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四次滅佛的教訓:古代皇帝為何要滅佛(2)

2020-11-20 驅動中國

 

 第四位:唐武宗李炎

  唐武宗李炎信仰道教,26歲時登基。會昌五年八月(845年),在深入清查後,開始大毀佛寺,詔書明令拆除寺廟4,600餘所,小寺院4萬餘所,佛經大量被焚,佛像燒熔鑄錢,強令26萬多僧尼還俗,古印度和日本和尚也不能倖免。史稱會昌滅佛。大唐盛世,也是佛法的盛世,唐朝後期衰落,佛法依然深入人心。武宗滅佛大失民心,有的藩鎮節度使根本不執行,竟說:「天子自來毀拆焚燒」。政亂中初有安定,社會稍有好轉的「會昌中興」,在四起的民怨中日漸消退。次年民間即傳出武宗滅佛折壽10年、陰曹索命之說。不久武宗突然病死,年僅32歲。繼位的皇太叔李忱(音:陳,宣宗),登基後的頭一件大事就是下詔「平反」,全面恢復寺院僧尼,從此天下修復廢廟的斧斤之聲,不絕於耳。宣宗喜歡效法太宗。他恢復佛法,如同太宗登基後廢止高祖滅佛的政策。宣宗在位13年,勵精圖治,民富國興,承平安定,史稱「大中之治」。宣宗也得到了「小太宗」的美譽,史書留芳,為百姓所歌詠。

  第五位:後周世宗柴榮

  雄才大略,被譽為五代時第一明君的後周世宗的柴榮,全面改革,開疆擴土,戰無不勝,但為何如此短命?敗家毀業於一旦呢?其實歷史已經給出了答案,後來的宋太祖、宋太宗引以為戒,締造出宋朝的盛世繁榮。柴榮繼位的第二年,955年五月,下詔大毀佛寺。境內佛法寺廟,除了有皇帝題字的可保留外,每縣只留一寺,其它盡毀。全國共拆廟30,360所,毀佛像鑄錢,近百萬僧尼被逼還俗。佛法興盛的年代,許多人不敢毀佛像,柴榮開釋說:「佛是佛,像是像。佛連身上的肉、眼都能施捨,砸佛像鑄錢,佛也會同意的」。鎮州(今河北石家莊正定縣)大悲寺有一尊銅製大觀音菩薩極為靈驗,去砸佛像的人都折斷手腕而死,無人敢再動。柴榮親自用大斧子砍毀菩薩胸部――禁軍統帥28歲趙匡胤(後來的宋太祖)和他弟弟16歲的趙匡義(後來的宋太宗)正在一旁,見證了這段歷史。

  柴榮問過精通術數的王樸:「朕能活幾年?」王樸答道:「三十年後非所知也。」柴榮誤以為還能活30年,很高興。而王樸卻另有寓意,柴榮在位五年六個月,五六正和三十之意。959年,柴榮大兵取幽州,契丹沿邊城壘皆望風而下,蕃部連夜晚逃遁。車駕至瓦橋關,柴榮登高觀六師,問來獻酒肉的百姓:「此地何名?」對曰:「歷世相傳,謂之病龍臺。」柴榮默然,立刻上馬回奔。當晚發病,胸生惡瘡。

  柴榮以前曾夢神人送給他大金傘加《道經》一卷,之後才得天下。發病當晚他又夢見那個神人索走了金傘和《道經》,他驚醒後說:「吾夢不祥,豈非天命將去耶!」不久,胸瘡潰爛而死。時人傳為毀佛砍像之報。柴榮5歲幼子繼位不到1年,被他的禁軍統帥趙匡胤奪了江山,落得亡國敗家。幾年前柴榮滅佛時,禁軍統帥趙匡胤就曾拜訪神僧麻衣,趙匡胤說:「現在滅佛毀像,可不是社稷之福。」麻衣說:「難道忘了三武滅佛招來的災禍麼?」趙又問天下何時平定?麻衣說:「辰申間當有真主出,佛法亦大興矣。」後來趙匡胤登基於庚申年正月甲辰,應驗了預言。

