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春分民俗花樣多:皇帝「祭日」 民間「祭社」

2020-12-09 環球網

【環球網文化頻道報導】今天是農曆二月十五,又是一年春分日。「春分」是太陽黃經一個輪迴的開始,「分」字是指九十天之春分為兩半,自此進入風和日麗、萬紫千紅的爭媚時節。

在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中,「春分」沒有「立春」那麼熱鬧,主要被視為指示農業生產的農耕節氣。民俗學者蕭放表示,古代皇家會在「春分」日舉辦「祭日」活動,以示對日神的崇拜。而民間則會舉辦「祭社」活動,祈求來年五穀豐登。在北京民間,春分前後有吃「太陽糕」的習俗,意為「步步高升」。而在湖北一些地區,「春分」亦是「花朝節」,象徵著少女的成年禮。

帝王春分祭祀「太陽神」 以示崇拜自然

在古代,「春分」時節最重要的儀式是「朝日」,又稱祭日,這個古老的傳統始於周朝。民俗學者蕭放介紹道,「古人講究『朝日夕月』,自春分起逐漸晝長夜短,陽氣上升,因此要祭祀太陽神。到了秋分,晝短夜長,就要開始祭祀月亮神。」

2012年3月20日,北京日壇上演皇帝祭日典儀。(圖片來源:中新網)

據《禮記》記載:「祭日於壇。」唐代孔穎達做疏稱:「謂春分也。」此俗歷代相傳。清人潘榮陛在《帝京歲時紀勝》中說:「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國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可見,祭日雖然比不上祭天與祭地典禮,但是相關禮俗也頗為隆重。

古代帝王的「祭日」場所大多設在京郊,北京日壇便是明清兩代皇帝「祭日」之處。每到春分日太陽升起的時刻,皇帝就好似國旗班升旗手一樣,前往日壇舉行「朝日」儀式。每逢甲、丙、戊、庚、壬年份,皇帝親自祭祀,其餘的年歲則由官員代祭。

近十幾年來,中斷已久的「天、地、日、月」四大祭祀活動陸續在北京復原。

2012年的春分,中斷160餘年的皇帝日壇祭日典儀在日壇公園再度上演。演員們依據清代文獻記載的禮儀,復原了當時的服裝、道具、樂器,重現清代皇帝日壇祭日的盛況。祭日當天,消失多年的雅樂樂器齊聲而鳴,數百名觀眾與「皇帝」共同行「太陽禮」表達對自然的崇敬。

春分前後,正是兒童出遊放紙鳶的日子。(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古代百姓祭社神 湖南安仁仍存「趕分社」習俗

在古代,春分前後也是春社日,民間及官府祭祀社神祈求豐年的日子。

「社神」又被稱作「土地神」,是神話傳說中知名度比較高的神仙。土地神守護著一方土地,也護佑著這方土地上的百姓。因此,每到春社日和秋社日,鄰裡鄉親便會集結起來,殺牛宰羊獻祭酒,舉行儀式祭社神。

「古人常說的『江山社稷』,其中的『社』和『稷』指代的便是土地神和穀神。」民俗學家蕭放介紹道,這一習俗在唐宋時期很盛行,曾有不少詩詞描繪此場景。例如「蕭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描寫的便是宋代春社敲鑼打鼓的喜慶場景。

儘管年代久遠,古老的「祭社」儀式並未失傳,湖南省郴州市安仁縣就保留著「趕分社」的儀式。據了解,安仁的「趕分社」融合了祭祀活動和中草藥交易,這種模式也為當地藥材產業發展注入了新活力。據安仁縣當地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春分時節,該縣共吸引了來自廣東、雲南、貴州等多個省份的醫藥商、遊客達20多萬人,場面十分熱鬧。

京城百姓請食「太陽糕」 湖北女孩相約穿耳洞

有關春分的習俗多與「祭祀」有關,就連「春分」節氣的時令美食也是由「祭品」衍生而來。據北京民俗學會秘書長高巍透露,春分前後,北京地區的百姓有吃「太陽糕」的習俗,這道香甜軟糯的糕點原本是「祭日」的供品。

據說清代宮門口外有一家專做年糕的小店,喚作「袁記齋」。這便是大名鼎鼎的「年糕袁」的前身。那時候,京城走街串巷的年糕小販一大清早便聚集在這裡批購太陽糕,相傳這道獨門糕點是得到慈禧太后欽定的。

此外,在湖北的一些地區,農曆二月十五日亦是「花朝節」,「從時間上來看,與『春分』相差無幾。」民俗學家蕭放表示,在古時,很多女孩會選擇在「花朝節」穿耳洞,象徵著自己長大成人。因此,「花朝節」也有古代女性成年禮的寓意。

