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般皆不是下品,依舊惟有讀書高

2020-12-17 騰訊網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出自汪洙的《神童詩》: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節選)

汪洙是北宋有名的神童,後來也當了官。「爾曹」就是「你們」的意思。天子看中英雄豪傑,文章會叫你們怎麼去做(博取天子重視)。別的什麼行業都是下等,只有努力讀書,增長知識才是出人頭地的正途。

這是在北宋那個重文輕武的時代,讀書人的地位非常高,這不僅僅是民間尊重文人,甚至是朝廷的公開態度。宋真宗趙恆的《勵學篇》就直截了當地告訴年輕人: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

安居不用架高樓,書中自有黃金屋。

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

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

男兒欲遂平生志,五經勤向窗前讀。

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神童詩》拿來勸導年輕人的句子「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就可以理解了。

讀書不再是唯一出路

當代新世紀經濟飛速發展,加上近代一些特殊原因,曾經大流行的「讀書無用論」漸漸被有見識的人所唾棄,但是「萬般皆下品」這種句子在人人平等,行行狀元的今天卻依然是不合時宜的。

那麼「惟有讀書高」是否正確呢?在物質條件已經大大豐富,人們沒有了以前那種「知識改變命運」的急切希望(如今能改變命運的東西太多了,知識反而看上去是最慢、最沒有效率的一種),我們要如何看待讀書這件事情呢?

因為讀書出仕不再是單一的謀生手段,所以我們不能再把讀書這件事情和工作來做比較。小孩子讀書獲得知識是正常的,但是每個人的命運不一樣,把會讀書和命運綁定是逆社會潮流的,是不政治正確的,雖然它經常很正確。

讀書更多的是一種愛好和提升個人素質的途徑。那麼我們怎麼看成人讀書、學習在所有愛好中的地位呢?是不是「惟有讀書高」?

很顯然,是的。

我們為什麼讀書?

是為了獲得知識和結論?是為了被「授業」,被「解惑」?是的,這是大部分成年人選擇在休閒時間讀書的目的。也就是這幾年流行起來的所謂「碎片化閱讀」。

不過就我個人理解,這種讀書都是浪費時間。

對一個成年人來說,知識和結論本身價值不大。

讀書,是為了「明理」。也就是為了學會如何思考。知識不過是材料,你學到了那些知識,當你遇到相同的情況時,該如何調用你學到的知識,解決你眼下遇到的新情況,這就是思考的能力。你不會思考,就沒有解決類似問題的能力,你的知識,終歸是死的,你讀了這些書,不思考,沒有進步。

而為了解惑而得到結論類的閱讀,則是更加無意義的,甚至是有害的。這也是為何近年來有的人開始慢慢明白為何網絡課程、碎片閱讀無法真正給你提升的原因。你在花了錢買了課程,接受那些大師們的結論的時候,有沒有想過這個結論是否正確?你有沒有思考過,有沒有辨別能力?

知識,是知其然,學問,是知其所以然。

而讀書的目的,是為了知其所以然,而不是知道一些知識點或者專家的結論就好。

那些雞湯、毒雞湯、傳銷、保健品哪一樣不是專家教授大師在給你傳授他的「畢生功力」?信這些的人有沒有學習意願?是有的。有沒有思考能力?沒有。

現實世界有很多個層次,錢和地位能幫助你打開更高的層次。

精神上的突破

精神世界也有很多層次,讀書、明理、思考會幫助你打開低層次閱讀的天窗,讓你進入另外一個空間。這種境界就類似於莊子的逍遙遊,莊子的精神世界是在普通人的天花板上開了個窗口,他的精神就得以在宇宙和太空中御風而行。

雖然不過是在另外一個更大的牢籠裡歡喜,但是當你衝破自身現有精神牢籠,回頭看那些還在忙著轉發雞湯、忙著養生、忙著努力學習碎片知識的眾生,你會不會感覺到優越性?這種優越性,就是所謂的「恍然大悟,心有歡喜」。

而衝破精神牢籠的方法就是系統的讀書和獨立的思考,讀書是基礎,思考因人而異。

在物質生活飽和,追求精神生活的今天,誰還敢說讀書無用?

