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景德鎮外銷瓷的主要紋飾(圖)

2020-12-13 人民網江西頻道

原標題:明清景德鎮外銷瓷的主要紋飾(圖)

明清時期是景德鎮瓷業發展最為鼎盛的時期,同時也是其瓷器外銷最為興盛的時期。隨著16世紀大航海時代的來臨,東西方各條新航線不斷開闢,使中國的陶瓷外銷也進入到全球化的時代。明清景德鎮外銷瓷,在帶來經濟交流的繁榮的同時,也促進了文化的交流與交融。東西方不同的文明,不同的審美觀念,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飲食文化和服飾文化等各個方面的信息,通過瓷器這個載體,在交流與互動中綻放異彩。

明清景德鎮外銷瓷的主要紋飾:

克拉克瓷

克拉克瓷

克拉克(kraak)源自於葡萄牙語(caraack)「大舶」的意思。公元160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在海上截獲載一艘滿大量中國青花瓷器葡萄牙商船,這些瓷器拍賣後獲得巨額利潤,因為當時不清楚瓷器產地,歐洲人把這種瓷器命名為「克拉克瓷」。克拉克瓷的生產一直持續到清代康熙時期。其特點是以盤、碗為多,盤、碗的口沿有圓口或花瓣口,繪花瓣形、扇形、橢圓形或圓形開光,開光內繪山水、人物、花卉、花鳥、果實等圖案。此外,克拉克瓷器中有一個非常特別的圖案—俗稱「七頭蛇」,這種圖案的瓷器並不多見,雖然目前還不能明晰地解讀其含義,但它明顯帶有宗教色彩,顯然應是定製之物。

中國風:山水紋、戲劇故事、人物紋、大花籃、花鳥紋等

遙遠的東方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令不少西方人覺得神秘和嚮往。17—18世紀的歐洲,生活的奢靡之風蔓延,中國瓷器的在歐洲價格不菲,擁有精美的中國瓷器,成為了當時貴族和有錢階層的炫富資本。傳統的中國瓷器紋飾,如山水紋或山水人物紋、戲劇故事紋、人物紋、大花籃、花鳥紋等,是當時外銷瓷中的熱銷品種。人物紋除了戲劇故事的內容外,較受西方人歡迎的還有仕女圖、仕女嬰戲圖、農家樂等,他們認為這些都是充滿東方情調的內容。雖然這些紋飾的寓意西方人不一定了解,但這些紋飾的中國瓷器滿足了他們的好奇心和虛榮心。

中國「伊萬裡」

中國「伊萬裡」

明末清初當時中國社會政局動蕩,無疑對景德鎮瓷業的外銷造成了一定的影響。於是歐洲市場把目光瞄向了日本。從1650年起,原先專門外銷中國景德鎮瓷器到歐洲的荷蘭東印度公司,開始外銷日本九州有田燒的瓷器製品到歐洲地區,以代替中國瓷器外銷的不足。這種外銷的有田燒瓷器在純白的質地加上青花、礬紅和描金,清麗而豪華,在歐洲各國廣受歡迎、風靡一時。因有田燒瓷器多從九州的伊萬裡港口裝船出海,因此人們稱之為「伊萬裡瓷器」或「伊萬裡燒」。景德鎮在清初康熙、雍正時期直至乾隆早期,也根據市場的需要,模仿生產了部分伊萬裡風格的瓷器以供外銷,紋飾包括花鳥、人物等題材。乾隆中期以後這類紋飾逐步消失。

圖案式樣與菸葉紋

圖案式樣是指帶狀或三解形圖案內繪花草、花鳥、龍鳳等圖案的紋飾,通常畫面豐滿,基本不留白或留白較少。有的是繪類似如意雲的圖案內再繪花草等紋飾,西方學者認為這種圖案像項鍊上的吊墜,稱之為吊墜式樣。這類紋樣一般為青花和五彩製品,多見於瓶、罐、壺等類器物。

