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世是覺悟,入世是慈悲

2020-12-16 旅遊途中

寺廟裡的小徒弟中有些是孤兒,以前避諱,現在不避諱了。這些孤兒在二十歲的時候可以自由選擇,回歸社會也好,在寺廟留著也好,都可以。我的任務就是幫助他們完成學業,幫助他們成長。

  這幾年,我的重心都在慈善方面,既有「免費午餐」「中國鄉村兒童大病醫保」,也有「關注農村留守老人」「關注農村留守兒童」。我原來的任務是關注、資助白血病患者,這些都是廣大網友愛護的和關注的。

  由於紅十字會的一些風波,大家對網絡慈善寄予了很大的厚望,希望大家對慈善事業進一步加大推動力度。老百姓的善良並沒有打折,雖然紅十字會中了幾槍,但是大家對慈善並沒有失去熱情,更多的熱情都投入了網絡慈善。

  有句話說得很簡單:「你堅強所以你快樂,你懦弱所以你痛苦。」每個人的人生道路都是這樣的,堅強就能快樂,懦弱就會痛苦。就像林黛玉一樣,一把鼻涕一把淚,所以就夭折了。心寬,才長久。

  出世是覺悟,入世是慈悲

  如果給娛樂圈畫個大的圈圈,就能把整個世界都畫進去,世界就是一個娛樂村。如果給自己畫個圈圈,娛樂就是自己內心世界的一份快樂。

  大家會想,延參法師,我們怎麼老是在娛樂節目裡面看到你?大家想啊,現在還沒有發展到佛教文化單獨成為媒體平臺的情況,他們把延參法師劃分到娛樂圈裡,我有什麼辦法呢?百度把我劃分到「其他娛樂明星」分類裡,後來我用驗證過的帳號提出抗議,百度第二天就把我劃分到了當代作家裡。改成當代作家,我就願意了。

  大家想一想,任何發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定的時間,需要各方面的努力。把我東劃劃西劃劃,不管怎麼劃,我也只是一個僧人。因為目前還沒有一個關於佛教的獨立平臺,所以大家一定要寬容一些。

  現在的電視節目,除了打鬼子的電視劇以外,就是像《天天向上》《快樂大本營》《中國好聲音》這樣的娛樂節目,其他節目也沒有啊。所以希望通過大家的努力,可以在電視上多開一些傳統文化頻道、人生勵志頻道、幸福人生頻道。

  其實在佛門中,「出世」與「入世」並沒有分開,有一句話說:「出世不離入世,入世不離出世。」出世是你一個人的覺悟,入世是全民的慈善、全民的慈悲。出世是覺悟,入世是慈悲,覺悟不離於慈悲。

  脫離百姓的覺悟有什麼意義呢?脫離百姓的覺悟與不覺悟有什麼區別?所以我們提倡的是「人間佛教」,服務於社會,服務於大眾,參與社會,參與生活,在這個社會的進步中分享社會的寬容。

  有人問,僧人拿相機犯戒嗎?僧人喝可樂犯戒嗎?很多年前我在火車站候車,累了就想睡一覺。人家乘務員就說:「起來!起來!」我說幹什麼啊?她說:「你和尚怎麼睡覺呢?」我就奇怪了,和尚不能睡覺嗎?她說:「你們和尚都是入定,都是打坐,和尚不睡覺。」現在老百姓都理解了,和尚也睡覺。

  前幾年,和尚喝可樂,大家都覺得犯戒。記得2007年下半年,為了迎接奧運會,我幫百事可樂做了一回代言。大家就覺得,和尚怎麼還能做代言呢?一切公益慈善活動,僧人完全有代言的價值。做公益慈善的活動,僧人不應該落後。

