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修行者所說的出世與入世?

2020-12-16 醉臥白雲間

什麼是修行者所說的出世與入世

人們經常會聽到修煉者提到出世和入世的說法以及爭論,其實「出世」這一說法的真正意思沒有幾個人能夠真正明白。

人們普遍錯誤的認為出世修行就是遠離紅塵俗世,找一個清靜的地方出家,避開塵世的喧囂和一切情緣,這是對出世修行的錯誤見解。

佛教和道教所說的「出世」修行,其實是指修證超越世俗世間的勝義諦,即修證宇宙本有的法性,宇宙本有的法性是超越陰陽五行,日月星辰,以及一切世間法的。

因為宇宙之初,一切萬物處於本質自性的狀態之中,沒有任何形相,沒有生滅,沒有汙染。因此宇宙之初只有無極這種一真狀態,而還沒有產生太極陰陽這種相對的二相狀態,更沒有產生五行、日月星辰、以及一切世間法。

這就譬如宇宙本身含有形成月亮的條件,但是月亮還沒有產生之前,你不能說月亮是存在的一樣。誠如這個道理,雖然宇宙可以製造陰陽五行、日月星辰、以及諸世間法,但是在陰陽五行、日月星辰、一切世間法未形成之前,我們是不可以說陰陽五行、日月星辰以及諸世間法本來就是存在的,宇宙雖然可以製造這一切,但是在未產生之前它們確實是不存在的。它們是在緣起的作用下逐漸形成的!

因為宇宙的最初法性是無相的,不存在陰陽五行生剋變化,也不存在諸世間以及諸世間法。因此修道者修證這種宇宙最原始的法性(也是最勝義的法性),就是出世修行。這是跳出三界外不在陰陽五行生剋變化中的修行方法,這種出世的修證方法即是見性成佛的修證方法。

因為這是宇宙先天本有的法性,在這種法性狀態裡,沒有一切相,沒有陰陽五行以及一切世間法,是以超越陰陽五行以及一切世間法的方式存在的,是以不生不滅、清淨無染、玄德至德的絕對的方式一真的方式存在的。老子管這種狀態稱之為「無極」,釋迦牟尼管這種狀態稱之為「妙如來藏真如自性」。

因此出世修行就是修證道教所說的「無極狀態」和佛教所說的「妙如來藏真如自性」。這才是真正的出世修煉,因此出世修行並不是需要找一個僻靜的地方出家,逃避紅塵俗世,逃避塵緣,去閉門造車式的修行。

道教有「修真」的說法,那麼這個「真」又是指的什麼呢?道教所說的修真的「真」,其實是指真如自性的意思。是指修無極之道這種真常的勝義諦。太極陰陽五行以及一切世間法都是後天所生,有生就有滅,一切生滅無常的事物是不能稱之為真常和勝義諦的,因此修真即是修證「無極」這種真如自性,是超越陰陽五行和一切世間法的,因其不生不滅,不變不易,清淨無染,故曰「真常」。修真即是修真常的無極真如自性。

用真如自性法性不斷的薰染心性,時間久了心性自然會被真如自性法性所薰染。這就如同造香人,時刻被香薰染,久了以後整個人都會散發出香味。

入世修煉就是修煉入世之道,修煉入世之道就是修證因果之道、自然法則規律之道(生克變化的關係)、倫理綱常、戒律之道。實際上就是修煉處世的智慧,了解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該如何正確的利用萬物,儘量做到遵守自然法則規律、倫理綱常、與道相應。這種修煉就是培養的一種入世的智慧,也稱之為處世之道。