菸葉紋式樣的命名來自西方的學者。菸葉瓷其實與菸草無關。它的圖案主要由翻卷的西蕃蓮、圓形的皮球花或牡丹、芍藥等其他花卉和大片的葉子構成,有的還加上孔雀、雉雞等鳥類。因為大葉子像極了菸葉,因此西方學者俗稱它為「菸葉瓷」。它有青花加彩和粉彩兩個品種,構圖較為豐滿。菸葉瓷通常色彩豐富明麗、花卉嬌豔怒放,給人秀美、豔麗、熱鬧、生命旺盛的感覺。它流行的時間主要在雍正至乾隆中期。

西洋花卉紋

景德鎮青花和廣彩在乾隆、嘉慶時開始較多出現畫西洋花卉的紋飾,花卉品種與畫法均與中國傳統的不同。花卉是我們叫不出名字的品種。畫法是引用了西洋畫中的透視技法和版畫的技巧,以細緻的線條表現明暗關係。

普朗克(PRONK)設計

考綱利斯-普朗克是荷蘭畫家和設計師,他於1734-1740年間受聘於荷蘭東印度公司,專門為定製瓷器設計紋樣。他所設計的紋樣據說有4種,但只有「花傘」系列和「博士」(或稱「學者)」系列留下了紙本樣稿或訂單,因此其他系列—「涼亭」和「仿中國花鳥人物」系列已無從考證。(相關資料有部分還收藏在印度尼西來的雅加達和阿姆斯特丹)他設計的紋樣被送到中國後,在景德鎮繪製成青花和粉彩瓷器,然後運到廣州出口外銷。

南京式樣(柳亭紋與山水人物)

南京式樣量大且流行所以單獨列出,實際上可歸於中國風。青花柳亭紋瓷器可以說是17—18世紀最受西方歡迎的中國風瓷器之一,有盤、瓶、壺、茶具等等。歐洲人不僅大量仿燒這種紋飾的瓷器,還為這種畫面編撰了一個非常浪漫動人的愛情故事。

紋章與字母組合

徽章紋瓷器又稱紋章瓷,是由歐美國家的皇室、貴族、社團、城市、軍隊首領等把象徵或代表自己權力、地位、身份的徽章圖案,燒制於定做的瓷器上面,作為自己獨有的標誌。在十八世紀末期部分銷往美國的外銷瓷上寫有表示某人專屬的大寫字母,通常是用金彩等彩料寫姓和名開頭的第一個大寫字母。這是因為有些美國的新移民沒有家族紋章,幫以此代替。

Fitzhugh(菲次休)式樣

以四組或六組、八組中國傳統花卉(牡丹、芍藥等),下面繪絲帶結八寶,這種紋飾在中國俗稱八寶花。由於英國東印度公司常駐廣州管理會主任Fitzhugh(菲次休)經常定做這種紋飾的瓷器,幫這種瓷器又被西方人稱為菲次休(Fizhugh)瓷。

西方人物:宗教題材和神話傳說故事、閒適生活

景德鎮瓷器上出現西方人的形象,始於雍正、清乾隆時期,延續至嘉慶、道光。道光以後逐步少見。品種以青花、粉彩為主,題材涉及宗教福話、休閒生活場景等。

歷史與政治圖案

在18世紀銷往歐洲的中國外銷瓷中,有部分瓷器紋飾的內容描繪的是歐洲當時的政治事件或歷史事件、政治人物。這反映了當時人們的審美觀與現在有明顯的不同。這些紋飾多繪於餐飲用具上,如啤酒杯、盤子等等。

港口與帆船

在大航海時代來臨之後,全球貿易便以海港貿易為主,並且發展迅速。因此,外銷瓷器中繪港口、海船等紋飾的也逐漸增多。有些西方的船長或船員,往往喜歡定製港口或海船為紋飾的瓷器作為航行紀念。

