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3月21日電(上官雲) 今天是傳統的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春分,一些關於春分曾有的習俗也在網上悄然流傳,如吃春菜,送春牛圖等。為此,記者電話採訪知名民俗學者蕭放。蕭放告訴記者,春分多作為農耕節氣看待,在民俗上體現不多,飲食亦無太多特殊習俗;至於「送春牛圖」則是立春時節所有的活動。蕭放表示,春分習俗的重要意義主要表現在當天晝夜平分,古人會在這天校對度量衡器具,以取公平之意;古時則有民間的祭祀生育之神求子嗣的儀式以及皇家的「祭日」活動。
網上流傳「送春牛圖」非春分習俗 北京多吃「太陽糕」
春分在古時又稱為「日中」、「仲春之月」,當天一天的時間白天黑夜平分,同時古代以立春至立夏為春季,春分正當春季三個月之中,取平分春季之意。
此前網上曾流傳,春分前後民間有一些關於春分習俗的說法,比如吃春菜、送春牛圖、掃墓等。但蕭放告訴記者,春分多多作為農耕節氣看待,講求豐收與作物生長,在北京地區會有吃「太陽糕」、「太陽餅」的習慣,此外飲食無特別民俗。
而「送春牛圖」為春分習俗的說法也並不準確。所謂「送春牛圖」是指在二開紅紙或黃紙印上全年農曆節氣與農夫耕田圖樣,由民間善唱者送到各家各戶,同時說一些有關春耕和不違農時的吉祥話,說到主人樂而給錢為止。
蕭放表示,送春牛圖的民俗唐宋時期便有,但並非春分習俗,「在立春那天會有『送春牛』的說法,舉行儀式祈求豐收,當時的統治者還會帶領群臣去郊外象徵性的耕種一下。」
至於春分民間掃墓的說法,在蕭放看來亦不是大範圍存在的民俗活動。
「春分掃墓的習俗大致出現在西北甘肅青海一代,至清明前結束。古代的『社日』就在春分前後,有上墳祭祀的習慣,同時要祭祀土地之神。這一習俗唐宋時期很盛行,州有州社,國有國社。」蕭放介紹,曾有很多詩詞來描述此盛景,隨後逐漸消失,將土神與穀物神合併,成為「社稷」祭祀儀式的一部分。
春分民俗:舉行求子嗣儀式 古代曾有「祭日」活動
雖有關春分的習俗並不多見,但蕭放透露,春分這個節氣仍有幾個重要民俗活動。首先是因春分當天晝夜平分取「公平」之意;其次是舉行求子嗣儀式;最後還有古代官方的「祭日」活動。
「在古人的觀念裡,春分當天晝夜平分象徵公平,會在這一天校對度量衡器具,取『不偏不倚』的意思。」同時,蕭放稱,「自春分以後,萬物生長,春天陽氣勃發,因此在這一天民間會舉行儀式祈求子嗣。」
蕭放告訴記者,古時春分當天會祭祀生育之神,並將燕子視為此神的化身,當燕子飛來的時候丟出一把筷子,希望燕子能將筷子叼來,取諧音「早生貴子」之意。
春分的另一重要儀式為「祭日」,始於周代。《禮記》有云:「祭日於壇。」孔穎達疏:「謂春分也」。
祭日雖然比不上祭天與祭地典禮,但儀式也頗為隆重,其中太陽升起時刻要舉行「朝日」儀式,每逢甲、丙、戊、庚、壬年份,皇帝親自祭祀,其餘的年歲由官員代祭。蕭放說,祭日儀式主要是官方行為,後來逐步演化出固定的祭祀地點。
「古代帝王的祭日場所大多設在京郊,現在北京日壇便是明清兩代皇帝在春分這一天祭祀太陽的地方。」蕭放告訴記者,在節氣與習俗的漫長演進過程中,二者會逐漸調整,因此原來屬於春分的一些民俗和祭祀活動也逐漸歸併到春天相關的其他重要活動中。
「如過去有上巳節,寒食節,後來部分儀式習俗等便併入現在的清明節。」蕭放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