真如自性是超越因果而存在的,因此因果並不是真常的,因果本身也是生滅無常的。

但是修道者也不要因此而無視因果,就如同太極陰陽五行雖然不是勝義諦,但是其形成的法則規律我們還是應該遵守的。

佛教修行有二諦,勝義諦和世俗諦。道教修行也同樣有勝義諦和世俗二諦。勝義諦修煉的是出世的智慧,世俗諦修煉的是入世(處世)的智慧。

跳出陰陽而修才能夠修證出無極這種道的最高境界。抱陰陽而修只能修證出處世(入世)的智慧和方術。

相關焦點

  • 佛教是出世還是入世的答辯
    不少人對佛教都有個先入為主的成見:即佛教是出世的,是自討苦吃。這實在是莫大的誤解,至於誤解的原因頗為複雜,這裡不便探究,只擬實事求是地談談佛教與出世及入世的關係,期待方家的教正。試想,如果佛教僅僅是出世的,釋迦牟尼佛於35歲悟道後,為何不即入涅槃,而是周曆四方,講經說法,大慈大悲普度眾生呢?
  • 解析 出世與入世
    佛家語所謂:「出世,入世」出世就是拋開世俗的雜事、欲望,一切隨緣行事,與周圍的人、事沒有矛盾,達到一種精神上的超脫,佛家的出世,就是擺脫輪迴;入世與之相反,入世是在世俗中打滾,為名利所奮鬥,甚至不惜出賣自己的靈魂,為煩瑣小事所憂愁,在滾滾紅塵中庸碌的生活。
  • 佛教:什麼是「入世出世救世」?
    社會一般人,對佛教認識不清,甚至誤解,大都是由於對佛教的「入世」、「出世」、和「救世」三種精神的意義不了解。這裡所說的「世」,乃是世間或世界的簡稱。什麼是世間呢?「世」,是指時間,所謂過去、現在、未來稱三世;「間」,指空間,所謂上下四方四角,稱十方。
  • 老子生平(三):出世與入世
    【隱居出世之一·居於沛地】中國古代學者很喜歡用「出世」與「入世」來形容一個人的生存狀態。「入世」的人喜歡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很早就預定好的人生藍圖上。「出世」的人說,「入世」之人被功名利祿彌蒙了雙眼,實在不過是在紅塵中被遊戲了一把;對此,「入世」之人嗤之以鼻,他們認為那些「出世」的傢伙不過是對現實生活的逃避,人生一世難道就是來種菜念經的嗎?若不能成就一番事業,又怎對得起這一世為人?
  • 道教是如何兼修出世與入世的?
    歷代很有學者都對道教有一定的誤解,說道教的的思想消極避世如是等等。又有言,道家是出世之學,儒門是入世學問。抱有這樣的想法,只能說是你還不懂道教。 那麼什麼是出世入世,又為什麼要出世入世? 所謂出世,是指修道者隱居避塵,專注於自己的身心修煉;或者出離世間,使自己身心清靜自然。所謂入世,是指修道者入於世間以解除眾生痛苦、普度眾生。 其實,簡單來講,出世就是希望超脫俗世生活中爭名奪利,例如常說的山中隱士。入世是在俗世生活中實現自己的價值。
  • 出世文化與入世文化
    秦二世時,趙高成為宰相,一天上朝,趙高牽來一頭鹿,獻給秦二世,說這是一匹好馬,秦二世說:這明明是一頭鹿,怎麼可能是馬呢?趙高對秦二世說:你可以問一問下面的這些大臣。大臣們有的說是馬,有的說是鹿。散朝之後,說鹿的人被趙高紛紛治罪甚至處死,而說馬的人則加官進爵,這便是指鹿為馬。
  • 關於出世與入世的哲學反思
    地球只有一個,人類共同生活在同一個世界之下,但受制於人類的感官,人們所觀察到的世界卻是有限的。於是,生活在同一個世界之下的人們,受到環境的阻隔,心中對這個世界形成了不同的印象。由於人類邏輯思考和判斷的的基礎是自己心中對這個世界的印象,人們心中對世界彼此不同的印象,便形成了不同的觀點。
  • 道家是怎樣說出世和入世呢?
    道家是怎樣出世和入世的呢?那就是無為而無不為,有的人就會問了,你的意思難道說,不做就等於做了所有的事情,這樣理解就不對了,這裡的無為是指不人為地做事,什麼叫不人為地做事呢?首先這個人和為字加起來是什麼字——偽,偽就是造作,道家反對偽,反對造作,道家是中國哲學,凡是中國哲學都有著同一個立場就是天人合一,只不過儒家是講人,而道家講的是天,按照道家以天的出發點來看,認為人類一切苦惱都來自人類自己,所以道家講的就是要我們做減法,叫做為道而損,損之又損,損就是減少,減少人為的因素。
  • 是出世修行好?還是入世修行好?
    真正領悟禪機的人,能如風般自由來去於紛亂塵世間,如「孤雲出帕,去留一無所系;朗鏡懸空,靜躁兩不相干」。雖然天天吃飯,卻沒咬到一粒米;雖然日日行走,卻不曾踩過一方土。誰不知水往低處流?但水的上升或下降又是由誰來決定的呢?我們不能決定雲水的升降,但我們可以決定自己的人生。
  • 一半出世一半入世,以出世的思想做人,以入世的思想做事
    04半出世半入世才是人生真諦有這樣一個故事。青年以羨慕的口吻跟禪師說:「禪師,如果有一天我看破紅塵時, 我一定會跟您一樣出家學道。不過我出家後, 不想跟您一樣居無定所到處遊方, 我會找一個隱居的地方, 好好參禪打坐, 而不再拋頭露面。」無相禪師含笑問道:「哦!那你什麼時候會看破紅塵呢?」
