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農村奉行的讀書唯用論是否可行

2020-12-12 羨青山思農

高考,是許多人人生都要過的「獨木橋」,至少目前大部分都不例外。唯用論的大概意思是指只有寒窗苦讀才是唯一改變命運的道路,唯有讀書才是可行的出路。「讀書唯用論」與「讀書無用論」是兩個完全相反的概念,前者是認為只有讀書才有出路,後者是讀書無沒用的,關於「讀書唯用論」這個極端的想法是否可行呢?

中國人從古至今都是崇尚讀書的,古人云「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及「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古人有文化的學士更是一直到年老頭白之時還在深入鑽研經書和古籍孜孜以求的學習態度作為引以為傲的人生盛事。這是都是前者古人先賢指點,激勵給我們後輩讀書的哼哼之言,但現在卻成為了只有讀書,認為其他的都是功利之言了,這多少有些偏離的古人的最初之意,這是不正確的觀念。時至今日,讀書仍然在中國人心中佔據重要地位,在我生活的農村裡,家長的這種觀念最強烈,他們認為只要孩子考上了一所好的大學考研光宗耀祖,同時也是他們以為孩子的唯一出路。在農村家長的觀念中,讀書,上一所好的大學,畢業後拿到一紙文憑,便可以在這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站住腳跟了。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在農村的踐行

我們再來說說「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在農村的踐行,農村家長為了供孩子上學,生活也非常艱苦,特別是家中有三四個小孩,花費就多,成本見效慢,家中以為沒有讀書的孩子一定是不學無術的壞孩子,只有讀書才能賺大錢讀書才是唯一出路,就算家裡生活已經是非常艱難,但也要砸鍋賣鐵的供孩子上學。家長就算生病了也不願意花錢去看病,就想讓孩子去上學,家長也是為了孩子有出息,同時也給孩子增加無形的壓力,大部分的孩子以為只要好好讀書,才是唯一報答父母的方式,反而這樣的方式給孩子選擇的機會就少了。

讀書唯用論在農村是否可行

學歷真就那麼重要,讀書才是唯一出路?讀書唯用論在農村是否可行呢?小編不是這樣認為。讀書並不是唯一的出路,在當今大學生遍地的社會裡,讀書就不一定是最好的出路了,現在太多的大學生畢業後找不到工作,就算找到工作也不一定是專業對口十分稱心如意的。

我們都知道著名的比爾蓋茨18歲時考入哈佛大學,這是多少莘莘學子夢寐以求的理想的大學殿堂,但這一年後比爾蓋茨便從哈佛大學退學,與朋友創辦了現在了現在的世界著名微軟。現實中的例子比比皆是,畢業拿到學歷在異地北上廣深一線城市拼命打工生活,住地下室,擠地鐵公交,每天吃外賣泡麵,天天熬夜身體累垮,新聞不少報導因為工作壓力過大自殺崩潰大哭,寒風中獨自瘦弱的身影,我相信這是現實中普遍的年輕人的現狀。

農村不止讀書這一條出路

在農村讀書並不是唯一出路,正如孔子因材施教,每個人都有擅長的一面和技能,選好適合自己的方式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想要過上好的生活,我們還需要提升自身其他技能的能力,比如交際能力,合作能力,打破局限提升能力。比爾蓋茨說過:「我不認為上一所好的大學,乃至名牌大學能成材,這是多數家長心中痴迷的思想,自學是最好的大學,不僅能成材還能成大材。」由此可見,學歷並不是那麼重要,重要的是你這個人,若你沒有出眾的地方,否則空有一紙文憑。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讀書也並不是唯一出路,他只是豐富了我們的閱歷,增強我們的知識儲備。

結合農村和城市的讀書觀念

無論在農村還是城市,讀書是必不可少,所謂活到老學到老,按照現在的社會,經歷了許多人許多事的經驗來看,知識必須要轉化為能力才能改變命運,有的人文化水平不高,但有能力一樣能取得不俗的成就,有的人知識儲備豐富,但在與人溝通交際能力欠缺,操作能力低一樣也是沒有取得成就,所以我們需要把知識靈活變通,沒有絕對的有用和無用,凡事都是相對的。

