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云:「睡起秋色無覓處,滿階梧桐月明中」。古人驚覺秋意來襲,往往是因為映入眼帘的秋景。立秋已到,多地經歷了一番降雨,溫度卻並沒有隨之降下。
俗語說:「公秋把扇丟,母秋熱死牛」,時人又將立秋分為公秋、母秋,乍聽好沒道理,細品時又覺有趣。公秋、母秋該如何劃分?2020年是母秋還是公秋呢?
公秋把扇丟
扇子丟了,自然是因為涼快。「雲天收夏色,木葉動秋聲」,似乎每逢立秋,總要有一場淅淅瀝瀝的降雨,多少都會下點兒,像是為炎熱的夏季草草收個尾。「草草」,是因為短期回熱現象頻繁。也就是常說的「秋老虎」。
宋代詩人方翥午夜被熱醒,不禁感慨道:「殘暑不妨欺枕簟,隔窗鳴葉是西風」,雖然已是西風,但殘暑依然不可小瞧。
大概是因為秋天的蕭瑟,太過無情,於是人們便想著給立秋加幾分人性色彩,「公秋」便由此而來。
在這片幅員遼闊歷經滄桑苦難的土地上,龐大的國土面積,造就了獨特的風土人情,同時也造成了不同的氣候條件。使得一個關於氣候的俗語,可能到了其他地方便不再適用。
如何分辨公秋?地方不同則方法不同。有人說分辨公秋、母秋,應當按照立秋時間,要看在白天還是在晚上,倘若在白天,那麼便是公秋。
時人認為,立公秋,天氣很快就會漸趨涼爽,手中的扇子自然不再需要。如此說來,那麼,今年毫無疑問是公秋。
從現在的降雨情況以及未來的溫度條件來說,偏南方的一些地區溫度在慢慢降低,雖然伴有短期回熱,但溫度不會提的很高。
可是北方一些地區,仍處在高溫天氣之下。對此,公立秋顯然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幸好大家也不用扇子,可以鑽進空調房。
又有人說,可以按照立秋所在的日子進行劃分,倘若立秋出現在單數日時,此時便是公立秋。
因為不知這句俗語誕生於何年代,所以我們也不敢斷定,這個日期是按照農曆還是按照公曆來算,考慮到中國古代二十四節氣多依據農曆,想來公立秋多半也是如此。
倘若是農曆,那麼問題就來了。依據農曆,今年立秋為農曆六月十八日,又不是公立秋了,可見這種方法存疑。
處在公立秋,溫度會迅速下降,需要提醒大家注意晝夜溫差變化。夏秋之際,一旦得了感冒,很可能整個冬天都會被牽連。
但是,我國民間又有「秋凍」這一說法,意思是在秋天的時候要「凍一凍」自己。
增添衣物當然是正確的,但若是早早的將秋衣穿上,到冬天時會導致自己防寒能力下降,需要穿更多的衣服,更有甚者,會導致免疫力下降。
當然,「凍一凍」要有度,量力而行,凍過了頭,導致感冒發燒反而不美。
母秋熱死牛
關於立秋「熱死牛」,這一說法極為有趣,因為在我國許多立秋的俗語、民諺中都有「熱死牛」一說。
如「早立秋冷颼颼,晚立秋熱死牛」,耕牛,作為農耕經濟中的必要幫手,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其艱苦不言、踏實肯幹的狀態,也被許多作家寫入文章。
耕牛,顯然是耐熱的。連皮糙肉厚的耕牛都受不住,可見這天氣該有多熱?
母秋與公秋相反,一種說法是在晚上立秋,公為陽,母為陰;晚上立秋就意味著天氣炎熱,哪怕已經進入秋天,秋老虎依然讓人望而生畏。
另一種說法,立秋則在偶數日期上為母立秋,以此為判斷依據,那麼,今年便是母秋。為什麼會造成日期上的差異?
前面說過,是因為地域不同,可能在偏北方用的是農曆,偏南方則有可能用的是公曆。
從現在的天氣狀況來說,炎熱的天氣顯然還沒有過去。在這夏秋相交之際,養生也需提上日程,可適當吃些溫補之物,免得秋寒入體,多注意休息補充精力。
結語
「秋風吹雨過南樓,一夜新涼是立秋」,夏季就這樣過去了,不禁讓人感慨時間飛快,到了秋天,冬天已然不遠矣。
俗語:「公秋把扇丟,母秋熱死牛」就介紹到這裡,不論何時,身在他鄉都應該照顧好自己,如今秋已至,天高氣爽但不免乾燥,多注意補水休息,避免上火。