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伊萬裡瓷器為何能突破中國瓷器壟斷,成為當時西方主要外銷瓷

2020-12-18 白塔居士

中國瓷器工藝發展2000年以來,一直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從唐開始,隨著航海技術的發展,瓷器開始走出中國,成為世界各國貴族珍藏之物。到了明清時期,東西方貿易繁榮,中國的瓷器是當之無愧的主角,風靡全球。但有一種日本瓷器,卻在中國瓷器壟斷壟斷的情況下,殺出重圍,成為當時西方主要外銷瓷器。

日本伊萬裡瓷器

日本伊萬裡瓷器

文祿·慶長之戰後日本從朝鮮半島帶回了大量朝鮮陶工,他們給日本帶去了朝鮮的瓷器燒制技術。有田瓷器在中國景德鎮瓷器為樣本的基礎上,綜合中國、朝鮮的窯業技術及制瓷技術燒造出了有田瓷器。

有田瓷器也被稱為肥前瓷器。有田瓷、肥前瓷均因其燒制的窯址所在地而得名,而它的另外一種稱謂伊萬裡瓷卻是因其附近的一處著名港口伊萬裡港而得名。

日本伊萬裡瓷器

日本伊萬裡瓷經過多年探索制瓷技術已大有提高,在主燒並鑽研青花制瓷技術的基礎上,也開始了彩繪瓷的燒制研究,大大豐富了瓷器的品種。進入1690年以後,日本瓷器逐漸形成了在釉下青花的基礎上施加釉上彩裝飾,最後再以金彩加彩點綴。

由於大量使用金彩、紅彩,故而顏色鮮豔、華麗,整體風格顯得矯揉絢爛、雍容華貴,正迎合了當時歐洲所盛行的洛可可藝術風格。  

日本伊萬裡瓷器裝飾在布局上完全繼承中國景德鎮的裝飾模式,即主紋飾與輔紋飾的結合,器身通體裝飾或開光主紋飾、輔紋飾與邊飾裝飾帶的結合。

日本伊萬裡燒五彩盤

伊萬裡瓷器如何風靡歐洲,難道比中國瓷器還好?

日本伊萬裡瓷器快速發展的時候,正是中國清初動亂時期,清政府頒布的海禁政策導致景德鎮瓷器出口銳減,中國外銷瓷在歐洲颳起的「中國風」勁頭正熱、蓬蓬勃勃。中國不能貿易的情況下,當時海上霸主荷蘭商隊不得不另想其他途徑獲取中國瓷器。

他們把目光投向了臨近中國的日本,有田瓷器這時的青花瓷、白瓷品種的制瓷技術已經相當成熟了。荷蘭商人把在歐洲受歡迎的中國外銷瓷種類介紹到日本,並請日本瓷匠按照樣品進行仿燒。他們在荷蘭東印度公司嚴格的質量監督之下,努力鑽研,虛心向居住在日本的當地中國瓷匠請教,生產技術有了更大的提高,燒制的一些產品種類足可與景德鎮瓷器相媲美。

伊萬裡瓷器

初期伊萬裡瓷器主要仿製景德鎮青花瓷器,其品種、造型、紋飾同景德鎮外銷歐洲的產品極為相似。隨著青花瓷器不斷成熟,也開始了彩繪瓷的燒制研究,大大豐富了瓷器的品種。

伊萬裡瓷器之所以能夠風靡歐洲,主要還是歐洲王公貴族們熱衷於東方風情,尤其喜愛中國瓷器。在不能與中國貿易的情況下,荷蘭商隊只能退而求其次,讓日本人進行仿燒。這才給日本瓷器以機會。

伊萬裡瓷器

中國開放海禁後,伊萬裡瓷器境況如何?

