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春分民俗:舉行求子嗣儀式 校對度量衡器具

2020-12-15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3月21日電(上官雲) 今天是傳統的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春分,一些關於春分曾有的習俗也在網上悄然流傳,如吃春菜,送春牛圖等。為此,記者電話採訪知名民俗學者蕭放。蕭放告訴記者,春分多作為農耕節氣看待,在民俗上體現不多,飲食亦無太多特殊習俗;至於「送春牛圖」則是立春時節所有的活動。蕭放表示,春分習俗的重要意義主要表現在當天晝夜平分,古人會在這天校對度量衡器具,以取公平之意;古時則有民間的祭祀生育之神求子嗣的儀式以及皇家的「祭日」活動。

  網上流傳「送春牛圖」非春分習俗 北京多吃「太陽糕」  

  春分在古時又稱為「日中」、「仲春之月」,當天一天的時間白天黑夜平分,同時古代以立春至立夏為春季,春分正當春季三個月之中,取平分春季之意。

  此前網上曾流傳,春分前後民間有一些關於春分習俗的說法,比如吃春菜、送春牛圖、掃墓等。但蕭放告訴記者,春分多多作為農耕節氣看待,講求豐收與作物生長,在北京地區會有吃「太陽糕」、「太陽餅」的習慣,此外飲食無特別民俗。

  而「送春牛圖」為春分習俗的說法也並不準確。所謂「送春牛圖」是指在二開紅紙或黃紙印上全年農曆節氣與農夫耕田圖樣,由民間善唱者送到各家各戶,同時說一些有關春耕和不違農時的吉祥話,說到主人樂而給錢為止。

  蕭放表示,送春牛圖的民俗唐宋時期便有,但並非春分習俗,「在立春那天會有『送春牛』的說法,舉行儀式祈求豐收,當時的統治者還會帶領群臣去郊外象徵性的耕種一下。」

  至於春分民間掃墓的說法,在蕭放看來亦不是大範圍存在的民俗活動。

  「春分掃墓的習俗大致出現在西北甘肅青海一代,至清明前結束。古代的『社日』就在春分前後,有上墳祭祀的習慣,同時要祭祀土地之神。這一習俗唐宋時期很盛行,州有州社,國有國社。」蕭放介紹,曾有很多詩詞來描述此盛景,隨後逐漸消失,將土神與穀物神合併,成為「社稷」祭祀儀式的一部分。

  春分民俗:舉行求子嗣儀式 古代曾有「祭日」活動

  雖有關春分的習俗並不多見,但蕭放透露,春分這個節氣仍有幾個重要民俗活動。首先是因春分當天晝夜平分取「公平」之意;其次是舉行求子嗣儀式;最後還有古代官方的「祭日」活動。

  「在古人的觀念裡,春分當天晝夜平分象徵公平,會在這一天校對度量衡器具,取『不偏不倚』的意思。」同時,蕭放稱,「自春分以後,萬物生長,春天陽氣勃發,因此在這一天民間會舉行儀式祈求子嗣。」

  蕭放告訴記者,古時春分當天會祭祀生育之神,並將燕子視為此神的化身,當燕子飛來的時候丟出一把筷子,希望燕子能將筷子叼來,取諧音「早生貴子」之意。

  春分的另一重要儀式為「祭日」,始於周代。《禮記》有云:「祭日於壇。」孔穎達疏:「謂春分也」。

  祭日雖然比不上祭天與祭地典禮,但儀式也頗為隆重,其中太陽升起時刻要舉行「朝日」儀式,每逢甲、丙、戊、庚、壬年份,皇帝親自祭祀,其餘的年歲由官員代祭。蕭放說,祭日儀式主要是官方行為,後來逐步演化出固定的祭祀地點。

  「古代帝王的祭日場所大多設在京郊,現在北京日壇便是明清兩代皇帝在春分這一天祭祀太陽的地方。」蕭放告訴記者,在節氣與習俗的漫長演進過程中,二者會逐漸調整,因此原來屬於春分的一些民俗和祭祀活動也逐漸歸併到春天相關的其他重要活動中。

