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25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國務院先後於2006年、2008年、2011年和2014年公布了四批國家級項目名錄(前三批名錄名稱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實施後,第四批名錄名稱改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共計1372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以下簡稱「國家級項目」),按照申報地區或單位進行逐一統計,共計3145個子項,涉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3154個。國家級名錄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分為十大門類: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民俗。
河北省內的國家非遺有民間文學5項,傳統音樂23項,傳統舞蹈10項,傳統戲劇34項,曲藝8項,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22項,傳統美術14項,傳統技藝16項,傳統醫藥3項,民俗13項。
易縣擺字龍燈
公布時間:2008(第二批)
申報地區:河北省易縣
龍舞也稱「舞龍」,民間又叫「耍龍」、「耍龍燈」、「舞龍燈」,是中國分布最廣、影響最為深遠的一種民間舞蹈。這種舞蹈具有多樣的表現形式,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龍舞風格迥然不同。
根據龍的造型來區分,龍舞有布龍、紗龍、紙龍、草龍、錢龍、竹龍、棕龍、板凳龍、百葉龍、荷花龍、火龍、雞毛龍、肉龍等多種形態,龍的形態不同,其舞蹈造型和舞蹈技法也各不相同。中國龍舞的傳統表演程序一般由「請龍」、「出龍」、「舞龍」、「送龍」等環節組成。龍舞中蘊涵著開拓奮進、天人合一的文化內涵,是中華民族精神和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河北省易縣西陵鎮忠義村位於清西陵,它始建於清代雍正元年(1723),原為建造泰妃陵的內務府衙門,辛亥革命後更名為「忠義村」,擺字龍燈即在這裡長期流傳。易縣擺字龍燈系因龍體內置燈並可用龍體擺出各種字形而得名,又因龍體分節而產生「節龍」、「段龍」的別名。據傳它原是乾隆年間成立泰妃陵衙門時由承德避暑山莊帶來,至今已有二百八十餘年歷史。
擺字龍燈由13節龍身組成,另加領龍繡球1個。龍身又稱「龍節」,外罩繪有龍鱗、龍爪的龍衣。每節龍身長1.2米,直徑約0.5米,節中央有一個固定的把手,身內設三環套月式蠟燭籤3個。這種蠟燭籤設置精巧,舞動時燭火始終朝上,不會熄滅。擺字龍燈由14人表演,引龍人「蜘蛛」在前領舞,另外13人分別舉著龍頭、龍身、龍尾擺字。表演常在晚上進行,屆時先讓周圍的光線全部暗下來,而後在鑼鼓鑔鐃的伴奏下,一條火龍夭矯起舞,舞龍者不斷變換隊形擺出漢字,組成「天下太平」、「安居樂業」、「立(利)見大人」、「正大光明」等吉祥祝福的詞句。龍燈隊形變化豐富,有龍擺尾、地臥龍、天臥魚、龍塔垛、跑八字等多種形狀。在整個表演中,龍尾可以單獨行動,每個字的最後一筆均由龍尾完成,每擺好一字,龍尾都要繞場一周,再到達應在的位置,顯示出輕鬆幽默、靈動活潑的特色。
易縣擺字龍燈對於弘揚滿族文化傳統、保護和發展民間藝術具有推動作用。
原標題:《【品讀河北】河北非遺——易縣擺字龍燈》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