  有一段時間,江蘇衛視的《最炫民族風》請我去做嘉賓評委,有很多網友就說,一個僧人怎麼能去做評委?這是一個支持廣大中老年人健身的大型公益活動,提倡老人走出家庭,融入社會。剛好就請我去了,請我去幹什麼?就是為了鼓勵老百姓快樂生活、幸福生活。這是人間的一大公益,很多人都忽略了有1.8億人口的老年人,其實,關注老年人和兒童是我們中華傳統文化中「尊老愛幼」的中心思想,其中首先就是尊老。

  打理好心頭三寸

  心寬何需室大,智淵何求財多。許多人的一生奔波辛苦,無非就是為了名利二字,似乎人一生的追求只有這兩個字,它佔據了我們一生的感情、時間和理想。誰心裡都明白名利二字有多麼俗不可言,可是又有幾人不是自覺地做了它的奴隸而苦苦奮鬥一生?我們在人前活得逍遙自在,只有在回到家時,才知道自己活得是多麼心力交瘁,可是那份虛榮早已融入你我的骨髓當中。

  即使我們知道這種外在的追逐像一片沼澤地一樣糾纏著我們,讓我們無比疲憊,給生活帶來了無盡的煩惱,幸福總是與我們擦肩而過,但是我們依然放不下這些人生的枷鎖,以巨大的忍耐力在種種的煩惱中尋找著自己認為的快樂。而事實上,更多的人並不認為這是一種負累,而是像每天呼吸的空氣一樣習以為常。

  你可以很努力地學習,很勤奮地工作,很積極地掙錢,但是一定要明了,百年人生,重要的不僅僅是這些,我們真正需要全力以赴去打理好的是心頭三寸。把我們自己的心照看好,不要讓它總是在名利得失、愛恨情仇的煩惱裡廝磨不休。內心一旦迷失在煩惱裡,任你有多少讓無數人豔羨的財富、地位、聲名、美貌,你也無法感受生活的美好。你看不到陽光有多麼燦爛,看不到花兒有多麼嬌豔,看不到月色有多麼迷人,看不到小鳥有多麼可愛……總之,無論世界在你眼前有多麼美麗,一顆煩惱的心都很難感受到。

  走過世界的繁華與喧囂,品讀世間的滄桑與多變,才明白名聞利養只不過是過往雲煙、水月鏡花,不可貪求。只有平淡的生活,才是真實自然的。在浮躁中保持一份真實,在誘惑中守望一份平淡。雖然這份平淡與這個嘈雜的世界似乎有點格格不入,但只有平淡的心田才可能感受人生的幸福。

  生命寶貴,人生需要善待。不要把存摺上的數字當作人生的榮耀,也不要把地位的高低當作生命的驕傲,人生還有許許多多的風景值得我們去欣賞,善良、豁達、包容……這些都是生命裡更美的風光。讓生命裡少卻許多追逐,少卻許多負擔,少卻許多煩惱,這個世界也因此少卻了許多恩仇、許多爭鬥,那麼你善待的不僅是自己的人生,也是對這個世界的善待。

  有些孤獨,只能自己品嘗

  風華易碎,往事會忘,當生命邂逅死亡,還有什麼值得我們張牙舞爪地緊抓不放?世事變遷,滄海桑田,只要還活在世上一天,就不必悲歡失度、度日如年。倘若覺得還有些遺憾,有些自責,有些無奈,有些漠然,那就靜靜地給自己一個空間,清掃一下自己內心的灰塵,物我兩忘,選擇與內心的綠水青山一直相伴。

  從小到大,我們耳朵邊難免會聽到許許多多的抱怨,抱怨自己的錢不夠多,抱怨自己的房子不夠大,抱怨自己的孩子不聽話,抱怨自己的生活難發達,抱怨父母不夠疼愛自己,抱怨朋友不夠義氣,甚至還有抱怨喝涼水也會塞牙、走平路也會摔跤的人。