  吸取了三武滅佛的教訓,親證了柴榮的報應,趙匡胤初登皇位就廢止了柴榮滅佛的政策,屢建佛寺、佛像。在當年柴榮親砍佛像的鎮州古剎,971年,趙匡胤下詔擴建龍興寺,並鑄造比原來還高大的千手千眼觀音銅像(共42臂,高 22米),這就是今天正定大佛寺大佛的由來。後繼的宋太宗趙光義更加推崇佛法。伴隨著佛法的復興,宋朝的經濟走向了空前的繁榮。

  重蹈覆轍歷史重演

  既然歷史是周而復始,今人一定能從歷史的教訓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三武一宗滅佛,身強力壯的四位帝王滅佛後很快暴死。後繼者凡是糾正錯誤,力挽狂瀾的,國家很快走上盛世之路;延續錯誤的繼任者,則是國破家亡,殃及子孫的悲慘結局。自古剝奪信仰的都是以失敗和惡報告終,西方的先鑑更加強烈。公元一世紀時,古羅馬帝國,為了剷除基督徒的信仰,以國家謠言污衊基督徒,用謊言去蒙蔽人民參與迫害,後來招致4次大瘟疫席捲全國,約一半人口在瘟疫中喪生,強大的不可一世的古羅馬帝國也由此衰亡崩解。以古為鑑,可知興替。這裡既有朝代的興替,也有自身的興替。

