鬱金香
鬱金香大概在16世紀從土耳其等地傳入西歐。
1559年瑞士博物學家康拉德格斯納,在巴伐利亞(德國拜仁州)南部旅行時,在奧格斯堡一個外交官的花園裡看到了一朵奇特的花。
康拉德.格斯納
聽從主人口中得知,這朵花叫鬱金香,波斯文"dullband",是「頭巾」的意思,負擔高額費用從奧斯曼帝國的君士坦丁堡進口的奢侈品。
這種花在當時的歐洲非常脆弱而且很罕見,只有相當富有的人才種得起這種花。
在此之後的10年到11年間,鬱金香在荷蘭、德國成了達官貴人瘋狂追逐的對象,阿姆斯特丹的有錢人不惜重金差人赴君士坦丁堡直接取花回來。
一個世紀以後,鬱金香成了家家必備之物,上至貴族,下至店主、商人,哪家要是不種上幾朵鬱金香,就被人們視為毫無品位。
在哈萊姆,有一個商人耗費半數家財購得一株鬱金香,其目的僅僅是為了給朋友炫耀。
然而事實上,鬱金香既沒有玫瑰的美麗和芳香,它的花期又很短,生性多嬌,不易移植成活。
但這非但沒有成為鬱金香的弱點,反而成了人們瘋狂追逐它的主要原因之一。因為一個人要是能在他的院子裡種上一株需要加倍精心呵護才能存活的花朵,這會是對這個人身份地位和財力的有力體現。
貝克曼在《發明史》中,以散文的形式描述了鬱金香:
除非偶然,植物裡極少有像鬱金香那般柔弱、易病及多斑的。未經栽培,自然生長狀態中的鬱金香多為單色,闊葉和超長莖根。在花商的眼裡,培植過的鬱金香倍受鍾愛。其花瓣更淡、更小、色彩更繽紛,花葉嫩綠嫩綠的,煞是迷人。這件文化之傑作變得愈加美麗,長得愈加柔弱。由於採用了最高超的園藝技術和受到最精心的呵護,它會難以移植,即使移植了也不易成活。
喜歡鬱金香的病弱多嬌,勝過那些健康茁壯的花植。可偏偏獨愛病弱多嬌,這可能是人類最早的迷惑行為之一了吧。
鬱金香
從此,鬱金香因病得福。其價格在歐洲節節攀升。市場開始瘋狂追逐鬱金香,荷蘭的基礎工業被冷落。大老闆、小商販,大家紛紛放棄舊業,開始了鬱金香的種植產業。
到1635年,據說一株鬱金香的市場價一度達到250弗羅林。這是個什麼概念呢?當時市場上8頭肥豬,或者24隻肥羊的市場價也不過240弗羅林。也就是說,一株鬱金香,可以換回8頭豬,另外找你10弗羅林。
所以,
同學,處對象嗎?家裡有個鬱金香園子的那種。
最誇張的是,當時荷蘭有兩株稀有品種,在當時還算不上最上等的。投機商們迫切想得手,最後一株用12英畝建築宅地的代價買下來,另一株花費4600弗羅林,外加一輛嶄新馬車、兩匹灰馬外加一套馬具成交。
市場如此的瘋狂和不理性,恐怕土耳其成最大贏家。
貴族手持鬱金香
布蘭維爾的《遊記》記載了這麼一件事情:
一個富商剛剛收到從外地運送過來的一株價值連城的鬱金香。負責轉運的水手來到富商的辦公室報信。作為回報,富商送他一條紅鯡魚。結果這個嘴饞的水手趁富商不在時,看見富商的辦公桌上放著一顆「洋蔥」,心裡納悶這麼高雅的辦公室怎麼能放「洋蔥」這種俗物呢?不如讓我幫忙解決了吧。於是,將其偷偷裝進口袋,帶出了辦公室。
當暴跳如雷的富商找到水手的時候,這個可憐的傢伙已經把「洋蔥」吃得只剩最後一口了。他可能做夢都想不到,自己所以為的「洋蔥」,其價值足夠整艘船所有人一年食物的開銷了。憤怒的富商將水手告上法庭,水手最終因貪食一顆「洋蔥」而鋃鐺入獄。
鬱金香根莖,的確與洋蔥有幾分神似
為滿足鬱金香市場的進一步擴張,1636年,在阿姆斯特丹證券交易所,以及鹿特丹、哈萊姆、雷登、奧克馬、霍恩等地紛紛開設鬱金香期貨市場。於是具有賭博特徵的交易逐漸開始了。
很多對投機天生敏感的證券經紀人自己也著手大規模鬱金香交易。他們用輕車熟路的手段操縱花價,低買高賣,賺了大筆投機的資金。
所有人都圍著鬱金香市場團團轉,大家都希望這股狂熱會永遠持續下去。來自全世界各地的資金都流進荷蘭,其他基礎產業的資金也紛紛流向鬱金香市場。
很多人將房屋和土地及低價出售,轉手購買鬱金香以待投機操作。鬱金香市場引發了荷蘭社會的全民瘋狂投機行為。
終於,有一部分聰明人看出來這個遊戲有點過於虛熱了,在不久的將來肯定要降溫。隨著這種心理的蔓延,鬱金香開始受市場情緒的影響,價格開始下跌,隨後再也沒能反彈。
恐慌心理開始在市場蔓延。
違約事件開始發酵。比如,甲乙達成協議,在乙處花費4000弗羅林,購買10株鬱金香,並於一個月後交貨。結果臨交貨時,市價已降至原來的十分之一。這時甲要麼不願買帳,要麼不願付多餘的差價。
鬱金香當時的價格走勢圖
這樣的事情越來越多。很多人就像過坐山車一樣,前期一夜暴富,後期又重新變得一貧如洗。很多富人眼睜睜看著自己的房屋宅地贖不回來。大家頓時都傻眼了。
這些事件直到最後平息時,荷蘭政府也沒能拿出有用的措施來緩解損失。整個國家的工商業,也因為受到鬱金香的強勢排擠而深受打擊 ,直到多年後才恢復元氣。
這便是著名的荷蘭鬱金香事件,是人類史上第一次有記載的金融泡沫經濟,此事間接導致了作為當時歐洲金融中心——荷蘭的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