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彥農(廣西計量檢測研究院)
唐代「貞觀」後,全國分為10個道,廣西屬嶺南道。後來,南道分為東、西兩道。廣西為嶺南西道,基本形成了廣西後來行政區疆域的輪廓。宋朝時,全國分為15路,廣西地方稱廣南西路,簡稱廣西路,「廣西」之稱由此開始。元設廣西兩江道,明置廣西省,後改廣西布政使司;清又改廣西省,民國沿用之。新中國成立後,於1958年改稱廣西壯族自治區。
翻開歷史,伴隨著事物的變化和交替,科學技術在不斷前進。作為計量工作者,研究廣西省度量衡檢定實物佐證固然重要,但器物失落湮沒眾多,傳世物證畢竟有限,因此要對文獻資料進行挖掘。其中考驗是計量研究者對物證及文獻的綜合認知、分析與考量。
民國前期,廣西官方繼續沿用清末時期使用的各種度量衡器具,而廣西民間實際所使用的,乃除官方所定的營造尺庫平制外度量衡器具。度器方面以九五尺和排錢尺為最通用。在商貿方面沿用「廣東通制」,即度制單位為排錢尺(合37.42釐米),它的依據是由10個歷代的標準銅錢並排而成的1尺長度。而九五尺(合35.55釐米),其長度則以廣東規定的「排錢尺9寸5分為1尺」,該尺為廣西省普通用尺的總稱。廣西各地多用九五尺外,柳州、梧州沿岸還有雜貨店使用的度器特例,如:紅布尺(28.44釐米),其長度以九五尺之八寸為1尺。
據史料載:1930年7月14日全國度量衡學會成立,會長為吳承洛。中國度量衡學會廣西分會於該年7月下旬籌備成立,登記表上表明:廣西各市縣度政人員共計114人,常務理事為丘曙光,代常務理事為黃慶蔚。
當時廣西分會擬定的工作計劃有以下8點:
1. 研究推行度量衡新制之計劃;
2. 宣傳劃一度量衡之重要;
3. 舉行及協助全國度量衡事業之統計;
4. 研究度量衡與其他科學之關係;
5. 編制各項關於度量衡事業之統計;
6. 調查廣西度量衡新舊制之原文及種類;
7. 發行《廣西度量衡》月刊;
8. 受公私機關之委及解決關於度量衡學術上行政上一切困難問題
全國度量衡局於1930年10月成立,掌管全國度量衡劃一,首任局長吳承洛曾提出民國度量衡採用米制,同時暫設過渡性的市制,作為標準制的輔制。
標準制和市制的關係如下:
1公升=1市升;1公斤=2市斤;1公尺=3市尺。如此「一、二、三」簡單換算關係,把標準和市制巧妙地結合了起來,既照顧了民眾的傳統心理,也有利於標準制的推廣。
從《民國22年(1933年)廣西省新舊制度量衡折算表》中可以看到,當時使用的度器有:公尺、市尺、營造尺、九五尺、排錢尺、英尺。量衡器有:公斤、市秤、庫平秤、司馬秤、英鎊。推行劃一度量衡工作,對統一度量衡起到一定作用。
1933年4月,廣西省政府批准正式成立廣西度量衡製造所,地址在南寧市凌鐵村,同時制定發布《廣西度量衡製造所規程》和《廣西度量衡製造所職工服務細則》,明確該所隸屬省工商局管理。同年10月,根據中央部署,設立廣西省度量衡檢定所。這是廣西最早的度量衡管理機構,也是廣西首次獨立設置的度量衡行政管理機構。制定發布《廣西省度量衡檢定所規程》,明確該所負責組織實施和指導劃一度量衡工作,為全省度量衡器具檢定提供法律依據。
當時廣西省度量衡檢定所啟用的印章為「廣西省度量衡檢定所之關防」,此印為長方形的印面,縱8.4釐米,橫5.6釐米,印面邊框寬為0.9釐米,印文篆書體陽文,右上起順讀。關防是明代官印中新出現的稱謂,取「關防嚴密」之意,為鎮守軍事或交通要衝的權臣用印,其大小也依官品而有所區別。到了清代、民國時期,欽差之印也稱關防,如「梧州關稅務司關防」印章。
法之制定,貴在推行。廣西省政府於1933年10月13日根據中央政府1929年公布的《度量衡法》,核准發布《廣西省劃一度量新制實施辦法》及《廣西度量衡劃一程序》。
