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發表了《終戰詔書》,表示接受美、英、中、蘇四國聯合發布的《波茨坦公告》。一般認為,這就標誌著日本宣布投降了。
但按一般的戰爭慣例來說,戰爭的收尾階段,一方表示投降,必須得到另一方確認才可。
雙方應協商投降的條件、接受的方式,並以書面的形式加以確認,才算完成了整個過程。
日本宣布投降時,盟軍還沒有到達日本本土,這需要有一個過程。在盟軍到達日本本土後,再經過雙方協調結果,舉行籤字儀式。
日本的口頭答應是8月15 日,但真正意義上的投降,是9月2日在美國「密蘇裡」號戰艦上,勝敗雙方在投降書上簽字確認。
這是整個二戰歷史上的一個重大事件,尤其對亞洲戰區來說,更具有特殊的意義。
既然是歷史上的重大事件,那少不了有許多花絮存在的,今天,我們就談談這個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小花絮。
1、投降書兩個文本的製作質量天壤之別
當時籤字所用的投降書,文字是標準的,但文本是一式兩份,即盟軍留一份,給日本人一份。
在製作文本時,麥克阿瑟為了故意羞辱戰敗者,對兩份文本製作質量特意做了交待:盟軍將來要保留的那一份,用墨綠色真皮封面,顯得雍容華貴;而交給日本的那一份,則用的廉價的紙張,草草地用帆布包了個封皮了事。
2、籤字過程中,麥克阿瑟為了擺譜,用了5支鋼筆
受降儀式開始,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相當於主持人的角色,他首先把戰敗國日本代表喊上來籤字。
下面該盟國代表籤字了,麥克阿瑟首先代表盟國籤字。此時他的身後站著兩位盟軍將領,好像他的保鏢,他們是英軍中將亞瑟·帕西瓦爾,另一位則是美軍中將喬納森·溫萊特。
只見他用第一支筆籤下「道格」兩字後,回身將金筆送給了溫賴特中將;再籤了幾個字符,第二支筆送給了亞瑟·帕西瓦爾。
剩下的,第三支送給了美國國家檔案館,第四支送給了他的母校西點軍校,第五支則送給了自己的妻子。
3、籤字順序照顧了中國情緒
這份投降書的籤字順序是早就擬定好的,先是戰敗國的日本代表籤字。
戰勝國這邊首先是麥克阿瑟代表盟軍籤字,之後是美國代表籤字,之後是中國代表徐壽昌將軍,再後面才是英國、蘇聯等國的代表進行籤字。
因為這個投降儀式是美國主導的,所以美國代表的籤字順序排在最前面,肯定是毫無爭議的。
緊接著下來,把中國代表列到其他國家代表的前面,這就充分肯定了中國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在亞洲戰場上所做出的巨大貢獻。
4、這麼莊嚴的籤字儀式,代表竟籤錯了行
在這麼嚴肅的場合,這麼重要的文本上簽字,竟然出現重大失誤,簡直可以用「事故」來形容了。
原來,按照順序,先是投降的一方進行籤字。日本新任外相重光葵代表日本天皇和政府,陸軍參謀總長梅津美治郎代表帝國大本營在投降書上簽字。他們籤完以後,同盟國的代表再依次籤字。
第一個籤字的是麥克阿瑟,他是同盟國代表、盟軍最高統帥。
下來依次是美國代表尼米茲海軍上將,中國代表徐永昌將軍,英國代表福萊塞海軍上將,蘇聯代表傑列維亞科中將,等澳大利亞代表布列梅將軍籤完字,後面就出紕漏了。
按理說緊接著的下一欄應該由加拿大代表籤字,但他籤到下下一行法國的位置上,法國代表只得又往下串。就這樣,加、法、荷、紐西蘭四國代表都籤錯了行。
籤字結束後,要進行最後的確認。
此時麥克阿瑟的助理薩瑟蘭檢查發現,其中一份籤字書籤錯位置了。
那怎麼辦呢?這麼神聖的國書,也不可能再重來一遍。
薩瑟蘭馬上去請示麥克阿瑟,幾分鐘後回來了。
只見他把填串名字的橫線下的備註用筆劃掉,再用小字在前面寫上正確的國家代表,這樣一來,籤字欄改動了,代表的籤字沒動,這樣處理以後,才算完事。
最後把畫了個亂七八糟的投降書交給日本代表。日本代表這個來氣喲,可是又不敢發作,拿上投降書,隨即一合夾著就躥了。
當年《大公報》的隨軍記者朱啟平恰好在「密蘇裡」號戰艦上,他目睹了整個籤字儀式的全過程,後來感慨道:「倒黴的日本人,連份投降書也不是乾乾淨淨的。」
現在這兩份國書,一本保存於美國國家檔案館,日本帶走的那份,保存到了日本國立公文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