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畫與紙畫各有千秋,不過「瓷畫」是趨勢,「畫家」選擇「景漂」

2020-12-14 生活導讀

瓷畫與紙畫各有千秋,不過「瓷畫」是趨勢,「畫家」選擇「景漂」。本文由專注生活百態的百家號「生活導讀」原創,侵權必究!

在景德鎮生活有一年多了,感覺景德鎮還好,生活節奏慢,離老家比較近。來景德鎮生活,一個主要的原因是,老家鄱陽凰崗與景德鎮一衣帶水,由一條昌江相連,小時候比較喜歡字畫,種上了因。

封建社會時期,鄱陽凰崗是景德鎮陶瓷如海的第一站,上世紀90年代初,鄱陽凰崗昌江段架設了一座橋,千年碼頭毀於一旦,非常可惜。至今,上了年紀的老人,依然知道古碼頭在哪兒。

值得一說的是,鄱陽凰崗過去「五湖四海」的窯工多。一位老鄉說,他祖籍在河北邯鄲磁州(今,磁縣),現在景德鎮的安徽黟縣人,他們的祖先大都在凰崗碼頭生活過,其中有王大凡和他的父輩王家耀。

即便是現在,鄱陽凰崗依然有安徽黟縣人(祖籍)。我國的制瓷史有數千年,陶瓷的功能性發生了巨變,從實用性到觀賞性,就如以前的書法,從雕刻甲骨、竹簡、金石上,再到躍於紙上,成為藝術。

筆者認為,瓷畫取代紙畫的一個發展趨勢,猶如前面說的,承載文化藝術的方式,不斷發生改變。「紙畫,有很多年厚重的歷史積澱,而瓷板畫至今不到兩百年,其發展勢頭強勁,肩負著文化傳承重任。」

瓷畫既繼承了中國傳統繪畫的精華,又兼容了中國陶瓷藝術優點。瓷畫是繪畫發展的一個高級階段,他的難度並不亞於紙畫。可以說,會瓷畫的人,一定會國畫,但是會國畫的就不一定會「瓷畫」。

這幾天,一位浙江朋友來景德鎮,他是來學陶瓷繪畫的。此前他在浙江一所學校擔任美術教師。瓷畫易於保存,可傳承千年,是最為理想的裝飾材料,且有升值空間,瓷畫的價值受到器形和品質影響。

瓷畫製作工藝非常複雜,工和藝缺一不可,都需要相當高的標準。那麼多畫家為何來景德鎮淘金?他們將繪畫藝術融入陶瓷,創造出高價值的作品,這是傳統繪畫藝術的進步,也是必然趨勢。

如果範增的書法,寫在陶瓷上,那麼價值會增加很多倍。何水法的作品,用陶瓷去展現,同樣珍貴,因為即便何水法畫的再好,如果顏料沒有選對,窯溫沒用好,那麼一幅瓷畫就需要畫很多次。

一件作品的價值,來自於其稀缺性和用材。市場上瓷畫的數量遠遠沒有紙畫多,而且只有瓷畫最具有代表性。景德鎮陶瓷藝術從業者世界之最,有數萬人之多,很多人都會幾筆,是一個文化氣息濃鬱的城市。

筆者發現浙江的很多朋友,他們家大都收藏了一定數量的陶瓷藝術品。瓷畫比紙畫貴很多倍,這是為什麼?「室無瓷不雅,人無瓷不貴」這句話道破天機,你應該發現,全世界又有了陶瓷熱。

在「一帶一路」中外文化交流中,景德鎮的瓷器就是一個重要元素,受到國外政界和貴族擁躉。而景德鎮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無疑是地位最高的,對於景德鎮是千載難逢,能否把握住,依然要加倍努力。

此外,現在我國市民生活條件好了,更加注重生活美學和傳統文化,在家庭裝飾中,瓷畫或瓷器依然是市民最推崇的。「10多年前,送了一套玲瓏餐具給朋友,朋友很驚訝。」所以說,景德鎮有市場。

