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第一名瓷」是如何煉成的:從對中國瓷器的模仿到創新

2020-12-10 鎮江金山網

中國瓷器的傳播

唐宋以來,中國瓷器經由海上絲綢之路源源不斷地銷往世界各地。15世紀末開始,由於造船水平的提高和航海技術的發展,加上貨幣經濟和商業的擴張,葡萄牙、西班牙和荷蘭等西方國家紛紛向印度洋和太平洋尋求新的市場。16至19世紀,瓷器在歐洲的供不應求,促進了中國和歐洲之間繁忙的海洋貿易。中國瓷器以無與倫比的吸引力和巨大的經濟價值,影響並改變了人們的生活。

自明永樂朝開始,青花成為景德鎮瓷器生產的主流。鄭和七次下西洋,帶回了蘇麻離青,被應用於瓷器上。此器胎體厚重,胎質潔白,紋飾構圖嚴謹,分層繪畫,青花呈色濃豔,當屬官窯產品。

「克拉克」一詞源於17世紀歐洲人對葡萄牙航海大帆船的稱呼,由這些大帆船運載到歐洲的大批中國青花瓷器因此被稱為「克拉克瓷」。最早由景德鎮生產,裝飾紋飾格局具有外銷元青花的遺風,其布局多半採用外圈由八個開光組成邊飾,中間主體圖案多為中國傳統花鳥、人物、吉祥物等。16世紀後期和17世紀一直暢銷歐洲。

1659年以後,荷蘭東印度公司正式開始出口伊萬裡瓷器。最初被用作景德鎮瓷器的替代品,所以伊萬裡瓷器以當時在歐洲等地受歡迎的「芙蓉手」為首大量地生產了景德鎮瓷器的仿製產品。瓷器中部描繪著盛滿鮮花的花盆或花瓶,這是當時受歡迎的出口主題。在底座內能看見5個福字(四角內有「福」字)和支釘痕。

海外市場源源不斷的巨額需求,刺激了瓷業的蒸蒸日上,促使定製瓷的產生。當時歐洲還不能燒造硬質瓷器,中國瓷器銷路廣獲利多,成為歐洲商人謀取高額利潤的商品。1635年,荷蘭商人第一次把歐洲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寬邊午餐碟、水罐、芥末瓶、洗臉盆等做成木製模型,帶到中國,請景德鎮匠師模仿生產。景德鎮陶匠靈活配合訂單的要求,製作出了瓷質的西方生活用具。

內口沿八個錦地開光,開光內繪雜寶紋,盤心繪戲曲人物故事紋。明代嘉靖萬曆年間和清代康熙年間是五彩瓷製作的兩個高峰期,皆緣於外銷需求大増。歐洲人多把這種外銷瓷盤掛在牆上作為裝飾品。

歐洲的「瓷器熱」

直到15世紀,歐洲大陸上的瓷器仍十分罕見。歐洲人認為這種靈動的物質具有魔力,有毒的東西放置其中,青花瓷便會崩裂碎掉。因而,中國瓷器成為各國王室追捧的對象。16世紀前後,中國瓷器甚至走上歐洲的神壇,成為聖潔的禮物敬獻耶穌和聖母;隨著瓷器大量銷售歐洲,16世紀後期,瓷器成為王公貴族生活中的奢侈品,變成財富與權力的象徵。由此產生的時尚審美,使普通民眾對瓷器也產生了強烈需求。這不僅使「中國熱」席捲歐洲,而且也帶動了歐洲陶瓷生產者對中國瓷器的仿製。

這個帶有蓋子的六角形大罐,用於歐洲的宮殿。據說在罐中放入香料後放置一段時間,當芳香在罐內瀰漫時取下蓋子,會在室內釋放香氣,也被稱為「沉香罐」。18世紀,開始面向歐洲大量生產融入了日本風俗設計的豪華絢爛的彩繪瓷器。這個罐上描繪的浮世繪風的美人花紋,是典型的日本特徵。

花瓶以多種琺瑯色彩裝飾。一個花瓶繪製了一個女子為另一個女子和孩子吹簫的圖案。另ー個花瓶展現了一對夫妻同桌而食,旁邊有個醉漢同他們搭訕的畫面。

這座男性人物雕像戴藍色的頭飾,身著中國寬鬆的長袍,長袍上裝飾著許多花卉。他的裝束打扮和姿態可能受到了雕刻師皮埃爾?吉薩特在1697年創作的水彩畫的影響。該畫描繪了一位中國皇帝。

