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壇祭日典儀中斷160年後復原(圖)

2020-12-11 騰訊網

  昨天,中斷了160多年的「祭日典儀」在日壇公園彩排,圖為現場觀眾和表演者一起行太陽禮。本報記者 方非攝

  本報訊(記者李洋)今天是春分,已中斷160餘年的日壇祭日典儀將首次恢復。至此,京城「天、地、日、月」四大祭祀典儀都已恢復表演。在昨天先期進行的「彩排」中,數百市民親身感受到祭日禮儀的莊嚴,並親自行了一次「太陽禮」表達對自然的崇敬。

  昨天上午9時30分,日壇公園的圓壇內圍滿了前來參觀的市民。時辰一到,觀眾的目光都向圓壇西門望去。在圓壇的四個門中,其他三個都是一門二柱,只有這西門是三門六柱,是古代君王行祭祀大禮時進入的正門。「因為祭祀日神的時間應該是春分之日的日出之時,從西門向東走,一來凸顯對日神的尊崇,二來可順承東來的紫氣。」伴隨著主持人的講解,觀眾們這才知道祭祀的細節均含有深意。

  這時,中和韶樂奏響,「乾隆皇帝」帶著十餘位大臣緩緩走入。拜壇上,正東方向已擺好大明神位,也就是太陽神的神位。盛放祭品的器皿都是紅色的,象徵太陽的顏色。當祭日的隊伍全部就位後,贊引官洪亮的嗓音響起:「就位—跪、叩、興!」「皇帝」按照指引,恭恭敬敬跪拜在神位前,請神從天界下到凡間,獻上玉和帛,並上香。之後又帶領大臣行初獻禮、亞獻禮、終獻禮,每次獻禮都要跪拜磕頭,並獻上爵。

  古代的祭日不允許平民百姓參加,今天的祭日卻是百姓隨意觀看。不過,光看還不行,要一起行「太陽禮」。就在皇帝跪拜的同時,主持人也招呼在場所有觀眾,「請大家起立,雙腳分開與肩同寬,兩小臂以肘為軸水平緊貼於胸,雙手握拳,左手在外,右手在內,寓意中華民族團結一心;小臂呈水平狀,象徵與大地平行,把希望交給太陽。」

  祭日典儀策劃者、朝陽區文化館館長徐偉介紹說,祭日是農耕社會裡人類對太陽的一種原始崇拜。在已經脫離農耕社會背景的當代城市,恢復祭日是為了傳承「禮」文化。如果前來觀摩典儀的市民僅僅是舉著相機攝像機的看客,儀式就只是一個表演而已。因此,主辦方才自創了「太陽禮」,希望大家一起參與,一起迎接初升的太陽,嚮往和平、光明,祈盼太陽神保佑祖國繁榮富強,國泰民安。

  伴隨著儀式進行,64位樂舞生在拜壇下面相繼跳起武功舞和文德舞,分別表示武得天下,文治天下的含義。當然,這兩種舞蹈更像是造型,一個動作會維持較長時間。與之配合的音樂也是一字一音,非常緩慢肅穆。

  約一個小時的儀式結束後,很多觀眾還在繼續觀看圓壇外關於祭日典儀的詳細介紹,希望多學些關於傳統文化的知識。還有更多市民參與朝外街道在公園內組織的「春分朝陽」民俗文化節。欣賞到了泥人、麵塑等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展覽展示。

