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萬別說我們是商戰劇。」電視劇《大時代》在BTV影視頻道開播之初,導演汪俊和製片人楊善樸接受採訪時句句叮嚀。
《大時代》講的是上世紀90年代北京大學生陳頂天到深圳下海創業,靠做軟體起家,栽在保健品生意上血本無歸,事業幾經起伏,最終在電子商務領域二度創業成功,重歸財富精英之列。在陳頂天的身上,融合了裘伯君、史玉柱、潘石屹、馬雲幾位商業巨擘的創業經歷,折射出改革開放經濟騰飛三十年間,中國商業的起步與發展。這命名,根本就是一部商戰劇嘛。
癥結
怕觀眾不買「商戰」帳
很多人誤以為《大時代》是同名經典港劇的翻拍,其實除了重名外,兩部劇沒有一點關係。1992年香港TVB出品的《大時代》以香港60年代到90年代的金融市場為主線背景,講的是兩個家庭兩代人之間的恩怨情仇,很多內地觀眾對股票的最初認知都是從這部戲開始的。這部戲也為香港商戰劇在內地打下了堅實的群眾基礎,此後商戰劇和武俠劇並駕齊驅,成為最受內地觀眾歡迎的港劇門類。港劇最輝煌的年代,TVB每隔幾年集精英資源拍攝的臺慶劇都是商戰題材,《天地男兒》、《創世紀》、《天地豪情》、《珠光寶氣》都動輒八九十集,部部皆成經典。
不過,多年來,內地觀眾對本土製造的商戰劇一直不買帳,古裝劇尚可,如《胡雪巖》、《喬家大院》、《大宅門》,可時裝劇至今沒有一部不是過眼煙雲。前兩年商戰小說走紅,根據熱銷作《圈子圈套》改編的電視劇《魔方》由陳道明策劃、程前主演,結果也是雷聲大雨點小,播出後未見絲毫反響。在這樣的大形勢下,電視臺視「商戰劇」為收視毒藥也無可厚非。《大時代》製片人楊善樸坦言,若不是力排眾議堅持要做,這個項目在策劃之初已經被否決了。而讓他不顧商業風險孤注一擲的理由則是一種記錄、見證大時代的情結。「這30年改變了中國人的命運,我們都是受益者。真正值得欽佩的,是那些創造著財富同時又承擔著社會責任的時代精英,他們的輝煌與艱辛需要用鏡頭記錄下來。」
分析
內地「商戰」未成氣候
導演汪俊沒有扭轉內地商戰劇宿命的野心,他認為,觀眾對本土商戰劇不買帳的情況還會持續相當長的時間。「我們一來缺乏商業氛圍,二來沒形成中產文化,偶像劇、商戰劇對我們來講都為時過早,如果照著香港商戰劇那麼拍,會很假,都是白手起家第一代,農民翻身剛脫貧,哪來的大家族及其恩怨情仇。」
汪俊給《大時代》的定位是「著重描寫的是人物的情感和命運。在那個被突如其來的物質和金錢所衝擊著的年代中,人的欲望、理想與現實混亂地交纏。男主角陳頂天也不是個純粹的商人,他具有天才所特有的執著偏執,所以後來他變得一意孤行,要和微軟較量開發中文視窗,明知是坑也往裡跳。」
段奕宏飾演的陳頂天,觀眾評價有點土,缺乏商業精英的氣質。段奕宏認為如果以港產商業劇的標準要求,內地演員都不夠格。「你天天喝豆漿、吃餛飩,根本沒喝過咖啡,讓你去演喝咖啡、吃西餐的戲是很難的。」「你沒在那個環境裡生活過就是不知道。」段奕宏說。
結論
商戰劇必須接地氣
的確,很多照搬港劇模式的內地商戰劇總讓人感覺畫虎不成反類犬。問題不在於劇種類型,而出在照搬模仿得不倫不類讓觀眾反感。
湖南衛視翻拍臺灣版《流星花園》的《一起去看流星雨》,生把大陸本沒有的「貴族」概念移植進來,「貴族」子弟的吃穿用具還都是二線城市品牌,結果成了「山寨劇」標杆。大陸偶像劇的復興從《奮鬥》開始,到《我的青春誰做主》和最近的《裸婚時代》,雖然劇中難免有偏夢幻的情節,但故事講的都是時下年輕人所想、所感、所願,細節裡有觸手可及的現實生活。同理,內地拍商戰劇也不能以港劇為標準亦步亦趨。《大時代》較之以往已經有很大的突破,至少忠實於內地商業發展原貌。編劇林黎勝閱讀了近百本人物傳記以及經濟、管理、軟體各類書籍,搜集了改革開放30年間的人物故事,並非憑空設想杜撰。