歐洲瓷器的產生及影響

中國瓷器對歐洲的影響不僅僅在藝術和工藝方面。中國瓷器的輸入,使17世紀以前一直以農業立國的德國統治者意識到,大規模手工業生產和產品外銷的重要性。於是,他們在18世紀開始建造陶瓷廠、紡織廠等,希望模仿中國通過外銷產品而獲取經濟利益。薩克森公國的奧古斯都二世派鍊金術土約輸?弗裡德裡奇?伯特格爾,作為皇帝總顧問契恩豪斯伯爵的助手,負責研製瓷器,並最終獲得成功。梅森瓷的產生標誌著歐洲瓷器的誕生,並對歐洲各地的瓷廠產生了重大影響。

在1708年約?弗裡德裡希?伯特格爾重新創造出歐洲瓷器的前兩年,他發現了另一種特別堅硬和耐熱的黏土。由於黏土中的鐵含量很高,這種伯特格爾瓷器呈現出微紅色。第一批炻器用品由宮廷金匠約翰?雅各布?厄明格根據歐洲藝術風格製造而成。

梅森瓷器通常以兩把藍劍交叉作為特徵,不同時期所用標記有所變化,這個大盤上就是不同時期梅森的商標。

約翰·約阿希姆·坎德勒(1706——1775)於1739年首次為奧古斯都三世(1696——1763)創造了雪球花餐具,後者將這套餐具作為禮物送給妻子瑪麗亞·約瑟法。充滿奢華立體裝飾的風格充分體現了該瓷器的形式大於功能的特徵。

綠色和彩色的華託式繪畫源自法國畫家安東尼?華託(1684-1721)的銅版畫。華託的創作主題包括田園風光、紳士和女子聚會,以及鄉村娛樂活動。它們被統稱為「豪華的饗宴」,呈現了成群結隊的戀人們的狂歡。

1926年雕塑取材於希臘神話中大力神赫拉克勒斯的形象,作者奧維德是一位精通古代神話的大師。這種雕塑一般放置於餐桌中央作為裝飾品。

兩個瓷都的碰撞:文化的交流互鑑

中西瓷器的交流,帶來兩種文明的互相借鑑,彼此欣賞。景德鎮瓷器曾是歐洲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早期梅森瓷器的樣板;梅森瓷器以其無與倫比的品質帶給景德鎮新的藝術啟迪。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鑑而豐富,兩個瓷都的交流、融匯,激勵了瓷器的發展創新,也推動了人類文明水平的提升。