JINYAO

相關焦點

  • 中國歷史上四次滅佛的教訓:古代皇帝為何要滅佛
    歷史總是在重複中警醒後人,但是總有自作聰明的人,想改寫歷史的規律,結果反而重演了歷史的教訓。
  • 歷史上曾經出現四次大規模滅佛事件,他們為何要滅佛?原因很簡單
    佛教自從兩漢時期傳入中國後,一直延續到了今天,但是在這幾千年的時間,佛教也曾出現過四次大規模的滅佛事件,事件的主導者分別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和周世宗柴榮,這四次滅佛事件給佛教帶來了深重的災難,直到宋朝後才徹底終結了滅佛事件的發生。
  • 歷史上出現了三次大規模滅佛,他們為什麼要滅佛?
    這些價值觀看起來相當美好,但問題是,在國家的主流意識形態上,佛教和儒家道家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所以歷史上出現三次或者四次大規模的滅佛運動,看起來是偶然,實際上卻是一種必然。因為當在某一個時期,佛教的極度興盛時候,影響了衝擊了國家的主流意識形態、影響了國家的經濟政治的穩定的時候,必然會引發滅佛運動。
  • 歷史上只有四次滅佛運動?不要忘了武德九年唐高祖李淵的滅佛計劃
    在現代人的印象裡,佛教在中國一直是非常興盛的。我們平時在古裝劇裡經常可以看到寺廟林立以及人們上香禮佛的場景。但是中國歷史上的皇帝都支持佛教嗎? 俗話說,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在古代,皇帝的意志決定一切。歷史上有一些皇帝很喜歡禮佛,例如南朝時期的梁武帝蕭衍就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梁帝講經同泰寺 漢皇置酒未央宮。」這裡的梁帝就是梁武帝蕭衍,同泰寺就是他專門為修行建造的。
  • 歷史上出現了「三武滅佛」,三武帝為什麼要滅佛?
    中國歷史上,其實總共有五位皇帝對佛教極為不滿,其中,有三次大規模的滅佛事件發生,其深層原因大同小異,都是因為佛教對政權的穩固和社會秩序的破壞,以及社會經濟建設,都產生了嚴重影響,成為社會向前全面發展的絆腳石。
  • 歷史上四次滅佛事件,你知道是為什麼嗎
    佛教自兩漢時期傳入中國後,曾幾度輝煌,一直延續到今天。佛教最輝煌的時候是在南北朝時期和唐朝,特別是南北朝,一句「南朝四百八十寺」道出了當時的佛教是多麼的興盛。然而物極必反,佛教這樣的宗教也一樣,歷史上曾經出現過三次大規模由皇帝發起的滅佛運動,若加上後來的後周世宗時的滅佛運動則合稱為「三武一宗」滅佛運動,然而是什麼原因導致這四位掌權者要消滅佛教?公元429年,魏滅北涼後,遷徙了河西地區的許多佛學信徒來到平城,使佛教在魏境內盛行起來。
  • 「三武一宗」,歷史上四次大規模的滅佛運動,皇帝無一長壽
    拓跋燾崇道滅佛太武帝拓跋燾是北魏歷史上的第三位皇帝,也是北魏最有作為的幾位皇帝之一,在位期間,致力於南徵北戰,東徵西討,為北魏王朝開闢了大片疆土,隨著戰爭頻繁發生,拓跋燾感覺到兵力越來越少,人力匱乏到常常組織不起一場浩大的戰爭,大多數王朝子民都入了沙門,過上了「與世無爭,不問世事」的生活,這跟拓跋燾的全民思想產生了劇烈衝突
  • 歷史上「三武一宗」四個滅佛事件,為什麼要滅佛?
    佛教自從兩漢時期傳入中國以後,曾經遭受過四次差點滅頂之災,分別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和周世宗柴榮,這四次被統稱為滅佛事件。直到宋朝以後儒教大興,才徹底終結了滅佛運動的發生。佛教是外來宗教,是一種異國的意識形態和文化現象,它在中國的傳播、發展,必然會引起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碰撞。佛教也可能是印度第一件就是北魏太武帝滅佛 北魏為了統一北方,鞏固在中原的地位,以全民為兵。而當時的和尚寺廟是可以免除租稅、徭役,於是太武帝下詔書:50歲以下的和尚必須還俗服役。
  • 歷史上滅佛的四個皇帝究竟落下怎樣悽慘結局?
    猛戳上方「歷史真相大揭秘」看更多猛文!  佛教書籍中記載了的一段對話。趙匡胤先前擔任五代後周禁軍高級將領時,看到周世宗柴榮禁佛,把菩薩銅像毀壞鑄造為錢幣,便密訪麻衣和尚。趙匡胤問麻衣和尚:「自古以來有滅佛的皇帝嗎?」
  • 古代有過幾次滅佛事件?中國人信奉儒釋道,為何還要滅佛?
    宗教信仰在全世界範圍內都是十分常見的,從上古時代人們對圖騰的崇拜,再到基督教、佛教等宗教誕生並廣泛流傳,再到如今世界上無數大小宗教並存,人們對信仰的追求始終未曾改變。在我國古代,人們也有著各種各樣的宗教信仰。其中,規模最大的便是儒、釋、道三教,也就是儒教、佛教,和道教。
  • 盤點歷史上四次滅佛運動的原因,原來是這樣的