1684年,由於平定了三番、臺灣鄭氏政權也退出了歷史舞臺,清廷宣布解除海禁,開放對外貿易,同時分別在廈門和廣州成立閩海關、粵海關,管理來往商船,負責徵收賦稅,景德鎮等地燒制的中國瓷器得以重新出口,由此伊萬裡瓷與中國瓷器圍繞歐洲市場展開了極其激烈的競爭。

這一時期,伊萬裡樣式在歐洲已經贏得相當好評,景德鎮瓷器為順利進入為伊萬裡瓷佔領已久的歐洲市場,短暫地仿製了不少伊萬裡樣式的產品,被稱作「中國伊萬裡」。經過短暫的仿製站穩市場後,中國外銷瓷很快就轉入了傳統外銷瓷器品類,中國瓷器又重新成為歐洲市場的主要商品。

伊萬裡瓷器

伊萬裡瓷器與景德鎮外銷瓷經過長期的抗衡後,最終敗下陣來。荷蘭東印度公司最終在1757年正式停止出口日本瓷器,伊萬裡瓷向歐洲的出口正式落下帷幕。

你大哥還是你大哥,中國制瓷2000年,哪是幾十年就能學會的。歷史上不止日本與中國瓷器貿易有抗衡,越南曾經也與中國在瓷器上有過競爭。只不過中國實力太強,稍微發力,對手就成渣渣。