錦上添花:歐洲裝飾

18世紀時,歐洲人喜歡把買回去的中國瓷器進行二次加工,有加彩、加金、加金屬配件等方式,其目的有的是為了讓器物更華麗、美觀,有的是為了能讓器物賣出更高的價錢。

 

相關焦點

  • 明清外銷瓷:克拉克瓷到紋章瓷 歐洲時尚中國造
    瓷器、絲綢、茶葉是海上絲綢之路上常見的中國外銷商品。與宋元時代中國瓷器主要銷往東南亞、西亞北非不同,明清時代海上絲路,遠銷歐洲的中國瓷器,構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據推算,18世紀流入歐洲市場的中國瓷器應在1億件以上。不僅是各國王室,就是像路易十五的情婦蓬帕杜夫人這樣的社會名流,客廳沙龍裡如果沒有幾件中國瓷器,也是很沒有面子的事。
  • 日本伊萬裡瓷器為何能突破中國瓷器壟斷,成為當時西方主要外銷瓷
    到了明清時期,東西方貿易繁榮,中國的瓷器是當之無愧的主角,風靡全球。但有一種日本瓷器,卻在中國瓷器壟斷壟斷的情況下,殺出重圍,成為當時西方主要外銷瓷器。日本伊萬裡瓷器裝飾在布局上完全繼承中國景德鎮的裝飾模式,即主紋飾與輔紋飾的結合,器身通體裝飾或開光主紋飾、輔紋飾與邊飾裝飾帶的結合。
  • 劉朝暉談外銷瓷研究
    宋元時期,青白瓷和浙江的龍泉窯青瓷成為瓷器貿易的大宗產品,這跟當時中國瓷業本身的發展是有關係的。所以「南海一號」沉船上看到的主要貨品也就是龍泉青瓷和青白瓷,青白瓷除了景德鎮外,還有福建德化的產品。每個時期,外銷瓷的變化除了跟瓷窯興衰有關係,貿易港口變遷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我們看到很多外銷瓷窯場是向港口的方向聚集。比如北宋晚期泉州港的發展,就為福建窯業帶來新的契機。
  • 元代以後外銷瓷結合歐洲審美將成收藏熱門
    原標題:元代以後外銷瓷結合歐洲審美 外銷瓷將成為收藏熱門   原標題:外銷瓷將成為收藏熱門 元代青花瓷和明清外銷瓷器種類眾多,數量巨大,這些實物幾乎串連成一部中國陶瓷史,同時也是一部外銷瓷歷史。   筆者認為,對古陶瓷包括外銷瓷的研究必須堅持民間考古這種形式,對出現在民間的海撈瓷以及傳世的外銷瓷進行梳理,才能夠作出對歷代出口瓷器類型的認知。在宋代以前,我國外銷的陶瓷基本上與國內同時期的器物相同,少有迎合西方需求的創新產品。
  • 康熙外銷瓷具有哪些特點?既要適應西洋風,還得模仿日本瓷器
    康熙年間中國瓷器的海外市場主要有兩個板塊,一個在歐洲,另一個在日本。為了滿足海外市場需求,康熙外銷瓷不僅有西洋審美,還模仿了日本瓷器。從這一年開始,每年都有近幾十萬件的外銷瓷運往歐洲。康熙運往歐洲市場的外銷瓷主要有兩大特點,一是種類多,二是在紋飾題材上借鑑了西洋風格。說到瓷器種類,康熙外銷瓷除了有青花,還有五彩、粉彩、顏色釉、德化白瓷甚至還有紫砂器具等等。如此豐富的瓷器種類,是中國瓷器高度成熟的偉大見證。再說瓷器紋飾題材方面,康熙外銷瓷不再局限於中國特色的圖案,而是開始呈現出西方的紋樣。
  • 兩大瓷器展講述外銷瓷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
    清康熙景德鎮窯五彩花卉紋橢圓形盆  在依舊灼熱的夏秋之交,廣州有兩個和「外銷瓷」有關的大展同時進行——廣東省博物館的「驚豔:中國風與明清外銷瓷展」和廣州博物館的「白色金子·東西瓷都——從景德鎮到梅森瓷器大展」。
