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件/套中日伊萬裡瓷器,再現三百年前工匠的「神仙打架」

2020-12-19 騰訊網

封面新聞記者 曾潔 實習生 董攀 藏品圖片由東莞展覽館提供

既生瑜何生亮?愛迪生與特斯拉「鬥法」,梅羅雙驕之爭……古今中外,神仙打架的事數不勝數。不過,很多人都不知道,一衣帶水的中日兩國工匠,圍繞著瓷器這一「白色金子」,也曾進行過一場長達百年的精彩對決。

7月3日,「競妍:清代中日伊萬裡瓷器特展」將在成都博物館開展,展出168件/套東莞展覽館藏中日伊萬裡瓷器。中日兩國瓷業工匠生產的「國際名品」背後的「神仙打架」故事有多精彩?快來展覽尋找答案。

展覽海報

日本工匠精神的寫照

三百年前假如有微博,#中國瓷器vs日本瓷器#這個話題勢必霸佔熱搜。長期以來,日本絕對是中國瓷器的小迷弟,雖說日思夜想掌握這門技術,卻在變陶為瓷的道路上持續迷路。

17世紀初,朝鮮陶工李參平在慶長之役被俘後定居日本,安心為日本制瓷業發光發熱,經過輾轉探尋,他最終在有田地區找到了瓷土,成功燒制出日本瓷器。這一波操作不僅讓日本工匠開局就繼承了朝鮮陶工的存檔,擁有製造白瓷和青花瓷的技能,還開啟了一段堪稱「逆襲」的序章。

青花礬紅彩描金花卉瑞獸紋盤

日本工匠僅用三十多年時間就消化掉了青花瓷的製作工藝,隨即捧著真金白銀,求學於中國工匠,又經過十年左右的探索,將彩瓷的製作工藝與技術收入囊中。

象徵著伊萬裡瓷步入成熟的代表作——柿右衛門瓷的誕生故事,算是日本工匠追夢路上的一線縮影。

柿右衛門原名酒井田喜三右衛門,和父親一樣,是普通陶工。儘管日本亦沒有彩繪瓷的師承,彩繪的顏料也需要找門路進口,兩父子依舊堅持鑽研中國彩繪技法。經過兩代人的探索與傳承,酒井田喜三右衛門最終在48歲那年,完成了堪稱驚豔的上等瓷器的製作,將它獻給藩主後得到了「柿」的賜名。

柿右衛門瓷風格的五彩花鳥紋盤

此後,日本工匠開始積極地擺脫模仿的標籤,探索創新,形成了風靡歐洲的伊萬裡「金襴手」風格瓷器,在國際上獨樹一幟,稱霸市場。

「金襴手」風格的青花礬紅彩摺扇花卉紋將軍罐

作為日本伊萬裡瓷最具代表性的一種風格,「金襴手」風格瓷器結合了景德鎮五彩、日本和風以及歐洲洛可可藝術元素,整體呈現出一種華貴氣勢。繁複精細的花紋,在金銀彩的勾勒下,宛如瓷器中的「雍容貴婦」。這種精巧到了極致的勾勒手法,青花與礬紅彩構成的強烈色彩對比,以及金彩增添的堂皇富麗,無一不提醒著歐洲人買它。

「金襴手」風格的瓷器,早期為中日瓷器風格的結合,後期為迎合歐洲市場,加入了富麗華美的洛可可風。儘管如此,日本工匠在製作此類瓷器的時候,始終沒有放棄自身的審美情趣,堅持使用日本傳統紋樣,將不同文化的美以一種極為和諧的方式融合。

制瓷鼻祖的霸氣回歸

康熙帝31歲那年,中國瓷器終於迎來暴雨後的彩虹。景德鎮的陶工們高高興興點燃了窯爐,正打算重操舊業,卻猛然發現隔壁小弟「彎道超車」了?