小時候,身邊的小夥伴們爬車到景德鎮看瓷博會,那個時候很想去。「小夥伴們總會講,瓷博會人山人海,現場能撿到錢,不少高鼻梁,藍眼睛的外國人....」,一次爬車被家人發現,跳了下來。

筆者老家那麼多人在景德鎮從事陶瓷藝術,是不是小時候也爬過去景德鎮的車呢?而你為何喜歡陶瓷?歡迎大家在本文下方留言。

來源:微拍號/作者:徐金榮

相關焦點

  • 紙畫變瓷畫,國粹合璧見神奇——瓷畫,您也行
    史載:中國的繪陶史從仰韶文化至今,歷5000餘年,而同為中華文化璀璨明珠的中國畫即紙上繪畫,為1700―1800年歷史。從這層意義上講,陶瓷繪畫應為源。那以土為型摻之以水,噴塗含金之釉料,以木燃之經窯火培燒,普通的泥土,物化成氣韻蒼潤,造化於心的瓷器,已是「天人合一」的神奇。而今,水墨陶瓷畫(又稱紙上畫瓷),是將紙畫變成瓷畫的又一神奇轉換。
  • 客家瓷畫的守望者
    近日,記者來到非遺客家瓷畫傳習所,見到了這位蓄著絡腮鬍子,穿一身棉麻仿漢服,全身上下散發出一股「文藝範」的蔣洪亮。  拜師學藝  天賦初顯  客家瓷畫,產生於清朝末年。它「以瓷為畫,以胎為紙,在瓷板上繪畫」,也就是畫家把客家文化通過繪畫語言體現到瓷板、瓷盤、瓷瓶等白胎瓷器之上,經純手工繪製後高溫燒制而成。
  • 亦俗亦僧 清濁分明——釋了禪瓷畫藝術研討會側記
    2011年來景德鎮專事瓷畫創作,2017年2月因腦幹出血搶救無效在景去世,享年50歲。自幼聰慧 天賦極高張景輝(景德鎮陶瓷大學教授)了禪老師的畫作極具創造力,特色鮮明,給人一種過目不忘的感覺。在生命最後時期,他把最輝煌的自己留給了景德鎮。他是「景漂」一族中最優秀的瓷畫家。
  • 景德鎮窯變瓷畫藝術賞析
    千年瓷都景德鎮著名畫家謝古道筆下的窯變瓷畫《奇美黃山峰》《大美黃山松》《醉美黃山雲煙》系列作品堪稱瓷國皇冠上的明珠。國家一級美術師、江西省美協會員,著名青年畫家謝古道,不僅在山水國畫中對黃山表現不俗,特別利用高溫顏色釉在瓷器上創作國畫,並用高溫顏色釉窯變工藝和瓷上潑彩絕技,真正把黃山的精、氣、神和文人畫特徵,融合西方油畫表現方法,韻味十足卻不失中國傳統繪畫特質。
  • 《瓷畫英烈譜》瓷板畫作品展開幕
    《瓷畫英烈譜》瓷板畫作品展開幕 來源:人民網-江西頻道    2017年07月31日06:48 各界人士參觀《瓷畫英烈譜》瓷板畫作品展 人民網南昌7月31日電(時雨)30日,《瓷畫英烈譜》瓷板畫作品展在南昌開幕。據悉,《瓷畫英烈譜》是全國首創,作品中90位英雄人物都是建立在真實原型上創作的。
  • 釉彩為墨以瓷為紙 退伍小夥逐夢瓷畫
    這位小夥子名叫童憶,今年28歲,十年前到江西景德鎮參軍入伍,因為熱愛繪畫,所以兩年退伍之後,他選擇留在了景德鎮回到鎮江後,他將「鎮江三怪」用國畫的風格畫到了三隻小小的瓷茶壺上,第一個傳統釀醋的畫面,第二個畫面是乾隆下江南、聞到鍋蓋面飄香,第三個張果老品嘗餚肉的場景。童憶表示,他想通過手工畫作,讓更多人認識鎮江三怪的傳統文化。
  • 滬上有窯口70餘座 海派畫家的瓷畫情結由來已久