  • 中國瓷器的外銷——紋章瓷(歐洲人到底對中國瓷器有多嚮往)
    因不知中國制瓷之奧秘,一千多年來世界各國對中國瓷器求知若渴,瓷器也因此成為了中國先進文化的象徵。中國瓷器外銷始於漢代,於唐、宋、元時期,主要出口至東南亞、朝鮮半島、日本、阿拉伯地區和非洲等地,明中晚期至清中期,經由葡萄牙人開啟了通往歐洲的大門。
  • 曲永建陶瓷論文集——宗教與景德鎮瓷器紋飾(下)
    20世紀40年代,從1595年沉沒的名為「聖奧古斯汀號」的海船上打撈出七十件明萬曆青花瓷,說明當時景德鎮瓷器已遠銷美洲。當時,歐、美洲人已經是商業民族,必然將贏利視為至高無上的目標,他們不遠萬裡留下了傳教士,卻帶走了真正需要的包括瓷器在內的緊俏商品。   北京近十年來出土的景德鎮瓷片當中,所謂「克拉克」瓷如鳳毛麟角,就連「首都」都難尋綜影,可見萬曆時外銷瓷的供不應求之勢。
  • 異域風情,鐫刻在景德鎮陶瓷上的歐洲姓氏
    清雍正、乾隆期間,外銷瓷所帶來的經濟利益,驅使景德鎮窯場競相效仿西洋和東洋的裝飾形式及風格,如唐英所說「仿西洋黃色、紫色器皿」、「仿西洋紅色、綠色、烏金器皿」、「仿西洋琺瑯畫法,人物、山水、花卉、翎毛無不精細入神」、「仿東洋抹金、抹銀」等。這種仿製,使景德鎮陶瓷在傳統紋飾畫法的基礎上新添了不少具有異國情調並流傳至今的裝飾品種。
  • 外銷瓷:青花為私人買家而作 彩繪成宮廷奢侈品
    無論是幽靜淡雅的青花瓷還是豔麗多姿的彩繪瓷,都在以西洋人物這一特殊的裝飾題材,表達著特定文化背景下,中西融合所體現出來的多樣化藝術形態。  青花瓷「最好的青花瓷器是為私人買家而作」  明清兩代,景德鎮產青花瓷步入昌盛時期。
  • 成都博物館疫後首展伊萬裡瓷,再現300年中日瓷器興衰歷程
    青花礬紅彩描金花卉紋扇形盤 清康熙(1661~1722年)景德鎮窯 東莞展覽館藏「青花礬紅彩描金徽章紋盤」「青花礬紅彩描金花卉紋咖啡壺」等多樣化的外商定製器形與紋飾則反映出瓷器承載的文化交流與融合以及彼時中國伊萬裡外銷貿易的繁盛。
  • 史話:歐洲間諜與中國的外銷瓷
    此時中國冰清玉潔、極其衛生的白色瓷質餐具傳到了歐洲,全歐洲為之傾倒,視之為「白色黃金」,於是一下子風靡,紛紛湧現在帝王將相乃至平民百姓的餐桌上。中國外銷瓷「事件」,就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了。18世紀初,歐洲大量從中國進口外銷瓷,很多國家財政拮据,不少國家頗感危機,呼籲抵制中國貨,而私底下,紛紛山寨中國產品。
  • 【金融博覽】李瑞雪┃「紋章瓷文化」系列之二:紋章與紋章瓷
    而在明清時期的絲綢之路上,遠銷世界的中國瓷器構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從16世紀末開始,中國外銷歐洲瓷器的數量迅速增加,歐洲也興起了一股中國熱的風潮,歐洲商人開始根據顧客的喜好和要求大批量定製中國瓷器,由中國工匠按照歐洲定購商提供的式樣、造型、裝飾等進行燒制。
  • 景德鎮四大名瓷知多少