  「如過去有上巳節,寒食節,後來部分儀式習俗等便併入現在的清明節。」蕭放表示。

相關焦點

  • 春分麥起身,一刻值千金:忙春耕聽春雷吃春菜,惜春有時
    春分還是古人檢查、校對度量衡的理想時間。《禮記·月令》說:「日夜分,則同度量,鈞衡石,角鬥甬,正權概。」這裡的「度量」是計量長短的器物,「衡石」是稱重量的器物,「鬥甬」為量器,「權概」也是衡器、量器。在春分時節檢定度量衡有一定的科學依據。因為春分「晝夜均而寒暑平」,氣溫冷熱適中,晝夜溫差小,校對度量衡時不容易受到溫度變化的影響。
  • 民國年間蘇州商會校正度量衡器具
    在早期農業社會中,人們對於度量衡的需求僅限於日常生活有關的長度、容量、重量、田畝等的計算,主要器具為尺、鬥、秤等。隨著科學技術和工業生產的迅速發展,對於計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因此,度量衡也是國家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基礎建設之一,它與人們的日常作息、商業交易、學術研究、工業發展、科技升級以至生活品質均息息相關。
  • 中國古代度量衡器
    中國歷代度量衡標準器上都刻有監製器物的官名、制器工匠的姓名、國別、住地,用以保證器具的權威和信譽。中國研究度量衡器,從《漢書·律曆志》始,歷代的律曆志,尤其是《隋書》、《宋史》的律曆志,都有記述。秦漢魏晉南北朝度器 秦始皇統一度量衡,以秦舊制為統一的標準,迄今雖未見秦尺出土,而商鞅方升尺可代表秦一尺之標準。漢承秦制,漢尺出土約60餘支,長度一般在23~23.7釐米之間。西漢尺以滿城漢墓出土的錯銀鐵尺為最精,長23.2釐米,正、背面各等分十寸,其中一邊第三寸內為三等分,第五寸內為五等分,第七寸內為七等分,第九寸內為九等分。
  • 古代春分民俗花樣多:皇帝「祭日」 民間「祭社」
    在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中,「春分」沒有「立春」那麼熱鬧,主要被視為指示農業生產的農耕節氣。民俗學者蕭放表示,古代皇家會在「春分」日舉辦「祭日」活動,以示對日神的崇拜。而民間則會舉辦「祭社」活動,祈求來年五穀豐登。在北京民間,春分前後有吃「太陽糕」的習俗,意為「步步高升」。而在湖北一些地區,「春分」亦是「花朝節」,象徵著少女的成年禮。
  • 春分是什麼意思象徵著什麼 春分有哪些習俗
    春分祭日     原標題:春分是什麼意思象徵著什麼 春分有哪些習俗     「天將小雨交春半,誰見枝頭花歷亂」,今天是二十四節氣之一的春分,此時晝夜平分,隨著氣溫升高,全國許多地方春光明媚、草長鶯飛。在這一天,人們「豎蛋」、送春牛圖,隨著戶外活動的增加,「踏青」的大幕漸漸拉開。
  • 訪談︱趙曉軍:中國古代度量衡為何沒有衍生出西方的公平觀念
    考古發現為我們研究古代度量衡器提供了切實依據,古代度量衡有什麼作用?秦統一度量衡的意義何在?中國古代的度量衡,與西方的度量衡制度又有何區別?為此,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專訪了二里頭遺址博物館籌建處的趙曉軍研究員,請他為我們講述古代度量衡背後的故事。
  • 話「春分」民俗:「春分到 蛋兒俏」
    春分是個比較重要的節氣,它不僅有天文學上的意義:南北半球晝夜平分;在氣候上,也有比較明顯的特徵,春分時節,我國除青藏高原、東北、西北和華北北部地區外都進入明媚的春天,在遼闊的大地上,楊柳青青、鶯飛草長、小麥拔節、油菜花香。   我國古代將春分分為三候:「一候元鳥至;二候雷乃發聲;三候始電。」便是說春分日後,燕子便從南方飛來了,下雨時天空便要打雷並發出閃電。
  • 關於古代東西方度量衡制度芻議
    古代東西方度量衡有著相當長的 歷史 ,最初人們都選擇了用身體的一部分作為衡量長度的標準。古代度量衡的發展與國家的產生是分不開的,同時其發展又與 科學 技術進步有著密切的關係,對古代數學、天文學、音律學、醫學等的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 春分中的分是什麼意思,習俗有哪些?
    春分中的分是什麼意思,習俗有哪些?時間:2020-03-20 09:57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春分中的分是什麼意思,習俗有哪些? 3月21日是春分節氣,轉眼間,我們就走到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四個節氣。那麼關於春分,大家知道多少呢?春分中的分是什麼意思?
  • 「春分」名稱淵源,春分時節話民俗!
    春分春分也是節日和祭祀慶典,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禮記》:「祭日於壇。春分時節話民俗01、最為流行的就是」春分立蛋「。春分立蛋實際是源於立春立蛋,也有秋分立蛋。「春分到、蛋兒俏」,民間有著「春分立蛋」的習俗,究竟春分這一天雞蛋真的更容易豎起來嗎?還是有著別樣的寓意呢?
  • 春分節氣的趣味民俗
