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歷史上和今天的「景漂」

2020-12-18 中國日報網

「工匠八方來,器成天下走」。自古以來,景德鎮素以大氣包容名揚天下,造就了一個個瓷業神話。作為中國最早的手工業移民城市,一代又一代的「景漂」,構成了這座城市最鮮活的發展基因,一代代的「景漂」用勤勞和智慧託舉著這座城市,使景德鎮成為「世界瓷都」。

歷史上的「景漂」

在宋代,景德鎮隸屬浮梁縣,當地人大部分是農民,有田有地的農民不靠制瓷為生,新的手工業小鎮需要大量勞動力。於是,周邊地區沒有田地、為了餬口的勞動力湧了進來。最早進來的都昌(九江市下轄縣)人佔據了制瓷的各道工序,挑瓷土、拉坯、利坯、裝坯、攣窯、擺窯。接著,撫州人來了,他們幹起了走街串巷賣瓷器的營生。稍晚來的安徽人則「搶灘後勤服務業」。而北方來景德鎮避亂的手藝人則成為最早的陶瓷專家……正是這些古代的「景漂」創造了景德鎮的傳奇。

趙慨生於西晉,有景德鎮「瓷業祖師」之稱。東晉時,趙慨先後在福建、浙江、江西當官,其後隱居於景德鎮。據傳,在景德鎮期間,趙慨運用在浙江了解和掌握的越窯制瓷技藝對景德鎮的陶瓷工藝進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為景德鎮的陶瓷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因此,被後人奉為「制瓷師主」。

郎廷極,屬清朝漢軍鑲黃旗,奉天廣寧(今遼寧北鎮)人,湖南布政使、山東巡撫郎永清之子。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郎廷極前來景德鎮駐廠督造,開啟了景德鎮官窯的「郎窯」時代。「郎窯」最突出的成就表現在高溫顏色釉上,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盛極一時的「郎窯紅」,它屬高溫銅紅釉。元末明初,景德鎮的銅紅釉發展曾達到高峰,隨後迅速衰退,明中後期銅紅釉燒造工藝技術幾近失傳,而以低溫礬紅釉代替,但其色澤無法與高溫銅紅釉相比。郎廷極主持下創燒成功的郎紅釉,使高溫銅紅釉得以復興。郎窯紅歷來被視為珍品瓷,其顏色深沉豔麗,又被稱為牛血紅,其施釉技法有「脫口、垂足、郎不流」之說。郎廷極還引進了西洋胭脂紅色釉,因其釉料含金,故十分珍貴。郎窯開創了以郎紅釉為首的高溫顏色釉的新紀元,這成為中國顏色釉發展的重要節點。

唐英,屬清朝漢軍正白旗,瀋陽人。清雍正六年(1728年),奉命來景德鎮御窯廠任駐廠協理官,開始佐理陶務,自此與景德鎮結下不解之緣。在景德鎮督陶期間,唐英經常親臨一線,鑽研陶瓷技術,並致力於制瓷技藝的總結和改革,繪製《陶成圖》,注重對實物的保存與研究。唐英編撰的《陶冶圖說》有圖20幅,對景德鎮的制瓷工藝進行了科學的總結和記載。全書雖只有幾千字,但圖文並茂,記錄和保存了景德鎮的諸多制瓷工藝,流傳至歐洲諸國。此外,他主持燒造的瓷器器物繁複,釉色齊全,技藝精湛,一些名瓷佳器已成為歷史珍品,被稱為「唐窯」,譽為「國之瑰寶」,保存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館中。

景德鎮人才輩出,隨著清朝國力的衰敗,御窯廠也隨之衰落,但一批出類拔萃的優秀民間陶瓷藝術家異軍突起,「珠山八友」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他們是當時景德鎮民間藝人中的改革先鋒,是最早把陶瓷作為一種藝術來創作的群體,帶領文人瓷畫走進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郎窯紅釉盤

民國王步的粉彩人物圖瓶

民國王步的青花蔬果圖四方瓶

現代的「景漂」

進入21世紀,眾多的藝術家、陶瓷愛好者開始關注景德鎮,來到景德鎮,紮根於此,靜心創作。經過了近十餘年的人才積累,景德鎮已經出現了以三寶陶藝村、陶院工作室、雕塑瓷廠等為中心的「景漂」一族聚居群落。

