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水果年銷售額達220餘萬元,桂林全州一村民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

2020-12-13 瀟湘晨報

「農場種植黃桃、金秋水蜜桃、無花果、油桃、奈李等特色水果,年銷售額達220餘萬元。」7月18日,在全州縣黃沙河鎮石城村,村民蔣開一說,他在本村通過土地流轉、股金分工、技術入股等模式,承租100餘畝土地,帶動了39戶貧困戶脫貧致富。

群眾富不富,關鍵看產業。近年來,全州縣黃沙河鎮立足實際,因地制宜,突出培育產業經營主體,帶動了貧困戶脫貧增收。

圖為黃沙河鎮幹部到果園幫助採摘和推銷黃桃。唐 宏 文小靜 伍志鵬 文/圖

以種養基地帶動增收致富。該鎮逐村調研摸底,依照「一村一策」發展產業,採取「黨建引領+合作社+貧困戶」模式,打造「特色水果+扶貧」基地3個,牛蛙養殖基地1個,金槐、沃柑等基地6個,229戶貧困戶以土地、勞動力、技術等分紅增收。

以技術指導提升經營能力。該鎮通過「培訓指導一人,幫助生產一戶」的指導理念,結合農業生產季節性特點,邀請市縣技術專家,對貧困戶進行病蟲害防治、土壤配方等業務培訓,提升貧困戶種養能力。累計開展30餘場培訓,覆蓋貧困戶、扶貧車間工作人員、種養大戶等2800餘人次。