我們不能再說「萬般皆下品」,但是我們可以說:

萬般皆碌碌,惟有讀書高。

相關焦點

  • 十首描寫讀書的古詩詞,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身外豪氣沖天,能夠喝下上千倍的酒。二、好鳥枝頭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元·翁森《四時讀書樂》枝頭上那美好的鳥兒都是我的好朋友,花落在水面上,都是一篇篇美好的文章。這句話說明讀書的快樂之感。三、讀書欲精不欲博,用心欲專不欲雜。
  • 寫下了「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他,後來怎麼樣了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作為封建社會讀書人的座右銘,不僅對古代求學士子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更是在現代社會有著極高的知名度,成為了家喻戶曉的「名言佳句」。這句耳熟能詳的頌揚讀書的詩句出自北宋著名思想家汪洙的《神童詩》,全詩很長,但語句通俗易懂,琅琅上口,汪洙不愧為九歲即能作詩的神童。
  •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農村奉行的讀書唯用論是否可行
    唯用論的大概意思是指只有寒窗苦讀才是唯一改變命運的道路,唯有讀書才是可行的出路。「讀書唯用論」與「讀書無用論」是兩個完全相反的概念,前者是認為只有讀書才有出路,後者是讀書無沒用的,關於「讀書唯用論」這個極端的想法是否可行呢?中國人從古至今都是崇尚讀書的,古人云「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及「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
  • 下列作品中,明確反對「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傳統觀念的是(
    下列作品中,明確反對「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傳統觀念的是( )。A.鄭燮《範縣署中寄舍弟墨第四書》 B.袁枚《黃生借書說》 C.袁宏道《虎丘記》 D.宗臣《報劉一丈書》 查看答案解析【答案解析】 明確反對「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傳統觀念的是鄭燮的《範縣署中寄舍弟墨第四書》。參見教材P309。
  • 「惟有讀書高」「百無一用是書生」哪個對?其實都不對!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兩句話歷來被「讀書無用論」和「讀書萬能論」的兩種對立觀點,更是在讀書這件事上正反雙方強力的佐證,觀點雙方更是吵的不可開交!「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是宋朝的汪洙寫的詩,他自幼被稱為「神童」,他創作的詩句流傳至今,很多耳熟能詳的詩句隨便就能列舉幾個,比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再比如
  • 古人為何說「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讀白居易這首詩可知
    下面我們一起來品讀這首詩。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牛困人飢日頭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 「萬般為下品,惟有讀書高」?其實,這個朝代並不信奉這一理論
    相信很多人,都信奉「萬般為下品,惟有讀書高」這句話,但是有一個朝廷並不信奉這句話,於是就亡了,那麼是什麼朝代呢?其實,就是秦朝。那麼為什麼說秦始皇不認同「讀書高這個理論呢」?其實從秦始皇做的一些事情中就可以發現。比如「焚書坑儒」首先,焚書是燒掉那些不屬於國家博物館私藏的各種典籍,而對於那些農業醫學業工業的書籍都保留了下來,當然後來都被項羽給燒掉了,至於坑儒?秦始皇真的坑殺儒生了?
  •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古時候學子的科舉求學之路是怎樣的呢?
    雖然說不管是貧是富都可以參加可以考試,正所謂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但是一個窮孩子要想完成人生的逆襲,也並不是那麼簡單的,必須苦讀多年,通過層層的選拔和淘汰,小孩子長到七八歲的時候先得進私塾或者公塾開始學習,像《三字經》《弟子規》《百家姓》等這些朝廷規定的教材,等把這些書背熟了,讀透了,才可以去縣裡參加科舉的入門資格考試
  •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竟然是出自一位九歲神童之手
    萬般皆下品,指的是什麼萬般皆下品,「萬」字在古代或許包羅了各行各業,但現在,這個「萬」字,依然顯得心有餘而力不足。然後再想想,萬般皆下品,是站在那個觀點的對立面而產生的呢?或者反過來說,是何種觀點促進了「萬般皆下品」的成長呢?
  •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句話的意思是什麼?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句話的意思是:社會上的行業都是低俗、低賤的,只有讀書進入仕途才是正道。這句話出自北宋學者汪洙的啟蒙書《神童詩》中的句子:「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由於他教書有方,遠近聞名,到他去世時,朝廷特追贈他為「正奉大夫」(正四品)銜,對他進行了表彰,他留下的著作有《春秋訓詁》。汪洙的《神童詩》通俗易懂,很適合幼兒傳誦,它與《三字經》一起被譽為「古今奇書」,作為古時幼兒啟蒙的主要書籍,可謂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傳誦不息。
