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三字經篇節選
《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三字經篇節選 發表時間:2011-02-10 來源:
-
《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能被替代掉嗎?
古代兒童識字、啟蒙一直用《三、百、千》等韻語教材。但隨著語文教育的改革,新的教育理念、識字手段的層出不窮,傳統的蒙童韻語教材因內容的陳舊、老化,基本退出了歷史舞臺。雖如此,傳統的韻語讀本還是以舊瓶裝新酒的形式始終存在於各類語言啟蒙教材、讀本之中。
-
《弟子規》簡介
>《弟子規》簡介2011-06-08 15:13:10出處:其他作者:佚名 「弟子」的意思有兩個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以《論語》「學而篇」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為中心。分為五個部分,具體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範。後來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訓蒙文》,並改名《弟子規》,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敦倫盡份防邪存誠,養成忠厚家風、教育孺子的最佳讀物。
-
《三字經》《弟子規》成永恆經典
古代啟蒙教育的內容主要是識字、寫字和倫理道德教育。在中國古代,有《三字經》、《弟子規》、《百家姓》、《千字文》、《蒙求》、《增廣賢文》、《千家詩》、《龍文鞭影》、《幼學瓊林》、《聲律啟蒙》等蒙學教材。誦讀這些讀物,不僅可以增加兒童的記憶力,為學習經典打下基礎,還可以明白一些人生道理。不過由於時代的變遷,有些讀物已經不太適合作為當代兒童的讀物。那麼現如今,哪些經典還能夠適合當下呢?
-
3歲如何輕鬆背誦《千字文》《弟子規》《三字經》
孩子在2歲8個月的時候,學校老師推薦的一個講座,王財貴教授的《一場演講怎麼做到孩子3歲能背誦《千字文》《弟子規》《三字經》全文,我直接上乾貨:第一周:我決定做一個嘗試,手機音樂播放第三周:重複第二周的內容,千字文分了12段,每天跟著我讀一段,有時候覆習一下昨天的。堅持20多天奇蹟就發生了,真的不要刻意去強求,堅持就對了,靜等花開。20多天我家孩子真的能《千字文》全文從頭到尾都能背下來,孩子還很小,我都背不下來,我都懷疑她是一個小天才了。
-
《三字經》《弟子規》是國學嗎?孩子們學了有什麼用?
儘管反對的聲浪一再高漲,家長們也心懷疑慮,幼兒園,中小學裡學習《弟子規》《三字經》的熱潮卻一直沒有散去。這裡既有國學熱大環境的推波助瀾,也有學校追求紀律性的功利性驅動。對於家長來說,疑慮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三字經》《弟子規》是不是如傳說中那樣可怕呢?它到底有沒有用呢?
-
小學生學《三字經》《弟子規》?學者和家長擔心糟粕會害了孩子
近些年來,我們提倡文化自信,於是一些小學甚至幼兒園都開始教孩子學習古代的啟蒙讀物,如《三字經》、《弟子規》、《聲律啟蒙》等。鄭州甚至出現了很多「國學教育班」,招收小學生在周末和假期上課。不過很多學者和家長卻對此憂心忡忡,因為這些傳統啟蒙作品中有一些不合時宜甚至可稱為「糟粕」的內容,大家都在爭論該不該讓分辨能力很弱的孩子學習這些古代的啟蒙讀物。比如《弟子規》,有人說它表面上教孩子行為規範,但實際上卻在壓抑人的個性。
-
《三字經》傳承文脈
「吟誦圖」上一篇文章中為大家介紹了《百家姓》的花樣讀法,這篇文章我們會為大家繼續帶來關於《三字經》、《弟子規》的吟誦的內容。想要吟誦《三字經》,就必須要了解他的時代、背景、作者。《三字經》的作者是誰呢?是南宋的王應麟。他一位大儒。在他留下的著作中包含了天文、地理、農耕、水利、詩詞、文賦等方方面面的內容。在宋朝滅亡以後,王應麟回到了寧波,拒絕了元朝統治者伸出的橄欖枝,隱居山林,開了一間小私塾。《三字經》就是自他的私塾中傳抄而出。
-
三字經千字文弟子規笠翁對韻:孩子啟蒙書,大人細讀亦口齒生津
題目: 《三字經千字文弟子規笠翁對韻:孩子啟蒙書,大人細讀亦口齒生津》作者:曲潤璉時間:20180721三字經千字文弟子規,她基本能夠背誦了。笠翁對韻,太多了,只背了前幾十頁。近來無事,我翻出來,重做小學生,連同注釋逐字品讀,收穫豐盈。一,《三字經》。
-
中國詩詞大會:他識字3千,熟背詩詞5百多首,被稱為「小神童」
在節目當中主持人邀請王恆屹玩一個小遊戲,叫《請問你的姓名》就是用一個人的姓氏聯想出一首詩(可以同音不同字)。主持人分別挑選三個人:蒙曼老師,外國友人偉大,觀眾向先生,王恆屹分別取他們三個人名字當中的一個字,對答出一首詩。
-
該不該讓孩子學《三字經》?
