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河北】河北非遺——易縣擺字龍燈

2020-12-14 澎湃新聞

【品讀河北】河北非遺——易縣擺字龍燈

2020-03-25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國務院先後於2006年、2008年、2011年和2014年公布了四批國家級項目名錄(前三批名錄名稱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實施後,第四批名錄名稱改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共計1372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以下簡稱「國家級項目」),按照申報地區或單位進行逐一統計,共計3145個子項,涉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3154個。國家級名錄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分為十大門類: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民俗。

河北省內的國家非遺有民間文學5項,傳統音樂23項,傳統舞蹈10項,傳統戲劇34項,曲藝8項,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22項,傳統美術14項,傳統技藝16項,傳統醫藥3項,民俗13項。

易縣擺字龍燈

公布時間:2008(第二批)

申報地區:河北省易縣

龍舞也稱「舞龍」,民間又叫「耍龍」、「耍龍燈」、「舞龍燈」,是中國分布最廣、影響最為深遠的一種民間舞蹈。這種舞蹈具有多樣的表現形式,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龍舞風格迥然不同。

根據龍的造型來區分,龍舞有布龍、紗龍、紙龍、草龍、錢龍、竹龍、棕龍、板凳龍、百葉龍、荷花龍、火龍、雞毛龍、肉龍等多種形態,龍的形態不同,其舞蹈造型和舞蹈技法也各不相同。中國龍舞的傳統表演程序一般由「請龍」、「出龍」、「舞龍」、「送龍」等環節組成。龍舞中蘊涵著開拓奮進、天人合一的文化內涵,是中華民族精神和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河北省易縣西陵鎮忠義村位於清西陵,它始建於清代雍正元年(1723),原為建造泰妃陵的內務府衙門,辛亥革命後更名為「忠義村」,擺字龍燈即在這裡長期流傳。易縣擺字龍燈系因龍體內置燈並可用龍體擺出各種字形而得名,又因龍體分節而產生「節龍」、「段龍」的別名。據傳它原是乾隆年間成立泰妃陵衙門時由承德避暑山莊帶來,至今已有二百八十餘年歷史。

擺字龍燈由13節龍身組成,另加領龍繡球1個。龍身又稱「龍節」,外罩繪有龍鱗、龍爪的龍衣。每節龍身長1.2米,直徑約0.5米,節中央有一個固定的把手,身內設三環套月式蠟燭籤3個。這種蠟燭籤設置精巧,舞動時燭火始終朝上,不會熄滅。擺字龍燈由14人表演,引龍人「蜘蛛」在前領舞,另外13人分別舉著龍頭、龍身、龍尾擺字。表演常在晚上進行,屆時先讓周圍的光線全部暗下來,而後在鑼鼓鑔鐃的伴奏下,一條火龍夭矯起舞,舞龍者不斷變換隊形擺出漢字,組成「天下太平」、「安居樂業」、「立(利)見大人」、「正大光明」等吉祥祝福的詞句。龍燈隊形變化豐富,有龍擺尾、地臥龍、天臥魚、龍塔垛、跑八字等多種形狀。在整個表演中,龍尾可以單獨行動,每個字的最後一筆均由龍尾完成,每擺好一字,龍尾都要繞場一周,再到達應在的位置,顯示出輕鬆幽默、靈動活潑的特色。