相關焦點

  • 康熙外銷瓷具有哪些特點?既要適應西洋風,還得模仿日本瓷器
    康熙朝是中國瓷器發展的一個巔峰時期,這一時期生產的瓷器不僅可以滿足國人的日常需求,甚至遠銷海外,為清朝帶來豐厚的財政收入。康熙年間中國瓷器的海外市場主要有兩個板塊,一個在歐洲,另一個在日本。為了滿足海外市場需求,康熙外銷瓷不僅有西洋審美,還模仿了日本瓷器。
  • 明清景德鎮外銷瓷的主要紋飾(圖)
    原標題:明清景德鎮外銷瓷的主要紋飾(圖) 明清時期是景德鎮瓷業發展最為鼎盛的時期,同時也是其瓷器外銷最為興盛的時期。隨著16世紀大航海時代的來臨,東西方各條新航線不斷開闢,使中國的陶瓷外銷也進入到全球化的時代。明清景德鎮外銷瓷,在帶來經濟交流的繁榮的同時,也促進了文化的交流與交融。
  • 乘風破浪的瓷器來了!清代中日伊萬裡瓷器特展亮相成博
    其實,「伊萬裡瓷」是指17-18世紀日本受中國景德鎮陶瓷風格影響所生產的瓷器,因其從日本伊萬裡港裝船外銷而得名。7月3日,成都博物館與東莞展覽館聯合舉辦的「競妍——清代中日伊萬裡瓷器特展」在博物館三層臨展廳開幕。
  • 用騎兵換瓷器的國王收藏的中國瓷器
    或許是不了解二者的差異,或許是對瓷器的偏愛,歐洲人選擇了陶瓷作為早期仿中國式建築的裝飾材料。 瓷器帶動了中國風尚在西方的盛行。在「中國風」的初期,最使西方人痴迷的是中國的瓷器和絲綢。德國學者利奇溫(A. Reichwein)曾表示,洛可可時代歐洲對於中國的概念主要不是通過文字得來,而是通過瓷器的纖細優雅和絲綢的輕柔飄逸得來。
  • 三百年中國瓷器vs日本 「伊萬裡」背後有什麼精彩故事?
    儘管日本亦沒有彩繪瓷的師承,彩繪的顏料也需要找門路進口,兩父子依舊堅持鑽研中國彩繪技法。經過兩代人的探索與傳承,酒井田喜三右衛門最終在48歲那年,完成了堪稱驚豔的上等瓷器的製作,將它獻給藩主後得到了「柿」的賜名。
  • 中國瓷器的外銷——紋章瓷(歐洲人到底對中國瓷器有多嚮往)
    陶瓷是水、火、土的完美結合,早在商周時期中國先民便發明了原始青瓷。因不知中國制瓷之奧秘,一千多年來世界各國對中國瓷器求知若渴,瓷器也因此成為了中國先進文化的象徵。中國瓷器外銷始於漢代,於唐、宋、元時期,主要出口至東南亞、朝鮮半島、日本、阿拉伯地區和非洲等地,明中晚期至清中期,經由葡萄牙人開啟了通往歐洲的大門。歐洲人對中國瓷器的神往,起源於對原材料的猜測,當時歐洲人仍在使用由黏土製成的陶器,把堅硬、潔白、半透光的瓷器當作神秘的寶物;一些地位非凡的皇室和貴族將代表自己家族身份象徵的紋章,移植到中國的瓷器上。
  • 明清外銷瓷:克拉克瓷到紋章瓷 歐洲時尚中國造
    大航海時代,葡萄牙人最早進入中國,也是最早販運中國瓷器的歐洲商人。當然,荷蘭人作為17世紀海上馬車夫,也是中國外銷瓷的積極推動者。最富盛名的「克拉克瓷」,其出典就來自葡萄牙和荷蘭。1603年,荷蘭人截獲了葡萄牙船隻「聖卡特琳娜」號,船上裝載的是青花瓷器,從此,同樣風格的瓷器在歐洲都被稱為克拉克瓷器。「克拉克」(Kraak)在荷蘭語中指「葡萄牙戰艦」的意思。
  • 300年前的角力「中國伊萬裡」VS日本「伊萬裡」
    日本慄田美術館藏彩瓷盤   面對中國瓷業的蕭條,其時作為東西方瓷器貿易紐帶的荷蘭東印度公司將觸角轉向了日本,希望用日本瓷器代替中國瓷器以滿足歐洲及其他地區的需求。   日本瓷業自然不會錯過這個機遇。一方面日本制瓷技術在1650年後有了飛躍,實現了量產化,有能力承接荷方需求;另一方面,荷方的大規模訂購進一步促進了日本瓷業的繁榮和制瓷水平的提高,能更好地滿足荷方需求。
  • 168件/套中日伊萬裡瓷器,再現三百年前工匠的「神仙打架」
    展覽海報 日本工匠精神的寫照 三百年前假如有微博,#中國瓷器vs日本瓷器#這個話題勢必霸佔熱搜。長期以來,日本絕對是中國瓷器的小迷弟,雖說日思夜想掌握這門技術,卻在變陶為瓷的道路上持續迷路。
  • 元代以後外銷瓷結合歐洲審美將成收藏熱門
    而外銷瓷,充分見證了我國古代對外貿易以及文化交流的盛況,是古代瓷器研究的一個重要門類,也是瓷器收藏不可忽視的類型。近年來,隨著我國「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外銷瓷也受到極大關注,成為研究古代陶瓷不可或缺的實物資料,也將成為收藏熱門。
  • 劉朝暉談外銷瓷研究