相關焦點

  • 北京舉行祭日典儀 中斷160年後復原
    北京舉行祭日典儀 中斷160年後復原
  • 北京日壇公園舉行春分祭日典儀
    這是在北京日壇公園進行的清代祭日典儀現場(3月21日攝)。當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春分。北京市朝陽區文化館在日壇公園開展「春分朝陽」群眾文化活動,展示日壇祭日典儀及相關祭祀禮樂。朝陽區復原祭日典儀基本按照清代祭日儀軌,還原了服飾、道具、樂器等,並對部分細節進行調整。自2011年朝陽區首次恢復清代日壇祭祀典儀以來,該活動已作為「春分」的文化活動固定下來。新華社發
  • 春分日 日壇重現祭日典儀
    新京報訊 3月21日,春分,上午10時,日壇公園上演祭日典儀表演。扮演皇帝和陪祀官的演員們面向東方行祭禮,16種樂器合奏起雅樂,祭日典儀表演長達一個小時。今天,第十三屆「春分·朝陽」文化節同時在日壇公園開幕,朝陽區文化和旅遊局、朝外街道組織了非遺互動展示、傳統體育體驗、惠民推廣宣傳等活動。復原清代祭日典儀。演員在演示清代祭日典儀上的武功舞。市民挑選小泥人。市民體驗春分立雞蛋。
  • 北京日壇公園舉行春分祭日典儀 (1/5)
    北京日壇公園舉行春分祭日典儀/5) "← →"翻頁 3月21日,祭日典儀現場
  • 古代春分民俗花樣多:皇帝「祭日」 民間「祭社」
    民俗學者蕭放表示,古代皇家會在「春分」日舉辦「祭日」活動,以示對日神的崇拜。而民間則會舉辦「祭社」活動,祈求來年五穀豐登。在北京民間,春分前後有吃「太陽糕」的習俗,意為「步步高升」。而在湖北一些地區,「春分」亦是「花朝節」,象徵著少女的成年禮。
  • 朝陽重現「春分祭日」典儀
    2018-03-22 08:42:15 來源:北京日報    春分祭日,秋分祭月。昨天時值二十四節氣的「春分」,由朝陽區文化委主辦,朝陽區文化館、朝外街道辦事處支持的壇廟文化非遺展示「春分祭日」典儀,在日壇公園舉行。千餘名居民現場共同領略傳統非遺魅力,祈福國泰民安。    儀式主要分為三部分:滷簿儀仗、樂舞和祭禮。其中,滷簿是典禮的儀仗隊,原本是為皇帝出行開路,由寶象、導象、靜鞭、旌旗、幡、傘蓋等組成。
  • 北京日壇公園——
    如果您今天還想在北京逛一逛,也可以考慮逛逛北京的公園哦~北京日壇公園綠樹成蔭,鮮花眾多,悠閒舒適,美不勝收,一個休閒身心的好地方!北京城東南西北有四個壇,它們是天壇、地壇、月壇、日壇。日壇,是明清兩代帝王朝拜太陽神的地方,在明嘉靖九年圈建。日壇,是北京「九壇八廟」之一,是明、清兩代帝王祭祀大明之神的地方,又名朝日壇,2002年被評為北京市首批精品公園。
  • 知道北京天壇,地壇、日壇、月壇知道嗎
    大家都知道北京天壇是國家5A景區,在北京各種宣傳畫中出現的頻率很高,天壇的祈年殿也是北京標誌性建築之一。天壇是為明、清兩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穀豐登之場所。那麼你知道北京還有地壇、日壇、月壇嗎?它們有什麼用途?分別是什麼級別景區嗎?北京地壇位於北二環外,與雍和宮一路之隔。
  • 天南地北日東月西,日壇公園為方形,賞心悅目
    盡頭是一幅祭日五彩壁畫,中間是太陽神金鳥,下面是帝王及百姓一同祭拜太陽神的場景。兩側是后羿射日和夸父追日的故事,場面莊重熱烈。祭日是日壇公園的靈魂,公園大門有太陽神標誌。公園裡還有六塊石雕講的也是祭拜太陽神金鳥故事。 日壇公園最著名的是祭壇,可惜現在沒有向公眾開放。從紅色圍牆的大門柵欄裡隱約能看到祭壇和高高的漢白玉立柱。紅牆外面有祭日配套的祭器庫,樂器庫和棕存庫,是當年存放祭日物品的。
  • 五壇八廟一口鐘—日壇公園遊玩
    朝日壇位於北京舊城朝陽門外,是明清兩代皇帝每年春分之日祭祀大明之神(太陽)的地方。新中國成立以後,北京市人民政府決定將日壇擴建,開闢為公園既後來的日壇公園。從日壇公園南門進入後會看到一面國旗升在中間隨風飄揚。
  • 北京行政區劃歷史上絕版的變遷:東城區劃出朝外日壇地區給朝陽區