相關焦點

  • 古代春分民俗:舉行求子嗣儀式 校對度量衡器具
    中新網3月21日電(上官雲) 今天是傳統的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春分,一些關於春分曾有的習俗也在網上悄然流傳,如吃春菜,送春牛圖等。為此,記者電話採訪知名民俗學者蕭放。蕭放告訴記者,春分多作為農耕節氣看待,在民俗上體現不多,飲食亦無太多特殊習俗;至於「送春牛圖」則是立春時節所有的活動。
  • 「春分」名稱淵源,春分時節話民俗!
    春分春分也是節日和祭祀慶典,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禮記》:「祭日於壇。春分皇帝日壇祭日03春分時節話民俗01、最為流行的就是」春分立蛋「。春分立蛋實際是源於立春立蛋,也有秋分立蛋。「春分到、蛋兒俏」,民間有著「春分立蛋」的習俗,究竟春分這一天雞蛋真的更容易豎起來嗎?還是有著別樣的寓意呢?
  • 話「春分」民俗:「春分到 蛋兒俏」
    春分是個比較重要的節氣,它不僅有天文學上的意義:南北半球晝夜平分;在氣候上,也有比較明顯的特徵,春分時節,我國除青藏高原、東北、西北和華北北部地區外都進入明媚的春天,在遼闊的大地上,楊柳青青、鶯飛草長、小麥拔節、油菜花香。   我國古代將春分分為三候:「一候元鳥至;二候雷乃發聲;三候始電。」便是說春分日後,燕子便從南方飛來了,下雨時天空便要打雷並發出閃電。
  • 今天春分,晝夜平分:春分麥起身,一刻值千金;民俗及美食是啥?
    春分,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四個節氣。古時稱春分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在春分這一天,太陽直射在赤道上,南北半球晝夜平分,也就是說,白天和黑夜的時間相等。俗話說:「春分麥起身,一刻值千金」,一場春雨一場暖,春雨過後忙耕田。春分到了,我國大部分地區進入了溫暖明媚的春天——小草開始長高了、油菜花開了、楊柳變綠了、鳥兒們飛來飛去。春分這天,都有哪些民俗活動呢?
  • 春分是什麼意思象徵著什麼 春分有哪些習俗
    春分祭日     原標題:春分是什麼意思象徵著什麼 春分有哪些習俗     「天將小雨交春半,誰見枝頭花歷亂」,今天是二十四節氣之一的春分,此時晝夜平分,隨著氣溫升高,全國許多地方春光明媚、草長鶯飛。在這一天,人們「豎蛋」、送春牛圖,隨著戶外活動的增加,「踏青」的大幕漸漸拉開。
  • 春分日 日壇重現祭日典儀
    新京報訊 3月21日,春分,上午10時,日壇公園上演祭日典儀表演。扮演皇帝和陪祀官的演員們面向東方行祭禮,16種樂器合奏起雅樂,祭日典儀表演長達一個小時。今天,第十三屆「春分·朝陽」文化節同時在日壇公園開幕,朝陽區文化和旅遊局、朝外街道組織了非遺互動展示、傳統體育體驗、惠民推廣宣傳等活動。復原清代祭日典儀。演員在演示清代祭日典儀上的武功舞。市民挑選小泥人。市民體驗春分立雞蛋。
  • 北京日壇公園舉行春分祭日典儀
    這是在北京日壇公園進行的清代祭日典儀現場(3月21日攝)。當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春分。北京市朝陽區文化館在日壇公園開展「春分朝陽」群眾文化活動,展示日壇祭日典儀及相關祭祀禮樂。朝陽區復原祭日典儀基本按照清代祭日儀軌,還原了服飾、道具、樂器等,並對部分細節進行調整。自2011年朝陽區首次恢復清代日壇祭祀典儀以來,該活動已作為「春分」的文化活動固定下來。新華社發
  • 朝陽重現「春分祭日」典儀
    2018-03-22 08:42:15 來源:北京日報    春分祭日,秋分祭月。昨天時值二十四節氣的「春分」,由朝陽區文化委主辦,朝陽區文化館、朝外街道辦事處支持的壇廟文化非遺展示「春分祭日」典儀,在日壇公園舉行。千餘名居民現場共同領略傳統非遺魅力,祈福國泰民安。    儀式主要分為三部分:滷簿儀仗、樂舞和祭禮。其中,滷簿是典禮的儀仗隊,原本是為皇帝出行開路,由寶象、導象、靜鞭、旌旗、幡、傘蓋等組成。
  • 北京日壇公園舉行春分祭日典儀 (1/5)
    北京日壇公園舉行春分祭日典儀/5) "← →"翻頁 3月21日,祭日典儀現場
  • 春分節氣的趣味民俗
    春分成了豎蛋遊戲的最佳時光,故有「春分到,蛋兒俏」的說法。豎立起來的蛋兒好不風光。   吃春菜  嶺南風俗:  昔日四邑(現在加上鶴山為五邑)的開平蒼城鎮的謝姓,有個不成節的習俗,叫做"春分吃春菜"。"春菜"是一種野莧菜,鄉人稱之為"春碧蒿"。逢春分那天,全村人都去採摘春菜。在田野中搜尋時,多見是嫩綠的,細細棵,約有巴掌那樣長短。
  • 春分麥起身,一刻值千金:忙春耕聽春雷吃春菜,惜春有時
