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總是在重複中警醒後人,但是總有自作聰明的人,想改寫歷史的規律,結果反而重演了歷史的教訓。中國歷史上有四個帝王向佛法發難,釀成災難,史稱「三武一宗滅佛」。情節各異,結局卻相當的雷同。
第一位:北魏太武帝拓跋燾
南北朝時期,北魏太武帝拓跋燾(音:濤,鮮卑族)親率鐵騎踏平四國,一統北方。當時佛法廣傳,很多人出家修行。他438年下詔,令50歲以下僧侶還俗,以解決兵源;444年,又以佛法搞「迷信活動」為由(詔曰:「假西戎虛誕,生致妖孽」),下詔驅逐僧侶。446年,在重臣崔浩的進言下,發出了最嚴厲的滅佛詔:擊破焚燒佛像及佛經,拆毀寺院,活埋僧侶。當時篤信佛法的太子再三上表勸諫,拖延了詔書的頒布,一些僧人得以逃脫。不幾日,便開始砸佛塔、毀佛像(鑄錢)、燒佛經、殺僧尼……舉國上下,風聲鶴唳。
不聽同僚苦勸,極力推動滅佛的崔浩,走上了悽慘的結局。崔浩是漢人,自恃功高藐視鮮卑族貴族,他動用巨資把他的書和他主編的國史刻成碑林顯揚,暴露國醜,觸怒了權貴。太武帝親自審問,才華自比張良的崔浩除了承認貪汙,竟惶惑不能應對。450年,這位三朝老臣和他三家姻親被滅族,他死前受刑、受辱,號呼一路,當時人們都說他滅佛遭了報應。兩年後,如日中天的太武帝,竟被宦官殺死,年僅44歲。他兩個兒子(太子和恭宗)也相繼死於宦官之手。452年文成帝繼位後,立即挽回祖父的錯誤,再興佛法,雲岡石窟就是他下詔建造的。從此國泰民安,為以後的北魏孝文帝中興打下了基礎。
第二位:北周武帝宇文邕
南北朝末期,北周武帝宇文邕(音:擁,鮮卑族)神勇英武,公元575年(32歲)親徵北齊,34歲時再次統一了北方。574年,宇文邕揚言不怕下地獄,佛、道齊滅,毀佛道經書、塑像,令和尚道士還俗。滅北齊後,又在原北齊境內禁斷佛、道二教,奪寺4萬所為宅第,焚毀佛跡,強迫300萬僧尼還俗,使北方佛法幾乎滅跡。次年六月北伐突厥,大軍齊至,武帝卻暴病而亡,年僅35歲。19歲太子宇文贇(音:暈)繼位,殘暴荒淫,次年就讓位給6歲的兒子,自己專於後宮縱慾,22歲病死。幼子繼位,大權落於其外祖父楊堅之手。581年楊堅廢北周,建隋朝。不到兩年,就滅絕了宇文皇族子孫43個家族,其餘宇文宗室基本被遍殺無遺。唐朝吏部尚書唐臨在《冥報記》中記下了這樣一個故事:
北周武帝的御膳官拔彪,到隋文帝楊堅時還是御膳官,一日暴死,但胸口一直溫暖,家人不敢入殮。拔彪三日後醒來說:「帶我見皇上,周武帝傳話了。」他見楊堅後,說他到陰間見到周武帝受酷刑,武帝跟他說:「你替我傳話大隋天子,他以前曾是我的同事,如今國庫的金玉布帛,也都是我積蓄的。因為我生前滅佛,現受大苦,請他替我作功德。」於是楊堅通令天下,每家出一錢,為武帝超度。《隋書》記載:楊堅生在寺院時,紫氣滿庭。比丘尼智仙對其母說:這孩子來的非同尋常,須由她親自撫養。楊堅13歲才回到父母身邊。楊堅登基後,果如預言,推動東土佛法走向巔峰,而隋朝也出現了開皇盛世的局面。
第三位:唐高祖李淵
隋末戰亂,歷史重演。618年李淵取代隋朝建立了唐朝,猶如他姨夫楊堅代周建隋的翻版,但李淵卻沒有姨夫信佛的傳統。626年,太史令傅奕七次奏本滅佛,言詞激切,李淵不顧絕大多數臣子的反對,五月下詔書:「京城留寺三所觀二所。其餘天下諸州各留一所。」其它寺廟、道觀拆毀,只供養精進的佛、道家弟子,其他都令還俗[5]。當時唐朝只有300多個州府,而全國5,000多所寺廟、50萬僧尼、近百佛洞石窟,這意味著九成以上的寺廟被毀,46萬僧尼被剝奪信仰。不過,六月份就發生了玄武門事變,李世民親政,該詔書沒能執行。如果不是這樣,大唐盛世的歷史恐怕要改寫了。唐太宗海納百川,氣度恢弘,迎來了各邦文明、信仰在大唐交融,在唐初就把經濟、文化發展到了世界的巔峰。李世民登基後,曾賜御食婉言規勸傅奕,但傅奕依舊當堂抨擊佛法。弄得太宗也沒辦法。
傅奕曾和傅仁均、薛跡同為太史令,薛跡夢中見死去的傅仁均向他討要五千錢欠款,薛跡問:那我還給誰啊?傅仁均說:還給泥人。薛跡又問:泥人是誰?答曰:「傅奕!」當時還有人也夢見了故去的傅仁均,夢中問他:傅奕謗佛該當何報?傅仁均也說:「配越州泥人」。薛跡給傅奕還錢時說了這個夢,沒幾天傅奕暴死。當時人們說:泥人可能喻指泥犁(地獄)中人。日月星辰在循環中運轉,歷史也在循環中重演。朝代的變遷,成敗興亡的故事,都在給後人留下借鑑和答案。以古為鑑,可知興替;以人為鑑,可明得失――唐太宗這句名言可謂人人皆知。那麼看到上述滅佛的歷史教訓之後,後人還會去誹謗佛法、毀人修行、剝奪信仰麼?大部份人不會,但是總會有個別自以為是的人,自負聰明。歷史中後來出現的兩位這樣的帝王,都成了「現身說法」,留下了更加鮮明的教訓。
JINY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