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門中有句話,叫做「不讀華嚴,不知佛家富貴」,叢林中歷來也有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富貴的《華嚴》之說。《華嚴經》全名為《大方廣佛華嚴經》,乃是釋迦牟尼佛成道後,所宣說的第一部大乘經典,受眾則是文殊、普賢等大菩薩。經文中開示的「華藏世界海」,重重無盡,諸法界猶如「帝釋天之網」上的珍珠,珠珠相含,影影相攝。
《華嚴經》在大乘教法盛行的漢地影響深遠,漢傳八宗之一的華嚴宗,就以此經立宗。《華嚴經》規模宏大,說法邏輯嚴密,是了義、圓融的經典。法界緣起、事事無礙,此經中的名句不勝枚舉,此文單舉四句,若能悟透,福報無量。
其一,恆以清淨心,供養於諸佛。
諸供養中,法供養最為第一。怎樣才算作法供養呢?《華嚴經》告誡眾生,以清淨心供養諸佛,就是最為殊勝的法供養。那麼,清淨心又是何物呢?《中阿含經》云:「清淨心盡脫淫怒痴,成就於三明。」
我們凡夫眾生,每時每刻都在起心動念,但是這些心念卻是有染著、不清淨的。正如佛經中所說,南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世間假如真有清淨心,想必只有佛才能有「盡脫淫怒痴,成就於三明。」但是,心佛及眾生,三者等無差別,我們學佛,就是去染成淨,趨向佛心。那麼怎麼才能去染成淨呢?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入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念佛即清淨自心的方便善巧,一念佛即一念清淨,念念佛即念念清淨。
其二,大慈無礙,大悲究竟。
何為「慈悲」呢?這兩個字均為梵文意譯,簡單說來,與樂為慈,拔苦為悲。意思是說,能夠給予眾生以安樂,即為慈;能夠拔除眾生之苦,即為悲。我們經常聽到佛門中以「慈悲」為懷的說法,四大菩薩當中的觀音菩薩也象徵大悲,而《華嚴經》中則將慈和悲,作為無礙與究竟的標的,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涅槃經》云:「大慈大悲,佛性種子。」學佛修行,慈悲為本,以出世的胸懷,做入世的善行,它是佛法與世間法的根本區別。譬如傳統文化講「修齊治平」,也有「窮則獨山,達則兼濟天下」之說,但這都是人天境界的善行義舉,並不究竟。只有以慈悲心,廣行六度,普攝眾生,才是究竟了義的。《無量壽經》中也說:「佛心者,大慈悲是也,以無緣慈,攝諸眾生。」眾生佛性平等,未來都將作佛。
其三,永離諸相,心無所住。
「心無所住」一語,使人自然聯想到《金剛經》中的「無住生心」。昔日,六祖慧能大師正是聽聞有人誦讀《金剛經》,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言下頓悟,隨即前往黃梅,拜在五祖弘忍大師門下。
所住,即為「住所」,那麼究竟怎樣才能做到「無住生心」呢?《華嚴經》中的這句話告訴我們,無住生心也就是心不執著於相。初次讀到「永離諸相,心無所住」時,我為之拍案叫絕,原來苦苦追求的無住生心,佛陀在《金剛經》中早已言明,「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其四,若計有我人,則為入險道。
佛法是因緣觀,講的是法界緣起論,如果妄執人我分別,就是踏上了兇險之路。為何這樣講呢?假如被問到究竟什麼是「我」,多數人會指著自己的色身,說這就是我。亦或者有人覺得,自己的意念是「我」。
但是,《心經》中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所謂的「我」在佛家看來是五蘊和合而生,隨因緣聚散,並不是「我」,亦非「我所」。假如執著於人我之別,那麼學佛修來修去,無非在生死海中原地踏步。
當然,流傳最廣的八十華嚴,有四萬五千偈,字數過百萬,文中所舉的四句,不過恆河一沙。本文意在通過自己粗淺的理解,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依祖師所說,若能真正悟透,則仿佛涵泳在一切智海裡,暢遊於一切時空中,得福無量。南無阿彌陀佛。
更多佛經解讀、佛門典故,請關注蓮荷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