因為梅森瓷廠規模不大,所產瓷器供不應求,且因價格高昂,有歐洲人通過荷蘭貿易商在中國景德鎮或廣州訂製梅森風格的瓷器。

杯和託裝飾青花和粉彩圖案。圖案顯示的是梅森畫師克裡斯安?弗裡德裡希?赫羅德(1700——1777)繪製的港口風光。

相關焦點

  • 中國瓷器及制瓷技術在歐洲的流傳
    1517年葡萄牙船隊抵達中國,便開始為其國王定製專屬的瓷器。保存至今的一把1520年生產的青花寬口執壺,繪有古式地球儀圖案,既是葡萄牙國王的私人紋章,也是大航海的象徵。從此,瓷器成為中歐貿易中最大宗的商品之一,歐洲也成為中國制瓷業的重要市場之一。中國瓷器以如絲般的光滑潤澤、美觀的器形以及豐富多彩的紋飾,迅速成為歐洲市場上的搶手貨。
  • 從高仿到第一!德國瓷器憑什麼賣到世界最貴?
    然而他卻用600名全副武裝的近衛騎兵交換127件中國瓷,相當於天價。  現在,說到目前世界最昂貴和最知名的瓷器品牌,無疑是擁有「白色黃金」之稱的德國梅森,其開啟了高仿到頂尖品牌的逆襲之路。轟動一時的沉船瑞典哥德堡號商船就損失了瑞典一年的GDP,裝的是包括100噸瓷器的中國物品。  還有一個方法,就是高價置換。愛打仗的奧古斯特二世就用600名全副武裝的近衛騎兵交換127件中國瓷。  看過《權利的遊戲》的朋友都知道,軍隊就是權利 !龍媽用一條龍換無垢者(當然,這是一次耍賴),瑟後討好鐵金庫不就是要買軍隊嘛?
  • 史話:歐洲間諜與中國的外銷瓷
    18世紀初,歐洲大量從中國進口外銷瓷,很多國家財政拮据,不少國家頗感危機,呼籲抵制中國貨,而私底下,紛紛山寨中國產品。此時荷蘭人抓住商機,加緊仿製中國青花瓷,其產品幾乎覆蓋了中國瓷器空缺的歐洲市場。於是,歐洲市場到處都是荷蘭代爾夫特窯生產的青花釉陶,這些釉陶外表幾乎完全模仿中國瓷器,因此獲得歐洲市場青睞。17世紀,荷蘭各地都在模仿中國瓷器,產品為錫釉陶器,其中最重要的是代爾夫特鎮。後來,英格蘭也如法炮製,製造相類的釉陶,專家稱英式代爾夫特釉陶。英式代爾夫特釉陶滿足了本國的需求,受到鄉村人和新興中產階級的歡迎。
  • 明清外銷瓷:克拉克瓷到紋章瓷 歐洲時尚中國造
    與宋元時代中國瓷器主要銷往東南亞、西亞北非不同,明清時代海上絲路,遠銷歐洲的中國瓷器,構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據推算,18世紀流入歐洲市場的中國瓷器應在1億件以上。不僅是各國王室,就是像路易十五的情婦蓬帕杜夫人這樣的社會名流,客廳沙龍裡如果沒有幾件中國瓷器,也是很沒有面子的事。
  • 歐洲第一瓷麥森瓷:300年歷史 早期受中國影響大
    麥森有自己的顏料工廠,戒指的藍色純為手工著色於瓷胎上。最為敏感的顏料與最精緻的瓷器結合,現代的麥森在首飾設計與製作上又呼應著最初的品牌歷史。在這些細節上,麥森默默抒發著對自身歷史與傳統的敬意與紀念。  出身高貴的「歐洲第一瓷」  2010年1月23日,麥森瓷器慶祝了它的300年誕辰。
  • 中國瓷器的外銷——紋章瓷(歐洲人到底對中國瓷器有多嚮往)
    中國瓷器外銷始於漢代,於唐、宋、元時期,主要出口至東南亞、朝鮮半島、日本、阿拉伯地區和非洲等地,明中晚期至清中期,經由葡萄牙人開啟了通往歐洲的大門。歐洲人對中國瓷器的神往,起源於對原材料的猜測,當時歐洲人仍在使用由黏土製成的陶器,把堅硬、潔白、半透光的瓷器當作神秘的寶物;一些地位非凡的皇室和貴族將代表自己家族身份象徵的紋章,移植到中國的瓷器上。
  • 康熙外銷瓷具有哪些特點?既要適應西洋風,還得模仿日本瓷器
    康熙朝是中國瓷器發展的一個巔峰時期,這一時期生產的瓷器不僅可以滿足國人的日常需求,甚至遠銷海外,為清朝帶來豐厚的財政收入。康熙年間中國瓷器的海外市場主要有兩個板塊,一個在歐洲,另一個在日本。為了滿足海外市場需求,康熙外銷瓷不僅有西洋審美,還模仿了日本瓷器。
  • 日本伊萬裡瓷器為何能突破中國瓷器壟斷,成為當時西方主要外銷瓷
    有田瓷器在中國景德鎮瓷器為樣本的基礎上,綜合中國、朝鮮的窯業技術及制瓷技術燒造出了有田瓷器。有田瓷器也被稱為肥前瓷器。有田瓷、肥前瓷均因其燒制的窯址所在地而得名,而它的另外一種稱謂伊萬裡瓷卻是因其附近的一處著名港口伊萬裡港而得名。
  • 中國瓷器歐洲「變身」:十八世紀法國對中國外銷瓷的改裝重飾
    明清時期大批中國外銷瓷輸入歐洲,其中部分瓷器在歐洲會被改造和重新加以裝飾,成為一種複合器物。鑲嵌金屬附件是其中最常見的手段,這是一種將金屬製成的附件加裝嵌入另一器物(本文中是指中國瓷器)的特殊工藝。歐洲對中國瓷器的金屬鑲嵌,盛行於17至18世紀,尤以法國為盛,並在歐洲產生了輻射性影響(注1)。
