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八方來,器成天下走」。自古以來,景德鎮素以大氣包容名揚天下,造就了一個個瓷業神話。作為中國最早的手工業移民城市,一代又一代的「景漂」,構成了這座城市最鮮活的發展基因,一代代的「景漂」用勤勞和智慧託舉著這座城市,使景德鎮成為「世界瓷都」。
歷史上的「景漂」
在宋代,景德鎮隸屬浮梁縣,當地人大部分是農民,有田有地的農民不靠制瓷為生,新的手工業小鎮需要大量勞動力。於是,周邊地區沒有田地、為了餬口的勞動力湧了進來。最早進來的都昌(九江市下轄縣)人佔據了制瓷的各道工序,挑瓷土、拉坯、利坯、裝坯、攣窯、擺窯。接著,撫州人來了,他們幹起了走街串巷賣瓷器的營生。稍晚來的安徽人則「搶灘後勤服務業」。而北方來景德鎮避亂的手藝人則成為最早的陶瓷專家……正是這些古代的「景漂」創造了景德鎮的傳奇。
趙慨生於西晉,有景德鎮「瓷業祖師」之稱。東晉時,趙慨先後在福建、浙江、江西當官,其後隱居於景德鎮。據傳,在景德鎮期間,趙慨運用在浙江了解和掌握的越窯制瓷技藝對景德鎮的陶瓷工藝進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為景德鎮的陶瓷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因此,被後人奉為「制瓷師主」。
郎廷極,屬清朝漢軍鑲黃旗,奉天廣寧(今遼寧北鎮)人,湖南布政使、山東巡撫郎永清之子。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郎廷極前來景德鎮駐廠督造,開啟了景德鎮官窯的「郎窯」時代。「郎窯」最突出的成就表現在高溫顏色釉上,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盛極一時的「郎窯紅」,它屬高溫銅紅釉。元末明初,景德鎮的銅紅釉發展曾達到高峰,隨後迅速衰退,明中後期銅紅釉燒造工藝技術幾近失傳,而以低溫礬紅釉代替,但其色澤無法與高溫銅紅釉相比。郎廷極主持下創燒成功的郎紅釉,使高溫銅紅釉得以復興。郎窯紅歷來被視為珍品瓷,其顏色深沉豔麗,又被稱為牛血紅,其施釉技法有「脫口、垂足、郎不流」之說。郎廷極還引進了西洋胭脂紅色釉,因其釉料含金,故十分珍貴。郎窯開創了以郎紅釉為首的高溫顏色釉的新紀元,這成為中國顏色釉發展的重要節點。
唐英,屬清朝漢軍正白旗,瀋陽人。清雍正六年(1728年),奉命來景德鎮御窯廠任駐廠協理官,開始佐理陶務,自此與景德鎮結下不解之緣。在景德鎮督陶期間,唐英經常親臨一線,鑽研陶瓷技術,並致力於制瓷技藝的總結和改革,繪製《陶成圖》,注重對實物的保存與研究。唐英編撰的《陶冶圖說》有圖20幅,對景德鎮的制瓷工藝進行了科學的總結和記載。全書雖只有幾千字,但圖文並茂,記錄和保存了景德鎮的諸多制瓷工藝,流傳至歐洲諸國。此外,他主持燒造的瓷器器物繁複,釉色齊全,技藝精湛,一些名瓷佳器已成為歷史珍品,被稱為「唐窯」,譽為「國之瑰寶」,保存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館中。
景德鎮人才輩出,隨著清朝國力的衰敗,御窯廠也隨之衰落,但一批出類拔萃的優秀民間陶瓷藝術家異軍突起,「珠山八友」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他們是當時景德鎮民間藝人中的改革先鋒,是最早把陶瓷作為一種藝術來創作的群體,帶領文人瓷畫走進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郎窯紅釉盤
民國王步的粉彩人物圖瓶
民國王步的青花蔬果圖四方瓶
現代的「景漂」
進入21世紀,眾多的藝術家、陶瓷愛好者開始關注景德鎮,來到景德鎮,紮根於此,靜心創作。經過了近十餘年的人才積累,景德鎮已經出現了以三寶陶藝村、陶院工作室、雕塑瓷廠等為中心的「景漂」一族聚居群落。
周國楨,出生於1931年,湖南省安仁縣人,1954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1976年開始在景德鎮陶瓷學院(今景德鎮陶瓷大學)任教,退休後定居景德鎮,至今仍未中斷陶藝創作。他是我國當代著名陶藝家、畫家和陶藝教育家,被中外譽為「中國當代陶藝發展的一面旗幟」「現代陶藝創作先鋒」「陶藝泰鬥」。他先後創作了「朦朧時期」「唯美時期」「古風時期」「新表現時期」等4個風格特點明顯的系列作品。
李菊生,出生於1944年,江西鄱陽人。1968年畢業於江西師範大學,擅長油畫、陶瓷美術。受其父的薰陶,李菊生的瓷作意境高古,極富書卷味。同時,側重於突破現有的工藝美術價值觀念,挖掘現代文化的深層構建,傾心於對社會、人生、歷史和自然的體驗,用以表達自己的藝術思想,寄託自己的審美情趣和藝術個性,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畫風畫技。從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李菊生投入到對高溫顏色釉新技術的研發和創作應用中。由於失敗率極高,他不惜將不完美的試製作品砸碎。李菊生的探索大大豐富了陶瓷藝術的裝飾語彙和表現手段,使藝術陶瓷的裝飾效果達到了一個更高的層次。
據非官方統計,如今景德鎮的「景漂」已達2萬之眾,包括國內外藝術家、陶瓷專業學子、陶瓷愛好者及其他從事陶瓷製作和輔助工作的人員。景德鎮積澱千年的陶瓷藝術滋潤著慕名而來的「景漂」,同時「景漂」的思想、創意又為陶瓷這個古老的藝術注入了新的活力,更為世界瓷都演繹著新的傳奇。
在景德鎮,景德鎮陶瓷大學等專業院校的學生是「景漂」中的一個重要群體,他們為景德鎮陶瓷的創作注入了新鮮的血液,此圖為景德鎮陶瓷大學學生的作品
景德鎮陶瓷大學學生作品
現代粉彩松下問童子圖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