日前,山東省教育廳發出通知,禁止中小學推薦學生全文閱讀《三字經》、《弟子規》等內容。此消息一出,國學進校園再次引來爭議。 有國學老師認為,一刀切太武斷,中國傳統文化的根不能丟。也有老師認為,如果沒有好老師,寧願不讓孩子們去學。
-
三字經,古詩詞,聲律啟蒙,成語故事,國學啟蒙到底應該怎麼做?
(我打賭,這首詩全國人民都會背,記憶深刻啊)國學啟蒙應該百花齊放,只學古詩詞怎麼能夠呢,傳統文化經典作品都得了解啊,古代蒙學經典《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聲律啟蒙》,《唐詩三百首》,《笠翁對韻》,《增廣賢文》……都得安排上呀。但是買回來之後,我自己翻了翻,發現了一些問題,並不是所有的經典書籍都適合國學啟蒙。
-
《百家姓》是誰寫的?它和《三字經》《千字文》有什麼區別
「你貴姓」、「你是哪裡人」這是人們交往過程中問到的最多的問題,《百家姓》就是一部記錄姓氏的童蒙讀物。它只有568個字,包括504個姓氏,其中單姓444個,複姓60個。要讀懂《百家姓》,我們先要搞清楚六個問題。
-
五歲「神童」熟背《百家姓》《三字經》圖
其父每天用古文灌輸,稱有育兒經驗,不會壓抑兒子天性 父親考「神童」兒子背千字文 你相信嗎,5歲孩子能滾瓜爛熟地背誦《千字文》、《百家姓》和《三字經》?前日,記者在江津白沙鎮見識了這名被當地人稱為「神童」的小男孩。
-
熱議《弟子規》,給我們什麼啟示
抽取的樣本中,27%的受訪者原來閱讀過《弟子規》,73%的受訪者原來沒有閱讀、或者沒有完整閱讀過《弟子規》。在訪問前,按照本次調查的要求,請受訪者仔細閱讀《弟子規》以後,再進行訪問。您贊同孩子誦讀《弟子規》嗎?提示:贊同的受訪者超七成高學歷者觀點最鮮明《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清康熙時期的一位秀才李毓秀撰寫。
-
大家好,給大家介紹一下,我是你不認識的@《弟子規》
軍訓站軍姿,低碳科技館看球幕電影,孔廟入泮禮,讀《三字經》,聽《弟子規》故事,唱《上學歌》、《上課歌》,還種了一盆大蘿蔔……孩子們玩的high。但對於這一個月學的內容,網友們發出了不同的聲音。《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最初由清代康熙年間的秀才李毓秀(1647-1729)編纂,後經清代賈存仁修訂,改名《弟子規》。雖然後人將《弟子規》與「三、百、千」(《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相提並論,實際上《弟子規》不是一般童蒙讀物,其內容主要參考了宋代理學家朱熹所編纂的《小學》、《童蒙須知》。
-
是否讓孩子學《三字經》?易中天:給孩子讀安徒生,不要讀三字經
文|凝媽有個北京的朋友,孩子上一年級,需要背誦《三字經》。語文考試滿分110分,有10分是國學知識,主要就是三字經。孩子背三字經的時候,吭哧半天,總是記不住,每天愁得哭。不只他家孩子這樣,其他家長也表示為孩子感到累。
-
山東禁止全文誦讀三字經和弟子規引爭議
新華網濟南1月5日電(記者趙仁偉、陳灝)「不可不加選擇地全文推薦如《弟子規》《三字經》《神童詩》等內容」——近日,山東省教育廳向全省中小學下發的一紙禁令引發爭議,一時眾說紛紜。有關專家表示,當前轟轟烈烈的中小學生「讀經熱」有盲目跟風和利益驅動的弊端,應該加以規範和引導。同時,傳統文化教育不能斷章取義,營造「世外桃源」,而是要積極引導孩子形成獨立判斷是非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