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行使的是「權利」而不是「權力」

2020-12-11 鄭州人大網

人大代表行使的是「權利」而不是「權力」

發表時間 : 2012/6/6 來源:鄭州人大網

  眾所周知,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當家做主的重要途徑和最高實現形式。各級人大代表作為國家權力機關的組成人員,其履行職責的好壞直接關係到人民當家做主權利的實現,因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高度關注。尤其是在每年3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期間,新聞媒體對代表履職情況的報導可謂鋪天蓋地。
  在這些報導中,筆者注意到,不同媒體對人大代表履職的說法並不一致,有的用「行使權利」,有的則用  「行使權力」。那麼,人大代表行使的到底是「權利」還是「權力」呢?
  筆者傾向於「權利」。所謂權利,就是由國家法律認可或確認的人們享有的自由和利益。人們享有的權利受法律保護,但其本身並不具有對外的強制力量。而權力則是指法律規定的特定主體(括個人、組織和國家)在其職責範圍內擁有的對社會或他人的強制力量和支配力量。可見,權力完全不同於權利,  它所追求的是一種能動的支配力量。
  《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法》(以下簡利;代表法)第3條明確規定,我國各級人大代表依法享有7項權利,包括出席本圾人民代表大會會議,參加審議各項議案、報告和其他議題,發表意見;依法聯名提出議案、質詢案、罷免案等;提出對各方面工作的建議、批評和意見……為何將人大代表的履職行為定位為「權利」而非「權力」?我們試從人大代表權利的特徵略作分析。
  首先,人大代表的權利具有獨特性。它不是一般公民所具有的,而是基於人大代表這一獨特身份所特有的(當然這並不排除代表作為普通公民所享有的公民權利)。代表身份作為一種職務,必須有與之相對應的權利和義務,且這種權利義務是平等的,即來自不同行業、不同崗位的代表,在行使代表權利過程中是平等的。這一特徵表明,代表權利不同於一般的公民權利,具有其基於代表身份的特殊性。
  其次,人大代表的權利具有法定性。它不是由普通社會組織或個人賦予的,而是由憲法和法律所確定的,是一種法定權利(而非權力,見上述法律規定)。人大代表行使權利時必須遵循法定的程序和方式。並且相應地,憲法和法律也規定了其法定的義務(而非責任)。
  第三,人大代表的權利具有人民性。從其本質屬性上說,代表權利是由選民(或原選舉單位)通過選舉產生的,是選民將其部分權利讓渡給人大代表來行使,並通過由人大代表組成的國家權力機關來行使當家做主的權利。因而,代表權利是選民部分權利的集合,其本質仍屬權利範疇。
  第四,人大代表的權利具有權利與義務的融合性。人大代表的權利來自人民,是受人民委託依法行使的。一般情況下不得隨意放棄人民委託的、法律確認的權利,否則就是失職。從這個意義上講,人大代表的權利也是一種特殊的義務。這也是人大代表的權利不同於公民權利的一個重要特徵。
  第五,人大代表的權利具有與人民代表大會權力的銜接性。人大代表是人民代表大會的組成人員,人民代表大會權力的行使有賴於每位人大代表積極有效地行使權利。或者說,只有人大代表的權利得到切實的體現,國家權力機關才能充分而有效地發揮作用。
  綜上所述,作為個體的人大代表直接行使的是代表權利,而不是國家權力;代表只有成為集體時,才能行使具有強制性的國家權力,或者說通過行使「代表權利」參加行使「國家權力」。代表權利非經法定程序上升和轉化為國家權力,不具有強制力。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人大集體有權,代表個人無權」才是有道理的(這個權只能指權力)。
  我們說代表行使的是「權利」而非「權力」,並不意味著可以輕視代表權利。相反,代表權利是一種具有特殊意義的權利,是體現國家性質和本質的一種政治權利。凡是憲法和法律規定的人大代表的權利,國家都必須給予切實保證,並應得到社會的尊重和支持。為此,代表法第5條對於人大代表行使代表權利給予了相應的制度保障。該條規定:代表依照本法的規定在本級人民代表大會會議期間的工作和在本級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的活動,都是執行代表職務。國家和社會為代表執行代表職務提供保障。
  此外,代表法第4章「代表執行職務的保障」還從代表言論免責、代表人身特權、代表職務知情權、代表執行職務的物質保障杖和時間保障權等方面,進一步保障了代表權利的有效行使。特別是第44條明確規定:一切.組織和個人都必須尊重代表的權利,支持代表執行代表職務。有義務協助代表執行代表職務而拒絕履行義務的,有關單位應當予以批評教育,直至給予行政處分。阻礙代表依法執行代表職務的,根據情節,由所在單位或者上級機關給予行政處分,或者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50條的處罰規定……
  上述條文通過規定保障代表權利實現的義務主體和義務主體應當承擔的保障責任,為人大代表行使代表權利提供了比較可靠的法律保障。
  