  • 如何理解道教的出世與入世?
    我們稱呼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就是出世,民間老頭老大大稱呼老天爺就是入世,黃石公就是出世,張良就是入世,李白尋仙來道就是為了尋求出世,他的詩詞就是入世。道教的出世和入世,從來都分不開,而是有些人人為的分開而已,當所有人都西服馬褂的時候,穿個道袍就是出世了。
  • 【佛教文化】出世與入世如何才能兩全其美?
    於是很多人就會嚮往出世的超然,可是同時又不願放棄世俗的事業和生活。如何才能做到這二者並行不悖呢? 在現實人生中,要把出世與入世統一起來確實不易。積極入世,容易陷入對世俗的執著,結果活得很累。而追求出世,又會遠離和放棄塵世的一切,感覺不近人情。這兩種情況似乎都不理想。 如何才能讓二者並行不悖呢?
  • 金無箴:一個入世又出世的女人
    說她聰明,說她冷靜,說她才華橫溢,說她義氣,說她柔軟有心計,都不夠貼切。她是個入世又出世的女人。舉止談吐全是閨秀氣質,甚至被抓到土匪窩還是滿口斯文,這麼看堪稱是當時文化教條的典範,這是無箴的入世;但這些表象下的她和土匪做朋友,拿貢品做刺繡參詳,在天牢裡和皇帝談戀愛,可謂什麼出格做什麼,她說是事情逼到那裡,情非得已,或許。但卻情非得已的那麼坦然,讓我由衷的欣羨。這是無箴的出世。
  • 妙澤:入世修行的根本目的乃是為了出世
    不過,我們更要明白的是,修行本身也是一種矛盾的統一,有了出離心後,修行的下手處卻又是「入世」的。進一步說,就是一個修行人根本不要分別什麼出世入世,正因為他不能迴避一切世俗中的因果,他當下就可以如法實踐佛學,一切事,一切人,一切時,一切境,一切物,都應該成為他修行的好道場。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離此到彼不是真修行,真正的修行者之心態一定是活在當下的。
  • 出世文化與入世文化新解
    公司這種形式的存在,使得社會形成了兩種文化形式,即出世文化與入世文化。所以,要想取得最終的成功,就必須研究適應世界運行變化的規律,做到順勢而為,從而取得最終的成功,這樣的文化便是出世文化,中國古代的兵書,例如《孫子兵法》,便是出世文化的代表,在數千年的之後的今天依然實用。
  • 出世是覺悟,入世是慈悲
    出世是覺悟,入世是慈悲  如果給娛樂圈畫個大的圈圈,就能把整個世界都畫進去,世界就是一個娛樂村。如果給自己畫個圈圈,娛樂就是自己內心世界的一份快樂。  大家會想,延參法師,我們怎麼老是在娛樂節目裡面看到你?
  • 出世情懷與入世衝動
    一出世與入世這一對觀念還是很中國的,我對語言沒有研究,沒有考證過它們最早的出處,但應該不是外來語。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剛剛到日本留學的時候,發現許多從小熟悉的詞語,原來都是從日文轉口翻譯進來的,頗感錯愕。但是學到日文裡「出世」一詞,不禁失笑,因為日語的「出世」的意思是在社會上出人頭地,和中文幾乎恰恰相反的。
  • 人生的終極目標是什麼,或者說最佳狀態是什麼?入世還是出世?
    人生的終極目標是什麼,或者說人最佳的理想狀態是什麼?入世還是出世?誰也不想朝九晚五的上班,拼命掙錢的樣子雖然很帥,卻是人所不願。但凡有一絲辦法,誰也不想如此狼狽不堪的活著。就為了那二兩紋銀,卑躬屈膝的求人,謹小慎微的做事。在生活面前,人的面子算個球。
  • 鬼谷子人生全息智慧體系:入世與出世,性與命兩雙修
    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乃至一個家族、一個人其安身立命的智慧究竟是什麼呢?鬼谷子用他的智慧體系做了回答,那就是入世與出世雙修,性與命雙修。同時他們又不斷探索出世的修仙之術,希望獲得永生。這就給後人提供了人生的兩個道路:出世與入世。在諸子百家智慧的產生過程中,自然形成了兩個派別:一個是以儒家、墨家為主的顯學,也叫出世智慧,以出將入相為最高目標,特別是儒家的入世宏願: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己任,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不為名相則為名醫。
  • 入世為先,出世為後,出入自如,方成大道
    佛祖在入世之後,出世參悟人生的真理,最終又入世去幫助世人脫離苦海,經歷了從入世,到出世,最後能出入自如的境界。修行和參悟都離不開世事,唯有先入世,了解世事,才可以觀照世事,參悟世事,一味地出世是不可能參透世事的。出世的最終目的也是入世,幫助世人解脫。真正的修行,一定是要經過入世、出世、再入世這麼一個過程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