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全稱《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意思是,以能斷金剛的智慧到彼岸,為大乘佛教的重要經典。如今社會上流傳的版本多以姚琴三藏法師鳩摩羅什翻譯的最為流行。《金剛經》和《心經》類同,在佛經中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都是大乘般若智慧的重要思想。
「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作為一名佛弟子,當精進修行、聽經聞法、覺悟人生。本篇文章,小編就該經中比較經典的3句話分享給大家,希望大家智慧增長、福德無量!
一、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話應該很多人都比較熟悉,當年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就是因為悟透了《金剛經》中的這句話,而明心見性、開悟成佛。惠能大師雖文化不高,但根機悟性高,成為五祖弘忍大師的衣缽傳人。他的那首有名的偈子,「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勘破了佛法之玄機。
這句話的意思,不是說不要讓大家對未來充滿期待,而是要不能受色、聲、香、味等等,這些因素的幹擾。我們修行講究的是內心的清淨,「而生其心」,這裡的「心」指的就是清淨心,做任何事情,要做到心無旁騖、制心一處,方能無事不辦,否則事情便很難進行下去,障礙也會比較多。如《心經》裡所說: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妄想。心中沒有執念、煩惱,一心清淨,才能離開悟更近。
二、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
布施應「不住於相」,什麼意思?就是說我們布施他人不要著相,就是施恩不圖報默默無聞。什麼是真正的布施?就是「不住相」,不求回報。像社會上的一些慈善家,他們在捐款捐物的時候,往往並不在意受益的對象,「無緣大慈」,用慈悲利他心善待一切眾生,這個功德就非常大,才是真正的布施。
然而,有一些人比較自私、愛佔便宜,甚至去燒香拜佛時,還求菩薩多保佑自己,保佑自己發大財,只想自己得到更多,這種功利行為,不是真心拜佛,也徒勞無益。布施是修大福報,人越懂得布施,福報會積累得更大。
「所謂布施者,必獲其利益;若為樂布施,後必得安樂」,暗地裡偷偷行善,也是在積累「陰德」。《了凡四訓》裡有說道:凡為善而人知之者,即為陽善;為善而人不知者,即為陰德。陽善享世名,陰德天報之。多積善行、廣行布施,就是行菩薩之道。
三、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過去事,過去心,不可記得;現在事,現在心,隨緣即可;未來事、未來心,何須勞心?佛說:一念一輪迴,人的一個念頭就是一個輪迴,所以不要執著,不要沉湎於過去,我們改變不了過去,也掌控不了未來,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活好當下,保持一顆平常心,隨緣自在。
生活中,許多人之所以活得比較苦悶,多是因為心不順,執念太深,看不開、放不下,心中煩欲糾纏不休,這就是沒有智慧。心裡放不過自己,是沒有智慧;心裡放不過別人,是沒有慈悲。人生無常,把握好當下的因緣,才是最要緊的。
人生需要覺悟,迷時師渡、悟時自渡。有煩惱,是因為無明,有了智慧,人生就是「佛光普照」。感恩閱讀與分享,祈願正法久住、利樂有情;大眾法喜充滿、福慧圓滿。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