以產業獎補激發內生動力。該鎮對達到相應產業規模的貧困戶給予獎補,實現「產業脫貧一批」。2020年產業獎補資金發放預計達70餘萬元,惠及300餘戶貧困戶。

【來源:南國早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全州:「好風景」變成「好錢景」 - 人民日報海外版-人民網
    村民廖大爺興奮地對筆者說。  全州縣地處湘桂走廊,灌江、湘江、萬鄉河流經全縣,圍繞「生態全州、綠色發展」,逐步建立起「發展全域旅遊帶動脫貧致富、發展鄉村旅遊助力精準脫貧」的旅遊扶貧模式,讓家門口的「好風景」變成脫貧路上的「好錢景」,加大綠色資源開發利用力度,培育銷路好的綠色產品,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  龍井村風景如畫,有「桂北九寨溝」之美譽。
  • 廣東省稅務局扶貧五華轉水鎮裡塘村 百香果產業帶動脫貧致富
    累計投入資金90萬元,建設黃金百香果產業發展連片示範區共60餘畝,採用『基地+合作社+貧困戶』的生產經營模式,有效地帶動裡塘村村民發展特色農業增產增收。目前裡塘村黃金百香果種植基地的總產量近3萬斤,銷售額達40餘萬元。」  百香果一基地負責人陳偉華是一名退伍軍人,2006年12月從山西武警退伍後在外地從事快遞工作,後來在省稅務局扶貧工作隊的勸說下,回村裡種植百香果。
  • 「網紅」小吃柳州螺螄粉熱銷 螺螄養殖助力脫貧致富
    螺螄粉銷量不斷提高,對於螺螄的需求不斷提升,這讓村民擁有堅實的扶貧產業基礎,助力村民加快脫貧致富。日前,在廣西柳州市鹿寨縣中渡鎮宏運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的田螺養殖基地,村民們正在田裡打撈螺螄,打包後運到柳州市內各大批發市場銷售。打撈工作結束後,便往田裡灑下飼料,等待下一批田螺的豐收。村民將打撈的螺螄倒入筐中。
  • 德陽市羅江區楊洪軍:頂住壓力種青花椒 帶動村民脫貧致富
    6年耕耘,看著現在6000畝的青花椒種植園,他感慨萬千:當年頂住壓力,克服困難,終於有了回報,也帶動了一方百姓脫貧致富。楊洪軍說,當時他計劃先期投入300萬元,流轉順河村1500畝荒山荒坡。但楊洪軍的計劃起初遭到部分村民反對。「甚至有人舉報我們砍了原始森林。」其實,他流轉的土地,都是長滿野草和灌木叢的荒山。順河村支部書記賈興泉當時為說動村民,多次召集村民代表和黨員代表開會,最後終於說通大家。
  • 【新春走基層】「老闆」回鄉當「村主任」帶領村民脫貧致富
    他發展產業創品牌、創辦集體經濟組織帶領貧困戶脫貧致富成效顯著,最近被中國產品質量認證企業管理中心、四川省市場監督品質管理中心評為「全國農村科技創業致富帶頭人」。村民們推選徐波為合作社理事長。   據徐波介紹,合作社以「土地入股+保底收益+利潤分紅+勞務收益」的模式將全村600餘畝田統一經營,主要種植優質水稻和油菜。入社農戶512戶,102戶貧困戶全部入社。
  • 興寧「十佳脫貧致富帶頭人和致富能手」揭曉
    2013年,陳偉波創立梅州市金綠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2016年,積極投入精準扶貧工作,努力做強做大特色產業。至目前,公司共有雞公橋、碧園、羊嶺村3個養殖基地,佔地面積1000多畝,養殖規模達15萬對,年銷售商品肉鴿和種鴿苗300萬隻,成為粵東地區最大的肉鴿生產基地,2019年銷售額4600多萬元。
  • 攻堅之星丨民營企業家崔榮華:變單一輸血為長遠造血 帶動村民增收...
    10年來,榮華控股先後投入8290萬元參與脫貧攻堅,帶動鄠邑區玉蟬街道胡家莊村220戶1020人;玉蟬街道、蔣村鎮85戶貧困戶脫貧致富。截至目前,崔榮華累計用於扶貧、教育、新農村建設及慈善事業捐資捐物近5.35億元。
  • [治國理政新實踐·重慶篇]培育81位種茶大戶 帶動38戶貧困戶脫貧
    他們有實力、懂市場、會技術、善經營,他們主動站出來,謀劃脫貧項目、探索脫貧機制,投資、獻智、出力,以榜樣的力量,攜手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即日起,本報開設「縱深推進脫貧攻堅——身邊的榜樣」欄目,生動展現這些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的風採。  今年1至10月,龍友元僅茶葉就賣了11000多元,到年底基本能夠脫貧。
  • 90後小夥網上賣水果 年銷售額達500萬元(圖)
    陳棣耿(右)和舅舅在打包水果90後小夥趕上「大眾創業」新浪潮網際網路上賣水果年銷售額從20萬增長到500萬9月29日凌晨4點,海口瓊山區城南一橫路一棟居民樓中,燈火通紅。在「大眾創業」的浪潮中,他從零經驗開始創業,如今年銷售額已增長到500萬元。畢業後開網店賣海南水果,以誠信為本陳棣耿是海口人,1991年出生。2012年,陳棣耿從海口市第一職業中學計算機會計專業畢業後,在一家公司當實習話務員。後來看到身邊有朋友開網店賣海南水果,陳棣耿也心動了。
  • 饢產業帶動村民致富