相關焦點

  • 十首描寫讀書的古詩詞,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身外豪氣沖天,能夠喝下上千倍的酒。二、好鳥枝頭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元·翁森《四時讀書樂》枝頭上那美好的鳥兒都是我的好朋友,花落在水面上,都是一篇篇美好的文章。這句話說明讀書的快樂之感。三、讀書欲精不欲博,用心欲專不欲雜。
  • 寫下了「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他,後來怎麼樣了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作為封建社會讀書人的座右銘,不僅對古代求學士子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更是在現代社會有著極高的知名度,成為了家喻戶曉的「名言佳句」。這句耳熟能詳的頌揚讀書的詩句出自北宋著名思想家汪洙的《神童詩》,全詩很長,但語句通俗易懂,琅琅上口,汪洙不愧為九歲即能作詩的神童。
  • 萬般皆不是下品,依舊惟有讀書高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出自汪洙的《神童詩》: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節選) 汪洙是北宋有名的神童,後來也當了官。「爾曹」就是「你們」的意思。
  • 下列作品中,明確反對「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傳統觀念的是(
    下列作品中,明確反對「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傳統觀念的是( )。A.鄭燮《範縣署中寄舍弟墨第四書》 B.袁枚《黃生借書說》 C.袁宏道《虎丘記》 D.宗臣《報劉一丈書》 查看答案解析【答案解析】 明確反對「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傳統觀念的是鄭燮的《範縣署中寄舍弟墨第四書》。參見教材P309。
  • 由「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想起
    最近一個朋友跟我說:你一天天的就說讀書有多重要,學歷有多重要,滿腦子「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封建思想!我笑笑沒有爭辯,反問他:你知道這句話出自哪裡嗎?朋友語塞,又不服氣:當然是古人說。我只能呵呵!並告訴他:你看這就是讀書的重要性。
  •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句話的意思是什麼?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句話的意思是:社會上的行業都是低俗、低賤的,只有讀書進入仕途才是正道。這句話出自北宋學者汪洙的啟蒙書《神童詩》中的句子:「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由於他教書有方,遠近聞名,到他去世時,朝廷特追贈他為「正奉大夫」(正四品)銜,對他進行了表彰,他留下的著作有《春秋訓詁》。汪洙的《神童詩》通俗易懂,很適合幼兒傳誦,它與《三字經》一起被譽為「古今奇書」,作為古時幼兒啟蒙的主要書籍,可謂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傳誦不息。
  •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竟然是出自一位九歲神童之手
    萬般皆下品,指的是什麼萬般皆下品,「萬」字在古代或許包羅了各行各業,但現在,這個「萬」字,依然顯得心有餘而力不足。然後再想想,萬般皆下品,是站在那個觀點的對立面而產生的呢?或者反過來說,是何種觀點促進了「萬般皆下品」的成長呢?
  •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知識改變命運
    從古至今中國人就崇尚讀書,單單從「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這句話中我們就不難看出。這句話告訴我們做任何工作都是低俗的,只有讀書才是上乘的品味。無可厚非,皓首窮經是古代知識分子孜孜以求並引以為榮的人生樂事,而「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也是古聖先賢指點和激勵後生弟子勤勉治學、求取功名的諄諄之言。古往今來,從讀書上獲得仕途、由讀書一躍成名的人不勝枚舉,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知識改變命運。」
  •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為什麼這句話在現代不靈了?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出自宋代神童汪洙之之手,該詩很長,前面幾句是這樣的: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少小須勤學,文章可立身。  滿朝朱紫貴,儘是讀書人。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句話之所以能夠廣泛地流行,也反映了當時的這種社會氣氛。  宋朝的官員普遍俸祿都很高,文官的待遇更是超過武將,那時候的文官有錢、也很清閒,可以自在的瀟灑。歐陽修那篇著名的《醉翁亭記》就是他帶著官員們到郊外遊玩而寫下的。  這句「文章可立身」就是說,只要文章寫得好,就可以不用擔心自家的生計了。
  • 古人為何說「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讀白居易這首詩可知
    下面我們一起來品讀這首詩。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牛困人飢日頭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古時候學子的科舉求學之路是怎樣的呢?