    景德鎮以產瓷器聞名於世,素有「瓷都」美稱,早在五代時期就開始生產瓷器,至今已經有上千年歷史。這裡千年窯火不斷,其瓷器以「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磐」的獨特風格蜚聲海內外,其中最為著名的四大名瓷是青花瓷、粉彩瓷、玲瓏瓷和色釉瓷。
  • 海南日報數字報-十件明清外銷瓷珍歸瓊
    ,今朝珍瓷歸宿瓊州。這其中包括由海南中視集團拍得的明萬曆青花礬紅彩纏枝蓮梅瓶以及恆大旅遊集團拍得的清19世紀瑞獅形香插一對及清19世紀外銷青花器7件套。這些拍品均來自今年9月紐約佳士得受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委託,舉辦的「美藏於斯——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珍藏中國瓷器」專場拍賣會。  曾幾何時,這些精良製作的瓷器外銷歐美。
  • 《如懿傳》裡的瓷器道具,隱藏著一個大BUG|瓷器|外銷瓷|青花|粉彩|...
    印盒以不滲油為要務,所以瓷質印盒最為適宜——陶器容易滲油,銅、鐵等金屬印盒長久使用又容易腐蝕變色,都不宜使用。宋代曾鞏《冬夜即事》有詩云:「印奩封罷閣鈐間,喜有秋毫免素餐。」從傳世及發掘的瓷器中可知,宋代官、哥、定、越、龍泉、湖田(圖2)等窯均燒造過印盒,印盒在宋代就已經非常普及。
  • 光緒粉彩瓷的主要特點
    為了滿足腐朽的生活需要,朝廷曾撥款到景德鎮燒制皇宮用瓷,包括日用瓷、陳設瓷、為慈禧太后做壽用的壽瓷、賞賜大臣的用品、仿三代青銅禮器的祭器、有吉祥如意的洗餐具等。這一時期的粉彩瓷器燒造量非常大,品種及傳世品都極為豐富,既有日常生活用瓷,也有陳設瓷及文房用瓷,多承襲傳統形制,其胎體較薄,成型工藝較好,釉質細膩均勻,有近代瓷的特徵,紋飾的繪工雖不甚精細,但色彩的過渡較為自然;而此時民窯燒制的粉彩瓷器,質量不是特別高,胎質有點粗松,胎體也較厚重,器物紋飾多是類同官窯器物。
  • 寧波煜柏拍賣:明清時期魚紋瓷的鑑賞!
    魚紋,陶瓷裝飾的傳統紋飾之一,廣義上可包含有魚紋和其它紋樣組合而成的紋飾,狹義上僅指純粹魚紋或以魚紋為主體的紋飾。魚紋早在西安半坡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彩陶中即已出現,河南臨汝出土有鵲魚石斧圖彩陶缸,其後的商周青銅器、玉器,秦漢的漆器、彩陶上,魚紋均得到廣泛應用。到了唐代,魚紋開始用於瓷器裝飾。
  • 景德鎮明清御窯廠史記
    御窯廠鄰近主要對外運輸通道昌江河的東岸,背倚城區小丘陵山「珠山」。明清景德鎮圍繞御窯廠四面形成熱鬧的商業街和居住區的格局,即廠西為東西方向密集弄巷、碼頭和南北走向的「前街」(今中山路,靠近昌江),廠東為「后街」(今中華路)。但是,王朝興替和城市建設,致使昔日窯廠的所有地面建築如官署、作坊等建築均已不復存在。
  • 景德鎮、梅森和伊萬裡——東西方瓷業文化的碰撞與交融
    神話雕塑,梅森瓷器博物館藏景德鎮、梅森與伊萬裡地處江西的景德鎮,是宋元時期的一個重要瓷器產地,當地生產的青白釉、元青花以及卵白釉瓷器都是名品。明清兩代,景德鎮成為皇家御用瓷燒造基地,大量精美產品進入宮廷。明代晚期以後,景德鎮民窯瓷器大量外銷亞洲乃至歐洲美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