版權所有:鄭州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辦公廳

聯繫電話: 0371-67446406

建議IE6.0以上 1024*768瀏覽 豫ICP備12024758號

相關焦點

  • 人大代表的行使權利和履行職責
    人大代表,代表著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並且參加行使國家權力。如何做一名合格代表,我認為必須積極地行使代表的權利和認真地履行代表的職責。一是要完成好代表大會期間的報告審議,選舉和表決等工作;二是廣泛參與會後的代表履職活動。
  • 總理說的是「權利」還是「權力」
    也許她的「供您參考,不是要求」只是謙虛或樸實的一種體現,但這種謙虛和樸實確實與她「人大代表」的身份不符。令人欣慰的是,溫總理非常清楚自己的身份和代表的角色,並隨即指了出來。    像顧雙燕這樣不清楚自己「身份」的代表還有多少?又有多少普通公民搞不清代表的「身份」和權力?看著「你是人民代表,有要求我的權利」這句話,我感慨良多。
  • 監督有理:約束權力行使 保障公民權利
    監督是對公共權力行使的審視與約束 從保障人權角度看,監督就是對公共權力行使的審視與約束。監督公共權力就是對公共權力行使過程及結果的合法性、公正性進行審視檢查,並對其違法侵權、非公平公正等問題進行批評糾正的社會活動。這是基於一切公權力來自於全體公民,必須為公共利益需要而為的基本要求和公權力易於濫用的基本特性,而不得不為之的公民權益保護行為。
  • 防止「執法異常」權力必須服從於權利(圖)
    不管是「越權」導致的處罰程度偏低的「執法異常」,還是「可憐的老百姓」最經常遇到的動輒得咎、處罰過重,我覺得都屬於公權力對公眾權利的侵犯:該處罰的你不處罰,那受害人的權利如何伸張?動輒得咎、偶語棄市甚至腹誹獲罪,公眾的權利如何得到保障?  之所以出現公權力對權利的肆意侵犯,我覺得跟我們的某些權力運轉架構相關。
  • 李承鵬參加人大代表直選 稱嘗試實踐公民權利
    他參選人大代表的消息傳出來後,絕大多數網友表示讚許:「關注,珍惜我們邁向未來的每一步。支持大眼用行動一點點改變父老鄉親的參政議政觀」。■專訪「我嘗試實踐公民權利」羊城晚報:你為何決定參選?李承鵬:我首先作為公民,應該實踐自己的公民權利。
  • 【地評線】找準角色定位,正確行使權利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中國共產黨黨員權利保障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習近平總書記主持會議。會議強調,廣大黨員要正確認識和處理義務與權利、責任與擔當、行使權利與遵守紀律的辯證統一關係。黨員行使權利必須以履行義務、擔當責任、遵守紀律為前提。
  • 以權利還是 權力制約權力
    ■ 姚軒鴿「以權利制約權力」,正在成為一種理想社會治理的不二法門。 而人們所說的「權利制約權力」,是指用憲法賦予的公民不可剝奪的基本權利,也就是用權利抗衡權力的濫用與侵害,進而制約權力。常識告訴我們,憲政是因為擔心民主授予的權力在使用過程中可能產生的「多數暴政」現象而做出的一種制度性安排。大多數憲政制度中權利法案所承擔的責任就是基於這一認識和目的。唯有在此前提下,權利才可能在一定範圍內,也即權力侵犯公民基本權利的時候發揮制約權力的作用,防止「多數暴政」現象的發生。
  • 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的權利和義務
    圖表:人大代表的權利與義務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由全國人大代表組成的,全國人大代表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的組成人員,集體行使最高國家權力。依照我國現行憲法和《全國人大組織法》的規定,全國人大代表每屆任期為5年,即從每屆全國人大舉行第一次會議開始,到下屆全國人大舉行第一次會議為止;補選代表的任期從補選產生之日到本屆人大任期屆滿為止。
  • 蔡桂生:合理行使權利與敲詐勒索罪的區分
    在此過程中,伴隨有大量通過行使權利以維護相應利益的做法。應當承認,權利的行使乃是法治進步的應有之義,但權利行使超出合理的界限,便成為應予以控制的內容。控制的方式可以多種多樣,其中,在法律框架內發力,是更易使人接受的做法。不合理地行使權利並造成相應的損失,有時需承擔民事責任,有時也成為刑法關注的對象。
  • 秋風:只有權利而無權力的周朝社會
    作者:秋風只有權利而沒有權力?這豈不是一個理想社會嗎?當然未必。歷史上也確曾存在過這樣的社會,那就是西周、春秋的封建時代。我們已經說過,封建時代的關鍵特徵是人與人之間通過封建契約建立起雙向的權利—義務關係。在這裡,沒有權力可言。領主對封臣,只能主張權利,而不能行使權力。