  這些人之所以會如此抱怨,是因為他們從來不懂得自省,只是一味地將責任推卸到別人的身上,推卸給命運,推卸給上蒼。他們從來不覺得是自己的原因導致現在的結果,所有的一切都是別人造成的,跟自己無關。要知道,就算你把一切都推給命運,掌控命運的那條線還是在自己手裡。

  從古至今,那些被人仰望、羨慕的人,哪一個不是經歷了千辛萬苦,又有哪一個不是嘗盡了世態炎涼?如果你也想像他們一樣,那麼有些黑暗只能自己穿越,有些痛苦只能自己體驗,有些孤獨也只能自己品嘗。默默地承受命運帶給你的考驗,細細地思索自己有哪些不足,然後積極改正。抱怨只能於事無補,反而會讓自己更加陷入困境。

  當你學會了反省自己,當你明白了自己仍需努力,那麼當你穿過黑暗,就能感受到陽光的溫度;走出痛苦,就能企及成長的高度;告別孤獨,就會收穫靈魂的深度。假如有一天會慢慢老去,那麼你心靈的房間也已經不再是落滿灰塵了,而是變得亮堂堂的,如此舒心,如此自得。在歲月的輪迴中,不再計較榮辱沉浮,不再慨嘆世事不公,就算眼前是滿目荒山、落葉凋零,那麼你也能體會到幸福與滿足。

  過去的不再重提,未來的不再奢望。人生逆境時,記得忍耐;人生順境時,記得收斂;人生得意時,記得看淡;人生失意時,記得隨緣。任花開花謝,春秋循環,學一種灑脫,學一種開心,看人間花開,賞天高雲淡。