雖說工匠們滿頭問號,可問題顯然不大。歐洲市場對瓷器的需求實在太大,日本伊萬裡壓根餵不飽。同時,康熙皇帝十分重視瓷業,並且開放海岸,重興外貿,使得冷透的磚窯迅速升溫,重新煥發熾熱的光芒。

中國工匠迅速吃透伊萬裡瓷的特色及所用工藝,很快就在顏色、色彩比例、構圖、紋飾等各個方面進行了改良,消弭了日本伊萬裡瓷圖案存在的堆砌感,整體色調更加明快純淨,顯得精緻唯美。仿佛一不留神,中國工匠就實現了超越。

不過,對於「代購商」荷蘭東印度公司而言,「中國伊萬裡」瓷在市場上最大的優勢,還是物美價廉和容易運輸。中國地大物博,原材料不需要進口,燒制技術成熟,成本相對較低,而且本地的瓷土在燒成瓷器後不易破碎,只要裝箱得當,穿越風雨海浪到千裡之外都不成問題。

中國彩瓷世界的封神之作

在不斷鑽研「中國伊萬裡」瓷技藝的時候,中國工匠求新求變,還不忘研發新品。至此,中日伊萬裡瓷的決戰已經到了賽點,決勝一擊來自於景德鎮繼「中國伊萬裡」瓷後的新品——粉彩。

粉彩花卉紋盤

粉彩萌芽於康熙年間,成熟於雍正乾隆兩代,這一技術突破,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康乾盛世穩定繁榮的環境以及皇家對瓷器業的大力扶持,工匠們不斷開發新技術、形成新的產品風格,外商也可以不受桎梏地貿易,形成了良性循環,瓷器的海外貿易進入真正的「黃金時代」。

較之於其他的外銷瓷,由中國工匠悉心打造的粉彩瓷更具西洋元素,更能滿足定製需求,更能凸顯立體紋樣,可謂是直擊歐洲買家的小心臟。

如今,中日瓷業工匠之間長達百年的「伊萬裡之戰」已是落滿塵埃的過往。日本工匠作為挑戰者,在短短數十年間崛起,甚至讓鼻祖轉而向自己學習,可謂雖敗猶榮。而中國工匠在發現危機時,不驕不躁,潛心研究對手,不僅要模仿,更要超越,不僅要超越,更要創新。正是這種不斷追求卓越的匠人精神,將清代瓷器的藝術魅力拔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相關焦點