    春分日是每年3月20日或21日。「春分」之名包含兩層含義。一是平分晝夜。漢代董仲舒的《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曰:「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春分前後,太陽光直射赤道,世界各地的晝夜都幾乎等長。所以《禮記》、《呂氏春秋》等文獻稱「春分」為「日夜分」,民間也有「春分秋分,晝夜平分」的諺語。二是將春季一分為二。
  • 北京日壇祭日典儀中斷160年後復原(圖)
    本報記者 方非攝   本報訊(記者李洋)今天是春分,已中斷160餘年的日壇祭日典儀將首次恢復。至此,京城「天、地、日、月」四大祭祀典儀都已恢復表演。在昨天先期進行的「彩排」中,數百市民親身感受到祭日禮儀的莊嚴,並親自行了一次「太陽禮」表達對自然的崇敬。  昨天上午9時30分,日壇公園的圓壇內圍滿了前來參觀的市民。時辰一到,觀眾的目光都向圓壇西門望去。
  • 明日3月21日0時15分春分 春分節氣的來歷由來及傳統習俗
    陰陽出入上下篇》說:「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有《明史?歷一》說:「分者,黃赤相交之點,太陽行至此,乃晝夜平分。」所以,春分的意義,一是指一天時間白天黑夜平分,各為12小時;二是古時以立春至立夏為春季,春分正當春季三個月之中,平分了春季。中國古代將春分分為三候:「一候元鳥至;二候雷乃發聲;三候始電。」便是說春分日後,燕子便從南方飛來了,下雨時天空便要打雷並發出閃電。
  • 唐寧遠:「春分」邂逅最美古詩詞
    網圖「春分」既是節氣,也是節日。我國古代將春分時節分為三候:「一候元鳥至;二候雷乃發聲;三候始電。」春分傳統習俗還有「春祭」「犒勞耕牛祭祀百鳥」「吃春菜」等習俗。盧照齡《歌儲宮第六》寫的是「春祭」郊禖(郊禖是古帝王求子所祭之神)的景象:「波澄少海,景麗前星。高謀誕聖,甲觀升靈。承規翠所,問寢瑤庭。宗儒側席,問道橫經。山賓皎皎,國胄青青。黃裳元吉,邦家以寧。」春分祭日源於周代。《禮記》:「祭日於壇。」
  • 二十四節氣-春分·陽曆3月20-21日
    是春季90天的中分點,每年農曆二月十五日前後(公曆大約為3月20-21日期間),南北半球季節相反,北半球是春分,在南半球來說就是秋分。春分是伊朗、土耳其、阿富汗等國的新年。 春分也是節日和祭祀慶典,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周禮天子日壇祭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
  • 古代春分,竟是與中秋節並列的大節日
    明日春分。關於春分,古代史籍有大量的記載: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載:「春分日,民並種戒火草於屋上。有鳥如烏,先雞而鳴,架架格格,民候此鳥則入田,以為候。」漢代董仲舒《春秋繁露》則記述:「至於仲春之月,陽在正東,陰在正西,謂之春分。
  • 二十四節氣之春分:古人的詩作如何寫春分?
    繼驚蟄後我們迎來了今年的第四個節氣——春分。在古代春分不僅僅是一個節氣,還被賦予了更多的意義,在這種情況下自然是不會少關於春分時節的詩作,今天我就來分享幾首。佚名在我們的語文課本上常常會見到,佚名是指不知道作者,或者不明身份的人,這些無名氏也貢獻了許多好的作品,比如今天這首:《春分》春分雨腳落聲微,柳岸斜風帶客歸.
  • 春分是幾月幾日?是什麼意思?春分節氣的特點簡介
    春分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春分節氣期間,我國各地幾乎晝夜平分,白天和夜晚的時間等同,這是因為春分期間太陽直射在地球赤道的緣故,那麼2020年春分是幾月幾日呢?接下去就帶大家詳細了解一下吧。
  • 春分和立春有什麼區別?2019年春分是哪天春分節氣由來和習俗
    春分是立春嗎?對於春分和立春有很多人還「傻傻的不清楚」,這是兩個節氣同樣帶有「春」字,稍不注意還以為是一個意思。這就弄混淆了。立春是每年的2月4日或5日,春分是每年3月20日或21日。那麼立春和春分的區別是什麼?2019年春分是哪天?整理春分節氣由來和春分習俗。
  • 春分的分是什麼意思 春分有哪些習俗禁忌你都知道嗎?
    【陌上花開燕子歸春色平分韶光慢】3月21日是春分,二十四節氣中第四個節氣,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點。古代將春分分為三候:一候元鳥至;二候雷乃發聲;三候始電。這一天南北半球晝夜均等,在民間,有立蛋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