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接受盟國《波茨坦公告》,向日本全體國民宣布無條件投降,這標誌著盟軍在太平洋戰場的完全勝利,並且徹底結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消息傳開,人們紛紛走上街頭慶祝勝利,慶祝來之不易的和平。然而就在這萬眾沸騰的時刻,美國杜魯門總統卻出了一個昏招,險些使得美國三軍離心。
杜魯門在獲悉日本投降後,馬上任命麥克阿瑟為遠東協軍的最高司令,命其全權處理接受日本投降事宜。按說杜魯門的想法也沒啥問題,麥克阿瑟的資歷最老,在美軍的威望也高,任命他來處理受降事宜,大概是比較合適的選擇。然而今時不同往日。原先美國軍隊是陸軍一家獨大,但是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海軍的勢力也不容小覷,實力雄厚的海軍將領壓根也看不上只會耍酷的麥克阿瑟先生。
首先從職務和軍銜來看,太平洋戰場的海、陸軍最高長官並沒有明顯差距。太平洋艦隊司令尼米茲與麥克阿瑟都是戰區司令,麥克阿瑟是西南太平洋戰區盟軍司令,尼米茲是太平洋戰區的盟軍司令;從軍銜上看,兩人也都是五星上將。因此海軍的不服氣是有道理的——兩個官職和軍銜都差不多的人軍方領導,憑什麼要麥克阿瑟受降而不讓尼米茲受降?
除此之外,從兩人的戰功來看,尼米茲擁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太平洋戰場凡是叫得出名字的戰役,幾乎都是因為海軍的參與。突襲珍珠港後,是海軍毅然決心空襲東京;又是海軍在珊瑚島擋住日軍;然後在中途島扭轉局勢,在雷伊泰灣摧毀日本艦隊;就算是島上作戰,瓜島戰役也幾乎是海軍陸戰隊在唱獨角戲。麥克阿瑟幹了啥,大概就是在菲律賓唱了一出「I will be back」。
綜合以上,這麥克阿瑟除了年紀比尼米茲大點,其實沒啥優勢。然而杜魯門卻任命他來接受日本投降,這下讓海軍一幹將領感到異常窩火:好嘛,我們海軍流血犧牲,勝利果實歸你麥克阿瑟,這是什麼道理?於是,尼米茲上將當即向白宮表示:在海軍立下這麼多戰功的情況下,如果太平洋戰場受降儀式不能體現對海軍的尊重,那麼他將拒絕出席受降儀式。
尼米茲的這番表態,頓時讓白宮的幕僚們感到頭皮發麻,甚至連杜魯門本人也感到棘手。開玩笑,戰爭即將勝利,功勳卓著的將領們卻鬧起來了,這事鬧大了,總統下臺是其次,搞不好勝利果實都要弄丟了。就在白宮的一篇愁雲慘霧中,一個幕僚靈機一動,向杜魯門獻計:受降將領是陸軍將領,但是受降地點可以放在海軍軍艦上啊!
於是為了體現對海軍的尊重,太平洋戰場上盟國接受投降的地點,就安排在了海軍的軍艦上。順便再八卦一下,為什麼受降儀式沒有安排在功勳卓著的大型航母上,而是安排在密蘇裡號戰列艦上呢?原因很簡單,密蘇裡是杜魯門的家鄉,而這艘軍艦的下水儀式,也正是杜魯門的女兒主持的。
你點的每個好看,我都認真當成了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