  • 上新了展覽|除了中日伊萬裡瓷器特展,還有這些新展值得刷
    封面新聞記者 曾潔 實習生 董攀英劇《王冠》中的下午茶與東方瓷器有何淵源?300多年前的中日工匠如何在瓷器上「神仙打架」?融合中日審美的瓷器如何徵服歐洲?7月3日,成博即將講述這場300年前中日伊萬裡瓷爭相競妍的故事。
  • 三百年中國瓷器vs日本 「伊萬裡」背後有什麼精彩故事?
    很多人都不知道,300年前,中日兩國工匠,圍繞著瓷器這一「白色金子」,曾進行過一場長達百年的精彩對決。 7月3日,「競妍:清代中日伊萬裡瓷器特展」將在成都博物館正式向公眾開放,展示168件/套東莞展覽館藏中日伊萬裡瓷器。中日兩國瓷業工匠生產的「國際名品」背後有什麼精彩故事?
  • 成都博物館疫後首展伊萬裡瓷,再現300年中日瓷器興衰歷程
    澎湃新聞獲悉,作為疫情後成都市首個重要文化特展,昨天(7月3日),由成都博物館與東莞展覽館聯合舉辦的「競妍——清代中日伊萬裡瓷器特展」在成都博物館正式開幕。展覽展出168件/套中日伊萬裡風格的瓷器,串聯起中、日伊萬裡瓷此消彼長的百年興衰歷程,見證著17、18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中西技術與文化交流融合。展期持續至10月11日,全程免費向公眾開放。
  • 暑期來看中日瓷器爭相競妍
    展覽中,168件/套中日伊萬裡風格的瓷器將「盛裝」亮相,清麗的「柿右衛門」風格,富麗華美的「金襴手」瓷器,以及將青花礬紅描金裝飾手法發揮到極致的「中國伊萬裡」,串聯起中、日伊萬裡瓷此消彼長的百年興衰歷程,見證著17、18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中西技術與文化交流融合。融合中日審美的瓷器如何徵服歐洲?英劇《王冠》中的下午茶與東方瓷器有何淵源?工匠精神如何在瓷器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 乘風破浪的瓷器來了!清代中日伊萬裡瓷器特展亮相成博
    168件/套東莞展覽館藏中日伊萬裡瓷器,宛如一本歷史畫卷呈現在觀眾面前,再現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上東方文化與世界文化的交流、碰撞與融合,帶領觀眾回到17、18世紀中日兩國關於伊萬裡瓷間一段此消彼長、爭芳競妍的傳奇佳話。這個暑假,來成博逛新展。展覽將持續至10月11日,全程免費向公眾開放。
  • 英劇《王冠》下午茶用的是東方瓷器嗎?暑假來成博新展找答案
    6月28日,記者從成博獲悉,「競妍:清代中日伊萬裡瓷器特展」將於7月3日在成博三層臨展廳免費開放。168件/套中日伊萬裡風格的瓷器將「盛裝」亮相,清麗的「柿右衛門」風格,富麗華美的「金襴手」瓷器,以及將青花礬紅描金裝飾手法發揮到極致的「中國伊萬裡」,串聯起中、日伊萬裡瓷此消彼長的百年興衰歷程,見證著17、18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中西技術與文化交流融合。
  • 周末去看看這些「神仙」瓷器
    不如去看看瓷器展成博又有特展上!新!啦!「競妍:清代中日伊萬裡瓷器特展」7月3日,成都博物館與東莞展覽館聯合舉辦的「競妍——清代中日伊萬裡瓷器特展」在成都博物館三層臨展廳正式開幕。此次展覽將持續至10月11日,免費向公眾開放,整整3個月,時間非常長!
  • 成博新展來了 暑假來看中日瓷器相「競妍」
    英文詞China,大寫是中國,小寫是瓷器。可見中國瓷器在世界的影響。從古至今,中國的瓷器通過海陸絲綢之路傳遍世界,也深深地影響了各地瓷器的審美與製作。想要看世界瓷器競相比美嗎?7月3日,成都博物館的新展「競妍:清代中日伊萬裡瓷器特展」即將上線!
  • 日本伊萬裡瓷器為何能突破中國瓷器壟斷,成為當時西方主要外銷瓷
    有田瓷器在中國景德鎮瓷器為樣本的基礎上,綜合中國、朝鮮的窯業技術及制瓷技術燒造出了有田瓷器。有田瓷器也被稱為肥前瓷器。有田瓷、肥前瓷均因其燒制的窯址所在地而得名,而它的另外一種稱謂伊萬裡瓷卻是因其附近的一處著名港口伊萬裡港而得名。