    北京作為一個古都,原本有四個壇,天壇、地壇、日壇、月壇,分別位於北京的城的南北東西。並且這四個壇目前也都是公園。天壇和地壇比較大,而日壇和月壇則比較小。北京朝陽門外和建國門外地區的地圖實際上,北京的日壇公園就是朝陽門外和建國門外地區的中心,朝陽區的區政府其實也位於日壇公園北側。
  • 豎雞蛋、粘三角、推鐵環……日壇公園春分文化節,年代感十足
    參與「太陽禮」、學非遺手藝、和藝術家同臺唱歌……今天(21日)上午,第十三屆「春分·朝陽」文化節在日壇公園開幕。現場劃分為非遺互動區、傳統體育體驗區、惠民推廣宣傳區、新中國70年華誕風採展示區、朝陽風貌展示區、歷屆春分朝陽回顧區六大區域。
  • 北京五壇之一,是明清時期祭祀太陽神的場所!
    日壇是北京著名文物古蹟五壇之一,始建於明代1530年,是明清兩代帝王朝拜太陽神的地方。公園主要景觀有園壇、西天門、北天門、神庫神廚、宰牲亭、具服殿、祭日壁畫、西南景區、曲池勝春、玉馨園、牡丹園、老年活動區等,對皇家禮制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過來看看。每年春天,公園內鮮花盛放,也是踏青賞花的好去處。
  • 祭壇篇——北京五大壇遊玩攻略
    很多朋友都知道北京的天壇和地壇,準確的說是天壇,地壇,日壇,月壇和先農壇,合在一起稱為「北京五壇」,主要是古代用來祭祀的場所。交通:地鐵2號線雍和宮站下地鐵5號線和平裡北街站下時間:旺季:06:00-21:30淡季:06:00-20:30門票:2元推薦理由:這裡交通方便,地理位置優越,一年四季都會有不同的活動,特別是秋天的銀杏和冬天的廟會,好不熱鬧,舊時這裡是皇家祭祀「皇地祇神」的場所,也是北京五壇的第二大壇
  • 北京天地日月壇布局中的陰陽平衡思想
    天壇地壇日壇月壇布局 地壇是1530年明朝嘉靖皇帝所建,位於北京內城北方。祭壇拜臺周圍設計有方形澤渠,原名方澤壇,嘉靖十三年改為地壇。地壇是明清兩朝皇帝祭祖「皇地祗神」即地神的地方 天壇是古代皇家祭天建築,位於北京內城南方,明朝永樂18年由朱棣皇帝下令修建。天壇是明清兩朝皇帝於每年「冬至」祭天、「孟春」祈谷、「夏至」祭雨的地方。 日壇、月壇均是公元1530年明朝嘉靖皇帝9年所建。
  • 北京有天壇、地壇、日壇、月壇和先農壇,請問月壇是幹什麼用的?
    其中,五壇為天壇、地壇、日壇、月壇和先農壇。顯然,月壇是五壇之一。請注意,祭祀月亮的場所月壇在城西,祭祀太陽的場所日壇(也叫朝日壇)在城東;祭祀月亮的時間,一般為秋分日亥時(晚上21點至23點),迎月出;祭祀太陽的時間,一般為春分日的凌晨(早上3點至五點),迎日出。這樣的安排,是符合陰陽五行學說和封建禮制的要求的。
  • 圓明園160周年|復原後的圓明園讓人震撼,更讓人心痛!
    2020年10月18日,圓明園罹難160周年,免費對公眾開放,讓更多人的走進園中,銘記歷史。1860年10月18日,被西方列強搶掠、焚毀,園林建築被毀殆盡、無數珍寶不知去向,被譽為「萬園之園」的圓明園逐漸淪為荒園廢園。這也就是如今我們走進圓明園看到斷壁殘垣的原因。
  • AR技術復原北京四九城原貌 重現舊時民俗生活(圖)
    AR技術復原北京四九城原貌 重現舊時民俗生活(圖) AR技術復原北京四九城原貌 重現舊時民俗生活據悉,這是一家公司發起的一場通過增強現實(AR)技術「復原」朝陽門的行動。北京晨報記者在現場發現,通過手機App對準地鐵站張貼的巨幅朝陽門手繪圖拍照,觸發AR小程序後,元末明初時期老百姓在朝陽門的各色各樣生活場景和解說就會出現在手機屏幕上。
  • 真實古屍復原圖,網友評價:若干年後,鳳姐的復原圖會不會是Angela...
    這是小河墓地出土女屍復原圖科學測定該女子死時為四十五歲左右,生前身高1.57米,現重10.1千克,血型為O型,出土時她仰臥在一座典型風蝕沙質土臺中,墓穴頂部覆蓋樹枝、蘆葦、側置羊角、草簍等香妃香妃,200多年前,我國西疆維部一位滿身溢香的奇女子,在乾隆的寵愛下顛倒眾生。依據其遺骨照片復原佳人原貌,看著接現代美女李冰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