    此次展覽匯集了中國當代著名畫家與陶瓷藝術家的瓷畫作品,朱屺瞻、王個簃、林風眠、吳冠中、周國楨、張松茂、熊鋼如等名家位列其中。這些作品從種類、風格、材料、手法、語言、觀念等方面進行了多方位的探索。尤其是在陶瓷繪畫環節,來自景德鎮的陶瓷藝術家坐在長桌兩側,各自畫起手中的瓷器,場面頗為壯觀。人物、山水、花鳥,各種題材在他們的手中嫻熟精妙地畫於陶瓷之上。不少觀眾本身就是陶瓷繪畫的愛好者,他們覺得能在這裡看到來自景德鎮的藝術家現場作畫受益匪淺。
  • 神來之筆——記瓷畫潑彩窯變藝術家謝古道
    但歷史上色釉製作者多為單色釉裝飾,到了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特別是九十年代後,隨著景德鎮氣窯和色釉材料的不斷發展,高溫釉彩繪畫方興未艾。新世紀元年,謝古道由青花、粉彩起步,漸漸涉獵顏色釉瓷畫創作,高溫顏色釉在繪畫和燒制是四大名瓷中最難把握的工藝,要掌握這門絕技,自然要比別人付出十倍二十倍的努力。當年為了學習窯變技藝,謝古道襄中羞澀,兩個多月中餐和晚餐靠賒帳,早餐是餓肚子的。
  • 多圖預警,這就是客家瓷畫裡的贛州!
    蔣洪亮作為畫家,非遺客家瓷畫傳承人,有責任以瓷為媒,以畫為界融入贛州城市文化元素,歷史文化景觀,為贛州城市文化繁榮與世界影響力作出應有的貢獻。八境臺、古城牆"用創新的理念及瓷畫的技藝來展示她文人歷史記住鄉愁,更重要的是通過陶瓷藝術來宣傳江南文化名城文化贛州。
  • 客家瓷畫帶你遊江南宋城-贛州
    今日,我們介紹的是贛南本土畫家,贛州民盟書畫院院長、客家瓷畫非遺傳承人蔣洪亮,他從2015年開始將"宋城、客家、紅色」列入創作主題,深入贛南的名勝景點寫生,足跡遍布通天巖、八境臺、鬱孤臺、古城牆、古浮橋、客家圍屋群、瑞金等個個角落,充滿激情地用藝術的形式,用水墨的語言來記錄客家風情,用創新的理念及瓷畫的技藝來展示他所見的大美贛南,以積極的態度詮釋藝術的正能量。
  • 「瓷心畫意」名家瓷畫作品展開展
    「瓷心畫意」名家瓷畫作品展開展 2011年09月19日 07:29來源:解放日報 作者:李君娜 > 本報訊 (記者 李君娜)「瓷心畫意」名家瓷畫作品展近日在上海軍工路1436號的「五維空間」開展。
  • 景德鎮高溫顏色釉瓷畫(窯變)的傳承和發展
    當代高溫顏色釉瓷畫的異軍突起,得益於現代科技對材料工藝的改進以及藝術家們的努力探索。原來陶瓷界懼怕的「不聽話的材料」,已成為絢麗色彩的材料語言。如今,顏色釉瓷畫成為了與傳統青花粉彩瓷畫相媲美的陶瓷藝術種類。高溫顏色釉瓷畫有三大特點:一是天賦天成,成品率低。
  • 瑤林浮翠淡朦朧,山水清暉成一格——品讀新粉彩文人瓷畫
    同以山水畫科為專攻的汪野亭和何許人則分別畫有魚藻和花鳥。而畫花鳥的程意亭,畫魚藻的鄧碧珊,畫梅、竹的田鶴仙與徐仲南等都曾畫過山水,也都有佳作傳世。而以單色生料(粉料)在瓷面上繪出如紙絹上墨分五色的山水佳景也足見汪氏駕馭料彩的深厚功力了。而在程意亭所作的粉彩花鳥作品中,無論是「紫藤飛燕」、「荷塘翠鳥」或是「秋菊白頭」、「松針綬帶」等,皆色彩俏麗、和諧生動,工寫兼備的文人花鳥畫躍然瓷上。在八友中,程意亭的用色無疑是佼佼者。
  • 季永:翰林妙墨 瓷畫暉光——王鳳池與他的淺絳彩瓷畫時代
    本文發表於2020年第五期《收藏》雜誌王鳳池(1824-1898年)是晚清淺絳彩瓷畫重要的開創者之一。他因宦遊景德鎮而與瓷結緣,以超凡脫俗的文化品格,抱「寄志於物」的人文情懷,親自組織制瓷畫瓷,攜手程門、王少維、金品卿共同開創了淺絳瓷畫的鼎盛時代。