    新疆庫車市緊緊圍繞饢產業發展,以脫貧致富為目標,不斷壯大發展民族特色美食「饢」產業,積極調動村民內生發展動力,越來越多的農民通過饢產業實現了增收致富。在庫車市烏恰鎮薩益布益大饢城,工人們正忙著趕製大饢,前來買饢的市民絡繹不絕,在這裡上班的工人都是來自烏恰鎮各村的村民,經過統一免費培訓實現了就業,有了穩定的收入。
  • 秀山縣隘口鎮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助力脫貧致富
    原標題:把產業做大做強 讓家園美好興旺秀山縣隘口鎮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助力脫貧致富圍繞「3 X」產業發展藍圖,隘口先後建起以山銀花、黃精為主的中藥材基地15980畝,茶葉基地7551畝,核桃基地11544畝(其間套種電商訂單農業金絲皇菊、雪蓮果、魔芋等),發展油茶、秧青米、太空蓮等特色產業4273畝,中藥材、茶葉、核桃3個萬畝基地基本成型,實現「一村一品」。同時,隘口鎮積極探索「三變」改革,不斷完善的利益聯結機制實現了村民覆蓋。
  • 荊州江陵縣:「合作社+貧困戶」打通脫貧致富「高速路」
    他叫鄧志榮,今年57歲,村民們都親切的稱呼他為「香菇達人」,2018年,在駐村工作組的幫助下,通過金融扶貧政策貸款5萬元,加入到楊淵村聯友食用菌合作社,承包了3個食用菌大棚。「種香菇其實技術性很高,稍不留神這一批的菌棒就全燒壞了」,鄧志榮一邊給菌棒注水一邊說道。
  • 中衛市海原縣:用「有土」和「離土」兩種方式帶動村民脫貧致富
    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6月13日,參加「砥礪奮進六十年——全國主流媒體寧夏行」的記者們走進寧夏中衛市海原縣,一睹了該縣通過「有土」和「離土」兩種方式,帶動當地村民脫貧致富的火熱場面。
  • 桂林全州縣旅遊紅色驛站按下鄉村振興「快進鍵」
    中新網廣西新聞9月25日電(胡常勝 潘攀 文剛傑)下車就能諮詢旅遊線路,渴了就有地方喝水,累了就有場所歇腳,有糾紛就能得到化解……自桂林全州縣旅遊紅色驛站建設以來,為遊客出行和遊玩提供了高效、便捷、優質服務,已經成為全州全域旅遊的一道靚麗風景線。
  • 廣西「80後」女孩租800多畝荒山 帶動村民脫貧致富
    廣西「80後」女孩租800多畝荒山 帶動村民脫貧致富 2019-06去年初,她和3個本地人在當地洛西村洛西屯租賃了800多畝荒山,利用開荒種植的玉米、構樹葉和牧草開始養殖土雞和黑香豬,當年就賣出200頭豬和一萬羽肉土雞,收入了60多萬元,並於今年擴大規模。楊柳青採用「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目前帶動貧困戶13戶47人參與種養,季節性用工200多人,幫助當地村民脫貧致富。
  • 貴州好人張順祿:植樹造林39年 帶動村民脫貧致富
    今年12月,貞豐縣連環鄉屯上村村民張順祿入選「貴州好人榜」,他39年耕植家鄉,在大山深處植樹造林發展經濟林、經果林種植,帶動村民發展產業脫貧致富,成為當地生態植樹造林的典範。工作中的張順祿。除了農忙,每天戴上草帽,背上背簍、砍刀到山裡巡林,是張順祿常態。
  • 新疆洛浦:特色種植帶動村民穩定增收
    連日來,新疆洛浦縣恰爾巴格鄉闊恰艾日克村村民伊米爾薩伊普麥託合提都在自己的大田拱棚裡忙碌著,趕著採摘西紅柿送到批發市場。「我這西紅柿品種好,口感也好,好幾個批發商都在預訂,不愁賣。」伊米爾薩伊普麥託合提說。圖為伊米爾薩伊普·麥託合提正在將採摘的西紅柿裝箱。
  • 發展路上廣西全州迸發革命老區新活力
    經多方考證,犧牲的近2萬紅軍指戰員,絕大部分就長眠在全州這片紅色熱土上。數十年來,全州縣為保護湘江戰役遺址遺存付出了持之以恆的努力,自覺發揚長徵精神,主動傳承紅色基因,湧現了村民蔣忠太三代守護紅軍墓、失散老紅軍肖春發收殮耳木洞紅軍遺骸等許多感人事跡。湘江戰役紅軍遺骸收殮保護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建設紅軍長徵湘江戰役紀念園。
  • 澄邁黃竹村脫貧攻堅中隊引進社會資本發展產業幫助村民脫貧致富
    海南日報記者 餘小豔 通訊員 王家專 「現在存欄多少只雞?產蛋量如何?」7月28日上午,在位于澄邁金江鎮黃竹村的澄邁縣豐達荒山種養專業合作社,黃竹村脫貧攻堅中隊一行人前來了解合作社的養雞產業。黃竹村脫貧攻堅中隊副中隊長常彩紅介紹,黃竹村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8戶91人,為了幫助這些貧困戶脫貧「摘帽」,近些年,脫貧攻堅中隊注重引入社會資本到黃竹村發展產業,帶動村民們脫貧致富。「在這打工一個月3000元,跟以往在外地打工收入差不多。」
  • 雲南迪慶:培育生態特色產業鞏固脫貧成果
    「我們村主要是靠黑陶脫貧致富的。」他介紹,過去,村裡靠做黑陶換糧食。這些年來,村裡旅遊和買黑陶的遊客越來越多,他一年做黑陶能有七八萬元的收入。5年前,當珍批初成立尼西黑陶公司,教了50多個徒弟,帶動村民做黑陶。現在全村163戶中有94戶做黑陶,黑陶給全村創收500多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