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瓷器工藝發展2000年以來,一直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從唐開始,隨著航海技術的發展,瓷器開始走出中國,成為世界各國貴族珍藏之物。到了明清時期,東西方貿易繁榮,中國的瓷器是當之無愧的主角,風靡全球。但有一種日本瓷器,卻在中國瓷器壟斷壟斷的情況下,殺出重圍,成為當時西方主要外銷瓷器。
日本伊萬裡瓷器
文祿·慶長之戰後日本從朝鮮半島帶回了大量朝鮮陶工,他們給日本帶去了朝鮮的瓷器燒制技術。有田瓷器在中國景德鎮瓷器為樣本的基礎上,綜合中國、朝鮮的窯業技術及制瓷技術燒造出了有田瓷器。
有田瓷器也被稱為肥前瓷器。有田瓷、肥前瓷均因其燒制的窯址所在地而得名,而它的另外一種稱謂伊萬裡瓷卻是因其附近的一處著名港口伊萬裡港而得名。
日本伊萬裡瓷經過多年探索制瓷技術已大有提高,在主燒並鑽研青花制瓷技術的基礎上,也開始了彩繪瓷的燒制研究,大大豐富了瓷器的品種。進入1690年以後,日本瓷器逐漸形成了在釉下青花的基礎上施加釉上彩裝飾,最後再以金彩加彩點綴。
由於大量使用金彩、紅彩,故而顏色鮮豔、華麗,整體風格顯得矯揉絢爛、雍容華貴,正迎合了當時歐洲所盛行的洛可可藝術風格。
日本伊萬裡瓷器裝飾在布局上完全繼承中國景德鎮的裝飾模式,即主紋飾與輔紋飾的結合,器身通體裝飾或開光主紋飾、輔紋飾與邊飾裝飾帶的結合。
伊萬裡瓷器如何風靡歐洲,難道比中國瓷器還好?
日本伊萬裡瓷器快速發展的時候,正是中國清初動亂時期,清政府頒布的海禁政策導致景德鎮瓷器出口銳減,中國外銷瓷在歐洲颳起的「中國風」勁頭正熱、蓬蓬勃勃。中國不能貿易的情況下,當時海上霸主荷蘭商隊不得不另想其他途徑獲取中國瓷器。
他們把目光投向了臨近中國的日本,有田瓷器這時的青花瓷、白瓷品種的制瓷技術已經相當成熟了。荷蘭商人把在歐洲受歡迎的中國外銷瓷種類介紹到日本,並請日本瓷匠按照樣品進行仿燒。他們在荷蘭東印度公司嚴格的質量監督之下,努力鑽研,虛心向居住在日本的當地中國瓷匠請教,生產技術有了更大的提高,燒制的一些產品種類足可與景德鎮瓷器相媲美。
初期伊萬裡瓷器主要仿製景德鎮青花瓷器,其品種、造型、紋飾同景德鎮外銷歐洲的產品極為相似。隨著青花瓷器不斷成熟,也開始了彩繪瓷的燒制研究,大大豐富了瓷器的品種。
伊萬裡瓷器之所以能夠風靡歐洲,主要還是歐洲王公貴族們熱衷於東方風情,尤其喜愛中國瓷器。在不能與中國貿易的情況下,荷蘭商隊只能退而求其次,讓日本人進行仿燒。這才給日本瓷器以機會。
中國開放海禁後,伊萬裡瓷器境況如何?
1684年,由於平定了三番、臺灣鄭氏政權也退出了歷史舞臺,清廷宣布解除海禁,開放對外貿易,同時分別在廈門和廣州成立閩海關、粵海關,管理來往商船,負責徵收賦稅,景德鎮等地燒制的中國瓷器得以重新出口,由此伊萬裡瓷與中國瓷器圍繞歐洲市場展開了極其激烈的競爭。
這一時期,伊萬裡樣式在歐洲已經贏得相當好評,景德鎮瓷器為順利進入為伊萬裡瓷佔領已久的歐洲市場,短暫地仿製了不少伊萬裡樣式的產品,被稱作「中國伊萬裡」。經過短暫的仿製站穩市場後,中國外銷瓷很快就轉入了傳統外銷瓷器品類,中國瓷器又重新成為歐洲市場的主要商品。
伊萬裡瓷器與景德鎮外銷瓷經過長期的抗衡後,最終敗下陣來。荷蘭東印度公司最終在1757年正式停止出口日本瓷器,伊萬裡瓷向歐洲的出口正式落下帷幕。
你大哥還是你大哥,中國制瓷2000年,哪是幾十年就能學會的。歷史上不止日本與中國瓷器貿易有抗衡,越南曾經也與中國在瓷器上有過競爭。只不過中國實力太強,稍微發力,對手就成渣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