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菲的世界》
喬納坦·賈德 著 蕭寶森 譯
1 起語
放學回家的路上,蘇菲收到了一封奇怪的信,而這封信打破了他寧靜的生活……
因為信裡給她提出了兩個問題:
—— 你是誰? ——
—— 世界從何而來? ——
這兩個問題也是人類的終極問題,帶著蘇菲開啟了一場哲學之旅,也讓她最終逃脫了她的造物主為她安排的命運。
這是一本偵探體的哲學史小說,巧妙的故事設計與哲學史的發展緊密結合,讓你領略從古希臘柏拉圖時代之前一直到20世紀的哲學發展史。
本書大概從5個時間段來講述,分別是自然派哲學家、古希臘哲學、中世紀及文藝復興、啟蒙運動以來的哲學、現代哲學(小說神奇的結尾)。
2 早期哲學家
在文明初期,人類對世界認識水平低,所以這一時期主要是通過神話故事、伊甸園、命運等來解釋世界的。當然也有自然派哲學家,他們傾向於認為世界是由某種單一或者簡單幾種元素組成的(例如水、火、空氣、土四種元素)。
但這時人類已經有了很樸素的哲學觀,討論的問題也基本上延續到了現在。
他們認為沒有任何事物會來自虛無;他們也認為所有事物都是流動的(發展的)。最著名的是赫拉克裡特斯的那句名言"沒有人可以在同一條河流中涉水兩次。"
而德謨克利特斯最早提出了原子論,認為世界是由微小的「積木」組成的,這最小的單元就是原子。
而希臘神話因《荷馬史詩》被記載下來,於是最早的希臘哲學家就開始批評這類神話了,認為天神與人過於相似了,而且與人一樣自大、狡詐。
3 古希臘哲學
古希臘是西方文明的發源地,在雅典城邦有三位哲學上的巨人,分別是徒孫三人: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
最聰明的人就是明白自己無知的人。蘇格拉底整日在雅典城中與各色各樣的人物辯論,力求找到事情的本質。他認為正確的見解導致正確的行動。這基本上為後世者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樣本。
蘇格拉底並不認為自己是雅#哲學的意義#典最聰明的人,所以他也並為留下文字記載,主要是通過他的學生柏拉圖我們才得以了解他。公元前三九九年他被控「宣揚新的神明,腐化青年人」,在五百名陪審團的投票下被定罪處死。
柏拉圖看到蘇格拉底服毒而死,深刻感受到了當今社會與理想社會之間的衝突。他後來在雅典附近創立了哲學學校,並以希臘英雄阿卡戴慕士(ACademus)命名,後來我們稱之為學院(Academy)。
柏拉圖認為實在世界分為兩個領域。一個是感官世界,一個是理型的世界。
感官世界中,我們有五種並不精確的官能可以約略地認識這個世界,但「每一件事物都是流動的」,不會永久不變。另一個世界是用理性來確實認識的,我們無法用感官來察知,但這些理型(或形式)是永恆不變的。因此,他認為靈魂是不朽的。
他還在《理想國》一書中描繪了一個理想的社會,各種職業的人在其中各司其職,而國家由哲學家來統治。
雖然亞里斯多德在柏拉圖學院學習了20年,但是他是反對柏拉圖的理型論的。他認為柏拉圖無視於感官世界的存在,無視於周遭所見的一切事物。
比如說,亞里斯多德認為,馬的「理型」並不是天生的,而是我們看過了很多不同的馬後我們才形成了概念。並不存在永恆不變的理型。
亞里斯多德認為自然界每一件事都有其目的,天空下雨是因為要讓植物生長,葡萄之所以生長是為了供人們食用。
他還是一位嚴謹的邏輯學家,並創立了邏輯學這門學科。其中最著名的當屬他的「三段論」。舉個例子,如果我先肯定「所有生物都會死(第一前提)」,然後在肯定「狗是生物(第二前提)」,則我可以從容地得出一個結論"狗會死"。
關於一個國家應該被如何組織起來的問題,亞里斯多德描述了三種良好的政治制度。一種是君主制,即國家只有一位元首。但這種制度需要統治者不能謀求私利,否則會淪為「專治政治」。另一種是「貴族政治」,就是國家由一群人來統治。但要小心淪為「寡頭政治」。第三種制度就是其所稱的Polity,就是民主政治的意思。這種制度不好的是容易淪為「暴民政治」。
但亞里斯多德對待女性的看法並沒有柏拉圖那般崇高。他認為女性在某方面並不完整,女性只是土壤,而男性的精子中具有小孩所需的全部特質。他的這種謬誤確實令人震驚。而歐洲中世紀時期就是因為受到他的看法的影響導致宗教歧視女性。
4 結語
西方哲學史是一部厚重的歷史,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了解西方哲學發展會讓你對世界的認識更加透徹。
今天先介紹到這裡,我們下期再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