    今天春分了,春分這天有什麼習俗呢?  豎蛋  在每年的春分那一天,世界各地都會有數以千萬計的人在做"豎蛋"試驗。這一被稱之為「中國習俗」的玩藝兒,何以成為"世界遊戲",目前尚難考證。不過其玩法確簡單易行且富有趣味:選擇一個光滑勻稱、剛生下四五天的新鮮雞蛋,輕手輕腳地在桌子上把它豎起來。雖然失敗者頗多,但成功者也不少。
  • 度量衡之權衡發展
    秦統一中國之前,各地所用的度量衡,各有標準,並不統一。統一度量衡是為了社會民眾的利益。度量衡器以準確最為關鍵。現在科學進步,度量衡之制今勝於古。古代度量器物,毫無參照價值。只不過存在的器物上許多有古代文字,只對於考證古代史有較大的作用。
  • 廣西省度量衡檢定所簡史
    作為計量工作者,研究廣西省度量衡檢定實物佐證固然重要,但器物失落湮沒眾多,傳世物證畢竟有限,因此要對文獻資料進行挖掘。其中考驗是計量研究者對物證及文獻的綜合認知、分析與考量。民國前期,廣西官方繼續沿用清末時期使用的各種度量衡器具,而廣西民間實際所使用的,乃除官方所定的營造尺庫平制外度量衡器具。度器方面以九五尺和排錢尺為最通用。
  • 提起度量衡只知秦統一?朱熹曾這麼評價衡器,今最小秤可稱病毒重量
    這是宋代理學家朱熹在《論語集注》中對衡器的評價。2500年前,我國已有「度量衡」的描述。一斤十六兩的秦朝衡制,沿用了2000年。成書距今約2500年的《論語》《禮記》等,都已對「度量衡」有了描述。2400多年前,古代思想家墨子的《墨經》中,就有關於力、力系的平衡和槓桿、斜面等簡單機械的論述,「衡,加重於其一旁,必垂。權、重相若也相衡,則本短標長;兩加焉,重相若,則標必下。」這段話是關于衡器原理的最早論述,比阿基米德的槓桿原理要早200餘年。安徽壽縣出土的「王」銅衡,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不等臂秤銅衡。
  • 中國古代史:秦始皇統一度量衡,推動工商業的發展
    從政策意義上說,秦帝國統一度量衡,最主要的政策方向有兩個:其一,規範市場交易活動,使之趨於公平化、公開化,推動市場交易的健康發展;其二,推動國家稅收活動與民間借貸償還活動的公平化、公開化。夏商西周三代,無論是國家官府的實物稅徵發,還是諸侯國的賦稅徵發,以及貴族封地領主的實物徵發,度量衡器具都是權力公器如同法律一樣是不公開的,其應有的公平性也是無從監控的。
  • 秦朝實行統一度量衡、貨幣、文字
    導讀:秦朝實行統一度量衡、貨幣、文字秦朝在全國推行郡縣制的同時,還統一了度量衡、貨幣、文字。全國統一以前,戰國諸國有各自的度量衡,流通的貨幣的形狀、重量也都各不相同,有布錢、刀錢、圓孔錢等。於是,始皇帝決定統一度量衡,並製造標準量器分配到全國。保存至今的「秦量」「秦權」就是當時的標準量器與衡器。而測量長度的度量單位也被統一,八尺為一步變成六尺為一步就是在那時被改定的。根據《史記》記載,當時連全國車輻的寬度也被統一起來。同時,形式各樣的貨幣也被統一成被稱為「半兩錢」的貨幣。
  • 終於知道了「半斤八兩」的意思,細讀秦朝的度量衡法制
    秦朝是中國古代度量衡法制的初步形成時期。關於這一命題,已在有關文章中涉及。本文試圖從研究法制史的角度來探討秦朝的度量衡法制。秦朝度量衡法制的起源 秦朝的度量衡法制起源於秦國的改革變法。 3.度量衡器具檢定的法律制度 為了保證「器械一量」,除製造了大量有統一量值的度量衡器具發放到全國各地外,秦朝還為度量衡器具制定了嚴格的檢定製度。地方官府設有專職的校正工匠,每年校正一次正在使用中的度量衡器具。各地用於校正各種度量衡器具的參照物,是中央統一頒發的標準器。
  • 度量衡原始社會就已經出現,為何到商周時期管理制度才初步完備?
    「協時同正日,同律度量衡」是中國古代關於度量衡最早的文字記載。度,指丈量長度的器具,如尺;量,指量體積的容器,如斛;衡,指稱重量的衡器,如秤。商周時,我國的度量衡器及度量衡管理制度已初步完備。如殷墟(河南洛陽)出土的兩支商代牙尺。尺上標有寸格、刻有分格,分、寸均採用10進位。一支長15.8釐米另一支長15.78釐米尺上刻10寸,每支刻10分。
  •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掉六國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掉六國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王建安 攝影)遊客在位於河南省安陽市的中國文字博物館的二樓展廳內參觀遊覽。中國文字發展史第二展廳的鐘鼎千秋板塊展出秦代「度量衡銘文」,其中包括:銅權、彘鍪(zhì、móu)量、銅方升。
  • 春分和立春有什麼區別?2019年春分是哪天春分節氣由來和習俗
    春分是立春嗎?對於春分和立春有很多人還「傻傻的不清楚」,這是兩個節氣同樣帶有「春」字,稍不注意還以為是一個意思。這就弄混淆了。立春是每年的2月4日或5日,春分是每年3月20日或21日。那麼立春和春分的區別是什麼?2019年春分是哪天?整理春分節氣由來和春分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