周國楨,出生於1931年,湖南省安仁縣人,1954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1976年開始在景德鎮陶瓷學院(今景德鎮陶瓷大學)任教,退休後定居景德鎮,至今仍未中斷陶藝創作。他是我國當代著名陶藝家、畫家和陶藝教育家,被中外譽為「中國當代陶藝發展的一面旗幟」「現代陶藝創作先鋒」「陶藝泰鬥」。他先後創作了「朦朧時期」「唯美時期」「古風時期」「新表現時期」等4個風格特點明顯的系列作品。

李菊生,出生於1944年,江西鄱陽人。1968年畢業於江西師範大學,擅長油畫、陶瓷美術。受其父的薰陶,李菊生的瓷作意境高古,極富書卷味。同時,側重於突破現有的工藝美術價值觀念,挖掘現代文化的深層構建,傾心於對社會、人生、歷史和自然的體驗,用以表達自己的藝術思想,寄託自己的審美情趣和藝術個性,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畫風畫技。從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李菊生投入到對高溫顏色釉新技術的研發和創作應用中。由於失敗率極高,他不惜將不完美的試製作品砸碎。李菊生的探索大大豐富了陶瓷藝術的裝飾語彙和表現手段,使藝術陶瓷的裝飾效果達到了一個更高的層次。

據非官方統計,如今景德鎮的「景漂」已達2萬之眾,包括國內外藝術家、陶瓷專業學子、陶瓷愛好者及其他從事陶瓷製作和輔助工作的人員。景德鎮積澱千年的陶瓷藝術滋潤著慕名而來的「景漂」,同時「景漂」的思想、創意又為陶瓷這個古老的藝術注入了新的活力,更為世界瓷都演繹著新的傳奇。

