒鄭萌珠母親鄭桂珍的產科醫生。武漢發生疫情後,2月1日,北醫三院第二批援鄂抗疫國家醫療隊出徵,帶隊者正是院長喬傑。
  • 「以堅韌溫柔護佑生命」——《新聞聯播》採訪報導北醫三院院長喬傑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已先後派出三批137名醫務人員作為國家援鄂抗疫醫療隊馳援武漢2020年3月8日,「三·八」國際婦女節,央視《新聞聯播》播出的《一線抗疫群英譜》介紹了帶領北醫三院國家援鄂抗疫醫療隊奮戰在抗擊疫情最前沿的女「戰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援鄂抗疫國家醫療隊領導組組長、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院長、國家產科醫療質量管理和控制中心主任喬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