  • 抓好三個辯證統一 正確行使黨員權利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其中一項議程是審議《中國共產黨黨員權利保障條例》(以下簡稱《條例》)。這為新形勢下發展黨內民主、健全黨內生活、堅持民主集中制原則、增強黨的生機活力、保障黨員權利的正常行使和不受侵犯,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 行使權利 須有「邊界意識」
    這不是好心沒好報嗎?從道德的角度來看,這名拍客的行為可能沒有什麼問題,但是從法律的角度來看,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法院之所以做出現在這種判決,不是根據拍客的行為是不是有主觀上的惡意,而在於這種行為對當事夫妻所造成的客觀結果。
  • 信訪權利保障的制度設計
    【摘要】法治的最基本含義就是有權利必有救濟,沒有救濟的權利不是權利。而對公民權利的最有力救濟應是憲法救濟。當前,公民基本權利越來越受到重視。文章通過對公民信訪權利保障的現狀進行分析,提出應通過制度化的設計安排,建構與社會轉型、經濟轉軌相適應的法律保障體系。這對於協調多元的社會利益關係,具有重要的意義。
  • 探討| 如何正確區分「所有者權利」與「監管者權力」
    「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者權利」是一種物權,簡稱「所有者權利」;「對國土範圍內所有自然資源的行政管理權力」是一種政治權力,簡稱「監管者權力」。 「兩權」無論是性質、權源、內容、形式均有根本性的不同。我國《憲法》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實行「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
  • 2019中考政治複習資料:權利與權力
    權利與權力     (1)性質不同:權利屬於法律上的概念,是指憲法和法律賦予公民享有的某種權益。如公民享有選舉權、批評建議權等。權力屬於政治概念,強調的是政治上的強制力量(如國家強制力)或者是職責範圍內的支配力量(即職權)。     (2)行使主體不同。
  • 只要行使公權力 "臨時工"就不是躲避監督的擋箭牌
    判斷一個「履行公職的人員」是不是監察對象,必須聚焦「行使公權力」這個關鍵,看他是不是行使公權力,用公權力謀取私利。有些人認為,無論是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還是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都是國家的人,是吃財政飯的,在一定程度上都代表著黨和政府,都應該是監察對象。這種理解沒有把握「行使公權力」這個關鍵。公權力具有強制性、排他性。
  • 第三課 公民權利第2課時 依法行使權利
    知道行使權利的界限,懂得依法行使權利。2.了解維護公民權利的方式,知道如何正確維護權利。二、自主預習1.公民行使權利不能超越它本身的,不能濫用權利。2.個人的自由和權利不能以損害、和為代價。3.維護權利的方式包括、、和訴訟等。
  • 投資者權益300問之股東大會中如何行使權利
    在參與市場過程中,了解自己享有哪些權利、知道如何行使這些權利、清楚權益受侵害時如何維權,是增強中小投資者自我保護能力,幫助投資者更加成熟理性參與市場的核心內容。深交所投資者教育中心聯合中證中小投資者服務中心(以下簡稱「投服中心」)以及威諾、盈科、君澤君律師事務所共同推出「投資者權益300問」系列,圍繞「知權、行權、維權」中的重點問題一一進行解答。
  • 淺談批捕權的行使機關
    我國公安機關是刑事犯罪案件的偵查機關,是打擊刑事犯罪案件的重要力量,但是為了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權利,批捕權不宜由公安機關行使。現行司法制度中只授權公安機關有拘留的權利,且最長不得超過37天;或者執行逮捕的權利,但沒有決定的權利,超出了37的更長的限制期限需要提請人民檢察院批准捕逮捕。
  • 用益物權人的權利行使
    (一)用益物權人行使權利,應當遵守法律有關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資源的規定  用益物權是在他人所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上享有的佔有、使用和收益的權利。在我國,多為在國家所有或者集體所有的土地上設立建設用地使用權、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和宅基地使用權,以及行使對國家所有的礦產資源、水資源等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