1934年4月,廣西度量衡製造所裁併入廣西省度量衡檢定所。5月,廣西省度量衡檢定所由南寧市凌鐵村遷到上國街雷氏宗祠,下設度量衡製造工場,直屬省工商局管理,內設總務課、檢定課、製造課。委任所長丘曙光,並配備人員20名。同年5月,廣西省政府開設廣西度政人員訓練班,訓練內容包括:度量衡檢定法、度量衡製造法、度量衡換算法、各國度量衡制、度量衡法規、中國度量衡史、度量衡行政、公文程式及簿記、檢定、換算、宣傳、繪圖等課程和檢查實習,畢業後分派到各縣,從事度政檢定工作。當年8月,廣西省政府依據中央實業部法含公布《廣西省度量衡檢定員章程》。12月,省政府核准公布《廣西省檢查度量衡器具罰金處分辦法》。這是廣西第一個對度量衡器具違法行為查處的規章,以利度量衡制劃一工作的進行。
1934年,全國度量衡局局長吳承洛一行赴西南地區考察度量衡工作,首站是廣西南寧市的廣西省度量衡檢定所。
1934年至1941年間,廣西省政府共舉辦七期檢定員訓練班,經考試合格畢業的學員232人,為廣西的度政劃一及度量衡器具的檢定和管理工作培訓了骨幹力量。
各市縣檢定所,須各備領檢定或製造用器,以為檢定並製造各種民用度量衡之用。所有各地方檢定用烙印鋼戳,均由全國度量衡及度量衡製造所製造供給,以昭一律,而免假冒偽造,戳印全國統一為「同」字,取古訓之「同律度量衡」之義。各省以注音符號為其代號。省對各縣,則以阿拉伯數字編號,並附有檢定員的符號。由此,各器具由何省何縣任何人檢定,都不難加以分辨。
印鑑左上「同」字,右上為注音符號,中間是省對各縣,則以阿拉伯數字編號
1936年3月,廣西省政府公布《廣西省管理度量衡器具營業辦法》,努力促成製造器廠店製作度量衡器具,以利度量衡劃一工作的進行。當月,《廣西度量衡》月刊由廣西省度量衡檢定所在南寧創辦,是當時為數不多的行業技術雜誌,館藏1 期。《廣西度量衡》由前廣西省省長、著名教育家、廣西大學創建人和首任校長馬君武題字,以傳達廣西劃一度量衡意志,以作充實宣傳工作之一種,務希望完全達到為宣傳工作之主體。
1936年5月,廣西省政府委員會第232次會議決議通過,發布《廣西省度量衡檢定所組織規程》,規定該所有如下職權:負責在省內各縣推行度量衡新制,度量衡器具的營業登記,民營度量衡廠店產品價格的審定和度量衡新器製造及舊器改造的業務指導,負責全省度量衡標準器的保管,度量衡新器的推廣、度量衡器具檢定、檢查的相關業務指導和人員培訓以及度量衡方面的糾紛評判,對各縣的度量衡檢定員享有指揮監督權。
1936年10月,廣西省度量衡檢定所隨省政府遷往桂林市,繼續開展全省度量衡的檢定管理。1938年6月,依照中央公布的《修正各縣市度量衡檢定分析規程》,廣西省政府公布《修正各縣度量衡檢定員章程》,規定各縣應在縣政府第四科設置度量衡檢定員 1至2人,其職權為:推行度量衡新制;度量衡標準器的保管;度量衡新器的準銷、檢定、檢查及其製造技術指導;辦理本縣其他度量衡行政事項,省會及南寧市區的度政事務由各警察局負責辦理等。
1940年廣西省度量衡檢定所因抗戰編制、經費等原因,廣西省度政工作受到嚴重影響,無法正常開展工作。廣西省度量衡檢定所機構人員被裁撤,全省度量衡管理職能移交省建設廳第二科,設政度室,以司其事。
據1941年底統計,全省分布於桂林等67個市縣的度量衡製造、銷售或修理廠店共214家,其中製造總廠182家,製造分廠21廠,銷售或修理廠店11家。
1942年10月6日至8日,經濟部全國度量衡局召開第三屆全國度政會議,於重慶北培民生路度量衡檢定人員養成所大禮堂舉行。1942年12月,由黃慶蔚等25人重新發起籌建中國度量衡學會廣西分會。1943年5月22日,廣西省政府準予組織「中國度量衡學會廣西分會」籌備員組織報核的批覆,5月16日開會推舉黃慶蔚等7人為籌備員。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廣西省政府為了統一度量衡,繼續進行度量衡劃一。1946年3月,廣西省政府、建設廳發文同意將建設廳第二科度量衡行政管理室改建為廣西省度量衡檢定所,直屬省建設廳管轄,下設度量衡製造工場,地點在桂林市中南路口。這是再次成立的省級度量衡檢定所,同樣行使檢定、管理全省度量衡器具的職能。