易縣擺字龍燈對於弘揚滿族文化傳統、保護和發展民間藝術具有推動作用。

原標題:《【品讀河北】河北非遺——易縣擺字龍燈》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品讀河北】河北非遺——高洛音樂會
    【品讀河北】河北非遺——高洛音樂會 2020-10-06 18: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河北易縣第二屆民俗風情年在清西陵景區啟幕
    1月17日,河北易縣第二屆民俗風情年活動在清西陵景區啟幕。圖為啟動儀式上的擺字龍燈表演。河北新聞網1月17日訊(宋美玉、宿雅男)今天,農曆臘月二十三,在傳統「小年」到來之際,河北易縣第二屆民俗風情年活動在清西陵景區啟幕。此次活動由保定清西陵保護區管理委員會主辦,蔚來風景河北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承辦,易縣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協辦。
  • 【品讀河北】河北非遺——楊氏太極拳
    【品讀河北】河北非遺——楊氏太極拳 2020-09-27 16: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品讀河北】河北非遺——孟村八極拳
    【品讀河北】河北非遺——孟村八極拳 2020-09-21 19: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品讀河北】河北非遺——滿族二貴摔跤
    【品讀河北】河北非遺——滿族二貴摔跤 2020-05-03 12: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品讀河北】河北非遺——沙河藤牌陣
    【品讀河北】河北非遺——沙河藤牌陣 2020-05-01 04: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品讀河北】河北非遺——劈掛拳
    河北省內的國家非遺有民間文學5項,傳統音樂23項,傳統舞蹈10項,傳統戲劇34項,曲藝8項,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22項,傳統美術14項,傳統技藝16項,傳統醫藥3項,民俗13項。原標題:《【品讀河北】河北非遺——劈掛拳》閱讀原文
  • 【品讀河北】河北非遺——鷹爪翻子拳
    【品讀河北】河北非遺——鷹爪翻子拳 2020-05-02 12: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品讀河北】河北非遺——安頭屯中幡
    【品讀河北】河北非遺——安頭屯中幡 2020-09-15 16: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品讀河北】河北非遺——直隸官府菜烹飪技藝
    【品讀河北】河北非遺——直隸官府菜烹飪技藝 2020-06-13 04: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品讀河北】河北非遺——元宵節(蔚縣拜燈山習俗)
    【品讀河北】河北非遺——元宵節(蔚縣拜燈山習俗) 2020-02-10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品讀河北】河北非遺——板城燒鍋酒傳統五甑釀造技藝
    【品讀河北】河北非遺——板城燒鍋酒傳統五甑釀造技藝 2020-06-18 10: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河北文化名片」易水硯舉辦非遺技藝培訓
    12月6日,原中國文房四寶協會會長、著名書畫家寒石先生以《硯雕大師的修養》為題為百餘名易縣易水硯雕刻藝人授課,拉開了易水硯非遺技藝提升培訓活動序幕。這項活動對於弘揚非遺文化,傳承非遺技藝,推動非遺發展將起到積極作用。  易水硯傳承技藝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入選河北文化形象名片。易水硯先後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傑出手工藝品徽章、國之寶——中國十大名硯、中華誠信老字號等上百種獎項。
  • 第二屆京津冀易水學派學術思想研討會在河北易縣舉辦
    第二屆京津冀易水學派學術思想研討會在易縣舉辦中國中醫藥信息學會易水學派研究分會成立圖為研討會現場。河北日報記者林鳳斌攝河北新聞網10 月10日訊(河北日報記者林鳳斌)今天,第二屆京津冀易水學派學術思想研討會在河北保定易縣舉辦,中國中醫藥信息學會易水學派研究分會正式成立。來自全國各地的中醫藥專家學者、保定市中醫骨幹及各界代表共計200餘人參加會議。
  • 河北保定市易縣,對北京意味著什麼?
    河北省保定市有個易縣,因清西陵而出名。清西陵埋葬著清雍正帝(泰陵)、嘉慶帝(昌陵)、道光帝(慕陵)、光緒帝(崇陵)。實際上,歷史上的易縣,是北方出了名的軍事重鎮,是兵家必爭之地。河北省的地形很複雜,西部是太行山脈,北部是燕山山脈。
  • 2019年「河北·易縣全域旅遊推介會」在易縣百泉生態園圓滿舉辦
    全景易縣,任我行2019年「河北·易縣全域旅遊推介會」在易縣百泉生態園圓滿舉辦2019年3月15日,2019年河北·易縣全域旅遊推介會在易縣百泉生態園成功舉辦,易縣縣政府領導、京、津、冀、晉、蒙等300家旅行商、20家研學機構、30家主流媒體以及易縣8家景區的負責人參與了本次活動。
  • 「河北文化名片」易水硯舉辦非遺技藝培訓
    12月6日,原中國文房四寶協會會長、著名書畫家寒石先生以《硯雕大師的修養》為題為百餘名易縣易水硯雕刻藝人授課,拉開了易水硯非遺技藝提升培訓活動序幕。這項活動對於弘揚非遺文化,傳承非遺技藝,推動非遺發展將起到積極作用。
  • 河北易縣消費扶貧收入達3.4億元
    河北日報訊(記者李連成 通訊員夏強、李霞光)今年以來,易縣以消費扶貧為抓手,不斷創新消費扶貧模式,打造扶貧新增長點。截至目前,易縣消費扶貧收入達到3.4億元,覆蓋帶動7000多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實現增收。
  • 河北易縣第二屆冰雪運動會開幕 451名選手參賽
    11月27日9時,河北保定易縣第二屆冰雪運動會開幕。圖為運動會現場。河北新聞網訊(河北日報記者李連成)11月27日9時,河北保定易縣第二屆冰雪運動會開幕。據了解,易縣第二屆冰雪運動會歷時兩個月,分為陸地比賽階段和真冰實雪階段。在12月底,將在狼牙山滑雪場舉辦易縣第二階段真冰實雪項目比賽,屆時將開展滑冰、滑雪、雪地足球、冰上自行車、雪地跳繩等項目比賽。此外,還會舉辦國際單板邀請賽、京津冀滑雪比賽、世界雪日暨兒童滑雪節、冬令營等一系列冰雪賽事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