    雖然說不管是貧是富都可以參加可以考試,正所謂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但是一個窮孩子要想完成人生的逆襲,也並不是那麼簡單的,必須苦讀多年,通過層層的選拔和淘汰,小孩子長到七八歲的時候先得進私塾或者公塾開始學習,像《三字經》《弟子規》《百家姓》等這些朝廷規定的教材,等把這些書背熟了,讀透了,才可以去縣裡參加科舉的入門資格考試
  •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人,出生以後,如果不識字讀書、不接觸文明世界,而是和野獸、混蛋混在一起,那麼長大以後就是野獸或混蛋,比如狼孩、人猿泰山。只有識字讀書才能成為基本的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讀書是為了升官發財?絕不是!讀書是為了明理,懂得道理,成為聖人!
  • 「惟有讀書高」「百無一用是書生」哪個對?其實都不對!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兩句話歷來被「讀書無用論」和「讀書萬能論」的兩種對立觀點,更是在讀書這件事上正反雙方強力的佐證,觀點雙方更是吵的不可開交!「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是宋朝的汪洙寫的詩,他自幼被稱為「神童」,他創作的詩句流傳至今,很多耳熟能詳的詩句隨便就能列舉幾個,比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再比如
  • 世上萬般皆下品,思量唯有讀書高
    所以,從現在起,你應該靜坐一隅,好好的讀書,你會從那些偉大的著作裡發現,你生活中那些輕浮的人生哲學,心靈雞湯,是多麼的愚蠢。好書,照亮黑夜的明燈古今中外讚美讀書的名人和文章多的不可勝數,漢代劉向說「書尤藥也,善讀可以醫愚」;張元濟先生說
  • 為何古人既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又說「百無一用是書生」
    相信關於讀書,很多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既有人說覺得讀書時寒門學子改變命運的捷徑,也有人尊崇「讀書無用論」,那麼到底讀書重不重要呢?其實這個思考古來就有之,既有人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也有人道「百無一用是書生」,那這兩句話都出自何處?到底是不是矛盾的呢?
  •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那麼讀書的目的是什麼?
    原創 閔曉萍「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出自一篇影響廣泛的啟蒙讀物《神童詩》,這兩句話充分彰顯了讀書的重要地位。古人讀書,大者可以實現「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政治抱負;小者可以考取功名,光宗耀祖。現代人讀書,可以將萬般的下品變成上品,通過讀書不斷學習新知識,改變自身和國家的命運。下面我就從六方面談談中國人讀書的目的。第一點是古人讀書,大多為了考取功名,改變命運。北宋皇帝有詩云「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很多讀書人苦讀錦繡文章,以求考取功名,光宗耀祖。
  •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是不對的,各行各業都值得驕傲
    從小到大,都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說法,很少有人意識到讀書可以在課堂之外讀,而我們目前所指的讀書大多數是指讀學歷,而學歷在事實上,的確在找工作上有一定的優勢,可是有沒有人發現——技能也和讀書一樣重要呢?學習並不是只在學校之內,更是在生活之上,在文憑之外更可以學更多的東西。
  • 為什麼要堅持讀書?古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讀書是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也是最簡潔的途徑,雖然說知識不一定能改變命運,但沒有知識一定改變不了命運。古人講: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句話基本成為了古代讀書人的座右銘。古代讀書人之所為如此崇尚讀書,是因為那時的讀書人把"讀書——科舉——出仕"這個過程當作了改變命運的圭臬。宋真宗趙恆在《勸學詩》中更是把讀書所能帶來的好處進行了展示:書中自有千鍾黍,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車馬多如簇,書中自有顏如玉。最後趙恆在詩中對讀書的總結為"男兒若遂平生志,五經勤向窗前讀"。
  •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古人是如何讀書的呢?
    古人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句話道出了讀書的重要性。當然在古代,讀書是跟考功名緊緊聯繫在一起,讀書並不一定是純粹地愛好學習,而可能是謀取公民的手段。儘管這句話的含金量不如古代那麼大,並且社會上還有讀書無用論的說法。不管如何,讀書學習,還是有其不可磨滅的正面意義的。
  •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百無一用是書生」,你怎麼看這句話
    為選拔優秀人才,他開創了科舉制度,為讀書人讀書出仕、為官、從政,成為現實。這個制度採取公開、公平、公正的手段和辦法,應該講是很科學、合理的,後來歷朝、歷代都仿效,在我國影響了千百年。實際上今天,我國(也包括其他許多國家)在選拔人才,在對人才真才實學考察、考核方面,還都沿用這一制度和辦法。科舉制度推行後,社會上出現"學而優則仕。"、"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等的說法也很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