在景德鎮,景德鎮陶瓷大學等專業院校的學生是「景漂」中的一個重要群體,他們為景德鎮陶瓷的創作注入了新鮮的血液,此圖為景德鎮陶瓷大學學生的作品

景德鎮陶瓷大學學生作品

現代粉彩松下問童子圖瓶

相關焦點

  • 瓷都景德鎮:「景漂」的夢想之城
    這不是北京的798或者南鑼鼓巷,這是景德鎮的樂天陶社,是「景漂」一族聚集的藝術街區之一。景德鎮在他們心中,是陶瓷創作的樂土,是自己的夢想之城。  創意的樂土資深「景漂」、來自香港的鄭禕,2005年把她的樂天陶社開到了景德鎮。與她開在香港、上海、北京的三個分店相比,這算得上是規模最大的。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景漂」追夢陶溪川
    2014年從景德鎮陶瓷大學研究生畢業的封學芳,老家在河北石家莊。彼時,她放棄了可以回到家鄉從事博物館設計工作的機會,選擇留在景德鎮自主創業,專注於手工陶瓷雕塑創作。  「我就想做點我喜歡的東西。」2015年,封學芳從朋友那裡了解到,陶溪川正著手打造青年創業平臺和創意孵化器「邑空間」,定期從國內外雙創青年和創意集市中精選有代表性的人員入駐,免費提供展示和銷售平臺。
  • 從景德鎮新思維看文化自信
    放眼全國乃至全球,鮮有像景德鎮這樣的城市能有如此多的世界頂級人才為投身同一個行業而匯集在一起。3萬「景漂」背後的虹吸思維更折射出中國文化強大的吸引力。   51歲的英國物理學博士蓋博天(Guy Thompson)曾是一家跨國銀行的亞洲區高管,5年前他和來自中國臺灣、同樣辭掉了歐洲金領工作的王代平,以及景德鎮畫師羅豔合作,三人立志要把西方的審美需求和景德鎮的制瓷工藝相結合,把傳統工藝和現代商業相結合,從而找到創建高端陶瓷品牌的渠道。   但成為「景漂」之後,他們發現這並不容易。
  • 「景德鎮時區」吸引越來越多陶藝家
    44歲的美國「景漂」拉巴爾這樣描述在景德鎮的生活節奏。2015年,拉巴爾來到景德鎮開了一間個人工作室;如今,工作室內放滿了結合西方創意和東方技藝的陶瓷作品,承載著他這些年「漂」在異國的歸屬感。匠從八方來,器成天下走。「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的景德鎮陶瓷揚名四海,吸引了一批陶瓷愛好者。其中一部分人像拉巴爾一樣,融入了景德鎮獨有的生活時區。
  • 景德鎮的好名聲和壞名聲,都是因為陶瓷|原創
    一夜之間,飽含黃色泥沙的洪水漫過了景德鎮大大小小的街道,也衝垮了許多寄託了「景漂」夢想的陶藝工作室。洪水淹沒了小丹剛辛苦建起來的工作室。/@炸窯丹這座被火錘鍊出來的城市,總是遇水發怵。僅在水系方面,幾百年的開發和破壞,致使景德鎮南河穿行水系幾乎消失,城內主要河道被侵佔、填埋,城市水系脈絡斷裂與衰退嚴重,每逢雨期,內澇幾乎無可避免。只不過,人們很清楚,洪水總會退去,大地會重新風乾,這座曾經以陶瓷工藝徵服世界的千年古城,在新時代的「大彎道」面前,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惑和危機。
  • 「貴族」景德鎮,因何沒落?
    在資深「景漂」徐瑞鴻眼中,景德鎮更像一位「沒落的貴族」,保留著千年留下來的「金字招牌」,卻迷失了前路。專注於陶瓷,卻丟了「瓷都」2004年10月,景德鎮瓷都「千年華誕」在即。1983年,大型紀錄片《話說長江》在央視首播,它用「煙囪林立」來形容景德鎮這座瓷都的繁庶。今天,「陶溪川」內仍保留著大煙囪。只不過,它們都已被廢棄。
  • 在文化交融中講好「景德鎮故事」
    景德鎮為中西方文化交融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在國家實施「一帶一路」戰略的大背景下,景德鎮以開放的胸懷擁抱世界,吸引眾多境外「景漂」來城市研學修習,推動涵養千年的陶瓷文化飄洋過海,著力把新時代的瓷都打造成為展示陶瓷文化的名片
  • 奇葩90後「景漂」手藝人:我有一個皇家萬花瓷的夢想,你呢?
    尋找這個時代的匠人們一念之間,遇見景德鎮10年前,大寶考取了景德鎮陶瓷學院——全國唯一和陶瓷相關的本科學校。▲牧然堂創始人張大寶大寶來到這裡就愛上了這裡,留在了這裡,成為一名「景漂」。景德鎮是「瓷器之國」的代表和象徵,制瓷歷史悠久,瓷器精美絕倫,聞名全球,有「瓷都」之稱。
  • 瓷畫與紙畫各有千秋,不過「瓷畫」是趨勢,「畫家」選擇「景漂」
    瓷畫與紙畫各有千秋,不過「瓷畫」是趨勢,「畫家」選擇「景漂」。本文由專注生活百態的百家號「生活導讀」原創,侵權必究!在景德鎮生活有一年多了,感覺景德鎮還好,生活節奏慢,離老家比較近。一位老鄉說,他祖籍在河北邯鄲磁州(今,磁縣),現在景德鎮的安徽黟縣人,他們的祖先大都在凰崗碼頭生活過,其中有王大凡和他的父輩王家耀。即便是現在,鄱陽凰崗依然有安徽黟縣人(祖籍)。我國的制瓷史有數千年,陶瓷的功能性發生了巨變,從實用性到觀賞性,就如以前的書法,從雕刻甲骨、竹簡、金石上,再到躍於紙上,成為藝術。
  • 景德鎮:千年瓷都起筆繪宏圖
    2019年8月,經國務院同意,國家發展改革委、文化和旅遊部印發《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實施方案》,這座千年瓷都被賦予文化新使命。轉眼一年多過去,景德鎮已展開陶瓷文化傳承的新宏圖,起筆之年可圈可點。
  • 景德鎮譜寫新時代改革發展絢麗篇章