    宋元時期,青白瓷和浙江的龍泉窯青瓷成為瓷器貿易的大宗產品,這跟當時中國瓷業本身的發展是有關係的。所以「南海一號」沉船上看到的主要貨品也就是龍泉青瓷和青白瓷,青白瓷除了景德鎮外,還有福建德化的產品。每個時期,外銷瓷的變化除了跟瓷窯興衰有關係,貿易港口變遷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我們看到很多外銷瓷窯場是向港口的方向聚集。比如北宋晚期泉州港的發展,就為福建窯業帶來新的契機。
  • 成都博物館疫後首展伊萬裡瓷,再現300年中日瓷器興衰歷程
    展覽現場展覽現場展覽現場據悉,本次展覽通過序章以及三個單元串聯起關於伊萬裡瓷往昔的故事。「青花礬紅彩山水紋稜口盤」「青花礬紅彩摺扇花卉紋將軍罐」等典型日本伊萬裡瓷,呈現日本伊萬裡瓷從誕生到興盛的外銷歷程與藝術風格演變脈絡。
  • 「歐洲第一名瓷」是如何煉成的:從對中國瓷器的模仿到創新
    15世紀末開始,由於造船水平的提高和航海技術的發展,加上貨幣經濟和商業的擴張,葡萄牙、西班牙和荷蘭等西方國家紛紛向印度洋和太平洋尋求新的市場。16至19世紀,瓷器在歐洲的供不應求,促進了中國和歐洲之間繁忙的海洋貿易。中國瓷器以無與倫比的吸引力和巨大的經濟價值,影響並改變了人們的生活。自明永樂朝開始,青花成為景德鎮瓷器生產的主流。鄭和七次下西洋,帶回了蘇麻離青,被應用於瓷器上。
  • 【輕閱讀】百年前的中日瓷器「戰爭」
    17~18世紀是東西方瓷器貿易的繁榮時代。中國作為最重要的制瓷國,是當時東西方瓷器貿易中當之無愧的主角。而這一時期,日本隨著瓷業的崛起,也加入到了外銷歐洲的行列中,與中國形成競爭。 其中的典型案例就是「伊萬裡」與「中國伊萬裡」之爭。
  • 「輕閱讀」百年前的中日瓷器「戰爭」
    17~18世紀是東西方瓷器貿易的繁榮時代。中國作為最重要的制瓷國,是當時東西方瓷器貿易中當之無愧的主角。而這一時期,日本隨著瓷業的崛起,也加入到了外銷歐洲的行列中,與中國形成競爭。其中的典型案例就是「伊萬裡」與「中國伊萬裡」之爭。
  • 中國瓷器歐洲「變身」:十八世紀法國對中國外銷瓷的改裝重飾
    中國外銷瓷深受歐洲人喜愛。為將異域的中國瓷器更好地融入歐洲審美風尚和社會生活,部分外銷瓷會在當地被重新裝飾和改造,尤以法國為盛,類型多樣,特色鮮明。這種再加工仿若一場極富創意的視覺改造遊戲,將中西方文化完美地結合起來。
  • 兩大瓷器展講述外銷瓷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
    東西方之間瓷器技術、藝術的交流互鑑,是兩個展覽不約而同的主要落腳點。在這兩個展覽中,許多過去在中國傳統瓷器研究中從未進入視野的人、作坊、公司等,被梳理出相對清晰的脈絡,讓我們得以一睹當年中國外銷瓷中鮮為人知的故事。
  • 融合中日歐三種風格的「中國伊萬裡瓷」
    攝影/楊玉潔 言其風格迥異,是因為該器物肩部裝飾是中國明清瓷器中常見的纏枝蓮花紋,而器腹主體部分是「和風」濃鬱的菊花花束,類似的裝飾紋樣較常見於日本蒔繪中,帶有明顯的日本民族審美情趣,在故宮博物院舊藏的漆器中也有類似構成的紋樣(圖3,注1),器物底足部分則是帶有明顯歐洲洛可可風格的卷草紋裝飾。那麼,為何一件瓷器上會出現中國、日本裝飾題材而又兼具歐洲裝飾元素呢?
  • 日本古董瓷器質量很好,價格為什麼一直很低?
    從13世紀開始日本人模仿中國製作瓷器,到了清代康熙時期日本的制瓷水平已經成熟,康熙時期正好大清開始閉關鎖國,康熙皇帝下令片板不得出海,導致了我國與歐洲的貿易被迫中止,所以歐洲人把市場改到了日本,日本當時燒造的伊萬裡瓷器以青花和礬紅彩為主,由於顏色對比比較強烈深受歐洲人的喜愛,後來康熙開放廣州為對外通商口岸,由於當時的市場已經被日本所佔領,景德鎮的匠人被迫仿造日本的瓷器
  • 景德鎮、梅森和伊萬裡——東西方瓷業文化的碰撞與交融
    神話雕塑,梅森瓷器博物館藏景德鎮、梅森與伊萬裡地處江西的景德鎮,是宋元時期的一個重要瓷器產地,當地生產的青白釉、元青花以及卵白釉瓷器都是名品。明清兩代,景德鎮成為皇家御用瓷燒造基地,大量精美產品進入宮廷。明代晚期以後,景德鎮民窯瓷器大量外銷亞洲乃至歐洲美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