  •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知識改變命運
    從古至今中國人就崇尚讀書,單單從「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這句話中我們就不難看出。這句話告訴我們做任何工作都是低俗的,只有讀書才是上乘的品味。無可厚非,皓首窮經是古代知識分子孜孜以求並引以為榮的人生樂事,而「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也是古聖先賢指點和激勵後生弟子勤勉治學、求取功名的諄諄之言。古往今來,從讀書上獲得仕途、由讀書一躍成名的人不勝枚舉,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知識改變命運。」
  • 由「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想起
    最近一個朋友跟我說:你一天天的就說讀書有多重要,學歷有多重要,滿腦子「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封建思想!我笑笑沒有爭辯,反問他:你知道這句話出自哪裡嗎?朋友語塞,又不服氣:當然是古人說。我只能呵呵!並告訴他:你看這就是讀書的重要性。
  • 《寒門狀元》在這個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年代,走上人生巔峰!
    嗨嘍,大家好,又到了每日推書時刻,今天給大家推薦的是《寒門狀元》在這個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年代,走上人生巔峰!一起看看吧!(點擊書籤可以免費閱讀)標籤:種田文 豪門 歷史傳奇 秦漢三國第四本:《大宋超級學霸》作者:高月簡介
  •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為什麼這句話在現代不靈了?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出自宋代神童汪洙之之手,該詩很長,前面幾句是這樣的: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少小須勤學,文章可立身。  滿朝朱紫貴,儘是讀書人。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句話之所以能夠廣泛地流行,也反映了當時的這種社會氣氛。  宋朝的官員普遍俸祿都很高,文官的待遇更是超過武將,那時候的文官有錢、也很清閒,可以自在的瀟灑。歐陽修那篇著名的《醉翁亭記》就是他帶著官員們到郊外遊玩而寫下的。  這句「文章可立身」就是說,只要文章寫得好,就可以不用擔心自家的生計了。
  •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時代的進步,讓更多人能夠輕鬆地學到自己想學的東西,但也是這種便利,滋生了我們的惰性,淡化了讀書的可貴。於我而言,雖身處繁華,但卻更鍾情於靜下心來,享受讀書給我帶來的滿足,這跟網絡是完全不同的。在網絡上,雖然看的東西很多,但無外乎 是他人搬運加工的產物,字裡行間夾雜著似對似錯的揣摩,能夠汲取的知識相當有限,遠不如自己在書中的思考得到的多。人們似乎熱衷於在攀比中尋找自信,久而久之,變成了功名利祿的附庸,忘記了享受生活。
  • 惟有讀書高?錯,它阻礙了我國戲曲的發展——注重孩子的學習形式
    而戲曲在承擔文化傳承使命的同時,還依舊保留著獨特的精髓。1、 寓教於樂戲曲具有一種潛移默化的欣賞教育效果,它使觀眾在享受的同時,有給他們灌輸了道德觀念。這便是所謂的「寓道德育詼諧,藏經術語滑稽」,戲曲便變成集娛樂動機與薰陶目的的混合體。
  •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子女教育才是整個家庭的頭等大事!
    中國有句老話:「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子女教育才是整個家庭的頭等大事
    中國有句老話:「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在中國,無論男女老少,無論城市鄉村,無論貧窮富裕,人們對教育的尊崇幾乎到了極致。  哪怕有些人自己沒看過幾本書,在貧困邊緣苦苦掙扎,也要敦促下一代勤勉讀書,在高考中力拔頭籌,踏入大學的門檻,以此改變命運。
  • 如今社會「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各大高校每年向社會注入新鮮血液,不斷地推動社會進步,教育成為科技、經濟、社會進步的動力源。從幼兒園到高三,每個家庭花費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去培養一個孩子,高考牽動著家長們的心,對於孩子來說他們也許討厭高考,對於家長他們將自己曾今的夢著寄托在孩子身上。但是,高考卻是現在改變命運的唯一機會,真的是唯一機會嗎?
  •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百無一用是書生」,你怎麼看這句話
    為選拔優秀人才,他開創了科舉制度,為讀書人讀書出仕、為官、從政,成為現實。這個制度採取公開、公平、公正的手段和辦法,應該講是很科學、合理的,後來歷朝、歷代都仿效,在我國影響了千百年。實際上今天,我國(也包括其他許多國家)在選拔人才,在對人才真才實學考察、考核方面,還都沿用這一制度和辦法。科舉制度推行後,社會上出現"學而優則仕。"、"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等的說法也很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