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我國在抗戰期間對待俘虜採取的是寬大政策,優待俘虜,這也符合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傳統美德。戰爭結束後,絕大多數日本俘虜被安全遣返。而「戰鬥民族」的蘇聯人就不一樣了,被俘的那段歲月成了許多蘇日戰爭倖存的日俘一輩子都抹不去的噩夢。抗日戰爭中的日本戰俘回國與蘇日戰爭的倖存者交流後感嘆:「幸虧被中國軍人俘虜了,要是被蘇軍俘虜,下場將慘絕人寰。」當年蘇聯對這些日本戰俘做了什麼,讓他們回想起來無不膽寒呢?

二戰初期,蘇日仍舊保持著友好的關係,甚至還籤訂了友好條約。戰爭後期,蘇日兩國之間的利益衝突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1945年8月9日凌晨,150萬強大蘇軍同時從東、西、北三個方向,對霸佔著中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發起了猛烈的攻勢。被譽為「皇軍之花」的關東軍面對著蘇聯的鋼鐵洪流被瞬間擊潰了。蘇日大戰中,有8.3萬關東軍陣亡,60萬日軍淪為蘇軍俘虜。那這幾十萬日本俘虜被俘後過得好嗎?

這60萬俘虜過得可沒那麼「幸福」,他們沒有被優待,也沒有被遣送回國,而是被蘇聯當局一個文件就送到了西伯利亞苦寒之地,去充當了免費勞動力。由於日本戰俘人數眾多,接收俘虜的工作準備的也不夠完善,絕大多數俘虜的住所還是他們自己去修建的。材料工具有限,這些日本戰俘們只能修建最簡單的窩棚棲身。

關東軍是在夏季被蘇軍俘虜的,當他們到了西伯利亞的時候,冬天就到來了。顯然,這些手工修建的簡易房不能抵禦西伯利亞的嚴寒,而且西伯利亞經常有暴風雪,倖存的日本戰俘回憶稱:「由於住所簡陋,每次暴風雪過後,就有很多木屋被壓塌」。過冬棉衣更是日本戰俘們的奢求,第一個冬天過去的時候,就有5萬多名日俘被活活凍死。

寒冷是蘇聯對待日本戰俘的第一個殘酷的手段。其次就是飢餓,西伯利亞地區氣候險惡,物資匱乏,當地的蘇聯民眾都經常沒有食物,更別說分給日本戰俘一點吃的了。最後餓死的比凍死的還多。第三個手段就是勞累,把這些日本戰俘遣往西伯利亞可不是讓他們去賞雪景享福的,而是讓他們去修公路、鐵路等一些基礎設施。吃不飽,穿不暖的日本戰俘不堪重負,累死的也不計其數。最後一個手段就是槍決,那些在勞動過程中偷懶,不聽管教的,都被蘇聯簡單粗暴地解決掉了。就這樣,六十多萬日本戰俘最終只有不到三十萬人回國了。

倖存回國後的日本戰俘中有一個叫加川治良的日本軍人回憶錄裡這樣寫道:「關押了2000多人的茨塔沃戰俘所就是一處「人間地獄」,那裡每時每刻都在死亡。因為死亡的人數實在太多了,最後那位擔任所長的蘇軍軍官也被追究責任,最後送進了勞改營。」 在蘇聯被俘期間的悲慘遭遇成了那些戰犯們心中永遠的傷疤。侵華日軍在中國大地上燒殺搶掠,無惡不作,這也是他們罪有應得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