相關焦點

  • 關於出世與入世的哲學反思
    所以,出世與入世的根本區別,在於人們所面對的不同環境。那麼,出世所面對的是什麼樣的世界呢?人們所有的觀點,只來自於自己大腦對這個世界的印象,這種所謂的印象,只是人們對真實世界的一種偏見。真實世界有其自身運行變化的規律,而與人類的意志無關。出世所面對的,其實是外界這個真實的世界,研究和發現世界運行變化的規律,並且做到順勢而為。
  • 入世為先,出世為後,出入自如,方成大道
    佛祖在入世之後,出世參悟人生的真理,最終又入世去幫助世人脫離苦海,經歷了從入世,到出世,最後能出入自如的境界。修行和參悟都離不開世事,唯有先入世,了解世事,才可以觀照世事,參悟世事,一味地出世是不可能參透世事的。出世的最終目的也是入世,幫助世人解脫。真正的修行,一定是要經過入世、出世、再入世這麼一個過程的。1.
  • 【佛教文化】出世與入世如何才能兩全其美?
    於是很多人就會嚮往出世的超然,可是同時又不願放棄世俗的事業和生活。如何才能做到這二者並行不悖呢? 在現實人生中,要把出世與入世統一起來確實不易。積極入世,容易陷入對世俗的執著,結果活得很累。而追求出世,又會遠離和放棄塵世的一切,感覺不近人情。這兩種情況似乎都不理想。 如何才能讓二者並行不悖呢?
  • 解析 出世與入世
    佛家語所謂:「出世,入世」出世就是拋開世俗的雜事、欲望,一切隨緣行事,與周圍的人、事沒有矛盾,達到一種精神上的超脫,佛家的出世,就是擺脫輪迴;入世與之相反,入世是在世俗中打滾,為名利所奮鬥,甚至不惜出賣自己的靈魂,為煩瑣小事所憂愁,在滾滾紅塵中庸碌的生活。
  • 道教是如何兼修出世與入世的?
    又有言,道家是出世之學,儒門是入世學問。抱有這樣的想法,只能說是你還不懂道教。 那麼什麼是出世入世,又為什麼要出世入世? 所謂出世,是指修道者隱居避塵,專注於自己的身心修煉;或者出離世間,使自己身心清靜自然。所謂入世,是指修道者入於世間以解除眾生痛苦、普度眾生。 其實,簡單來講,出世就是希望超脫俗世生活中爭名奪利,例如常說的山中隱士。入世是在俗世生活中實現自己的價值。
  • 如何理解道教的出世與入世?
    我們稱呼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就是出世,民間老頭老大大稱呼老天爺就是入世,黃石公就是出世,張良就是入世,李白尋仙來道就是為了尋求出世,他的詩詞就是入世。道教的出世和入世,從來都分不開,而是有些人人為的分開而已,當所有人都西服馬褂的時候,穿個道袍就是出世了。
  • 老子生平(三):出世與入世
    【隱居出世之一·居於沛地】中國古代學者很喜歡用「出世」與「入世」來形容一個人的生存狀態。「入世」的人喜歡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很早就預定好的人生藍圖上。「出世」的人說,「入世」之人被功名利祿彌蒙了雙眼,實在不過是在紅塵中被遊戲了一把;對此,「入世」之人嗤之以鼻,他們認為那些「出世」的傢伙不過是對現實生活的逃避,人生一世難道就是來種菜念經的嗎?若不能成就一番事業,又怎對得起這一世為人?
  • 出世文化與入世文化新解
    公司這種形式的存在,使得社會形成了兩種文化形式,即出世文化與入世文化。所以,要想取得最終的成功,就必須研究適應世界運行變化的規律,做到順勢而為,從而取得最終的成功,這樣的文化便是出世文化,中國古代的兵書,例如《孫子兵法》,便是出世文化的代表,在數千年的之後的今天依然實用。
  • 出世文化與入世文化
    不同的領導者會在組織中形成不同的文化體系,而處在組織之中的每個人都會受到這種文化的束縛,我們將這種文化稱之為入世文化。處在組織內部的人沒有資格評價自身所處的組織文化,因為其必須絕對的服從。但是組織文化的正確性只存在於這個組織的內部,領導者的所有決策最終還是要在真實的世界之中進行實踐,接受真實世界運行變化規律的檢驗,只有通過檢驗的決策才能稱之為正確,這與領導者的權威無關,由此便形成了另一套文化體系:出世文化。與入世文化不同的是:領導者的更替並不會對這種文化體系造成影響。
  • 出世與入世:佛教解脫論的雙重維度——陳紅兵
    陳紅兵教授在這篇文章裡從佛教創立的緣由,變革和人間佛教的幾方面給我們闡述了佛教的「出世與入世」的雙重發展路線。傳統佛教價值觀是圍繞解脫的追求展開的。佛教解脫論本身包含出世與入世雙重維度,在不同歷史時期有不同的表現形態。
  • 一半出世一半入世,以出世的思想做人,以入世的思想做事
    04半出世半入世才是人生真諦有這樣一個故事。如果一個人完全入世, 縱身江湖, 難免不被五欲紅塵的潮流衝走。假如純然出世, 自命清高, 不與世間來往, 則人生必是漂浮無根, 空轉不前的。」「出世」是道家的追求,是「窮則獨善其身」的淡泊豁達;「入世」是儒家的追求,是「達則兼濟天下」的家國情懷。
  • 佛教是出世還是入世的答辯