    景德鎮,一座千年窯火不熄的城市,歷史上被稱為「草鞋碼頭」,歷經陶瓷文化的輝煌,也經歷了長時間的發展低谷和改革陣痛。 今天,當目光重新定格,人們發現,昔日的「草鞋碼頭」已然不再,取而代之的是藍天白雲映襯、碧水綠地環繞中的景德鎮;是高樓鱗次櫛比、民生功能齊全的景德鎮;是遊客往來如潮、文化繁榮興盛的景德鎮;是大項目一個接一個、產業發展勢頭強勁的景德鎮…… 展望前路,乘著建設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試驗區的浩瀚東風,景德鎮市又迎來了千載難逢的新一輪發展機遇,一座魅力城市、幸福家園、國際瓷都正悄然崛起
  • 花香蝶自來 景德鎮向世界講述文化自信的中國故事
    陶溪川,承載的是千年瓷都景德鎮的涅槃夢想。 如今的瓷都景德鎮,不僅有陶溪川,名坊園、御窯景巷、三寶瓷谷等一個個從傳統製造業向現代服務業、文化創意產業轉型的項目如雨後春筍湧現,讓景德鎮文化品牌效益逐漸顯現,文化張力得到進一步釋放。 從來沒有一座城市,能像景德鎮一樣,依靠一種產業維持了1000多年的繁榮,因為一項手藝而活色聲香了十個世紀。
  • 【網絡媒體走轉改】文祥窯:從千裡之外「漂」回了家
    如今,作為世界瓷都的景德鎮,每年都吸引著數以萬計的海內外陶藝工作者前來創作交流,形成了獨特的「景漂」現象。文祥窯,就是景德鎮延綿千年瓷文化交流的寫照。2010年,文祥窯的創始人文祥一個偶然的機會,路過景德鎮,他有著藝術家天生的浪漫,只是不經意的一望,他就覺得這裡可以停留,甚至是在這裡白手起家,親手搭建屬於自己的窯口,此次與景德鎮結下了不解之緣。
  • 第一次到江西景德鎮,這個城市刷新了我的很多刻板印象
    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叫景德鎮,位於江西省東北部,西北與安徽省東至縣交界,東北與安徽省祁門縣相連,東南和婺源縣接壤,西同鄱陽縣為鄰。景德鎮雖然沒有與浙江省交接,卻是浙贛皖重要的交通樞紐中心城市,有皖贛鐵路、九景衢鐵路可通往安徽和浙江。
  •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劉遠長:景德鎮的未來必定更精彩
    「這一年,景德鎮變得更包容、更開放、更國際化了!」近日,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劉遠長接受了記者的採訪,談到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的建設,已經83歲高齡的他神採奕奕,語言中滿是希望和力量。劉遠長認為,國家試驗區的建設為景德鎮帶來了很多改變,未來的景德鎮一定會越來越好。
  • 景德鎮:以文化自信向世界講述china故事
    ;連續兩年在德國和南非舉辦中國陶瓷文化展;吸引3萬多名「景漂」「景歸」人才,其中境外「景漂」5000多人;而最新的好消息是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獲國務院批覆。2019年10月,在克羅埃西亞舉行的「絲路瓷行——中國陶瓷文化展」,是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2019國際巡展的第二站,也是文化和旅遊部「中國和克羅埃西亞文化和旅遊年」框架項目之一。2018年7月,在南非舉辦「感知中國·絲路瓷行」中國景德鎮陶瓷文化展,展示了中國陶瓷的精妙絕倫與博大精深,喚起了南非民眾對中華文化的美好嚮往。
  • 「瓷區」落地「景」上添花:千年瓷都的新書寫
    隨著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在景德鎮落地,這片窯火生生不息的沃土被賦予了新的使命。記者日前走進江西景德鎮市珠山區——這裡有陶溪川文創街區、御窯廠遺址、三寶陶藝村、民窯博物館等一批承載著陶瓷記憶的「新地標」——體驗國家賦予的使命如何在這裡落地生根,感受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都市生活的相融,了解千年陶瓷文化如何被今天的景德鎮人和「景漂」們繼續書寫。
  • 一座被嚴重低估的旅遊城市,陶瓷之度,景德鎮到底有多好玩兒?
    在很多人的眼裡,景德鎮可能就是一個做陶瓷的地方,但是景德鎮的美你只有去國才明白。應該所有人都知道,中國的英文名就是拿陶瓷命名的,而這也代表著陶瓷究竟是多麼的美麗,才能讓老外如此喜愛。在景德鎮你可以看見一些特殊的人群,他們就是真正的景漂,在南方很多城市,北漂早已過時了,景漂才是一種時尚,更有人曾說過來景德鎮做陶瓷一個月能賺七八萬,目前,有很多國外的年輕人也來到了景德鎮,他們就是洋景德漂。那麼景德鎮究竟有什麼好玩的?
  • 景德鎮公安如何打造對外文化交流新平臺?
    瓷都公安緊扣「為建設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創造安全穩定的政治和社會治安環境」這一工作主線,堅持「守正創新、擔當實幹、追求卓越」的工作理念,久久為功,以警企暢通護航「一軸一帶」,以警區聯通守衛「一區多點」,以警民融通服務「景歸景漂」,風雨無阻,一往無前,確保瓷都社會大局穩定,保障瓷都人民安居樂業。民警和陶瓷大學「境外景漂」交流。
  • 景德鎮:擦亮「金字招牌」 彰顯品牌力量
    景德鎮的陶瓷文化是世界級的  在景德鎮,有一個獨特的文化現象:3萬多名來自全國、全球各地的藝術工作者匯集於此,如痴如醉地研究陶瓷文化,其中不乏知名的古陶瓷專家、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的教授、哈佛大學物理學博士。3萬「景漂」背後的虹吸思維折射出景德鎮陶瓷文化的強大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