  • 瓷畫記錄的古代女子「落梅妝」
    ■江蘇南京 錢桂萍 幾個月前,筆者逛南京古市場拍到一塊清末民初時期的老瓷片(圖1),它和我曾經拍到過的兩個圖畫(圖2同治粉彩瓷畫、圖3清光緒時期畫作)有一共同特點——仕女眉頭上都有一朵「梅花妝」。
  • 景德鎮|歷史上和今天的「景漂」
    作為中國最早的手工業移民城市,一代又一代的「景漂」,構成了這座城市最鮮活的發展基因,一代代的「景漂」用勤勞和智慧託舉著這座城市,使景德鎮成為「世界瓷都」。歷史上的「景漂」在宋代,景德鎮隸屬浮梁縣,當地人大部分是農民,有田有地的農民不靠制瓷為生,新的手工業小鎮需要大量勞動力。
  • 具有時代特徵——明代弘治瓷畫,曾為多少人的夢
    這幅瓷畫在直徑11釐米的碗底流露出一種情感。畫意來源於宋代姜夔的四大罪人精巧,年中聽笛子鼓的感覺:原話是「鼓折夜寒,春光掛淺,急如此」。疲勞沒有什麼樂趣。我懷念過去。姜巖又唱了一首恨賦。記得當時他寄給軍南浦的。千裡迢迢的天地,百年的人生閱歷,只有這份苦澀。揚州柳竹關路,有一個輕馬交流,和一個正確的家庭觀。當月亮醒來的時候,夢隨波逐流。
  • 唯願牡丹增國色 《富貴五福》瓷畫國禮亮相上海
    近日,正忙著創作紅色題材系列作品的福建藝術家董希源接到特別邀請,參與到由德化國家級工藝大師組成的創作團隊,設計製作瓷畫國禮。「富貴五福」電腦設計初效果大半年的時間,董希源集中精力,邊思考,邊創作,邊指導,無數次深入到瓷都德化,從選材,選形,選題到探索藝術的各種表現手法,與福建工藝大師曾映雪等團隊成員一起研究切磋,先後提出5套完整的設計方案,創新出3種器形和創作了10餘件瓷畫作品
  • 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 「瓷畫國旗」活動在黑龍江省博物館舉行
    27日上午,黑龍江省博物館陽光大廳裡,一場充滿愛國情境的主題為「瓷畫國旗」的公開課吸引了眾多觀眾的目光。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黑龍江省博物館與黑龍江省畫院陶瓷研究院在黑龍江省博物館舉行了相約龍博第100期公開課。
  • 孔孟之鄉書畫家赴景德鎮開展"一瓷一畫"藝術交流活動
    「一瓷一畫」系列活動主題共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現場繪瓷。通過與景德鎮陶瓷行業的專家學者,工藝美術大師的交流與溝通,對外宣傳儒家文化發祥地深厚的文化底蘊,展示孔孟之鄉書畫家的創作實力和藝術風採。瓷畫,與傳統的宣紙創作載體不同,顏料不同,其創作難度更大,這對習慣了紙上創作的書畫家,是一個不小的挑戰。交流活動中,來自濟寧的各位書畫家,以紮實的藝術功底,飽滿的創作激情,很快適應掌握了瓷畫創作的技巧,佳作迭出,精品紛呈。美瓷如玉,溫潤,可人。一件件設計精巧的陶瓷繪畫作品,歷經上千度高溫的燒制,將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呈現出新的神採和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