    今天我來為大家說一下古代歷史上的滅佛事件。中國佛教史上稱之為「三武一宗」之禍,也就是四位在位期間展開滅佛運動的皇帝!「三武」是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一宗」是後周的世宗皇帝。他們為什麼要滅佛,怎麼開展滅佛運動的,今天我就給大家說一說這個!反佛怎麼反呢?
  • 此皇帝86歲離世,在位48年,多次出家當和尚,為何最後要滅佛?
    在古代時候,最令人嚮往的職位應該就是要當皇帝,身為皇帝可以擁有金錢和美女還有權利等,但是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擔當的,因為當皇帝的風險性還是很高的,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說一個高壽的皇帝——梁武帝。梁武帝在年幼的時候就展現出了驚人的才能,在位期間更是政績顯著,他吸取了齊滅亡的教訓,勤於政務,而且不分春夏秋冬,總是五更天起床,批改公文奏章,在冬天把手都凍裂了。他為了廣泛的納諫,聽取眾人意見,最大限度的用好人才,而梁武帝很喜歡的東西則是佛法了,在位期間多次出家要當和尚,而且40年的時間裡為碰過他的妃子。
  • 中國要爆發四次滅佛運動,為什麼道教卻安然無恙
    在中國最流行的兩個宗教,一個是佛教,一個是道教。道教是我們中國本土產生的宗教。然而佛教是東漢時期從古代印度傳入中國的。佛教教人向善。也就是說應該受到古代皇帝的歡迎才對,但是中國歷史上卻發生四次木滅佛運動。佛教他們遭受了毀滅性的打壓。然而道教卻毫髮無損。這是怎麼回事呢?
  • 為什麼北朝的皇帝要「滅佛」?
    北方這些國家的君主多崇信佛教,這一方面是因為他們大多在文化上相對落後,自身並沒有深厚的傳統與強大的信仰;另一方面,他們以外族之身入居中原,對於佛陀這個「胡教戎神」有著一種天然的親切感。到了後秦姚興之時,因為迎請了曠代譯經大師鳩摩羅什,翻譯出多部大乘經典,佛教在中國北方的傳播面日益深廣,盛極一時。
  • 歷史上展開滅佛運動的四位皇帝,其中一位皇帝是為了赤裸裸的利益
    但佛教是外來宗教,在中國的傳播、發展必然會引起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矛盾,並且在經濟和政治上也引起了很大影響。由於佛教寺廟享有經濟特權,僧侶不事生產不服勞役,還擁有大量僕役,所以大量的平民為了逃避賦稅徵收而加入佛門。
  • 歷史上展開滅佛運動的四位皇帝,其中一位皇帝是為了赤裸裸的利益
    佛教是外來宗教,在中國的傳播、發展必然會引起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矛盾,並且在經濟和政治上也引起了很大影響。由於佛教寺廟享有經濟特權,僧侶不事生產不服勞役,還擁有大量僕役,所以大量的平民為了逃避賦稅徵收而加入佛門。
  • 盤點中國歷史上的幾次滅佛事件
    中國歷史上有五位帝王向佛法發難,四次釀成災難,史稱「三武一宗滅佛」。情節各異,結局卻驚人的雷同,對今天正在重蹈覆轍的人們,也是驚人的警醒。當時篤信佛法的太子再三上表勸諫,拖延了詔書的頒布,一些僧人得以逃脫。不幾日,便開始砸佛塔、毀佛像(鑄錢)、燒佛經、殺僧尼……舉國上下,風聲鶴唳。也許應了「上帝欲使其滅亡,必先使其瘋狂」的規律,不聽同僚苦勸,極力推動滅佛運動的崔浩,走上了悽慘的結局。崔浩是漢人,自恃功高藐視鮮卑族貴族,他動用巨資把他的書和他主編的國史刻成碑林顯揚,暴露國醜,觸怒了權貴。
  • 為什麼古代出現過許多次滅佛運動,卻很少有滅道事件?
    為什麼古代出現過許多次滅佛運動,卻很少有滅道事件? 中華文化底蘊深厚,源遠流長,佛道文化一直是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有幾千年的歷史,佛道文化對中華文化的影響非常巨大。
  • 遇佛殺佛,歷史上這四位皇帝為何要滅佛?
    佛教在東漢時期經天竺傳入中國,在戰亂不止的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的「輪迴轉世」、「因果報應」、「眾生平等」等思想給戰亂時期的普通大眾帶來精神信仰,因而得到迅速傳播,曾發展到「南朝四百八十寺」的鼎盛局面,在隋唐時期甚至一度衝擊了儒學的正統地位
  • 歷史四次滅佛事件,而下令的四位皇帝暴斃而亡,巧合還是因果
    歷史四次滅佛事件,而下令的四位皇帝暴斃而亡,巧合還是因果「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佛教傳入我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時間,作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的影響力可見一斑。在我國,佛教的影響力至今都很大,在民間,有大量的佛教廟宇存在,香火更是不斷,信佛的人不計其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