  • 【輕閱讀】百年前的中日瓷器「戰爭」
    17~18世紀是東西方瓷器貿易的繁榮時代。中國作為最重要的制瓷國,是當時東西方瓷器貿易中當之無愧的主角。而這一時期,日本隨著瓷業的崛起,也加入到了外銷歐洲的行列中,與中國形成競爭。 其中的典型案例就是「伊萬裡」與「中國伊萬裡」之爭。
  • 「輕閱讀」百年前的中日瓷器「戰爭」
    17~18世紀是東西方瓷器貿易的繁榮時代。中國作為最重要的制瓷國,是當時東西方瓷器貿易中當之無愧的主角。而這一時期,日本隨著瓷業的崛起,也加入到了外銷歐洲的行列中,與中國形成競爭。其中的典型案例就是「伊萬裡」與「中國伊萬裡」之爭。
  • 景德鎮、梅森和伊萬裡——東西方瓷業文化的碰撞與交融
    景德鎮、梅森與伊萬裡是昔日亞歐兩大洲的三個市鎮,本來是毫無關係的不同地區,景德鎮在中國江西的浮梁縣,伊萬裡在日本九州佐賀縣,而梅森更是在遙遠的德國薩克森州。各自的歷史、文化和風情都不同,但瓷器使這三個小城鎮連接到了一起,產生出了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擦出了藝術的火花。
  • 融合中日歐三種風格的「中國伊萬裡瓷」
    通過器形與紋樣對比,判斷該件青花礬紅彩描金瓜稜瓶應為五彩折枝花紋瓜稜罐缺失罐蓋後的瓶體。從文物整體紋飾及採用青花、礬紅彩、描金的裝飾手法並參考原有底帳名稱來看,該件文物的裝飾應是模仿1690年後頗受歐洲市場青睞的日本伊萬裡彩繪瓷器品種——「金襴手」。
  • 300年前的角力「中國伊萬裡」VS日本「伊萬裡」
    日本瓷器於1650年後開始了大規模外銷,尤其是1659年,與此前的年均數千件的出口量相比,一下子躍升至5 670 0 件,成為日本外銷瓷器起始的標誌性年份。日本瓷器進入世界市場後發展很快,從17世紀下半葉至18世紀中期這段時間,日本瓷器在歐洲創出了聲譽,得到歐洲貴族的喜愛。其代表性品種就是柿   右衛門風格瓷器和「金襴手」風格瓷器。
  • 百年瓷海之戰,一場「雙贏」的良性競爭
    肥前瓷器 日本的「景德鎮」 為了讓大家對中日瓷器之間的關係有一個基本的概念,熊老師首先為觀眾釐清了日本瓷器產生的地點和時間。從地理位置上來說,指出伊萬裡瓷並非是僅僅產自伊萬裡地區,而是最初瓷器從伊萬裡港口運輸出海,才被冠以伊萬裡之名。實際上,廣義的伊萬裡可以稱為「肥前瓷器」,包括有田瓷器、波佐見瓷器和平戶瓷器等周邊瓷業在內,在江戶時代,它是日本唯一長期持續生產瓷器的地區,也是日本「最大的瓷器生產基地」以及「日本制瓷業的中心」。
  • 九穀燒:中國瓷器的東瀛變身
    風水輪流轉,當年從中國學來的造瓷藝術,如今竟會銷回瓷器的故鄉,這真是瓷器的奇妙旅程,也是我這次隨深圳大學海洋藝術研究中心考察海上瓷器之路的重要內容。 加賀藩的九穀村 日本古代名瓷,南有有田燒,北有九穀燒。有田燒靠著伊萬裏海港,賀藩國江沼郡的九穀村(今屬石川縣加賀市),西邊也有海港。
  • 用騎兵換瓷器的國王收藏的中國瓷器
    途徑則是通過當時壟斷東西方瓷器貿易的荷蘭東印度公司來購買,或者派大臣到當時的萊比錫博覽會採購,也有少量王公大臣的進獻。他為購買中國瓷器花費了巨大的財力,以至於與他同時代的人把瓷器描述為「令薩克森流血的碗」。(注3) 國王的收藏清單顯示,在頂峰時期,他收藏的東方瓷器有24100件,其中中國瓷器約為17000件,幾乎可以涵蓋17世紀中國瓷器的所有種類。
  • 佐賀縣:清幽古韻的瓷器之都|佐賀縣 九州 日本_網易旅遊
    17世紀始,伊萬裡有田瓷器通過貿易渠道傳到歐洲,深受歐洲貴族青睞,在海外一舉揚名。佐賀縣觀光資源豐富,瓷都伊萬裡有田、吉野裡歷史公園、裕德稻荷神社、日本三大美肌溫泉之一的嬉野溫泉等都是日本著名的觀光景點。佐賀特產有嬉野茶、有明海的紫菜和佐賀牛等。「佐賀牛」和「松阪牛」「神戶牛」齊名,是日本高級牛肉品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