1947年7月,廣西省建設廳編印《中外度量衡換算表》共9章,包括中外度量衡概說,中國度量衡新制之規定,中國度量衡新制名稱及定位表、中國標準制與市用制相互比較表、中國度量衡新制與舊營造庫平制相互比較表、英美日俄度量衡與中國新舊比較表,其中第六章第四節列出廣西舊用度量衡與新制度量衡比較表,對比項目有長度、面積及重量等14項。
1949年11月桂林市解放後,由中國人民解放軍桂林市軍管會接管廣西省度量衡檢定所。1950年,廣西的計量單位沿用舊的度量衡單位制,雖經「度政劃一」,計量單位仍複雜且不統一。
新中國成立後,隨著國民經濟迅速恢復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計量事業在黨和政府的重視下,機構不斷完善,工作領域逐漸拓寬,隊伍建設也得到了進一步加強。1951年1月,經省政府批准重新建立廣西省度量衡檢定所,委任高秀彪為代所長,隸屬廣西省人民政府工商廳。當年4月,廣西省度量衡檢定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度量衡暫行條例》的有關規定,向省人民政府工商廳遞交《將廣西省市斤秤16兩改為10兩為1斤的請示報告》,省工商廳批示「此事關變更習用,必須詳加研究,暫從緩議」。省度量衡檢定所又直接向中央人民政府輕工業部遞交申請報告。同年5月21日,該部對廣西省度量衡檢定所的申請報告給予批覆:「查事關制度問題,擬請你局進予指示,我部意見可介紹東北經驗,分公斤、市斤兩種,每市斤為10兩,以利推行是不否有當。並希見復為荷!」故此,廣西暫緩16兩秤度量衡單位的改革。
1951年7月18日,廣西省度量衡檢定所向桂林市工商局遞交申請報告,稱當時還在使用民國時期的印章,需改換關防印章,按當時政府機關部門所使用的印章,印面方形,縱5.3釐米,橫5.3釐米,邊框0.4釐米「廣西省度量衡檢定所」印文使用繁體的宋體字,字形方正、筆畫橫細豎粗、稜角分明,右上順讀。
1953年,廣西省政府決定:為與國家計量部門、統計部門、糧食系統使用一致的計量單位,減省換算麻煩和折算損失,將糧食的容器計量改革為衡器計量。糧食系統率先進行改革,糧食市場和其他部門逐步推廣。至1954年末,全省大部分地區基本完成計量改革,但在邊遠山區村莊仍沿用容器計量的方式。
1954年7月,廣西省度量衡檢定所隨省政府機關從桂林遷到南寧市,地點南寧市平等街120號。與南寧市度量衡檢定室合併,職能不變;當年,廣西省度量衡檢定所先後在桂林、柳州、梧州等3市成立分所開展工作。在貴縣、鬱林、容縣、龍州設立度量衡委託站,開展全省度量衡器具的檢定工作。1955年國務院頒發《中華人民共和國關於機關印章的規定》,廣西省度量衡檢定所的公章由方形改為圓形,直徑4釐米,上弧為單位名稱「廣西省度量衡檢定所」印文使用繁體的宋體字,自左而右環行,中心部位為空白。
1957年廣西省度量衡檢定所由商業流通的度量衡轉向全社會,重點在科技和工業計量管理工作,該所建立長度、力學、熱學、電學等4大類標準,開展量塊、角度、表面粗糙度、萬能量具、質量、壓力的量值傳遞檢定。計量檢測工作已遠遠超越了傳統的度量衡的視野。
1958年3月,隨著民族區域制度的發展和完善,廣西省改為廣西壯族自治區。當年4月,廣西省度量衡檢定所更名為廣西壯族自治區計量檢定所,同年12月,撤銷該所,成立廣西壯族自治區計量管理處。歸自治區科委管理,職權不變,有利於計量技術的發展。
從上個世紀50年代開始,我國沿用了兩千多年的「度量衡」隨著現代化的不斷發展,逐漸被更確切、更廣泛、更科學的「計量」所取代。計量工作,聽之枯燥,實則迷人。從家居生活、醫療衛生、食品安全、工農業生產到商品流通,無一不證明了計量是控制質量的重要手段,是經濟發展的重要保證。
「科技要發展,計量需先行」,科學技術發展到今天,沒有計量寸步難行。
於廣西如此,於全國如此,於世界,亦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