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文化頻道報導】今天是農曆二月十五,又是一年春分日。「春分」是太陽黃經一個輪迴的開始,「分」字是指九十天之春分為兩半,自此進入風和日麗、萬紫千紅的爭媚時節。
在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中,「春分」沒有「立春」那麼熱鬧,主要被視為指示農業生產的農耕節氣。民俗學者蕭放表示,古代皇家會在「春分」日舉辦「祭日」活動,以示對日神的崇拜。而民間則會舉辦「祭社」活動,祈求來年五穀豐登。在北京民間,春分前後有吃「太陽糕」的習俗,意為「步步高升」。而在湖北一些地區,「春分」亦是「花朝節」,象徵著少女的成年禮。
帝王春分祭祀「太陽神」 以示崇拜自然
在古代,「春分」時節最重要的儀式是「朝日」,又稱祭日,這個古老的傳統始於周朝。民俗學者蕭放介紹道,「古人講究『朝日夕月』,自春分起逐漸晝長夜短,陽氣上升,因此要祭祀太陽神。到了秋分,晝短夜長,就要開始祭祀月亮神。」
2012年3月20日,北京日壇上演皇帝祭日典儀。(圖片來源:中新網)
據《禮記》記載:「祭日於壇。」唐代孔穎達做疏稱:「謂春分也。」此俗歷代相傳。清人潘榮陛在《帝京歲時紀勝》中說:「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國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可見,祭日雖然比不上祭天與祭地典禮,但是相關禮俗也頗為隆重。
古代帝王的「祭日」場所大多設在京郊,北京日壇便是明清兩代皇帝「祭日」之處。每到春分日太陽升起的時刻,皇帝就好似國旗班升旗手一樣,前往日壇舉行「朝日」儀式。每逢甲、丙、戊、庚、壬年份,皇帝親自祭祀,其餘的年歲則由官員代祭。
近十幾年來,中斷已久的「天、地、日、月」四大祭祀活動陸續在北京復原。
2012年的春分,中斷160餘年的皇帝日壇祭日典儀在日壇公園再度上演。演員們依據清代文獻記載的禮儀,復原了當時的服裝、道具、樂器,重現清代皇帝日壇祭日的盛況。祭日當天,消失多年的雅樂樂器齊聲而鳴,數百名觀眾與「皇帝」共同行「太陽禮」表達對自然的崇敬。
春分前後,正是兒童出遊放紙鳶的日子。(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古代百姓祭社神 湖南安仁仍存「趕分社」習俗
在古代,春分前後也是春社日,民間及官府祭祀社神祈求豐年的日子。
「社神」又被稱作「土地神」,是神話傳說中知名度比較高的神仙。土地神守護著一方土地,也護佑著這方土地上的百姓。因此,每到春社日和秋社日,鄰裡鄉親便會集結起來,殺牛宰羊獻祭酒,舉行儀式祭社神。
「古人常說的『江山社稷』,其中的『社』和『稷』指代的便是土地神和穀神。」民俗學家蕭放介紹道,這一習俗在唐宋時期很盛行,曾有不少詩詞描繪此場景。例如「蕭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描寫的便是宋代春社敲鑼打鼓的喜慶場景。
儘管年代久遠,古老的「祭社」儀式並未失傳,湖南省郴州市安仁縣就保留著「趕分社」的儀式。據了解,安仁的「趕分社」融合了祭祀活動和中草藥交易,這種模式也為當地藥材產業發展注入了新活力。據安仁縣當地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春分時節,該縣共吸引了來自廣東、雲南、貴州等多個省份的醫藥商、遊客達20多萬人,場面十分熱鬧。
京城百姓請食「太陽糕」 湖北女孩相約穿耳洞
有關春分的習俗多與「祭祀」有關,就連「春分」節氣的時令美食也是由「祭品」衍生而來。據北京民俗學會秘書長高巍透露,春分前後,北京地區的百姓有吃「太陽糕」的習俗,這道香甜軟糯的糕點原本是「祭日」的供品。
據說清代宮門口外有一家專做年糕的小店,喚作「袁記齋」。這便是大名鼎鼎的「年糕袁」的前身。那時候,京城走街串巷的年糕小販一大清早便聚集在這裡批購太陽糕,相傳這道獨門糕點是得到慈禧太后欽定的。
此外,在湖北的一些地區,農曆二月十五日亦是「花朝節」,「從時間上來看,與『春分』相差無幾。」民俗學家蕭放表示,在古時,很多女孩會選擇在「花朝節」穿耳洞,象徵著自己長大成人。因此,「花朝節」也有古代女性成年禮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