  • 中國瓷器興衰記:從出口的高端奢侈品,到無人問津
    歐洲皇室和貴族收藏中國瓷器達到了一種近乎狂熱的程度。 波蘭國王奧古斯都二世擁有中國瓷器竟多達57000多件。 奧古斯都二世曾用 127名全副武裝的近衛騎兵換取普魯士腓特烈·威廉一世的127件中國瓷器,這成為中國瓷器受歡迎的最好詮釋。
  • 瑞典貴族與中國陶瓷的故事;瓷器進入歐洲普通家庭
    謎一樣的瓷器最初,對於很多歐洲人來說,他們並不清楚中國瓷器的成分是什麼,有的人認為是由貝殼製成的,有的人認為包括破碎的貝殼、蛋殼以及石膏。而中國人都知道,瓷器是依靠陶車進行手工拉坯製成粗形,然後利用陶範來規整形成製作的。隨著制瓷工藝逐步發展,瓷器由青瓷發展到白瓷,再由白瓷發展到彩瓷,唐宋青瓷發展到了頂峰。
  • 來看,這批歐洲人燒制的「中國式瓷器」
    中國瓷器的外銷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中國瓷器深刻影響了歐洲人的審美和生活方式,歐洲自有的文化因素、技術手段也不斷豐富著中國瓷器的生產。在廣東省博物館「驚豔『中國風』:17-18世紀中國外銷瓷展」中,就展出了多件西方仿製中國傳統瓷器的作品,展現出這種交流與互鑑的情況。
  • 劇中瓷——唐頓莊園中「中西合璧」的瓷器
    ITV 《唐頓莊園第一季》 截圖該劇憑著精良的製作團隊,從編劇到演員,從音樂至道具,獲獎無數,更是俘獲了一大批忠實的粉絲。我們依然來看劇中的瓷器。首先各個階層所使用的瓷器明顯不同。伯爵府邸的餐具茶具最為奢華,書房擺設的瓷器更是毫不吝嗇地飾銅鎏金。
  • 波蘭用騎兵換瓷器,荷蘭山寨青花瓷:中國瓷器如何在歐洲紮根生花
    新航路的開闢使中國瓷器大批量的外銷到直到十七世紀左右,在經過了長達百年的貿易後,歐洲不但積累了大量的瓷器,還偷師到了中國的制瓷工藝,於是瓷器從貴族走進了平常百姓的家中。到了這一階段,瓷器所展現出的就不僅僅是觀賞性了,瓷器的實用性被發掘出來,這也是瓷器能夠在歐洲紮根開花的一個重要條件。
  • 風靡歐洲的中國瓷器,是如何影響歐洲文化的?
    引言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中,曾經出現過很多能夠代表中國的物品,然而當歐洲人提到中國的時候,第一時間想到的往往就是瓷器。可以說瓷器的出現使得中國文化開始在世界範圍內廣泛流傳,當中國瓷器在進入到歐洲市場之後,也開始對他們的文化有著深遠影響。
  • 紋章瓷:中國製造的歐洲時尚,為什麼會讓貴族們趨之若鶩
    01對於那個時代的歐洲人來說,中國就是出產瓷器遍地黃金的人間天國。畢竟,對於歐洲人來說,一套瓷器代表著什麼?是財產嗎?不,是尊嚴。其實關於這些外銷瓷器,有一個有趣的事實是,在17世紀,歐洲本土的陶匠製作出一種名貴的陶器——代爾夫特陶器。但隨著外銷瓷的流入,這些白底青花的精美裝飾和輕薄堅固的質地對傳統的代爾夫特陶器產生了極大的衝擊。於是歐洲的陶匠師傅們開始紛紛研究怎麼把代爾夫特陶器做得和中國瓷器一樣精美。
  • 用騎兵換瓷器的國王收藏的中國瓷器
    至今,這種陳列方式在德勒斯登茨溫格宮的瓷器展廳依然被依循借鑑(圖2),拱形展示櫃和鋪陳於整個牆面的瓷器,使觀眾在仰視之餘,無不感受到國王對瓷器的痴迷和18世紀歐洲宮廷的奢華。「白色金子 東西瓷都」展覽中的瓷器陳列場景就模仿了茨溫格宮的陳列方式。
  • 600名近衛騎兵向波斯商人交換48件中國瓷花瓶
    上回說道,中國制瓷業在全世界範圍內的影響深厚,引來海內外粉絲的瘋狂追捧,也引發了歐洲各國爭相研發陶瓷工藝,花了400年的時間才製作出真正的「瓷器」,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400年間,歐洲各國到底做了哪些努力。
  • 歐洲人制瓷山寨史,花了兩百多年時間就超越了中國
    清人吳宗慈在《江西通志考》中說:「外人初來中國,初則見有佳瓷,不惜重金購去,精美者一瓶一碗貴至數千金,既而自募良工,刻意仿造,雖其式樣古雅,終未逮中華。」從見到中國瓷器的那天起,歐洲人就希望自己也能製造昂貴而精美的瓷器。馬可·波羅或許是最早將中國瓷器帶到歐洲的人。
  • 17世紀歐洲的「中國風」,貴族們使用中國瓷器,穿著中國衣服
    中國的瓷器自唐開始,由絲綢之路傳入歐洲,西方人從來沒有見過這麼精美的器皿,也不知道這種瑩潤如玉的器皿是如何製成的。於是中國的瓷器成為一種寶物被西方貴族收藏,這種精美瓷器是當時歐洲人財富與身份的主要象徵,也是歐洲商人暴力致富的主要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