    不少人對佛教都有個先入為主的成見:即佛教是出世的,是自討苦吃。這實在是莫大的誤解,至於誤解的原因頗為複雜,這裡不便探究,只擬實事求是地談談佛教與出世及入世的關係,期待方家的教正。試想,如果佛教僅僅是出世的,釋迦牟尼佛於35歲悟道後,為何不即入涅槃,而是周曆四方,講經說法,大慈大悲普度眾生呢?
  • 出世心態做人,入世心態做事
    以出世的心態做人,以入世的心態做事。有緣即住無緣去,一任清風送白雲。人生有所求,求而得之,我之所喜;求而不得,我亦無憂。若如此,人生哪裡還會有什麼煩惱可言?苦樂隨緣,得失隨緣,以「入世」的態度去耕耘,以「出世」的態度去收穫,這就是簡單即福、快樂人生的最高境界!生活就是開悟,生活就是要面對現實微笑;生活就是感悟,生活就是穿越心靈的障礙;生活就是覺悟,生活就是面對困難一笑而過,終會迎來柳暗花明;生活就是醒悟,生活就是不斷挖掘自己的價值,將自己的潛能發揮到極致;生活就是頓悟,生活就是通過自己辛勤的雙手,創造出最給力的幸福!
  • 什麼是修行者所說的出世與入世?
    什麼是修行者所說的出世與入世人們經常會聽到修煉者提到出世和入世的說法以及爭論,其實「出世」這一說法的真正意思沒有幾個人能夠真正明白。人們普遍錯誤的認為出世修行就是遠離紅塵俗世,找一個清靜的地方出家,避開塵世的喧囂和一切情緣,這是對出世修行的錯誤見解。佛教和道教所說的「出世」修行,其實是指修證超越世俗世間的勝義諦,即修證宇宙本有的法性,宇宙本有的法性是超越陰陽五行,日月星辰,以及一切世間法的。
  • 《水滸傳》:智深,入世精彩,出世亦精彩!
    佛家講發心,所謂破相見心,見一顆真心也,其實智深早已慈悲喜舍俱足,只是其還未知曉也,也是緣分還未到,到了成佛之時自然瓜熟蒂落!從入世的角度而言,智深亦是活的非常痛快之人!喜了悲了,都不染其一顆明澈之心,乾乾淨淨,清清爽爽,百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瀟灑,痛快!
  • 是出世修行好?還是入世修行好?
    出世和入世,哪個更有利於修行呢?並非完全脫離凡塵俗世才能參禪修行。修行最重要的是修「心」,入世、出世二者不可偏廢其一,二者之間相輔相成,沒有絕對的界限。一個人若入世太深太久,生活的瑣碎和煩惱便會讓你受困其中,不得解脫,現實生活中的一切如陷阱,讓你入世後再無法超脫出來。
  • 出世修行與入世修行道性即人性本質都是修心
    所謂入世,是指修道者入於世間以解除眾生痛苦、普度眾生。一、出世獨善其身為什麼要出世呢?縱觀古今,出世者有不同的原因。二、入世兼濟天下老子《道德經》第一章就是講現實與超越的統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是修道的綱領。修道是修活人之道,不是習死人之理。小乘是大乘的基礎,出世功夫是入世事業的保障。
  • 出世情懷與入世衝動
    一出世與入世這一對觀念還是很中國的,我對語言沒有研究,沒有考證過它們最早的出處,但應該不是外來語。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剛剛到日本留學的時候,發現許多從小熟悉的詞語,原來都是從日文轉口翻譯進來的,頗感錯愕。但是學到日文裡「出世」一詞,不禁失笑,因為日語的「出世」的意思是在社會上出人頭地,和中文幾乎恰恰相反的。
  • 馮友蘭:中國的聖人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
    換句話說,他是在覺悟狀態做他所做的事,別人是在無明狀態做他們所做的事。禪宗有人說,覺字乃萬妙之源。由覺產生的意義,構成了他的最高的人生境界。 所以中國的聖人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中國的哲學也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隨著未來的科學進步,我相信,宗教及其教條和迷信,必將讓位於科學;可是人的對於超越人世的渴望,必將由未來的哲學來滿足。未來的哲學很可能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
  • 妙澤:入世修行的根本目的乃是為了出世
    不過,我們更要明白的是,修行本身也是一種矛盾的統一,有了出離心後,修行的下手處卻又是「入世」的。進一步說,就是一個修行人根本不要分別什麼出世入世,正因為他不能迴避一切世俗中的因果,他當下就可以如法實踐佛學,一切事,一切人,一切時,一切境,一切物,都應該成為他修行的好道場。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離此到彼不是真修行,真正的修行者之心態一定是活在當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