雖然寫實,但《大時代》和觀眾還有隔閡,因為缺了生活味道,有情節沒細節。曾經,電視劇《情滿珠江》風靡一時,除商戰情節和人物命運外,還細緻描繪了一幅時代圖景,市井風俗,家長裡短的生活底色,讓對商業沒興趣的觀眾也能融入其中。而《大時代》裡,普通觀眾除了觀看主人公的創業故事外很難再找到熟悉或感同身受的東西與之共鳴。去年國美之爭引發全民關注,這說明隨著現代人對財富與國家經濟形勢的敏感度提高,房市、股市、CPI直接影響著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所以,內地商戰劇只要在創作上不刻意模仿,寫有生活底色、人情冷暖的商界故事,定會不乏觀眾。本報記者 金力維 J187
《大時代》編劇林黎勝在男主角陳頂天身上濃縮了改革開放後中國知識精英創業史,其中不少情節源自裘伯君、史玉柱、馮侖、潘石屹、馬雲這5位當代財富精英的真實故事。
陳頂天VS裘伯君
■情節:陳頂天創業之初就樹立了遠大的理想——「開發屬於中國人自己的軟體」打敗微軟。為了研發革命性漢化軟體「天越星」閉關小平房,對著賒來的386電腦,廢寢忘食地埋頭鑽研。
■原型:金山軟體董事長裘伯君的理想正是「開發屬於中國人自己的軟體」。在研發WPS的一年零四個月中,他把自己關在公司為他租住的小房間裡,一睜眼就不停地寫,餓了就吃方便麵,住院期間還把電腦搬進了病房。
陳頂天VS史玉柱
■情節:陳頂天不擅長生意經。敢於闖蕩深圳,是因為相信「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為儲備大量資金開發「中文系統」他接觸了保健品行業,結果連累公司倒閉,一夜欠下上億債務,但堅持不申請破產。幾經輾轉東山再起。
■原型:史玉柱研究生畢業後下海,在深圳研究開發M6401桌面中文電腦軟體,成立巨人高科技集團,註冊資金1.19億元,同時開始經營保健品。但因為修建巨人大廈,導致資金鍊出現問題,一夜之間負債2.5億,但史玉柱一直未申請破產。後來東山再起,再次創業,成為身家數百億的企業家,更還清了負債。
■情節:陳頂天為了儘快推銷天越星,又迫於競爭對手周智龍的打壓,在深圳報紙上刊登軟文廣告,為公司賺進了第一個一百萬。他將一百萬的全部身家繼續在報紙上刊登整版的巨幅廣告,連續三天。終於迎來銷售奇蹟。
■原型:為推廣產品,史玉柱想出了「賒」廣告的辦法:以自己的電腦做抵押,在《計算機世界》上以先打廣告後付款的方式,連續做了3期1/4版的廣告。《計算機世界》給史玉柱的付款期限只有15天,直到廣告見報後的第12天,史玉柱分文未進。第13天出現轉機:他一下子收到三張郵局匯款單,總金額1.582萬元。兩個月後,他帳上的金額達到了10萬元。他再把錢投入廣告中,邊擴大影響邊賣漢卡,半年後回款400萬元。
陳頂天VS馮侖、潘石屹
■情節:「無窮大」憑藉天越星獲得成功,公司市值高達2億。此時,陳頂天在明知國內技術不成熟的情況下,投入大量財力、物力執意開發「中文視窗系統」,馮傑則覺得這是一個無底洞,兩人分歧越來越大,最終分家。
■原型:馮侖、潘石屹等人成立的「萬通公司」因為萬通新世界的開發而迅速回籠巨額資金。馮侖覺得只做一項房地產,對於萬通而言是很不保險的,他需要對其他業務領域投資。此時馮侖在萬通仍然是大哥,主管的方向是戰略發展,而精明的潘石屹則是理財高手,分管萬通的財務。分歧的爆發很簡單,馮侖要做戰略布局需要大投資,潘石屹覺得花錢太多、賺錢太慢所以不給錢。簡單的分歧逐漸演化成萬通分家的導火索,一時傳為佳話的萬通六君子最終各奔前程。
陳頂天VS馬雲
■情節:陳頂天公司倒閉,輾轉香港等地後重返深圳,帶領昔日同事二度開始創業,逐步打造了轟動全球的電子商務平臺。
■原型:馬雲於1999年創辦阿里巴巴,目前已是全球最大的B2B網站之一,阿里巴巴集團旗下的淘寶網已成為亞洲最大個人交易網站。J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